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和运用探索

2022-02-24 01:12张根柱
种子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

张根柱

摘    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其基础产量并增强种植质量,应从施肥技术入手,探索侧深应用方案的基础优势与实施方法。通过相关研究,能够为水稻种植应用新型施肥措施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经济效益,为后续扩大产量规模与种植面积提供理想条件。主要针对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优势与运用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种植;侧深施肥;优势应用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1-010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广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量的40%,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作物相比,水稻种植对条件的要求较为特殊,导致其机械化处理难度较高。为进一步提高整体施肥效果,显著提升水稻种植产量,降低人力资源需求,应针对侧深施肥技术进行深入探索,明确其主要优势与实施方式,为后续展开种植施肥工作提供关键参考。

1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概念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属于机械化处理方案,其能在种植过程中利用插秧机械工作特征,使基肥可以同步施放并精确定位于水稻根侧3 cm、5 cm深的位置,有利于保障肥料功能挥发,实现提高吸收效率、增强营养补充针对性的目标[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与机械装置脱不开干系,应明确其主要技术优势,并结合相关设备结构探索,了解技术实施途径并探索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为后续进一步应用相关技术提供最佳指引。

2 水稻侧深施肥应用技术优势探究

2.1 具有提高肥料吸收率的优势

采用水稻侧深施肥应用技术的过程中,其具有较为显著的增强利用率效果。侧深施肥能将肥料直接施放至水稻根部3~5 cm、深5 cm的位置,使其呈现条状聚集在耕种层,有效缩短肥料与根系的距离,进一步提高整体吸收效率,并强化根系对营养物质的敏感性。

分析水稻氮元素施肥前后变化,通过应用侧深施肥技术,使根系氮元素含量提升约50%,实现增强生长效率的目标。此外,肥料中含有的磷元素在常规施肥方法中,在氧化层位置可能会出现难以被水稻吸收、土层固定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其容易和高价铁、锰生成不易溶物质有关,此类物质会被环境影响,导致水稻作物难以吸收[2]。

通过利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使肥料直接进入还原层,降低磷元素生成不易溶物质的概率,实现提高利用率的目标。因此,此类应用技术的重要优势之一便是能提高肥料利用率。

2.2 具有提高早期生育质量的优势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其早期阶段对于营养条件需求较高。若未能满足其基础需求,可能会导致后续出现生长迟缓、作物质量下降等负面问题。通过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使水稻在前期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并解决诸多因素导致的营养缺乏问题,包括冷水灌溉、温度过低等。这些优势在传统施肥条件下难以实现,因此,利用侧深施肥方法可以使水稻早期分茎数增加约30%,有利于后续进一步提高作物质量。

2.3 具有提早作物生育成熟期的优势

在传统施肥条件下,水稻生育与成熟期时间较晚,通常与营养条件、生长环境、品种等有关。为进一步提高基础产量并增强作物质量级别,需要保证生育与成熟期能在理想时间段内出现。通过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使相关周期提早出现,有利于保证水稻成熟,避免低温环境或其他因素对作物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能增强种植经济效益,提高生长稳定性。

2.4 具有抗倒伏的优势

水稻在种植过程经常会出现倒伏现象,主要是由于生长速率过快、氮元素含量超标、病虫害影响等引起[3]。通过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使相关流程与速效肥料相结合,保证水稻在插秧结束30 d后逐渐降低氮元素。同时,侧深施肥对早期生育具有正面影响,能提升分叶茎数量,有利于落实晒田条件,能大幅降低倒伏现象出现概率,具有重要的实施优势。

2.5 具有绿色应用的优势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施放肥料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出现土地板结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通过应用侧深施肥技术,使肥料直接进入土层内部,有利于降低肥料流失概率,保证水稻根系快速吸收氮、磷元素,减少环境残留量。因此,采用侧深施肥技术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级别,有利于保证水稻种植的绿色特性。

2.6 具有增加产量与质量的优势

侧深施肥技术能提升早期生育质量,增加水稻低节位分叶,保证其茎数符合生长要求,降低倒伏可能性,有效增加水稻实际产量,强化作物质量。通常情况下,采用侧深施肥技术可以使水稻每年产量增加约10%,在低温特殊年份可以达到13%,具有重要实施优势[4]。此外,侧深施肥技术还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强化水稻食味数,在地块条件较差的区域尤为明显。

3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设备结构分析

3.1 排肥模块

在针对水稻应用侧深施肥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部署相关机械化设备,确保其能够在实际施肥过程中得到科学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技术部署效果。此类机械化设备结构较为复杂,通过探索其基础组成,明确相关应用技术原理,有利于结合实际情况条件调整,从而提高侧深施肥技术的应用质量。

排肥装置属于机械设备的核心,其能够保证排肥量的连续性与精确性,使肥料可以在稳定、均匀状态下进入土层内部。为确保施肥效果达到同一目标,相关应用设备需要尽可能降低颠簸或振动概率,避免对施肥流程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同时,由于地区或农艺条件存在差异,肥料颗粒直径与实际特征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保证排肥裝置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并强化其基础稳定级别,为后续进一步开展侧深施肥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3.2 余肥清理模块

在机械设备中,辅助排肥装置也属于较为关键的应用部分。这一结构包括卸肥口等模块,其主要针对水稻田进行设计。由于水稻田经常会接触水源,因此可能会导致肥料受到潮湿,出现变质。为避免此类问题产生,机械装置需要在壳体区域设置卸肥口,使多余肥料或受潮肥料能够及时排除[5]。

通常情况下,卸肥口需要保证开合效率,避免过于烦琐导致无法及时处理等问题出现。同时,为避免去除肥料时导致内部结构损坏,应采用毛刷等材料,设计多余去除装置,有效清除内部剩余肥料。此外,为进一步减少肥料残余量,设计弧形轮状工作结构,使其能在顺时针运动阶段扫除多余肥料,实现全面排肥效果。

3.3 传动模块

传动结构属于机械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为各个施肥组件提供工作动力,使肥料能夠正常施放至水稻区域。通常情况下,此类动力主要由电机提供,其基础能源来自插秧机械电瓶[6]。在电机运转阶段,其能够使联轴器得到有效驱动,使动力迅速传递至排肥轴区域。随后,排肥轴会将各个单元内的外槽轮驱动至旋转状态,使肥料进入外槽部分,并在圆周运动下散布至水稻种植区域,实现传动处理效果。

3.4 肥料存储模块

肥料箱属于侧深施肥机械的存储机构,能将肥料存储在内部区域内,使排肥装置能顺利获得相关颗粒。通常情况下,肥料存储箱外部结构可以设置为方形、圆筒形。在条件允许时可以根据实际作业效率,灵活调整基础容积,确保箱体底板倾角能够等于肥料颗粒自然休止角即可。通过合理设计,可以使肥料快速进入排肥装置,并为后续填肥与处理提供便利条件,实现理想应用目标。

4 水稻种植运用侧深施肥技术方法途径研究

4.1 秧苗处理

在针对水稻种植工作采取侧深施肥技术的过程中,应首先从培育秧苗角度入手,确保肥料施放能够达到理想目标。培育秧苗不仅是水稻种植的关键流程,同时也属于侧深施肥的重点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侧深施肥机械,在插秧阶段将肥料直接施放至稻田区域。通过对秧苗类型进行筛选,能够保证其基础质量符合需求,进一步提高施肥效果,实现强化施放均匀性的目标。此外,还需要保证秧苗大小处于基本一致条件下,若其大小规范性不足,可能会导致机械插秧效率大幅下降,进而影响侧深施肥效果[7]。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从秧苗筛选与培育角度出发,尽可能为侧深施肥创造良好条件,实现理想工作效果。

4.2 整地

在稻田整地阶段,为进一步提高侧深施肥实施效果,从耕作流程入手,尽可能地提高整体技术实施质量,充分凸显侧深施肥优势。通常情况下,若耕地深度未满足实际需求,可能会导致侧深施肥阶段出现脱肥问题,不利于提高根系吸收率,还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若耕地深度过深,也有可能导致水稻生长速度受到负面影响,降低肥料的实际吸收效率,引发浪费问题[8]。

因此,需要保证耕田深度能够达到理想标准,即处于适宜范围内。通常这一适宜深度为12 cm,保证整地处理达到该深度级别即可。侧深施肥位置位于外侧3~5 cm、深度5 cm,因此其对于水田沉降要求较为严格。若沉降未达到理想标准,便容易导致侧深施肥效率下降,无法有效提高种植质量。需要针对稻田整地阶段进行科学处理,确保基础深度约12 cm并保证沉降处于适宜状态,避免影响回泥装置运行性能,提高整体施肥效率,实现理想种植目标。

4.3 插秧

为确保水稻种植能够合理利用侧深施肥技术,需要保证其插秧时期处于适宜阶段。通常情况下,合理的插秧时期能使水稻实现安全抽穗,提高成熟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应保证移栽温度高于13 ℃,并根据土地肥力状态与品种成熟期确定插秧处理时间。水稻最佳高产时期通常是每年5月,可以选择这一阶段作为插秧时期,并排除其他负面影响因素,适当降低栽培密度,保持基础一致性,为侧深施肥提供理想处理条件。

4.4 调整施肥量

在侧深施肥阶段,应针对施肥量进行科学控制,确保其能够适应水稻种植条件,避免出现施肥过多或过少等问题。水稻对于肥料的实质需求有限,若肥料过多可能会引发烧苗问题,不利于提高基础产量。由于侧深施肥根系吸收量通常大于传统施肥方式,因此需要针对肥料量进行科学调整,按照经典方案80%级别展开施肥流程,确保肥料量能够符合水稻种植需求。此外,还需要在施肥过程中合理规划设备排肥量,保证肥料均匀分布。必要情况下,还可以混合处理不同肥料类型,使其能在搅拌后均匀应用,为肥料量的科学调整提供重要参考[9]。

4.5 操作细节

在侧深施肥过程中,应针对实际应用方案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肥料施放能够达到理想效果,避免出现负面因素。侧深施肥相对于传统方案能够省略多次操作,包括基肥、返青肥等,这一特性可以显著减少施肥程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施放过程中,需要结合水稻各个生长时期的需求,调整肥料类型与实施方式,确保其能够得到最大化应用,降低不良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在侧深施肥时,需要注意相关技术要点。例如,磷肥与钾肥在施放过程中,由于其流动性相对较低,因此按照传统释放量的80%施放即可。钾肥需要在水稻生长后期进行应用,并将其分两次施放,首次施放80%,2次追肥20%即可。氮肥流动性高于钾肥,同时会在释放后15 d形成流动区域。

因此,需要在施放氮肥的过程中,采用侧深施肥与后期追肥相互结合的方式,确保水稻在整体生长周期内能够获得足量肥料,防止出现脱肥问题。此外,侧深施肥操作方式也会直接影响施肥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整体利用率,应保证施肥机械速度处于均匀状态,避免出现急停问题。相关人员需要明确机械装置操作要点,并按照固定流程进行处理,确保侧深施肥效果能达到理想级别。

4.6 水层与收获管理

除以上技术实施细节外,还应科学管理水层并规划收获时间,避免其他因素影响侧深施肥效果。在完成整地后,利用水源调节泥土基础硬度,使插秧后能够维持水层状态,提升返青效率。

同时,在水稻进入分叶期后洒水3~5 cm,并在生育中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晒田。晒田结束后利用浅湿结合灌溉方案,在蜡熟末期停止灌溉、黄熟周期完成排干操作。通过此类方式使水稻能够在黄化完熟率达到95%时收获,为后续进一步提高产量与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4.7 问题处理

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良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处理。例如,侧深施肥需要依靠插秧机完成操作,通过在装置上增加相关模块实现基础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侧深施肥用插秧机重量会大幅增加,导致插秧阶段产生淤堵问题,削弱工作效率与质量。

采取增加沉降时间的处理方案,使其能够解决重量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施肥效果。此外,侧深施肥对于土层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在土质较硬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良好工作效率,若土质过软可能会导致设备陷入泥土内部。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通过事先调查等措施,判断目标区域是否适用于侧深插秧。同时,还应采取调整方案,减轻设备重量,调节相关模块位置,避免土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整体实施效果。

5 结束语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因此,需要明确其主要实施方法,确保技术应用能够达到理想效果,为水稻增产与作物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虎.简析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J].农业科学,2020,3(2):27-28.

[2]季雅岚,吴文革,孙雪原,等.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25(3):101-104.

[3]熊乐.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运用及探索[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7):192-193.

[4]马小莉,李琴,沈晓阳.通州区机插水稻侧深施肥试验与示范小结[J].北方水稻,2020(6):41-43.

[5]刘宝,车刚.水稻机械化侧深施肥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6):9-10.

[6]楊成林,王丽妍.不同侧深施肥方式对寒地水稻生长,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8,24(2):4.

[7]王晓丹,向镜,张玉屏,等.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进展及应用[J].中国稻米,2020,26(5):5.

[8]赵婷婷,赵珅,李鹏,等.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应用与发展[J].现代化农业,2021(3):3.

[9]鲁立明,陈少杰,蒋琪.侧深施肥技术在单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J].中国稻米,2019,25(4):109-110.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水稻盐碱地种植可行性初探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探究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区域自动观测站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关于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研究
控释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