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2022-02-26 04:44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思政

曹 慧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116)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实,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首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规定中全面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其次是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是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1]。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技能型人文科目,思政元素应着重融入护理工作场景中,将护理操作规范意识、职业伦理道德以及评判性思维融入操作技能中,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信念,无形中强化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医护人员,有助于提高学生未来护理岗位的潜能[2]。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师组成员坚持把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融为一体,以求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 提炼思政元素与课程的契合点

“护理学基础”课程组教师成员集体备课,探讨课程章节与思政元素契合点,比如“人道、奉献、博爱”的南丁格尔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全世界护理同行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是护理工作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3]。将“爱国情怀、抗疫精神、大爱奉献、共克时艰、敬佑生命、爱伤观念”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章节,按照课程章节有序上课,有章可循,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进教材、进课堂。

2 探讨思政元素融入途径

课程教师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实习医院问卷调查”“班级学生调查”,与临床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出“理论+实训”“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途径将思政元素融入进去[4]。

2.1 理论+实训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理论课授课前,可以先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传学习资料、微视频、经典案例分析进行课前预习讨论,培养护生独立思考问题、勇于探索问题的习惯;定期整理有教育意义的时事热点,例如,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毒隔离措施严格实施的视频资料以及医护人员如何穿戴防护装备等的视频发布到学习平台,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担当及职业认同感[5]。在理论授课中,可以将思政元素通过视频导入或讲述经典故事的方式融入课程,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6]。例如,在讲述“导尿术”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入我国传统文化案例,药王孙思邈的“葱叶导尿”是被记载在《千金要方》中的我国最早的导尿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及专业自信[3]。“护理学基础”又属于技能型人文科目,思政元素应着重融入护理工作场景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给学生进行基本护理操作的标准化学习和考核,例如,在“插胃管”“静脉输液”等护理操作考核中,设置障碍,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操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护理操作规范意识、职业伦理道德以及评判性思维,强化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医护人员[7]。

2.2 课内+课外

课内途径主要是理论课加实训课,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充沛,学校图书馆藏书众多,可以向其推荐优秀书籍,如《天使的微笑》《雕刻时光——记童雅培从护士到终身教授的岁月》《唤醒护理》等,在当今“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医学界优秀人物视频或医学纪录片,如《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2020年对全中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电影镜头聚焦在这场疫情战斗中每一位默默坚守、用温暖守护生命的人,纪录片《钟南山》讲述了钟南山院士在2003年“非典”疫情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奋斗在抗疫一线的故事,展示“国士无双”的硬核传奇等。学生未来将是护理人员,是白衣天使,需要以患者为中心,更需要以人为本,应培养他们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医者仁心的职业责任与精神,先有医者仁爱之心,再有救死扶伤之术,激发学生从“小我”到“大爱”的情感。

2.3 校内+校外

校内主要是课堂上的学习以及利用课外活动充实自我,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如“5.12护士节”相关活动,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宣讲医院文化、医院的精神、医院的仁者仁心、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一种学生叫护生”vlog拍摄比赛等。让知识在实践中展示、让思考在活动中深入、让心灵在活动中升华。2020年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徐州市各大医院也派遣了医护人员去抗疫一线,以此为契机,邀请我市抗疫英雄进行校园宣讲。责任和担当让他们成为战士,百炼成钢,不惧危险和艰难,他们身先士卒的感人事迹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爱国主义素材,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和英勇奋战的使命担当,值得我们认真学习[8]。校外活动中,为弘扬南丁格尔勇于奉献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示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主要是安排护生到社区进行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居民进行血压、血糖的测量,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志愿服务中既可提高与老年人的沟通能力,又能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校外活动还包括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在临床见习的过程中,学生着重观摩技能操作前、中、后的物品摆放,规范技能操作流程和培养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合格的护理接班人,为医疗卫生事业奉献自己[9]。

3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对于“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主要是通过两部分来进行反馈,第一部分是实施过程中的理论课课程评价,首先,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心得体会”;其次,上课结束后,及时发放问卷星调查问卷,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最后,随机抽样,在每个班级抽取部分学生进行“学生座谈会”。第二部分是操作考核,首先,技术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等,占比80%;其次,人文思政:仪容仪表规范、用物准备、用物处理等,占比20%[9]。

从收集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护理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国家相关时事热点、学科前沿,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或活跃性明显增强,引导着学生的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学生的心得体会以及座谈会中发现,优秀的书籍、纪录片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成为“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青年,坚守理想信念,加深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护理职业责任与担当的使命感。

4 存在的不足

4.1 课程思政受干扰因素多

思政教育受个人认知、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除了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其他不可控因素较多,效果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护理学基础”一门课程实施后,后期应结合其他护理学主干课程进行融合设计,加强校外、课外的思政教育力度,才能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达到预期效果[4]。

4.2 课外阅读缺乏持久性

从座谈会可以了解到,高职学生对时间的安排缺乏合理性,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对于思政教育的课外阅读缺乏持久性。下一步,结合课程需要联动校学工处、系部,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发现可以融入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举办阅读分享会、阅读观后感征文等活动,并和班主任沟通,制订奖励办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及保持阅读的持久性。

4.3 思政元素与时俱进

将提炼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政元素需要与时俱进,加强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其理论武装水平[10]。作为新时代高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要善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不断探索挖掘新的思政元素,创新思维,拓宽视野,使专业课思政元素发挥最大的作用。积极参加教师相关培训,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力、课堂引导能力,提高教学章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只有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高效的信息捕捉能力,发现课程章节中的相关思政元素,不断拓宽视野,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11]。

5 结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理学基础”课程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载体的拓展[12]。同时,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可以提高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13]。探索方法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在未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加强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探索出更加贴合专业特色、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最终目标[14]。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护理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