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术中应用全剂量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2-24 05:33李倩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血小板分级血流

李倩

受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多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逐年递增。该疾病起病急、病情凶险,为了保障预后心功能恢复,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尤为重要[1]。其中,PCI 术即为目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能够使抗栓治疗效果增强,使缺血情况缓解,并预防支架内急性血栓的生成。但经临床研究发现[2,3],如抗栓治疗不当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故为了降低出血风险,现通过抗血小板用药起到防治作用。而替罗非班是目前临床首选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对血小板的聚集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并已为临床在治疗该疾病中的配合应用药物之一[4]。但目前,对该药物的给药量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旨在分析何种用药量能在保障治疗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治疗效果。特对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PCI 术治疗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62.01±6.00)岁;非前壁梗死10例,前壁梗死32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分别为20、10、15例;平均血管再通时间(4.19±0.34)h。试验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5~81 岁,平均年龄(62.10±6.30)岁;非前壁梗死11例,前壁梗死31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分别为21、11、14例;平均血管再通时间(4.18±0.3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5]:①患病至入院时间≤12 h,并经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综合诊断符合该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符合PCI 术治疗标准。排除标准[6]:①对本研究涉及用药过敏者;②伴有意识或精神障碍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④合并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他疾病者;⑤合并肿瘤、出血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⑥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医院伦理委员会以及患者均对本研究涉及内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PCI 术治疗,并配合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常规用药,接受血压、心率等检查。对照组在术中给予10 μg/kg 浓度、0.075 μg/(kg·min)剂量的替罗非班(沈阳新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04)持续静脉泵注,给药时间为 1 d。试验组在术中给予10 μg/kg 浓度、0.15 μg/(kg·min)剂量的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注,给药时间为 1 d。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管状态进行密切监测,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一旦有,则及时停止给药,并给予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LVEDD、LVEF)改善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急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TIMI 血流分级[7],3 级为灌注效果最佳,远端血管能够被造影剂完全、快速的充盈;2 级为部分灌注,远端血管能够被造影剂完全充盈,但耗时较长;1 级为无灌注但有渗透,远端血管未能被造影剂充盈,血管部分闭塞;0 级为远端无血流,无灌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LVEDD及LVEF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LVEDD 短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表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aP<0.05

2.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TIMI 血流分级对比 对照组中TIMI 血流分级3 级21例(50.00%)、2 级13例(30.95%)、1 级5例(11.90%)、0 级3例(7.14%);试验组中TIMI 血流分级3 级30例(71.43%)、2 级9例(21.43%)、1 级3例(7.14%)、0 级0例。试验组TIMI 血流分级3 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分级2 级、1 级、0 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为PCI 术,效果显著。但如患者的冠状动脉内含有丰富的血栓,则接受该治疗方式后会导致远端微循环栓塞以及血栓脱落发生的风险增加[8]。故对接受该治疗方式治疗的患者需配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期对治疗后亚急性、急性血栓以及无复流现象发生风险降低,使主要病灶部位的血管再灌注情况得以改善,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少。但经临床研究发现[9,10],如果在给予过量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围术期患者会发生较多的血小板降低、出血等不良事件。故为了提高抗栓效果,使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得以降低,是目前临床重点研究的方向。

替罗非班是目前临床上首选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其属于非肽类小分子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及选择性,具备使内皮细胞功能提高、对斑块稳定、对炎症反应进行抑制的效果[11]。该药物能够通过甘氨酸、门冬氨酸、精氨酸序列将血小板GPⅡb/Ⅲa的交联位点占据,对血浆因子或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起到竞争性抑制。该药物半衰期仅为2 h,显著短于其他药物,故经注射给药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药效。经研究得出,药物注射至体内的5 min 后,抑制血小板率可高达96%,停止给药3 h 后,血小板聚集率会很快恢复,最高可恢复至正常值的89%,且出血时间能够完全恢复[12]。但由于该药物具有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等不良事件,故部分学者认为,增大给药量会导致治疗风险增加[13]。本研究表明,治疗后,试验组的LVEDD(50.98±4.23)mm 短于对照组的(58.01±4.88)mm,LVEF(58.41±3.28)%高于对照组的(53.00±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IMI 血流分级3 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分级2 级、1 级、0 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本研究结果可得出,全剂量替罗非班的应用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 术治疗时配合应用全剂量替罗非班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血小板分级血流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