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绘就齐鲁幸福画卷
——2021年山东省民政工作优秀创新案例选登

2022-02-24 08:32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宋文景
中国民政 2022年2期
关键词:救助养老服务

☉ 策划 /本刊编辑部 执行/宋文景

全国首部关注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的宽银幕电影《归路》海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民政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加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1年,山东民政系统强化“创新就是解决问题”的理念,聚焦民生关切的热点,以补齐工作短板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政策创制、工作创优、经验创先,以办实事、开新局的实际成效,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及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涌现了一大批实践创新典型。

济南全面擦亮“泉社彤行”省会社会组织工作品牌,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赢;青岛坚持把人民调解制度与社会组织发展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赋能社会组织、开展人民调解”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滨州通过建立2个信息台账、完善4级救助网络、推行4项服务举措,成功打造出“244”流浪乞讨源头治理模式,使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的比例由2019年的20%下降到2021年的10%,取材于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全国首部关注流浪人员救助工作的宽银幕电影《归路》,已于2021年11月30日在全国公映……从泰山之巅到黄河两岸,从鲁西平原到渤海之滨,山东各级民政部门报送了232个创新案例。日前,省民政厅从中评选出47个优秀创新案例。这是山东省民政工作锐意改革、担当作为的缩影。

从细处着墨,在实处落笔。伴随着一项项惠民举措见行见效、一桩桩民生实事落地落实,一幅民生幸福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山东民政人通过一个个饱含民生情怀的创新举措,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奋力书写全心全意为民服务新答卷。

济南 “泉社彤行”品牌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济南市坚持强党建、严监管、搭平台、优服务、重培育、促发展,擦亮“泉社彤行”省会社会组织工作品牌,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

扛起一面旗帜,党建引航擦亮品牌。济南市民政局指导所属党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开展5A级社会组织、五星级党组织“双五”创建活动。成立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分校。指导党建工作站积极发挥作用,促进综合党委、党建工作站、社会组织党组织有效联动。

加强“三个协同”,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加强省市协同。争取省民政厅指导支持,推动工作提升。在“打非”工作中,实行省、市、区、街、居“五级联动”检查。加强登管协同。实现系统信息互通,与市审批服务局审批业务系统对接,双向推送登管数据;实现登管衔接互通,对省民政厅委托下放事项,指导加强监管,做到登记和管理无缝衔接;实现工作开展互通互联,对重要审批、监管事项实行联络员会商制度,确保信息同步。加强部门协同。注重与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联系,共同做好年报复核、执法检查等工作。社会组织开展东西部协作投入帮扶资金共计343.3万元。

搭建四大平台,优化服务助力发展。搭建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平台。举办“泉社彤行—党建引领济南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活动启动仪式暨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展示对接会。积极搭建行业协会商会政社交流平台。举办“行业协会商会服务省会发展暨政社交流对接会”系列活动,引导100家行业协会商会减免涉企收费1444.36万元。搭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平台。通过实施6项工作计划和20个专项任务,推动街道(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等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普遍组建。搭建社会组织学习交流平台。对社会组织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训。

在宣传服务活动中,济南社会工作协会等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与现场市民共唱《我和我的祖国》

突出七项重点,综合监管凸显成效。开展社会组织年报工作,年报率达到93.35%。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73家。建立健全检查、社会监督机制,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行为执法力度,对32家违规社会组织依法撤销登记。切实加大专项检查力度,对17家社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进行专项检查。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行动,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风险。指导社会组织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安全有序发展。

青岛 赋能社会组织 开展人民调解

青岛市民政局坚持把人民调解制度与社会组织发展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赋能社会组织、开展人民调解”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明晰方法路径。一是通过社会组织发展平台调解矛盾,二是通过行业协会商会调解会员间矛盾,三是通过基层社会服务机构化解纠纷。

积累实践经验。成立崂山区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城阳区中小企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青岛鑫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开展试点。试点期间,共调解合同纠纷25起、会员单位矛盾18起、劳动关系纠纷16起、邻里矛盾12起、经济纠纷6起。

推动工作落实。深入推进系统统筹谋划,市民政局、市司法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社会组织中推广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通知》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备案工作指引》,并深入一线推动落实。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召开青岛市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组织调解人员参加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的调解能力培训。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部分社会组织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授牌仪式

保持正确方向。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立了青岛城乡社区治理学院和全省首家市级社会组织党校,组织了3期270余人参加的社会组织负责人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向直属社会组织派驻党建指导员,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激发发展活力。赋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枢纽型社会组织,选举企业家担任市社会组织总会会长,依托市社会组织总会成立市行业协会商会联盟,打造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平台,更好地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全市129家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化解经济合同纠纷、会员矛盾、劳动争议等380余起,减少经济损失和诉讼费用约1300余万元。为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参与人民调解工作,青岛市民政局汇集了19家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23起典型调解案例,编印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案例汇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岛范本”。

济宁 任城区 “集中托养+点餐式服务”破解低保失能老年人照护难

依托“一热线、一平台、一网格化系统”,提供“点餐式”服务。建立“12349”服务热线话务平台。低保失能老人或其家人拨打“12349”服务热线后,话务人员协助老人下单,由商家指定人员上门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通过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进行服务签到、签退。借助养老服务平台开展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平台有效链接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商,为低保失能老人提供个性化居家照护服务。建立七个层级的网格化管理系统,推动供需精准对接。按照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单元、房间、人等七个层级,精准采集管理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商家信息。自2019年4月以来,累计服务9万余人次。

突出集中托养,让照护服务更全面更有温度。实施低保失能老人集中托养服务,对于有集中托养意愿的低保失能老人,统一安排到区社会福利中心,让失能老人享受专业照护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链接区运河公益发展中心等社会组织,组织专业社工和志愿者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探视巡访,动态掌握老人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和基本生活保障情况。

任城区通过“点餐”,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足部护理服务

实行“政府救助+慈善项目捐赠”,建立资金保障机制。通过设立慈善扶老项目募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情暖夕阳”项目自2021年5月启动实施以来,线下募集专项资金300余万元,设立冠名基金2000万元,“99公益日”线上募集资金66万元。对低保失能老人集中托养所需费用,通过整合社会救助资金和“情暖夕阳”扶老项目资金等渠道解决,数额参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费用先从低保失能老人领取的低保金等救助资金中支付,缺口部分由“情暖夕阳”项目资金补齐,每位低保失能老人每年资助7000至8000元不等。

深入调研、精心组织,确保集中托养精准规范运作。精准确定服务对象,对620名老人逐一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设立“情暖夕阳”慈善扶老捐赠项目,发动社会各界献爱心,举行“情暖夕阳”慈善项目捐赠仪式,现场募集资金300余万元。规范管理服务,签订《托养服务协议》等,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

淄博 建立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长效机制

淄博市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作,被省民政厅列为国务院大督查迎查工作案例,“建立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长效机制 合力打造‘淄助你’救助新品牌”被评为“2021年度全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案例”,“淄助你”系列品牌得到提升。

制定政策文件,规范救助内容。2020年3月,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的意见》;市民政局联合8部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全市建立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长效机制,特殊困难家庭人员享受基本生活照料、在校生教育免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财政全额承担合规的个人自负住院医疗费用、节日慰问金4项政策待遇。

博山区工作人员通过可视化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与居家老人和医生进行视频问诊

组织全面摸排,确定救助对象。将特殊困难家庭人员分成五类:第一类是城乡低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即时帮扶人口中的重度、中度、轻度失能人员;第二类是城乡特困供养人员;第三类是城乡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中度失能人员;第四类是因伤因病造成支出型困难家庭中的重度失能人员;第五类是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低保边缘、因伤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中的在校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即时帮扶人口中的在校生以及孤儿、重点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在校生。截至目前,通过对全市3万余名困难家庭失能人员进行生活能力鉴定,认定符合照护条件的各类失能人员共计1.5万人,全市7800余名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和7100余名低保失能半失能人员,全部纳入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范围。

提高救助标准,加大资金投入。自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救助机制建立以来,市及区县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其中,为特殊困难家庭失能人员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共支出照护资金6600余万元;为6314名特殊困难家庭在校生发放资金2200余万元;为3769名合规个人自负住院医疗费用人员发放资金320余万元。对特殊困难家庭中的重度失能人员,发放节日慰问金300余万元。

引入社会力量,提高服务质量。推出“物质+服务”模式,引进山东锦阳养老集团、家豪养老公司以及源泉镇长寿山医养健康园等养老照护中心,为特殊困难家庭人员提供照护服务,定期发放照护用品。开发照护管理服务平台并进行信息采集,形成服务台账,民政部门作为管理端,可随时调阅工作情况,实现了护理服务闭环管理。

潍坊峡山区 以“四化”破解失能农民养老难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潍坊市峡山区始终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理念,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康养优势,以失能老年人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农村养老创新之路— “1126+失能群体救助供养模式”。

制度化设计,变粗放指导为精准保障。出台《峡山区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健全完善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体系的意见》对全区失能老人提供入住养老机构、居家照料服务补贴政策。失能人员可自愿选择帮扶救助方式: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养老的,特困人员护理费用由政府全部承担;低保户、贫困户中度以上失能老人政府承担费用的80%,个人承担20%;其他社会上的中度以上失能老人政府承担30%,个人承担70%。选择居家照料服务的,根据不同身份差别和失能等级,由政府提供每月10至60小时不等的免费护理服务,包括清洁、进食、更衣、代购、给药等28项具体内容。

市场化运作,变财政独立支撑为社会携手贡献。搭建 “1126+”失能群体救助体系:“1”,成立一支慈善基金,通过社会化募捐设立“扶老助困”慈善基金1亿元;“1”,由区财政投资搭建一个智慧养老平台,为政策实施提供技术支持;“2”“6”,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择2家养老机构和6家居家养老照料公司,为区内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机构养老和居家照料服务。

信息化支撑,变传统式思维为智慧化管理。峡山区“1126+”失能群体救助体系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智慧养老平台”这一中枢神经的信息化支撑和智能化管理。2020年,投资70万元对智慧养老平台进行了提升改造,并与潍坊市智慧养老平台实现了大数据对接,被山东省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山东标准”建设项目,全区23家农村幸福院完成了星级达标验收,智慧养老产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本土化服务,变“高大上远”为方便接地气。结合全国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推动区内绿康源养老中心和福乐源养老中心两家本土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医养结合。目前,护理床位达到325张,为本区失能老人机构照料提供基本保障。同时,每个街道成立1至2家居家养老照料公司,护理员由各公司负责选聘、培训。本着就近服务原则,1至3个村选聘1名护理员,护理半径不超过3公里。

潍坊绿康源养老康复中心为老人准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

聊城 “社会组织月月谈” 谈出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聊城市民政局推出“社会组织月月谈”,每月设计一个主题,通过座谈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出多层次、跨领域的协商平台。

聚焦党史学习教育,“谈”出党建新气象。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平台。“谈”出共识,推出“向党说说心里话”专题。“谈”出传承,开展“红色寻迹学党史”活动,学习党的革命精神,组织开展“我和党旗合张影”等特色活动。“谈”出教育新阵地,成立中共聊城市委党校社会组织分校,实现党校资源和社会组织融合。

聚焦社会治理,“谈”出共治新思路。四方平台“谈”共建。搭建县(市、区)、镇街、社区和社工机构负责人协商平台,制定了《关于建设乡镇(街道)社工站的通知》《聊城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工站100个,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达到6464人,同比增长350%,增幅列全省第一名。志愿平台“谈”激励。推出“共话志愿情 爱在民政家”专题,召集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代表进行座谈,联合市委组织部等12部门出台《聊城市志愿服务激励办法》。

聊城市民政局召开社会组织月月谈—“我为企业减负担”座谈会

聚焦为民办事,“谈”出管理新成效。“谈”减负促收费规范。组织行业管理部门、协会、会员单位的对话专题,就服务会员进行探讨。通过对话促换位思考,达成共识。减免受疫情影响较重、经营困难会员单位会费和服务性收费,确保减负不减服务。2021年,已有94家行业协会减免会费281.09万元,惠及企业911家。“谈”创投促财务规范。启动公益创投大赛,对62个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并组织16家公益创投项目代表做客“月月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有关工作的通知》,制订规范标准。

聚焦合作共赢,“谈”出合作新路径。“谈”出自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社会组织走上讲台,相互提供信息。“谈”出合作。组织会谈协商,确定公益组织出项目、行业协会出服务(或资金)的合作思路。“谈”出未来。第一批6个社会组织的合作项目成功签约,创新了聊城市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的路径,为社会组织展示公益形象、推广公益项目拓宽了资金渠道。

威海荣成市 创新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模式

荣成市创新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模式,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正在形成。在2019年、2020年山东省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荣成市分别位居136个县(区、市)的第一、第二。

抓“形”,构建农村信用制度框架。把村规民约涵盖的尊老爱幼等事项,用信用积分体现,使村规民约的软约束变成了信用管理的硬要求。每个村居都设立信息采集员,根据信用管理办法进行赋分,群众的信用积分情况在公开栏公示,用小红旗、小红星直观体现。搭建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把全市28.6万名农村群众的信用情况纳入大数据管理,实现农村信用规范管理。

抓“心”,激发农村信用内生动力。物质奖励突出差异化。把村民福利调整为信用基金,积分多奖励就多,增加信用分在群众心里的份量。目前,全市778个村居全部设立信用基金,总额达3600多万元,已发放2500多万元,惠及40多万人次。荣誉激励突出仪式化。每个村每季度至少举行一次基金发放仪式,由村支部书记、镇街干部甚至市级领导现场颁奖。70%的村居设立了“信用超市”,守信群众随时可以用信用分兑换生活物品。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信用礼遇进万家”活动,发布免费乘公交、子女自主择校等120多项信用激励,群众在村里挣的信用分,可以同样享受这些“特殊待遇”。

抓“事”,拓展农村信用社会应用。实行“信用+环境整治”。对整治过程中的群众参与、党员带头、班子绩效都实行信用管理, 7个月就解决了环境“顽疾”。实行“信用+志愿服务”。把乡村治理工作都提升成志愿项目,引导群众主动认领,志愿者人数从起初的不足5000人,发展到8万多人,村村都有志愿队、户户都有志愿者。实行“信用+网格治理”。通过信用撬动,实现了更多农村优秀人才流向网格、更多部门职能下放网格、更多矛盾纠纷汇集网格,筑起一道管控矛盾风险的“保障网”。

荣成市夏庄镇甲夼曲家村组织志愿者为老人免费理发

滨州 打造“244”流浪乞讨源头治理样板

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对返乡后的受助人员吴某进行回访

滨州市救助站通过建立2个信息台账、完善4级救助网络、推行4项服务举措,成功打造出“244”流浪乞讨源头治理模式,使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的比例由2019年的20%下降到2021年的10%,其中滨州籍流浪人员由2019年的80人次减少至2021年的24人次。

建立“2”个信息台账,确保精准帮扶。全面建立滨州籍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安置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台账,实行动态管理。连续2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机构进行全面摸底走访,不断完善数据信息,通过走访入户,精准确定近5年返乡安置人员309人,形成专业评估报告,梳理精神障碍患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等高风险返乡流浪人员58人,并反馈县区、乡镇,督促其做好监护和帮扶工作,确保了返乡流浪人员得到有效帮扶,民政兜底保障职责得到落实。

压实“4”级工作责任,强化机制建设。建立完善救助管理源头治理工作机制,压实各级工作职责,将源头治理工作纳入民政综合业务考核,完善“市、县有救助管理机构,镇(街)和村(居)有救助联络员”的网络体系。市救助管理站发挥中心站职能,编制全市救助管理网络手册,借助微信网络逐级搭建业务工作平台,指导、协调、协助县级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救助工作;县级救助管理机构统筹做好县域内救助工作;乡镇(街道)由民政办主任或工作人员担任救助联络员,做好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和协助救助等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立救助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的救助服务;村(居)由“两委”成员担任救助联络员,对辖区进行常态化巡查,对有流浪经历或易流浪走失人员定期走访,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能及时得到救助。

落实“4”项服务举措,确保救助成效。一是定期走访探视。建立常态化走访探视工作机制,由专业社工人员和救助联络员对所辖区域内返乡安置和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定期走访探视,走访频次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强化监护人责任。落实民法典规定要求,对无监护人的落实监护人职责,对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为其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三是督促政策落实。在走访探视中发现应享受未享受的政策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及时协助落实政策。四是进行重点帮扶。面临极端天气或突发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及时为贫困或易流浪走失的重点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进行救助帮扶。

日照岚山区 “四有四全”打造城乡统筹的县域幸福养老高地

日照市岚山区着眼打造“一老一小”幸福高地,以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率先建成覆盖所有村居的养老服务网络。

搭建服务载体,推动“老有所养”全覆盖。高位推动,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委书记挂帅、乡镇党委书记落实、村党支部书记认领的三级书记抓养老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将养老服务发展纳入区委科学发展观季度观摩评比和年度绩效考核,形成了工作部署和督导落实相呼应的考核机制。打破养老服务单纯由民政部门负责的工作格局,动员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强化财力支撑,投入1.5亿元资金,区财政为每个村拨付10万元启动资金,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幸福院等资源,每村建设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区、镇每年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运营补助,区财政按每人每天5元标准给予用餐补助。

整合服务力量,夯实“老有所依”全支撑。致力于把党支部打造成老人最坚实的依靠,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养老服务提供全力支撑。确定支部书记为责任人、带头人,建立支部成员责任包联制度,负责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发挥社会力量补充作用,成立“红辉暖心”志愿服务队,完善“爱心巧厨”“爱心净衣”“爱心义剪”“爱心义诊”“爱心汇演”5个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引导各方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在外岚山人也踊跃参与,形成了全员行动、全民支持的浓厚氛围。

丰富服务内容,实现“老有所乐”全共享。将村级养老服务中心与村居卫生室、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整合建设,资源共享,每处养老中心都具备娱乐、餐饮、洗浴、理发、康养等功能,独立设置各功能区。配备电视机、棋牌室、图书角等文化服务设施,实时将党的政策、文艺节目、健康知识等送到老人身边;依托“庄户剧团”、文化文艺协会等,定期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为75岁以上老人每天免费提供一顿午餐,面向全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洗浴、理发、诊疗等服务,让老人更体面、更高质量的安享幸福晚年。此外,还在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点和未成年人保护驿站,不仅近距离办理救助,同时聘请老人作为义务讲解员,为孩子讲历史故事,传承良好家风,“一老一小”相得益彰。

健全服务标准,保障“老有所安”全方位。把安全工作贯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始终,在适老化改造和消防、卫生等标准的探索中,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针对功能、标识、运营、卫生室服务点等内容,区里统一制定出台10项指导意见,有效提升养老服务标准化水平。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养老服务工作,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全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利用定位、视频控制等信息技术,进行全程指导、监管。

菏泽成武县 四措并举构建县域养老服务体系

菏泽市成武县致力于探索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县域养老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出县域养老服务品牌。

筑牢组织保障,构建发展平台。成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购买服务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晚霞红光新型农村幸福院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县政府出台7个政策性文件,对养老机构用地、税收、规费减免等给予支持。

优化社会资源,完善服务网络。编制全县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目前,全县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1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67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22个,农村幸福院、养老服务站共245个。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对全县23处新建住宅小区项目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规划和14处社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审查验收。

成武县孙寺镇周庄新型农村幸福院

坚持多元融合,拓宽服务领域。支持养老机构建设。新建、扩建3个敬老院,新增护理型床位400张。支持苟村集镇中心敬老院进行公建民营、医养结合试点,吸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20余名。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了县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投入300余万元,为600余名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保障服务。开展养老人才培养。坚持“专业教育+常态培训+职业考核”模式,培训养老护理员580人次。创新设立志愿者孵化基地,成立社会组织党校,开展培训10次,培训430人。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等评选活动,苟村集镇中心敬老院护理员张翠平当选2020年“齐鲁和谐使者”。

聚焦农村养老,创新服务模式。出台《“晚霞红光”新型幸福院标准化指南》《新型农村幸福院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推进幸福院管理标准化。开展“孝善评比”,营造良好孝老敬老氛围。实行信息化管理,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县“晚霞红光”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完善安防体系,为监管部门提供便捷监管途径。开展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人士、社工、志愿者相继开展春节送温暖等活动,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和义工1128人次,受益群众3857人次,结对帮扶孤寡老人194人。

临沂罗庄区 建立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生活扶助金制度

临沂市罗庄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扩展救助外延,共同完善监护缺失困境儿童扶助工作。

深入调研,确定联合行动方案。召开调研会议,征求基层民政工作人员、街镇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意见,从满足监护缺失困境儿童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着力解决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生活支出困难,不断提升对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的扶助水平,研究制定联合行动方案。

政群联合,发现申请结合机制。监护缺失困境儿童扶助金采取主动发现和主动申请双保障,街镇民政办、村居儿童主任、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在日常走访慰问中,着重关注此类儿童,符合条件的主动告知并协助办理。

严格程序,接受社会监督评议。村居儿童主任联合罗庄区孤困儿童志愿服务团,对符合“监护缺失困境儿童”帮扶定义的儿童情况进行走访摸排,核定人员信息,摸排出符合条件的儿童,村居进行评议并公示。

慈善筹措,明确资金发放渠道。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生活扶助金所需资金,由慈善总会募集社会资金,重点与中投集团联合出资,每年根据监护缺失困境儿童实际人数进行列支。生活扶助费标准为每人每月500元,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补贴标准进行适时调整。审核通过的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经街镇民政汇总后报区民政局,民政局将全区此类儿童名单提供给慈善总会,享受生活扶助金,扶助金由区慈善总会(或委托慈善机构)按月通过金融机构转账存入监护缺失困境儿童本人账户。

完善档案,丰富儿童生活。对享受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生活扶助金的儿童档案管理,做到一人一档,并永久留存电子档案。聘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构建心理服务体系,开展孤困儿童心理培训,举办儿童心理疏导沙龙。开展梦想加油站等公益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临沂市罗庄区关爱困境儿童

枣庄 建立孤弃儿童养育标准体系

枣庄市儿童福利院坚持把标准化作为提升孤弃儿童养育水平的重要抓手,深入试点探索,构建起孤弃儿童养育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支撑保障标准、岗位工作标准等四大标准体系。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全国“孤弃儿童养育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单位。

统筹规划,开展标准化试点。专门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山东省服务标准化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印发《枣庄市儿童福利院孤弃儿童养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枣庄市儿童福利院标准化管理办法》,积极推动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

枣庄市儿童福利院举行趣味运动会

精雕细琢,构筑标准化体系。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按照GB/T24421系列国家标准和GB/T35778标准,对现有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逐一修订完善。按照“做我所写,写我所做”要求,组织动员管理和执行人员开展岗位标准、规范、流程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历时3年,经过4次修订,构建起包含4大体系、23个子体系的标准明细,囊括儿童安置、养护、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等服务管理工作,标准覆盖率达100%。

学标用标,强化标准应用实施。专门制作《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应知应会手册》,印制《护理员岗位工作标准》,分业务领域和人员层次开展标准化培训。建立标准实施检查制度,加强日常检查和记录,有针对性对标准的实用性、操作性等进行评审和纠错,填写《标准持续改进记录表》,修订标准体系中的相应内容。通过推动各类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深入应用,有力促进了孤弃儿童养育服务水平的提升。市儿童福利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山东省青少年维权岗和省级文明单位。

泰安岱岳区 打造“四化”村(居)议事协商新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将推进村(居)议事协商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着力点,打造了“四化”村(居)议事协商新模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00余件。

多元化推进。成立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协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村(居)成立议事协商委员会。民政部门牵头组织、宣传、司法等部门联动,坚持“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明确“7+X”议事协商主体,“7”为固定成员,即:村(居)“两委”成员、监督委员会成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县乡包村(居)干部、法律顾问;“X”为非固定成员,根据需要邀请利益相关方、职能部门等参加。

系统化设计。设立村(居)议事厅,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制度、有设施、有活动、有氛围、有档案“七有”标准,建设村(居)议事场。乡镇(街道)组织跨村(居)议事协商,村(居)议事协商委员会组织本村(居)议事协商,每季度首月定期组织召开一次议事协商会议。实行村(居)议事协商监督员制度,每个村(居)明确1名包村(居)干部、1名政协委员作为监督员。议事协商工作情况,纳入综合考核,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排名。

标准化实施。议题确定上,采取“共性议题+个性议题”模式。围绕自治组织建设、公共事务管理等,确定了“十必议”议题;结合村(居)实际,确定“个性议题”。程序上,实行提、审、汇、议、督、示、档“七步工作法”,即提出议题、审查议题、汇聚共识、召开会议、督导落实、结果公示、备案归档;议事协商会议召开过程中,实行一事一议、推举代表、有序发言等基本制度。细节把握上,制定了20余项具体规范,推进村(居)议事协商工作标准化实施。

岱岳区枣行社区举行为民协商会议

责任化落实。制定考评标准,以抓责任落实倒逼工作落实。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包保重点村(居)制度,亲自参与联系包保重点村(居)议事协商活动;实行县直部门、单位“接单”制度,议事协商事项涉及哪个部门、单位,哪个部门、单位全程参与;实行乡镇(街道)机关干部全员参与村(居)议事协商制度,相关干部全程参与包村(居)议事协商;实行乡镇(街道)、村(居)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制度,亲自部署村(居)议事协商活动。

德州平原县 “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实现公开“三实”

德州市平原县将农村党务、财务、村务运行及资金、资产、资源变动等重点工作打包,以“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为平台向群众全面公开。

变“村务”为“三务三资”,使公开更充实。阳光报告会在“四议两公开”的基础上创新。“三务”包括低保基本信息、救灾救济款物明细等30项内容;“三资”包括固定资产等6项内容。阳光报告会通过当面质询,让村民全面掌握公开内容。对村民提出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当场给群众圆满答复;能当场解决的,当场敲定;对需要制定措施解决的,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2017年以来,全县共举办阳光报告会7902场次,群众提出质询1.8万条,当场答复1.4万条,事后答复3500条,县乡协调解决500条,98.5%以上村民对答复表示满意。

变“静态公开”为“动态公开”,使公开更务实。报告会按照“一述、两问、三评、四定”的程序进行。“一述”,即村委会主任代表班子向村民述职;“两问”,即请群众提问、向群众问计;“三评”,即对村委会主任、“两委”成员、党员进行评价;“四定”,即定目标、定措施、定责任人、定完成时限。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确保村级事务日常监督、长期监督和随时监督相互结合。开展为期一年的“五整治一规范”工作。先后组织信访听证会120多场次、普法活动160多场次,下达律师函67件,对60多人次进行说服教育,健全《村规民约》等制度46项。2020年底,全县综合整治工作结束,共收取历史遗留欠款1477万元,清退出宅基地、闲散地90多万平方米,拆除私搭乱建面积35万平方米,理顺土地承包合同5100件。

变“单向公开”为“多方互动”,使公开更真实。阳光报告会通过增加“质询—回应”环节,在会场上村“两委”成员和县乡派出的专员,对提问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让村民参与到村庄公共事务的全过程。抽调纪检监察、财政等单位人员参与审核、监督和调查,走出了一条“干部报告、村民质询、多维监督”的村务公开新道路。2017年以来,全县连续四年农村信访下降率稳居全市第1位。2019年,被中央农办、中组部、中宣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2020年,全县信访积案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部清零。

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西杨村召开“三务三资”阳光报告会

猜你喜欢
救助养老服务
养老生活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快速救助艇降放装置陆上模拟试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救助小猫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