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运动康复对抑郁障碍患者负性情绪及躯体症状的影响

2022-02-24 05:34谢远丝张慧姚慧慧张少霞谢志桦彭静陈敏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期
关键词:躯体负性情绪

谢远丝 张慧 姚慧慧 张少霞 谢志桦 彭静 陈敏昌

抑郁的发生会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虑、对事物兴趣降低等,导致患者出现睡眠障碍、身体不适等反应,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杀等想法行为[1]。因此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对其通过一定的干预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躯体症状是临床中关注的热点问题[2]。精神运动康复是一种集中了各种运动机能,并与思维方式、心理学、大脑机能等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把身体与精神相结合来对待和理解精神疾病,以系统调节与反馈为基础,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为目标,以身体为媒介调整心理机能再造过程,寻求个体身心平衡的康复治疗技术。本院在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实施精神运动康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1 日~2020年7月30 日在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的8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入组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有关抑郁障碍的诊断;②年龄18~60 岁;③实验前两周患者未连续服用抗抑郁药物;④实验前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 分;⑤患者及家属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疾病;②药物过敏或不耐受;③酒精依赖;④妊娠、哺乳期的女性。对照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18~60 岁,平均年龄(38.5±10.5)岁;病程1.1~8.5年,平均病程(4.8±1.5)年。研究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19~59 岁,平均年龄(38.1±10.0)岁;病程1.0~9.0年,平均病程(5.0±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SSRI 类抗抑郁药物(舍曲林)治疗,具体用量根据患者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精神康复运动干预,干预时间为8 周。评估患者的精神运动功能,了解其功能水平,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主要包括骨骼敲击放松、触碰性治疗及被动式放松等个体治疗。①骨骼敲击放松运动:对患者的骨骼、关节应用小球敲击,通过产生的震动感来放松身体、增加自身的身体图式意识。30~45 min/次,2 次/周。②触碰性治疗运动:指导患者采取比较舒服的仰卧位,治疗人员用双手去触碰患者的关节并进行轻柔活动,并指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受上,感受身体发生的变化。30~45 min/次,2 次/周。③被动式放松运动:应用小瑜伽球按压患者的身体,并指导患者对按压部位命名,指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感受上,对自己肌肉张力的变化产生意识,感受及区别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变化,最终达到自主调节自身的肌力,以达到放松的目的。30~45 min/次,2 次/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2、4、8 周后应用HAMD 进行评定,包括7 个因子,总分52 分,总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情绪越重。

1.3.2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躯体症状评分,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2、4、8 周后应用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PHQ-15)进行评估,包括15 个常见的躯体症状,总分0~30 分,0~4 分:无躯体症状;5~9 分:轻度躯体症状;10~14 分:中度躯体症状;≥15 分:重度躯体症状。

1.3.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分别在干预后2、4、8 周后应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示不良症状越重。

1.3.4 对比两组总体疗效评分,分别在干预后2、4、8 周后应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进行评定,包括病情严重程度(SI)、疗效总评(GI)、疗效指数(EI)三项,分数越低表示总体疗效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8 周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躯体症状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躯体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8 周后,研究组躯体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躯体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躯体症状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对比 干预2、4、8 周后,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对比(,分)

注:两组对比,P>0.05

2.4 两组总体疗效评分对比 干预2、4、8 周后,研究组总体疗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总体疗效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总体疗效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抑郁障碍在临床中又被称作抑郁症,其主要特征是明显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和活动减退,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表现,如胸闷、心慌、肢体乏力、头昏、胸痛等,身体的不适感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3]。抗抑郁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以舍曲林为代表的SSRI 类抗抑郁药物是常用的治疗药物,但是单用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临床有研究指出,药物治疗起效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用药期间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着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效果。因此通过给予其他的干预方式来辅助治疗是临床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4]。

精神运动康复是从人身心的整体观出发,结合运动、情绪、心理、身体意识等,在特定的运动下实施的一种干预方法,其主线是运动[5]。而且该种方法的原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医院、社区均可开展。精神运动康复最早起源于法国,其学科基于精神学、哲学、生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的融合[6]。精神运动学从人体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神经心理从幼儿-成人期发育的特点,并对身体意象、图示与神经心理学进行融合,结合解剖学来阐述精神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从而对患者实施的非药物治疗[7,8]。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4、8 周后,研究组负性情绪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8 周后,研究组躯体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精神运动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利于躯体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从精神运动康复角度来看,人们的身体能够接收来自于内、外部环境所有的信息,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总结以及记忆[9]。这些来源的信息能够在大脑躯体衍生出拓扑表征,从而在机体的大脑中生产运动、感觉功能缩略图。身体图式指的是当身体处在一种静止及运动状态下表现出的精神特征,其是建立在大脑图形的绘制之上。个体对自身产生的感受力被称为身体意识,该意识的构建、演化是在感觉体验及运动体验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感觉体验及运动体验,身体能够对感觉、情绪产生记忆。身体意识能够反映出个人的存在感,意识能够强化自身的心理、情感及情绪,引起可以说意识与感觉是紧密相关的,它能够帮助个体去适应周边的环境,是环境稳定性的媒介。因此意识可以把身体对情绪的反应、筛选转为情感。人的身体感受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能够让人们精确地表达出情绪,同时付诸于行动。而主观、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情绪,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中变现,比如其可以促发人们产生愉快、痛苦等体验,产生认知,激发对生理的调节,同时促进个体做出适当的行为。情绪与身体、心智有关,其能够对行动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对自身情绪进行良好的识别能够使自身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精神运动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掌控身体的意识,最终对其情绪进行调节,是一种治疗过程。治疗师通过维持患者处在一个稳定的强度水平,使患者能够在无压力的环境下对周围及自身环境进行感知,通过语言诱导来指导患者感受身体不同的部位,唤醒负性情绪。其次通过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评估分析,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手段,最终达到提升对自身状态的认识、调节自身感受,增加患者的表达能级及行动能力,促使其能够往积极的方向转化,最终达到缓解抑郁情绪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4、8 周后,两组不良反应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8 周后,研究组总体疗效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运动康复干预是一种身心干预方法,在改善患者的情绪、认知、行为功能方面时并不会增加不良症状的发生,相反还能够缓解不良的情绪。但是本次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观察的指标、样本等数据较少,因此后期的研究中应加大观察样本、指标等,从而能够获取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在抑郁障碍的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精神运动康复取得满意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躯体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躯体负性情绪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