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视角下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以临泉县为例

2022-02-24 03:27李文娟彭建涛马吉光
山西农经 2022年3期
关键词:招商长三角县域

□李文娟,彭建涛,马吉光

(中共临泉县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400)

2021 年2 月,安徽省出台了《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致力将集聚区打造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临泉县地处皖北地区,可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战略机遇,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从而带动临泉县经济发展。对临泉县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对其他学者的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还有助于带动临泉县经济发展,同时给类似的欠发达县域科学、合理、针对性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提升县域竞争力提供借鉴。

1 县域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意义

1.1 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长三角发达地区具有十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经过多年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耕地锐减、能源紧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迫使该地区加速产业转移,开展产业分工协作,以保持竞争优势[1]。

在安徽省整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将为临泉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县域可以利用价格相对低廉、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资源和地价等优势,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

1.2 有助于促进县域物流产业壮大

随着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对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聚集区,该区域的贸易量会迅速扩张,这就需要高效、便捷的物流产业支撑。长三角地区快捷的航空、港口、公路和铁路等交通网络,有助于长三角区域性统一市场的形成。此时,县域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会加大县域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贸易往来,增加地区之间物流量,有助于县域发展壮大物流产业[3]。

1.3 有助于减小县域被边缘化的风险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加强了合作与交流,政府、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区域板块加速成形,行政区域的影响越来越小,区域经济的重新分工正在进行,进一步发挥了区域优势,显著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合力,带动了地区发展。在此趋势下,县域应该积极加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之中,给自身经济发展创造机会,从而减小自身被边缘化的风险[4]。

2 临泉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

2.1 临泉县经济发展现状

2.1.1 经济总量快速攀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14—2019 年临泉县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分布情况见表1。2019 年,临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8 年增长8.3%。第一产业增加值81.4 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8.9 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199.4 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56.1 亿元,增长8.1%;建筑业增加值32.9 亿元,增长11.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2019 年临泉县经济总量较2014 年增长46.9%,5 年间年均增长8.0%。2019 年临泉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0∶24.1∶53.9,与2014 年49.1∶20.9∶30.0 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27.1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3.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已经替代第一产业成为临泉县的经济支柱。

表1 2014—2019 年临泉县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分布 单位:亿元

2.1.2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14—2019 年临泉县财政收入见表2。2019 年,临泉县累计实现财政收入28.6 亿元,增长13.5%,增速高于阜阳市平均水平5 个百分点,排名阜阳市第二位,较2018 年同期提升2 个位次。临泉县财政收入中,地方收入17.2 亿元,增长10.5%,比阜阳市平均水平高3.3 个百分点。

表2 2014—2019 年临泉县财政收入单位:亿元

分税种看,临泉县工商税完成21.1 亿元,增长17.0%;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完成3.5 亿元,增长1.7%。非税收入完成4 亿元,增长4.7%。临泉县财政收入由2014 年的 10.2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28.6 亿元,5 年增长1.8 倍,年均增长22.9%。

2.1.3 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近几年,临泉县着力破除工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多项举措,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9 年底,临泉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 家(含供电公司)。2014—2019 年临泉县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见表3。2019 年,临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04.9 亿元,比2018 年增长8.3%;与2014 年127.9 亿元相比,5 年增长60.2%,年均增长11.5%。2019 年临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45.5 亿元,比2018 年增长7.7%。2019 年,临泉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阜阳市排名第五位,与2018 年同期相比提升1 个位次。临泉县28 个行业大类中,21 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15 个行业增速超过10%、12 个行业增速超过20%。

表3 2014—2019 年临泉县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 单位:亿元

2.2 临泉县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2.2.1 园区产业配套差,产业承接水平低

目前,临泉县工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产业配套差,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和转移。即便长三角地区某些企业转移过来,由于临泉县相应的产业配套、后续服务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加上行业信息获取不及时、中间产品无法自产而需外购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产业进一步发展必定受到阻碍[5]。

2.2.2 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辐射能力不强

临泉县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与拥有中高端产业的区域相比,临泉县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临泉县没有真正的产业集群和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这也是影响临泉县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的区域内,临泉县现有产业辐射能力远弱于发达地区的产业。

2.2.3 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低

在与长三角接轨方面,临泉县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新的经济发展,尤其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增长。在市场化程度方面,长三角地区已经相对成熟,而临泉县市场化程度相对不高,较少参与到国际分工的活动中。2019 年临泉县经济外向度只有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5 个百分点。

3 临泉县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园区载体建设,提升产业承接水平

3.1.1 优化园区发展格局

严格按照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建设、供水电气热系统、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园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功能,使工业园区基本形成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园区总体承载能力[6]。

3.1.2 完善主导产业链条

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转移机遇,结合临泉县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临泉县具有的比较优势,有序且高质量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强化产业互补与协同合作,聚焦主导产业,分类实施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分产业实施产业链省级重点工程,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3.1.3 强化引入科技支撑

坚持引资、引技和引智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等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先、技术先进、品牌影响力大的企事业单位在临泉县设立分支机构。以园区为载体,加速产业融合,主动配套补链强链,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贡献力量。

3.2 加快产业提质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3.2.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推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形成空间布局科学合理、资源利用高效集约、重点产业统筹发展的空间结构[7]。安徽临泉经济开发区、临庐产业园要明确核心地位和发展方向,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全力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当好临泉县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排头兵”,打造临泉县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3.2.2 调整升级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变,促进“临泉制造”向“临泉智造”“临泉创造”转变。开展产业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提升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3.2.3 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着力推动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领域延伸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经济效益,积极布局高端产业中低端领域,打好产业发展基石,培育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及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加工等“1+4”特色产业,加快省级农副食品加工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努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鼓励其他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乡镇布局产业集聚区,形成临泉县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8]。

3.3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3.3.1 发挥招商优势,把准招商方向

充分利用国家和安徽省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用足用好临泉县人口、区位、市场等优势,积极承接长三角及国内先发地区产业转移,力争使临泉县走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前列。紧盯长三角及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新动向,瞄准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招商推介和洽谈活动,大力推进精准招商,努力形成各类重点产业集聚发展的局面。

3.3.2 创新招商方式,建强招商队伍

积极推动政府招商为主向市场化招商为主转变,探索实施委托招商、基金招商、园区合作共建、联合资本招商等新模式。加强与长三角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联系,探索组建园区招商联合体,推动招商引资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高。落实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压实各级领导干部招商责任,组建高素质、专业化招商人才队伍,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招商,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9]。

3.3.3 加速项目落地,优化后续服务

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和长三角产业转移项目政策清单,逐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招商项目全流程管控体系,进一步加快招商项目落地速度。加强政策研究和创新,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依法依规用活用好招商引资政策。配备专业招商人才,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引资新模式,优化项目落地后续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招商长三角县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不见面”招商,点亮城市发展未来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定南縣長談全民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