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峡谷藏瑰宝

2022-02-26 06:29宋晓明
绿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灵石汾河古堡

◎宋晓明

山西有几条南北走向的大峡谷:晋陕黄河峡谷、太行山峡谷、汾河峡谷。还有些峡谷长度较短,只跨个别县市,这几个峡谷长度较长,地跨数县市。汾河作为山西省的第一大河,具备了省级气势,一路从晋北出发,流经晋中,在晋南汇入黄河,可以说是几乎纵贯三晋。汾河流经29个县市形成的数个峡谷中,灵霍峡谷长达50公里。其中灵石段峡谷在《水经注》里被称作雀鼠谷,长达40余公里。峡谷两岸山脉耸峙,河道狭窄迂回曲折,最窄处仅剩河道与一条公路、一条铁路,容不下村庄,人烟全无,却有壮观秀美的自然风光。

名山大川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奇特之处成为所在地自古以来的景观。汾河上的景观被人命名为:汾水鸣湍、汾水洪波、汾河晚渡、汾川晚映、汾水秋波、汾曲秋风……灵石汾河峡谷景色宜人,虽无长江、黄河那样多的赞美诗句,但自古也不乏妙句。山西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上古时期,黄帝、蚩尤战于今运城盐湖一带,炎帝在上党地区尝百草,种五谷,兴稼穑。晋南一带是尧都、舜都、夏都所在地。五千年文明史,山西一直是重要省份。重要朝代,政客、商旅、文人纷纷而至。灵石汾河峡谷在军事上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商业上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景色之美也天然形成,便多有人写诗赞美。早在唐代中期,诗人张九龄在此写下《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一诗。诗中首句“设险诸侯地”就直接描述了他第一眼见到的雀鼠谷自然造化险要的地势,他当时定是被眼前峡谷之景震撼了。峡谷之险造就了天然的军事战略地位,历史上著名的雀鼠谷之战(唐李世民平宋金刚之战)就发生在此谷,双方军队依水急山险的战略优势,各自选择有利地形据守,然后展开激战。除险要之外,景色之优美此诗中也有“芳树曲迎春”“汾川花鸟意”的生动描述。同游的王光庭有“寒随汾谷尽,春逐晋郊来”的诗句,表达了灵石峡谷气温寒冷。偏低的气温,冬季寒冷,炎炎夏日里峡谷自然是凉爽宜人的。唐代诗人张祜在《过汾水关》中以“十夜耳中汾水声”表达了汾水滔滔的水声恍若天籁。元代文学家王恽有诗《沁水道中》“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十里九渡水,清流带寒沙”。明代王好问诗《临汾怀古》云“河山寂寞古原空”“箫鼓只今惟逝水”,写出了峡谷的萧瑟苍凉。到清代歌咏的诗作依然不断。魏象枢《汾曲道中》道“白日下汾曲,清秋宜远行”,写出了在汾河曲折隐秘的地方适合秋天旅行。王士禛《冷泉关道中》的“南径雀鼠谷,崎岖殊未休。路随千嶂转,峡束一川流”,描述了峡谷的崎岖狭窄。戏曲作家孔尚任《过索洲镇》曰“此是洞天幽绝地”,描写了汾河古镇景色优美,环境清幽,住在这里如居道家洞天福地。

汾河对于山西,就像辽河对于辽宁、洛河对于河南、湘江对于湖南、红河对于云南一样,地位重要,意义特殊。汾河流域自古都在被挖掘文化资源,包括发现自然的,打造人文的。汾河成了热闹的河流,人来船往,都来观赏。清代汾河峡谷灵石段几处奇景被列入灵石古八景,有冷泉烟雨、两渡秋晴、翠峰耸秀、汾水鸣湍、夏门春晓、霍山雪霁。直至今日,沿汾河穿行峡谷,依旧能饱览诸景。

“夏门春晓”景点在夏门古镇。夏门古堡当初由梁氏家族所建,也称梁氏古堡。古堡依山而建,山上筑堡,巍巍山势为古堡增添了气势。山、堡下临汾水。有高山险水作古堡的天然屏障,古堡防御功能加倍,成为当地最坚固的堡垒之一。密密的古堡建筑群中百尺楼尤为险要。通体上下垂直笔立,高不可攀,坚固的砖石与背后同样坚固的山岩紧紧融为一体。在动乱时,没有外敌敢攀此楼,因为没有人愿意冒着从半空坠入湍流汾河的危险。我在三晋大地乃至全国行走,看多了各地古楼,其中不乏名楼,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高楼的每层是用几根木柱顶着举起,防御功能极低,缺乏实用性,只能做个供人游赏的景观楼。这种传统的砖木楼防火功能也差,相比之下,夏门百尺楼没有这些缺点。通体砖石,只有顶端有个木柱瓦檐穿廊,高度不足整座楼的五分之一,不妨碍整体的防御、防火。所以,尽管经历战争、地震、火灾,此楼自建成至今三百多年保存依然基本完好,堪称汾河第一楼。其实,与别的一些屡毁屡建的国家级名楼相比,它保存的时间长,破坏的程度小,至今仍然展现历史的原貌,是货真价实的古迹,完全已经超越省级地位,可看作碉楼或碉堡式堡楼的代表。清代赞美百尺楼的诗句众多,如“景物似江南”“楼阁敞清华”“楼台屹飞动”“夏门楼阁枕云湄”“山阁浑无路”“日暖画楼东”……耿步蟾《夏门百尺楼》对此楼作了极高评价与极美描述:“灵石奇景数夏门”“斯楼位在汾西岸”“楼头皓月向人圆”。 “浪激奔危石,波翻撼画楼”,画楼即百尺楼,它既是实用的坚可防敌的堡楼,又是可供游人观赏的河畔画楼,如故宫是北京的标志,云冈石窟是大同的标志,兵马俑是西安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大理三塔是云南的标志一样,它自建成后注定成为省级大河汾河的标志,成为灵石的标志,现在因它的完好保存愈显出更大价值。

“两渡秋晴”景点在两渡镇。一桥横跨汾河,秋晴桥是现存清代古桥。这座用通体石块建成的多孔古桥,石色苍苍,雕龙精美,是重要的文化古迹。汾河穿行七百余公里,河上幸存的纯手工古石桥少之又少。

秋晴桥自从建成便缓解了灵石汾河峡谷渡河的交通压力,由以往数千年来一直乘船摆渡变为步行过桥,解决了过河难题。秋晴桥名字本身就极富文化韵味,石桥、流水的风景铸就了它的文化地位,成为灵石古八景之一,与百尺楼一样,历来多有人写诗赞美。清代郑燪有诗《两渡秋晴》:“一水锁长虹,孤村绕红树。”薛秉经有诗《两渡秋晴》:“两岸桥分双水白,千家烟聚一山青。”秋晴桥历经洪水,至今保存完好,也成为专家们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依据。

除百尺楼、秋晴桥两处外,灵石峡谷还有几处重要古迹。灵石段汾河支流静升河畔有县域内一处重要的晋商文化瑰宝——王家大院。王家大院有两个特征:规模大、设计精巧。静升古镇八个古堡就有五个属王家。仅现在开放的视履堡、恒贞堡两个堡中就有大小院子一百多个,大小房间共计一千多个。再加上古堡之外别的老建筑,走进静升古镇全然是走进密密麻麻的古建筑群,清一色砖木建筑,抬首低眉间看到的都是老建筑。走进静升古镇,你就处在了被历史文化的包围中,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氛熏染着你。

沿汾河另一支流仁义河,往东进入距两河交汇十公里处的仁义古镇,山头有隋唐时期的石堡高踞,山下北门门楼至今仍有行人穿行。这条幽幽秦晋古道上,汉兵、抗金义军、隋唐军队,帝王刘邦、李世民都曾从此经过。直至清末,慈禧坐车摇摇晃晃穿过门洞下石板路。三四米宽、十余米长,被磨得光滑透亮的青石路面上至今留着两道深深的马车车辙。传说慈禧车队车太多,队伍过完就把石板轧成这样。但事实是,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军队、官员、商旅、文人墨客与更多的百姓群众不间断地穿行在石板路上,成年累月地打磨,一种水滴石穿的力量,坚硬的青石板才被岁月的刀锋、利剑雕凿成这样。透过它看到的是古镇曾经人潮汹涌的繁华热闹。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人们南来北往必经此地,人们避开峡谷汹涌汾水的威胁,在这个千年福地安然无恙。商业街各种店铺、民宅、寺庙、油坊、醋坊……古镇各种建筑、场所齐全,生活在这里的人从未停止过打造它,完善它。是古镇,也是驿站,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在此吃喝、住宿、观光、吟诵,演绎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清代诗人吴雯《过仁义驿》有诗句“古驿藏深谷”,河谷太深太安静太寂寥,古镇热闹的炊烟点燃人心的希望,长长的古道在此变得温馨温暖。

一个峡谷里一条河流,有多少自然景观!两岸又创造出了多少人类文明!

猜你喜欢
灵石汾河古堡
陪汾河走一走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勇闯死神堡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灵石山药寮”
古堡
浅谈灵石县的历史文化名胜
汾河水韵
决战学院星座(试阅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