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色彩到符号
——中国军队军兵种和专业勤务符号的前世今生(一)

2022-02-24 09:17刘欣
轻兵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兵种勤务军衔

□刘欣

军、兵种和专业勤务符号是表示军人所属军种、兵种或担负勤务的识别标志。各国军队使用兵种及专业符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最初使用颜色区分兵种,以后逐步使用更为细致形象直观的符号来区分。中国军队的兵种及专业符号演进也遵循这一规律——

军、兵种和专业勤务符号是表示军人所属军种、兵种或担负勤务的识别标志,是一种在军服或装备上用以区别军人及各种军用物资所属军、兵种或勤务部门的图案标志。它由单一或多种象征性图形组成,通常由最高军事机关制定。各国军队符号标志图案都具有表示其军队性质特点的意义,以特定的象征性图案表示一定的概念,如以步枪图案代表步兵,以火炮、火箭图案表示炮兵,以坦克图案表示装甲兵。而专业勤务符号图案多与其专业或使用的装备密切相关,以便于清楚的区别。

1905年,练兵处规定新建陆军各级军官礼服依旧例使用武职官员胸前补子图案区分等级,正都统绣麒麟,副都统、协都统绣狮子,正参领、副参领绣豹,协参领绣虎,正军校绣熊,副军校绣彪,协军校绣犀牛

现代世界各国军队多用军兵种和专业勤务符号作为军人识别标志,并作为领章、肩章或袖章的组成部分,使用在军装的固定部位,也应用于庄严的场合和军用装备上,其种类多样,造型精致美观。符号一般用金属或塑料制造,因其能反映军种、兵种和专业勤务特点,形象直观和易于识别,也可绣制或描绘在旗帜上,印制在军事证件上等,一直以来是各国军队的象征。

军队使用符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近代开始各国军队使用颜色区分兵种,然后逐步使用更为细致形象直观的符号来区分。中国也是这样,从晚清组建新军开始使用兵种勤务色作为兵种标识,然后逐步发展为使用兵种符号区分军人属性。

旧中国军队的识别标识和符号

晚清时期军队的兵种标识和专业符号

1904年12月20日,统管全国新军编练事宜的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拟奏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仿照西方军官的三等九级制度,取代旧式军队的官阶制度,将新式军队实行军衔制提上了议事日程。

1905年陆军军官弁目等级及兵种识别。以礼服袖章(上三行)、礼服裤章(第四行)的色道及弁目肩章(最下行)的颜色区分兵种队属

1905年2月27日,练兵处会同兵部制定了《中国陆军官弁服帽章记》,从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军衔符号的图案式样,创制了和西方军制接轨的军衔体系,改革了自隋唐以来使用的武官品级制度。陆军军事职官分为军官和军佐,指挥作战的是军官,辅佐军官治理军务的各种勤务技术官员为军佐。8月,练兵处颁布《奏定陆军衣制图说》,规定新建陆军的新式军服分为官佐大礼服、军官礼服、军佐礼服、军官常服、军佐常服等。

官佐大礼服,仍按武官冠服原制,穿袍(蟒袍)套(冬季貂裘外套)靴(官靴)帽(官帽)、顶戴花翎。各级军官的大礼服依旧例使用武职官员胸前补子图案区分等级,其中:正都统(从一品)绣麒麟,副都统(正二品)、协都统(从二品)绣狮子,正参领(正三品)、副参领(从三品)绣豹,协参领(正四品)绣虎,正军校(正五品)绣熊,副军校(正六品)绣彪,协军校(正七品)绣犀牛。

但陆军军官礼服则使用西式军服式样,使用肩章及袖章区分军衔等级。袖章中,以金辫数目分等,以横道数目分级,并以颜色来区分军官各队(兵种)。中等以下各级军官在袖章金辫、横道下分别钉缀不同颜色的横道一条,作为各队记号以区分兵种,其中步队钉缀红道,马队钉缀白道,炮队钉缀黄道,工程队钉缀蓝道,辎重队钉缀紫道,各队色横道为丝辫编织。

同时,在军官礼服裤章(裤线)上也区分等级,上等官裤中缝处钉缀五分宽裤章三条,中等官裤中缝处钉缀七分宽裤章二条,下等官裤中缝处钉缀一寸宽裤章一条。上等官裤章为金辫,中下等官为丝辫,中下等官按队属分为不同颜色的丝辫,步队为红道,马队为白道,炮队为黄道,工程队为蓝道,辎重队为紫道。

军佐礼服与军官礼服相同,袖章、裤章样式、材质与军官相同,军官用金色,军佐用银色。但当时并未具体设定军佐各科(勤务种类)的限定颜色。

军官的常服样式与军官礼服略同。冬服用深蓝色呢制,夏服用土黄色布制。军官常服不戴领章、肩章,以袖章区分军衔。军官常服袖章以镀金团蟒数目分等,以石青丝辫数目分级。中等以下军官均于石青丝辫横道下钉缀不同颜色横道,以区分各队,横道颜色区分方法与礼服相同。

1906年,对陆军服制进行修订,军官队属色不变,修改了军佐袖章并规定了军佐的各科用色。军佐常服袖章的横道下钉缀各色横道一条,以区分所属各队科。图为军官、军佐常服袖章

1909年制定了禁卫军服制。使用肩章区分等级,肩章底板为不同规格的金线底,自正参领以下各级官佐的肩章衬底和边线按不同兵种和勤务色区分其队属和科别。最下行为士兵肩章

1909年,海军部拟定新式海军官佐士兵等级及兵种识别。包括海军官佐的等级袖章(上三行)和海军士兵臂章(下四行)等级标识,士兵分为兵目和兵士两种

1906年,陆军部颁行《陆军衣制详晰图说》,对官佐的服制、徽章作了一些修订,同时规定了士兵礼服、常服和匠夫号衣相应的识别徽章。军佐礼服颜色、物料、帽章、领章、肩章、袖章均与军官同,但改银制,所有裤章均按本科限定之色等与军官同。并规定了军佐的各科用以区别的颜色,礼服袖章银辫横道之下钉缀各色横道一条,为各科之记号:军需官黑色、军医官绿色、执法官驼色、军乐官灰色、马医官茶色,各色横道均宽二分。各级书记官及书记长、司事生礼服、常服识别符号均与军佐相同,唯袖章上不缀各色横道(记号)。军官和军佐的常服材料均为国产用料,颜色为夏季土黄或白色,冬季天青或蓝色。军佐常服袖章在军衔标识横道之下钉缀各色横道一条,作为各科记号,颜色与礼服袖章相同。

禁卫军的领章为紫铜制作,整体呈圆形,上錾苍劲有力的飞鹰(海东青),下錾鲜活生动的洋荷花(郁金香)

光绪年间新建陆军士兵并没有实行军衔制,新军士兵以职务等级划分,并按职务类别分为弁护、目兵、匠夫三类,只有士兵礼服操帽的帽墙衬以各色细布作底色,用以区别所属队科。其中,步队为红色,马队为白色,炮队为黄色,工程队为蓝色,辎重队为紫色,军乐为灰色,军医为绿色。

1909年2月26日,禁卫军训练大臣制定了区别于陆军军服,又“壮夫观瞻”的皇家禁卫军服制。禁卫军使用肩章区分等级,肩章底板为不同规格的金线底,都统级肩章衬底和边线为瓦灰色,自正参领以下各级官佐在军帽帽墙、肩章衬底和边线按不同颜色区分队属(兵种)和科别(专业勤务),其中:警察队(宪兵)营桃红色,步队营红色,马队营白色,陆路炮和机关炮队营黄色,工程队营蓝色,辎重队营紫色;军医为绿色,军乐为灰色,马医为茶色,军需为黑色,执法为驼色,书记为藕荷色。

与陆军不同的是,禁卫军的领章(实为领花)不论官佐目兵,不分上下级都统一佩戴,领章为紫铜制作,整体呈圆形,圆内上錾苍劲有力的飞鹰(海东青),下錾鲜活生动的洋荷花(郁金香)。5月27日,调整禁卫军领章的使用规则,中级以下军官,右领添缀紫铜制作的拉丁字码表示营号数,以便区别。

1909年8月24日,海军部上奏《海军长官旗式及军官章服标志》,拟定新式海军官章服标识,这是中国海军第一套与现代西方海军标准接轨的军服制度。其主要参考当时英国海军的制度,也是后来北洋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海军标准,两者都是在晚清海军制度基础上重新修改而成。

《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的服制分为官员和士兵两部分,海军军事官员按军衔分为兵科和术科,兵科包括军官和海军的航海科官员,术科包括轮机、军医、簿记/书记等,称呼时在各军衔前冠以“海军”字样。

军官识别符号包括帽章、领章、袖章和肩章4种,在帽章中包括帽墙识别色。兵科在帽墙间按级别围绕各种规格的金线;术科的帽墙识别则有区别,轮机科用蓝色织带,军医科用红色织带,簿记/书记用银色织带。

军官在袖章的使用上亦有区分,兵科在袖章的金线上中间位置盘结出一个圆环,术科则不使用圆环,同时军官袖章金线无底衬,轮机科袖章金线加蓝色衬底,军医科袖章金线加红色衬底,簿记/书记等官袖章金线加白色衬底。

海军军官肩章分大肩章和普通肩章(夏季肩章)两种,按兵科和术科的不同各有区分。兵科肩章上的锚和星为银白色,大肩章镶边及普通肩章的版面(二三等官图案同袖章)为黑色。术科肩章上的锚和星为金黄色,大肩章的镶边和普通肩章(二三等官佐肩章图案同袖章,无圆环)金线有兵种衬底,分别是蓝色(轮机)、红色(军医)、白色(簿记/书记)。

海军士兵分为兵目和兵士,专业识别和军衔标志以臂章表示,臂章为长方形呢制(或布制),分为蓝黑和白色两种,绣有兵种和军衔标志图案。海军协军校在充当高级士官以及士官长职务时,称为弁目或弁目长,在其军官服上也佩戴臂章,臂章图案为金色线绣制,图案中衬有金桂叶装饰。

1911年规定的陆军文官等级袖章识别标识

海军臂章识别符号是海军各兵科和术科的专门符号,弁目长和弁目级别包括枪炮、鱼雷、轮机、船匠、军乐、电灯、铜铁、信号、看护等;正、副目级别包括管油、管汽、看护、信号、帆匠、木匠、漆匠、管舱、轮机、船匠、军乐、枪炮、鱼雷等;兵级别包括各等级的水兵、轮机兵以及练兵。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军士制服令》规定的陆军的军衔类别,并以领章上的颜色来区分各兵种的标志

1911年3月,陆军部发布《奏定陆军军队学堂服色章记图说》,对光绪年间的陆军军衔符号进行修订和补充。对陆军军官、军佐、军士的兵种和专业勤务种类作了重新规定,各队(兵种)包括警察队(宪兵)、步队、马队、炮队、工程队、辎重队等兵种;各科(勤务)包括军需、军医、司药、马医、制械、测绘、军乐队等专业勤务。自正参领以下的军官和所有军佐、军士,军衔前冠以各队科名称,如炮队正参领、工程队下士等。

同时对军衔标志彻底改定,陆军官佐的礼服袖章,在袖口金属丝刺绣花辫之上绣各队色呢辫一道,其中上等官佐深红色,步队红色,马队白色,炮队黄色,工程队蓝色,辎重队紫色,警察队(宪兵)桃红色,军需黑色,军医、马医、司药绿色,制械茶黄色,测绘银灰色,军法(文官)杏黄色,军乐茶绿色。

官佐常服领章为长方形,分为上下两段。上等官佐的领章上段用金线刺绣花饰,下段用金线平绣,领章四边及中间缀红辫,缀不同数目的银六角星以分等级,陆军部及各司令部的上等官佐在领章上段中间钉缀铜质镀金的小篆“令”字。正参领以下官佐士兵在领章上段钉缀金色铜制数字表示官兵所属的标号(即各团号),并用队(兵种)、科(勤务)兵种底色区分兵种和勤务类别,下段红色底,各官佐士兵缀不同数目的六角星以区分军衔级别。由于以领章区分等级,常服肩章只分等不分级,按照都统、参领、军校、军士和兵的等级划分为5种。取消光绪年常服的袖章和裤线,各级军官、军佐、额外军官、士兵的常服袖章均为一道红细道,并且常服上均不缀裤章。

陆军文官服制及相关等级标识与军佐略同,佩戴圆形中錾银色小篆“文”字帽章。识别标识为等级袖章,与原光绪年间的军佐常服袖章相仿,以镀银团蟒数目分等,以蓝丝辫数目分级。各级军用文官均于青辫横道下订缀分属各科色道,军法官为驼色,书记官无色道。

晚清的新式军队用兵种和专业勤务名称规范军衔的类别,并规定了各自的标识,这也标志着中国军队从中古向近代化转变,部队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高,这样也为军人的定向培养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军队的兵种标识和专业符号

1912年,北洋政府陆军以兵种色领章区分各兵种和专业勤务,上等官佐不分兵科;中、初等军官军佐、士兵用兵种/勤务色领章区分类别

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设立陆军部、海军部及隶属于大总统的参谋本部。1月初颁布了《中华民国军士制服令》、1月末又重新颁布了《陆军官佐士兵阶级表》,3月初又颁布《陆军人员补官任职令》等多部关于军事制度的法律。

其中在《中华民国军士制服令》中规定了陆军的军衔类别,并以领章上的颜色区分各兵种,其中步兵军衔为红色、工兵军衔为蓝色、炮兵军衔为黄色、辎重兵军衔为绿色、马兵军衔为紫色、宪兵军衔为黑色、卫生队军衔为白色。但这个制服令还未付诸实践,南京临时政府便已北迁。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虽然设立海军部,但当时海军官兵仍然穿着晚清海军军服,并未设计出新式的民国海军服,只是不再使用清朝海军的标志符号。

北洋政府陆军的兵种标识和专业符号

1912年8月19日,北洋政府公布临时大总统令,实施《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这是北洋政府时期首部关于军衔制度的法律文件。同年10月20日,又公布了《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其中陆海军分为军官和军佐两大类,并重新命名了陆、海军的军衔称号,上等军官称将官,中等军官称校官,初等军官称尉官,各级军佐按各自等级称“同等官”。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分为陆军和海军两大类,还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进行细分。

8月公布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中规定,陆军兵种计有宪兵、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专业勤务兵种计有军需、军医、测量、司药、兽医以及军乐等。其中将官不分类别;将官同等官、校尉级军官和军佐、准尉官、军士和兵都按兵种和勤务区分类别。

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称呼时一般用“兵种和勤务类别+军衔”,其中军官为步兵上校、骑兵中校、炮兵少校、工兵上尉、辎重兵中尉、宪兵少尉等;军佐为军医总监、军需主监、一等测量正、二等司药正、三等兽医正,一等军乐官、二等军医官,三等军需正等;各级军士和兵卒为宪兵上士、簿记中士、炮兵下士、军乐上等兵、辎重一等兵、二等看护兵、二等木工等。

1912年10月23日,以临时大总统令公布了《陆军服制》。11月1日,陆军部发布“部令”,公布了陆军军服、领章、肩章及军衔类别标志等的图案和说略。陆军以兵种色领章区分各兵种、专业勤务,常服领章呈长方形,外端突出呈尖锥形,长约7.5cm。各兵种以当时中华民国五色国旗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区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并以杏黄色、绿色、深灰色、紫色、灰色区分军乐、军医、军法、军需、测量等业科。

其中,上等军官领章不分兵科,统一用金线编制;中、初等军官军佐用呢制兵种/勤务色领章,并缀以所属团号(独立营缀独立营号);参谋人员为所属兵科色领章上缀符节图案(斜十字交叉式)。陆军士兵领章颜色为兵种色,于左侧领章缀所属团号或独立营号(团、营号用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右侧领章缀士兵号数(用中国码,即苏州码子),士兵号数按照其各营所属连队的顺序编列号数。军官佐士兵领章所缀图案样式均用铜制并外表镀金。

北洋政府海军的兵种标识和专业符号

1912年10月20日,以临时大总统令公布了《海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其中规定海军军衔的上将不分类;中将、少将除兵科外另有轮机科,海军将官同等官还包括军医、军需、造舰、造械科;海军上校以下军官军佐,除军医、军需、造舰、造械军衔类别以外,还有航务及军乐。海军军士和兵卒分为兵科、轮机科、军乐,在兵科中包括帆缆、枪炮、鱼雷、信号、电信等。同时士兵勤务类有看护(属军医科)、簿记(属军需科)、修械、船匠等。

海军军官佐称呼时一般用“海军+军衔”或“勤务类别+军衔”,如海军上将、轮机中将、军医总监、海军上校、造舰中监、轮机少校、一等军需官、海军中尉及海军准尉等。海军还设立军士长和副军士长,分别与海军少尉和准尉官同级。

军士长及以下军衔按照士兵所职分类,其中属于枪炮、鱼雷、信号、电信、帆缆、轮机等称呼为“兵科+军衔”;属于军乐、修械、看护、簿记、船匠类的称呼为“勤务名称+长或副X长”,如看护长、副簿记长等。军士和兵卒按照各勤务军士和兵卒区分,其中簿记科最低军衔为下士,船匠科兵卒称为木工。

1913年1月18日,临时大总统令公布《海军服制》,正式颁行中华民国的海军服制,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清末海军服制,但是对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符号作出调整,比如将帽徽中的金龙抱火珠改为宝鼎,月桂枝改为五叶嘉禾。将制作繁复的袖章半圆环改为整体单个圆环等。

根据《海军服制》规定,海军官佐制服的袖章是识别衔级和勤务专业的标识物,它使用各种规格的金线织带区分军衔等级。海军军官袖章在金线织带上方间隔3.8cm处,钉缀金丝刺绣的黑呢底盘结五叶嘉禾图案圆环。轮机军官的袖章上方不钉缀嘉禾圆环;海军军佐袖章与轮机军官一致,但在金线丝带中编入勤务色装饰条,其中军医为红色、军需为白色、造械为紫色、造舰为灰色、航务为蓝色。

海军肩章分为礼服用大肩章和普通肩章两种,肩章版面均为金线底,按军官和军佐各有区分。军官肩章钉缀宝鼎符号,钉缀的海军锚和星为银白色,轮机军官不缀宝鼎,直接钉缀金色锚和星,军官肩章镶边为黑色。而军佐肩章则与轮机军官一致,肩章上钉缀金色锚和星,军佐肩章镶边军医为红色、军需为白色、造械为紫色、航务为蓝色、造舰为灰色。军士长、副军士长肩章与少尉、准尉的一致。

海军军士和兵卒用臂章区分军衔等级和识别各专业,臂章分为等级标志和专门标志。上士等级标志为金线绣制,军衔为金线绣宝鼎和交叉海军锚符号;中士以下级别士兵符号为红色线绣制,帆缆中士和下士为红线绣宝鼎和海军锚。其他科中士、下士为在本科符号上缀三颗或二颗红色星;海军一等兵担任代理军士职务时,其标志为一颗红色星。兵科采用不同的标识,如鱼雷兵为交叉鱼雷,枪炮兵为交叉双炮,轮机兵为三叶轮叶等。

南京国民政府陆军的兵种标识和专业符号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2月,国民党改组国民政府机构,并着手改组军队。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同时颁布《陆军军常服暨军礼服暂行条例》,规定礼服、常服均用领章表示军衔等级和兵种识别。领章为长方形,面料方面军官为国产丝织物,士兵为国产棉毛织物。将官领章用红底镶红边,校官用蓝底,尉官用白底,士兵用黄底,其中军士在领章中缀蓝色横线一道。校、尉官及士兵在领章四周镶有各兵科兵种色。其中,步兵科为红色,骑兵科为黄色,炮兵科为浅蓝色,工兵和交通兵科为白色,辎重兵科为黑色,军乐科为杏黄色,宪兵科为浅红色,军需科为紫色,通信兵科为浅灰色,军医和兽医科为绿色,测量科为土黄色。

7月,国民政府又公布了《陆军军常服军礼服条例》,与暂行条例相比,炮兵的兵种识别色改为蓝色。兵科将官领章改为全金底色,军佐将官同等官(军需、军医、军法、兽医)领章改为本科识别色镶边。而其他兵科和勤务识别色并未改变。但这次改革并不彻底,只有国民党中央系陆军得以实施,至1931年新军阀混战结束,才开始在其他新军阀部队中逐步实行。

1931年4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军官、军佐、士兵的军衔衔称、等级设置、兵种划分等仍沿用北洋时期的称呼。1934年4月,为了统一国内各派系的陆军,形成一整套体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成立专司军职的任命、奖惩和授予军衔的铨叙厅,开始对全国的军官和军职人员进行铨叙。1936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陆军服制条例》,这个条例规定了铨叙以后的陆军各级军官和士兵的服装、军衔标志等。

1936年,陆军军士和兵卒在军衣的左袖口下部佩戴特种符号(专业符号),以此区别士兵所属的勤务类型

其中,陆军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等级。陆军识别标志依旧采用兵种色表示,将官领章以金色为面,不作兵科区分。校、尉级军官军佐在领章四周边缘以金线为边,中间为兵科底色。士兵领章无镶边,为兵种色底色,军士领章中缀有蓝色横线一道。上校以下的兵种以领章底色识别:步兵科为红色、骑兵科为黄色、炮兵科为蓝色、工兵科为白色、通信兵科为浅灰色、战车兵科为克罗米色、辎重兵科为黑色、宪兵科为淡红色、军需科为紫色、军医科为深绿色、测量科为土黄色、军乐科为杏黄色。

同时,陆军军士和兵卒还在军衣的左袖口下部佩戴特种符号(专业符号),以此区别士兵所属的勤务类型。这种1936年开始使用的服制一直使用到抗战结束。

1946年3月1~17日,在南京举行了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其军事委员会拟制的《军事复员工作报告之决议案》,会上提出在军队整编后进行服饰制度改革的计划,重新就军队的服装样式进行设计,并开始逐步换装;同时国民革命军也改称为中华民国国军。从当年起国民党军队开始进行服制、军衔、标志符号的改革,但直到1949年溃败逃往台湾也没有完全执行完毕,而且这次的服制改革也没有像以往一样公布正式的服制条例。

从1946年开始国民党陆军用仿美军式样的标志符号区分军官所属的兵种和专业勤务,并佩戴于军服衣领两侧的固定位置。其中将官不作兵种类别区分,佩戴梅花标志符号。其他校、尉级军官和军佐按所属兵科和业科,分别佩戴各自的类别标志符号(时称领章)。在军衔称呼上仍依照前例并未更改。1946年以后的陆军兵种领章为金色铜制符号,计有:步兵、骑兵、炮兵、战车兵、化学兵、通信兵、工兵、宪兵、军需、测量、军法、财会、兵工、军医、兽医、运输、政工等十几种。(待续)

1936年,陆军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识别标志采用兵种色来表示,将官领章不做兵科区分,校尉级军官佐在领章以金线为边,中间为兵科业科底色,士兵领章无镶边,为兵种色底色,军士领章中缀蓝色横线一道

1946年,对陆军军衔和标志符号等进行改革,用领章符号区分所属的兵种和专业勤务,将官不做兵种类别区分,校尉级军官和军佐按所属兵科和业科,分别佩戴各自的类别标志符号(时称领章)

猜你喜欢
兵种勤务军衔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五) 海空卫士
关于消防救援队伍拓展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勤务的思考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四) 陆军之翼
新中国兵种巡礼 大洋补给兵
新中国兵种巡礼(八) 火蓝三栖兵
基于弱定义Agent的补充勤务维修行为建模
海上伤员急救搬运装备勤务分析及发展探索
漫话中国的军衔历史
再谈美国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不是“元帅”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