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2022-02-24 05:33张天英陈群娣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蓝光

张天英 陈群娣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时期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是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患儿体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过高,在体内堆积引起皮肤、巩膜黄染,严重患儿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1]。新生儿黄疸患儿多数可自行消退,但是少数需要接受治疗,目前蓝光照射疗法应用较多,其治疗效果较好,可选择长时连续蓝光照射治疗或者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对非结合胆红素排泄起到促进作用,降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水平,消除黄疸、缓解症状[2]。长时连续照射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光疗方法,可引起患儿发热、低体温、皮疹等不良反应[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新生儿黄疸光的疗法,是对蓝光长时连续照射的改进与创新尝试,目前临床研究较少,并且治疗效果和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还有待论证[4]。本文选取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儿男20例,女17例;出生时间4~31 d,平均出生时间(15.20±6.02)d;体重2.54~4.01 kg,平均体重(3.05±0.54)kg。观察组患儿男21例,女16例;出生时间4~30 d,平均出生时间(15.15±5.86)d;体重2.48~4.10 kg,平均体重(3.12±0.40)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学》[5]中有关于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指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50 μmol/L;②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嗜睡、拒奶以及肢体抽搐;③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肝功能障碍或者不全;②早产儿;③先天缺陷儿;④不愿意参加或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加强喂养、补液和药物治疗,并且做好肝脏保护及抗感染治疗。对照组采取长时连续蓝光照射治疗,15 h/次,1 次/d。观察组采取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2 次/d,7 h/次,中间间隔4 h。两组重症患儿治疗2~3 d,轻症患儿治疗1~2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黄疸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值范围;有效:黄疸明显消退,症状显著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未恢复到正常值范围;无效:黄疸、疾病症状未缓解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下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48、72 h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③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低体温、皮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μ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的2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在新生儿饥饿、脱水、缺氧以及酸中毒时更加容易出现黄疸或者加重原有黄疸,伴有嗜睡、拒奶和肢体抽搐等[6]。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2~3 d,可自行消退,新生儿状态良好。此时不需要给予患儿特殊治疗,只要加强喂养、促进多食多排即可。病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症状明显,黄疸严重,持续很长时间,不能自行消退或者反复出现[7]。一般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和光疗,同时明确黄疸发病的致病因素,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蓝光照射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规光疗方法,作用是降低体内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含量,胆红素分子在蓝光照射下会吸收蓝光波长,促使胆红素分解,分解为易溶于水的结构异构体和构形异构体等产物,可以在不通过肝脏代谢的前提下在胆汁和尿液中被排出体外,消退黄疸[8]。长时连续蓝光照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胆红素在经尿液等排出过程中会对肠壁形成刺激,引起腹泻,同时可能出现皮疹、体温异常等,不良反应比较多[9]。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减少蓝光照射时间,并且中间间隔了几个小时,有助于患儿适应治疗和排出胆红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严文康等[10]的研究中表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促进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快速下降,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48 h,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观察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应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也在治疗后72 h 快速下降,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高效、可靠、安全的光疗方法,应该推广并普及。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蓝光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