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致谢的背后

2022-02-24 11:51黄小桐北京语言大学
大学生 2022年2期
关键词:兀鹫金雕猛禽

文/黄小桐(北京语言大学)

坎坷的求学

赵序茅家在山东滕州,父母都是农民,在他们眼中,成绩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尺。赵序茅打小就活在被“别人家孩子”支配的恐惧里,但他不想被人比下去,不想被数落。三年级时,第一次拿到奖状的他兴高采烈地奔向父母,得到的却是一句冷冰冰的“你看人家谁谁谁得了第一名!”

赵序茅觉得,自己似乎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下。高考失利、复读、打工、考研调剂、考博调剂……好像所有的成功与优秀都与他无关。好不容易读到了博士,他又因种种原因选择了退学。之后,来北京参加工作的赵序茅还是想继续做科研,吃了几次闭门羹后,他心灰意冷。幸运的是,赵序茅得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明的垂青,再次成为博士生。

可科研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导师指导下辛苦研究滇金丝猴群的赵序茅又开始了漫长的“投稿拉锯战”。

赵序茅在科普讲座上给孩子们介绍科学知识

几经修改的稿子仍然惨遭拒绝,赵序茅选择了延期毕业,对于博士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如今找工作一年难比一年,去年毕业可以去的岗位,今年就去不了了。”对于这样的境况,赵序茅给出的回答是:“没什么后悔的,凡事要有始有终,才能给自己一个交代,也给别人一个交代。不论将来如何艰难,至少我对得起导师的那一份信任,这就足够了。”皇天不负有心人,赵序茅的文章终于顺利发表。

2021年考研季,赵序茅2019年写的《毕业致谢:我从来不曾优秀过》一文引起学界关注、转发。在文章的最后,他写道:“不论世事如何艰辛,初心依旧!”“我从来不曾优秀过,也从来不曾放弃过!”屡经挫折却永不放弃的科研精神和求学之路,感动和鼓舞了不少仍奋斗在路上的网友和学子。

不放弃、不抛弃,坚持奋斗才是青春的底色,是人生的船帆。

惊心动魄的科考

2012年,赵序茅来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读研,从此与动物结缘。在硕士阶段,他主要研究鸟类,用三年时间跑遍了新疆各地。博士阶段,他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在云南、西藏、四川奔波。总结这些年惊心动魄的科考经历,他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西域探鹰猎、卡山入雕巢、天山寻兀鹫、踏雪寻猴。”

西域探鹰猎

拥有鹰猎传统的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鹰猎方式也各具特色,主要用来鹰猎的猛禽有金雕、苍鹰、雀鹰等种类。猛禽除了用于鹰猎,还可以制作成一种乐器——鹰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就有一件被考证为鹰笛的三孔骨笛。

当下,猛禽保护刻不容缓,养鹰、驯鹰却因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被“法外开恩”,鹰猎之风在边远西部盛行。赵序茅为了探究鹰猎背后的真相,在南疆鹰猎分布区展开了调查。在喀什地区,赵序茅和朋友扮成收购猛禽的商贩,他们发现鹰猎已经变成了一种“交易”,沾上了金钱的恶臭。被囚禁的、瑟瑟发抖惊慌失措的小鹰,主人开出的“天价”,让鹰猎不再是一种传统技艺的复苏,而变成了经济活动。更恶劣的是,有些人还与不法之徒勾结,偷猎、走私,甚至更严重的行为层出不穷。

在赵序茅看来,鹰猎虽然曾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鹰猎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一己私欲而建立在动物痛苦之上的娱乐方式而已。“鹰猎充其量就是一种技艺,可以适当保留,但绝不能提倡和发扬!我们更要警惕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文化的旗号来充实自己的腰包。”赵序茅表示。

卡山入雕巢

赵序茅对于猛禽的认识,源于金庸先生笔下的《神雕侠侣》。神雕居于深山,威风凛凛,气力过人,以毒蛇猛兽为食。他不曾想到,自己居然有机会找到神雕的原型——金雕,并与其打交道。在新疆的卡拉麦里山中,他与研究团队一起进行了几年的实地考察,经历了不少困难与挫折。从发现雕巢,到雌雄金雕的婚配、孵卵、育雏,赵序茅都会对各个时期金雕的体重、体长、蜡膜、尾长、翅长、趾长、附趾、飞羽和嘴裂等进行仔细地测量和记录。在此过程中,他还目睹了雌雕孵化、雄雕遇敌,金雕大战草原雕、驱赶山鸦群等精彩瞬间。

赵序茅用详尽的记录和生动的科考笔记向我们展示出野生动物生存的不易。同时他也注意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日益危害着金雕的生存环境。在记叙壮阔美丽自然的同时,他也不忘呼吁人们思考保护猛禽的重要性。

1.2.滇金丝猴

天山寻兀鹫

高山兀鹫属于大型猛禽,张开翅膀后足有3米,与其他猛禽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那光秃秃的脖子。它们长期生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高原,行踪神秘,鲜为大众所知。

赵序茅为了观察它们,跟随团队从乌什塔拉进山。他们通过陡峭的岩壁、白色粪便、山空中盘旋的高山兀鹫,先确定了高山兀鹫的巢区。随后,他们转战古轮台,在行车的路上看到30只高山兀鹫在瓜分一头刚死去的牦牛,这刷新了他们的认知:原来大家印象中以腐肉为生的高山兀鹫,对新鲜的肉类更加感兴趣。在继续寻找下一处巢穴的过程中,赵序茅发现高山兀鹫的巢区和附近的巢穴都是空巢,此处不远就是矿区,一辆辆载着挖掘机的卡车告诉他们,高山兀鹫除了离开别无选择。

两次探巢失败之后,赵序茅再次到达乌什塔拉的巴克熊沟,不巧在上山的过程中车子出了问题,他只得骑马上山。路途遥远、山势崎岖,没有任何攀岩的工具,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在艰难而又充满期待的跋涉中,终于,他听到了幼鸟的叫声,看到高山兀鹫自洞口飞出。随着山脚下望远镜里小小的黑洞渐渐成为展现在他眼前的巨大的山洞,他看到了还未长毛的幼鸟。此情此景,令他激动与欣喜。

完成对幼鸟的测量后,他赶紧撤离。“我看到两只成鸟一直在上空盘旋。这种鸟不会主动进攻,幼鸟希望尽快看到母亲,母亲也希望看到孩子,而我这个不相干的人硬生生地阻挡了它们母子的团聚。”

3.4.野外科考

踏雪寻猴

在接触的这些动物中,与赵序茅结缘最深的动物当数滇金丝猴了。滇金丝猴是世界上600多种灵长类动物当中生存海拔最高的一种猴子,生活在海拔2600米~4500米的在原始森林之中,仅分布在中国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一个狭小地域里。要研究滇金丝猴,首先要找到它们,赵序茅来到云南省维西县白马雪山,因为他听说这里最有可能遇见滇金丝猴。

白马雪山是滇金丝猴数量最多的地方,但要找到它们并非易事。曾经有一年时间,赵序茅曾无数次上山找猴,采集滇金丝猴的粪便,以搞清楚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和食物种类。找到猴子后,要想研究猴子们如何求偶、如何繁殖、吃哪些食物等行为习惯,还需要数百小时近距离地观察。为了研究它们,赵序茅在这里度过了春、夏、秋、冬。

为让猴子不怕人,研究团队需要先让猴子们不怕人,也就是让它们“习惯化”。结合前辈的经验和前期的考察,赵序茅和团队选择对当地的响古箐猴群进行习惯化:“我们会定期给猴群投喂食物,和它们搞好关系,让它们习惯人类,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招安’。”

有了前期的耐心铺垫,才会有团队之后数百小时近距离的观察资料,赵序茅才会写出《红唇美猴传奇》《滇金丝猴生活史》等一系列科考书籍,与读者一同分享滇金丝猴的智慧,探讨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复杂又有趣的关系。

昂扬在自然面前

在科研工作之余,赵序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做科普。在开展兼职科普工作的近10个年头里,他除了开公益讲座,还写科普作品。除了他的少儿科普作品《红唇美猴传奇》当选“2018中国好书”之外,他写的《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西域寻金雕》等书籍也都深受读者喜爱。谈起写书的初心,赵序茅坦言,与稿费相比,做科普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和成就感是无价的。

赵序茅把精力转向撰写少儿科普作品源于一次偶然。那天,他在书店看到了几本少儿科普书籍,却发现有的编者把人类的善恶阴谋尽数强加在动物身上,披着“科普”的外衣误导孩子。这让赵序茅觉得荒谬至极,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干干净净的少儿严肃科普”,不用人类的观念去过度解读动物的行为,而是用准确又生动的语言讲述动物的故事和科学知识。

传递严谨的科学知识只是第一步,赵序茅还有着更高的科普理想。他认为,科普最大的魅力在于培养青少年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使其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也是他创作的原则。因此,他不会直接告诉孩子们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有趣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己思考。

对动物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责任感,是赵序茅进行科普工作的另一原因。野外考察的经历,不仅让他了解了滇金丝猴的生存现状,更激发了他为动物发声的热情。在响古箐地区,不但滇金丝猴的生活家园被破坏,作为主要食物的竹笋也被偷伐。在深感忧虑的同时,赵序茅也明白自己能力有限,他希望通过写作和做科普,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激发人们保护动物的欲望。

通过公益科普讲座跟孩子们结缘,则要追溯到赵序茅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他还在研究鸟类,一次他被邀请到新疆白湖给孩子们讲白头硬尾鸭的故事。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中蕴含着求知的欲望激励着他,让他坚定了通过科普讲座让人们明白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的信念。

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赵序茅拼尽全力搭建起人与自然的桥梁,用他的话说:“我是敏感的、自卑的,然而在自然面前,我又是昂扬的、充满活力的。”

猜你喜欢
兀鹫金雕猛禽
猛禽家族
售价68.68万元,全新一代福特F-150猛禽正式上市
3000多只受伤猛禽重返蓝天
苏-47:折翼的金雕
猛禽,请使用共享羽毛
无人机:小兀鹫的特殊妈妈
寻找红宝石
兀鹫也会化妆?
胡兀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