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协同与发展

2022-02-24 19:18李敏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道路运输服务中心
管理学家 2022年23期
关键词:运输物流管理

李敏 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道路运输服务中心

一、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联系

(一)物流管理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秩序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各个国家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物资配送模式,综合化、系统化管理物流活动,实现从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货物运输等各环节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产品生产、配送、销售全过程的服务水平。物流管理需要有效整合产品运输、库存、装卸等环节,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各类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二)运输管理

运输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相关人员明确基本原则,按照产品配送的具体要求,指挥、控制和监督物流的各环节,要协调相关主体的业务关系。由于物流运输产业链中各主体相对分散,受到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因此需要构建完善的运输网络,合理安排运输力量,满足各主体的物资运输需求。

(三)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联系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运输模式日渐成熟。运输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在现代物流体系中,运输管理居于核心地位,需要相关企业和从业者科学设计物品在各环节的物理位置转移,结合物料供应者和需求者的物资配送需求,打造快速、高效、协同的物资流通网络。

物流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将商品从某个区域运输到另一个区域,并在运输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管理。物流管理涉及内容众多,需要明确具体的管理要求,引进先进的方法,实现商品的高效、精准配送。由于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产品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为更好地满足相关企业和客户的需求,就要实现多环节的有效衔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配送活动,降低运输管理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物流管理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物流管理和运输管理发展势头良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物流管理工作来说,区域经济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影响物流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的物流管理者对物流管理的认知不足,在政策制定、协调管理和行业监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区域物流运输工作始终处在零散的状态,很多物流企业业务分散,这不利于提升物流行业的组织化、集成化、规模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1]。

同时,受到管理理念的制约,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模式尚未形成。社会上对物流的认识还停留在基础的物资流通层面,大部分企业对现代物流缺乏充分的认知,没有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成本控制要求,最大程度地优化供应链,运输成本居高不下。部分物流企业片面强调生产和资金活动的重要性,没有积极引入物流信息化系统,缺乏专业化的物流管理知识,导致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物资运输困难、产品库存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加剧企业的运营风险[2]。

另外,物流企业竞争实力不足。本土化的物流企业尽管数量较多,但品牌效益低下。很多地区企业外包物流业务量占比较低,对第三方物流利用率较少,没有基于供应链进行上下游的战略合作,对高端物流服务了解不足。部分省、市及地区物流企业实力较弱,受到管理理念、经营战略等因素限制,服务范围较窄,行业适应能力较低。此外,受到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的机制,这也制约着我国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设备更新不足

一些地区的物流企业设备更新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当前市场环境的新需求、新标准,基础业务能耗较高,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传统物流服务正在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变,第三方物流需求日益增加。尽管一些大型物流企业放弃了过去的单一服务模式,努力向第三方物流转变,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仍然是以第一方物流模式为主,以第二方物流模式为辅,第三方物流模式比重较低。自给式的物流服务在我国物流企业中普遍存在,很多企业仍旧保有运输、装卸、仓储的物流设施,受到规模的限制,其设备更新速度较慢,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同时,我国物流保管费用一直居高不下。由于产品库存较高,占据物流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使企业运营风险增大,效益缩减。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商品库存额与GDP的比例达到25%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占比在5%以下,我国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只有2.1次,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拥有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管理理念,例如日本的某株式会社物流仓储中心建有大型自动化的货架立体仓库,配备了智能化的扫描仪和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实现了从商品入库到出库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单项功能的集成化、专业化技术、设备与经验,没有与设备制造商和购买方合作,配套设施不完善,在产品运输中还存在着信息不灵通、更新速度过慢等问题,导致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较低,限制了发展空间和经营范围,无法适应目前经济社会多品种、少批量的物资流通变化趋势。

(三)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充分

信息化建设是衡量物流发展前景的主要指标,然而我国不少物流企业对信息化认知存在缺陷,在车辆调度、线路安排、后勤管理、货物监控等方面仍旧采用传统的手段管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存在诸多漏洞。

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内部缺乏有关物流体系的宏观计划,一些中小物流企业受到资本存量和业务规模等因素的限制,没有科学规划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设备布置只强调空间的充分利用,没有优化设计物资流通各环节,产品装卸、搬送、存放等活动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车辆的流通没有根据最佳方案调整路线,而是按照各自需求随意进行,降低了流通效率,重复搬运的情况较为严重。受到物流产业园区格局的制约,物资流通路径较长,零部件无法及时配送,物料管理相对混乱,配送周期较长,生产运作效率较低。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才,物流企业没有积极整合信息链、价值链和资金链,对产品配送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管控和监督。

三、运输管理与物流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区域管理水平

为切实提高我国运输管理、物流管理的水平,首先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物流企业的集成化统一建设。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交通运输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大区域改革创新,确保企业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促使企业从内部挖掘利润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降低运营成本,积极应对外部市场风险。政府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研究区域性物流管理战略方案,要消除政策间的不一致性,探索形成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物流政策体系。

要加快构建全国物流配送网络,实现横向的联合协同,努力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多渠道加大对物流行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注重协调不同区域、城市之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问题,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情况[3]。

同时,要大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确保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改制与资本重组,形成区域性的物流企业集群,提升物流行业的组织化、集中化程度。要充分盘活存量资产,通过改组、改制、联合等多种形式,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区域之间企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物流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辐射能力[4]。

另外,还要有效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货币流、商业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集成,积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及时、精准、高效取信于服务对象,以更广阔的发展视角调整生产经营计划,构建新形势下的物流行业互利互惠共同体。

(二)重视技术应用

各地区需要积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和区域性政策方针,加快新设备的投入与利用。要完善基础配送设施建设,重点围绕水运、陆运、航运提高物流网络物资配送效率,要积极建成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运输网络体系。例如,已建成的长江上游的三级航道、泸州河运集装箱大宗散货专业化泊位等项目,充分彰显了我国新形势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实力[5]。

要快步完善物流园区的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吸引各类投资,完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类仓储设施,结合区域区位战略优势,改建升级交通枢纽和主要商品集散地的设施,减少资金投入和用地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等问题,实现单一运输方式的系统性整合,对已有的陆路、航空、铁路、海路等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区域战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按照现代化物流城市的发展标准,构建统一、协调、多元化的新型物流模式。

(三)加强行业创新

各地区要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促进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明确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优化设计物资流通的信息采集、存储和传递功能模块,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优势,实现各主体、各区域、各模块的信息共享。要有效依靠科技、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通信网技术装备,实现物流产业从小容量向大容量的快速转变,积极适应多样化物流业务的转型需求。

同时,要大力开展高附加值的现代物流服务。加大对仓储业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的资金投入,要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解决相关企业的运营难题,积极抓住新时代背景下的市场机遇,并迎接挑战。

另外,要重视人才建设。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各主体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企业应与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物流企业为高校物流专业学生打造专业化的实训基地,不仅可以解决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还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培养一批熟悉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利用现代物流高科技打破物资运输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源流通,有效利用公共信息平台,促成物流企业与信息企业的深度战略合作,使物流企业充分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和知识,提高物流管理的决策水平。

(四)提高对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交通运输的重视度

要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的先进物流模式,推广更加环保、便捷的物流设备。例如,电子快递箱、电动送货车等能够有效提升物资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各级政府要制定低碳化物流管理法律法规,促进物流企业积极推进配送模式的转型升级。要建立低碳物流绩效评价标准,围绕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碳排放分布表,可以在发达城市测试,然后结合实践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要引入市场化评价体系,定期分析我国物流企业的碳排放计量服务水平。地方政府可以将碳排放量作为货币化定量标准,对物流企业的先进配送模式给予表彰和激励,提供政策性奖励,刺激企业积极引进并推广新技术。

物流企业要优化物流各环节,整合具有相同功能、用途和使用目的的配合模块,结合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优化配送路线。要引入更加先进的低碳物流设备,加强人员培训,落实低碳物流政策的相关要求。

四、结语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出台有效的激励性政策,加快区域物流企业的集成化建设步伐,促使相关物流企业积极引入先进的设备设施、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结合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扩大物流经营与服务范围,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物流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运输物流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