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IT职业技能训练现状及路径分析

2022-02-26 08:16周玲余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技能

周玲余 陆 佳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太仓 215400)

“工匠精神”一词,为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1],并引起了职业教育学界的广泛热议。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逐步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需要大批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并且富有创新精神的“匠人”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工匠精神为新时代的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

当下是“互联网+”的时代,是大众创新的时代,IT类人才的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淘宝”“京东”这类在线购物平台的出现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而“美团”“饿了么”这类线上外卖服务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一个新想法的实现便可以催生出大量的工作岗位,IT类人才的职业能力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IT类人才的培养肩负着重要使命。

2021年7月,笔者所在课题组开展了“高职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以及IT职业技能训练现状”的调研,调研对象为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IT类专业学生558人,调查显示人才培养现状与理想中的培养效果尚存在差距,需要找到问题并提出一个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1 工匠精神融入IT职业技能训练的必然性

首先要考虑的是,新时代IT类人才需要的是否是工匠精神,高职院校IT类专业学生需要的是否是工匠精神。虽然工匠精神自2016年被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它的研究前赴后继,但不能说明其可以直接适用在某一专业群体中,所以在工匠精神融入IT职业技能训练这一课题上,两者融合的必然性是首要问题。(以下“学生”一词指代高职院校IT类专业学生)

1.1 学生了解并认可工匠精神

经调查,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新时代的IT人才需要工匠精神。首先,在“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程度”问题上,选择“非常了解”“了解”“有一点了解”的学生分别占26.90%、38.40%、32.60%,选择“几乎不了解”的学生仅占2.10%,由此可见,学生总体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再看“你认为工匠精神与IT类专业大学生的关系?”问题,选择“非常密切”和“比较密切”的学生分别有47.00%和48.40%,选择“可有可无”和“完全没有关系”的约占4.60%。所以,通过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老师的言传身教、各类媒体的广泛传播等各种途径,绝大部分学生在了解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对其持认可态度。

1.2 学生所欠缺的品质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一致

在古代,工匠精神通常指工匠对于自己的作品反复打磨、细于雕琢、追求完美的精神,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更为宽泛,可能是“执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信念,也可能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也可能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等。

经调查,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身上所缺失的品质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一致。首先,在“你在校园学习和工作中自我要求认真负责的程度如何?”的问题上,仅仅有38.80%的学生选择了“每一件事都很认真负责”,其余的学生或是选择“绝大部分时候能够认真负责对待”,或是选择“大部分时候比较随性,不爱较真”;其次,在“在各类活动中,你是否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选择“会,能够时时牢记”的占76.00%,选择“大部分情况会”的占21.10%,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占2.90%;再次,在“你对在工作中十分严谨、一丝不苟的人怎么看?”的问题上,选择“十分佩服,自己也在这样要求自己”的占42.60%,选择“尊敬这样的人,但自己做不到”的占44.80%,选择“过度严苛缺乏人情味,自己不会去做”的占8.20%,选择“这样的人吹毛求疵,十分讨厌”的占4.40%;最后,在“你是否有过对某一方向的IT技能或其他事物持之以恒的学习?”问题上,选择“一直如此”的占46.60%,选择“所有事情总是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松懈”的占41.20%,选择“无法对一件事情长时间热爱”的占7.20%,选择“对课程学习之外的事情有过”的占5.00%。可见,现阶段这批IT类专业高职学生或缺少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或缺少遵守规章制度的信念,或缺少持之以恒的毅力,一言概之便是缺少工匠精神。

2 IT职业技能训练面临的困境

2.1 课程体系中精神文化结合少,学生专业认同感低

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但是经调查,存在IT类人才培养质量不到位的地方。在“实训课老师是否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问题上,仅21.20%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并给予指导,其余学生或选择“老师偶尔提及”,或选择“老师从未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课程”;在“是否存在部分课程设置脱离IT行业实际需要?”的问题上,选择“存在”“不存在”“不确定”的分别占37.60%、34.40%、28.00%;在“学院目前所学的IT类课程感觉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技能?”的问题上,选择“十分认可”“认可”“不太认可”的分别占46.20%、36.20%、17.60%。通过以上问题的调研可知,承担专业课的老师已经开始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但学生感知不明显;与此同时,在学生的视角,存在部分课程脱离行业实际和理论知识传授在整个培养过程占主要地位的问题。

在“你对于每一门IT类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的问题上,选择“是”“不一定”“完全不明确”的分别占50.50%、47.00%、2.50%;在“你在解决程序bug后能感到快乐和成就感?”的问题上,选择“十分认可”“认可”“不太认可”的分别占35.20%、33.10%、31.70%;在“你编写的程序恰能完成目标但性能(时间、空间复杂度)较差,你会怎么做?”的问题上,选择“继续思考改进程序,降低复杂度”的占28.80%,选择“寻求老师、同学帮助”的占42.60%,选择“既已完成任务,不考虑做改进”的占28.60%。通过以上问题的调研可知,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且缺少专业认同感。

2.2 校企合作形式陈旧,行业感知匮乏

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导向以就业为主,学生与企业来往的密切程度影响着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然而经调查,存在大部分时候校企联络不紧密的现象。在“是否清楚IT类企业大致有哪些岗位?”的问题上,选择“十分了解”“了解”“不了解”的分别占34.10%、59.90%、6.00%;在“经常有机会去校企合作企业学习、体验?”的问题上,选择“经常”“偶尔”“没有”的分别占30.80%、34.80%、34.40%;在“是否经常有企业技术专家前来授课、做讲座(报告)? ”的问题上,选择“经常”“偶尔”“没有”的分别占36.90%、46.60%、16.50%。以上问题显示,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不多,借助企业的平台学习交流的机会少,校企合作形式单一,部分专业的合作形式可能仅停留在定岗实习上。

2.3 “第二课堂”文化建设缺失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无论是理论学习实操技能还是思想品德,仅仅把握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在“你是否热衷参与各级各类IT技能竞赛?”的问题上,选择“十分热衷”“偶尔参加”“从不参加”的分别占16.20%、32.50%、51.30%;在“你是否会在课余时间了解行业最新动态、高新技术?”的问题上,选择“经常”“偶尔”“没有”的分别占35.50%、53.00%、11.50%;在“是否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或创新创业大赛?”问题上,选择“一定会”“可能会”“不会”的分别占12.60%、28.60%、58.80%。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之外,无论是专业竞赛还是自主学习,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较弱,也体现了学校培养过程中缺少人文素养的塑造,学生的“软实力”不够。

3 工匠精神融入IT职业技能训练的路径

针对高职院校IT类学生的培养,需要打造技能训练、企业联动、校园文化的“三元”协作培养平台,学校层面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把精神文化培养放到重要位置,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同育人,推进人才培养适应行业前沿、适应时代。

3.1 创新IT专业技能训练模式,融入工匠精神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核心体系[2],辅以一些公共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这其中的“通”和“专”往往是割裂的,需要学校把通识教育的“立德树人”和专业教育的“技能训练”结合起来,避免发生两者互斥以及在价值引领上厚此薄彼的问题。工匠精神看起来是一个与技能训练不相关的意志品质,实则完全依赖于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在此基础上针对IT人才,首先,学校应当借助合作紧密的企业,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到课堂,以程序设计为例,一些宽泛的或书本上的习题往往只是生硬地与知识点结合,学生难免产生“这个知识点有用吗?可以用来做什么?”的困扰,而拿出企业真实项目中的一个功能点则完全不同,有了第一个实践便可以举一反三;其次,学校应当打造好工匠精神的育人情境,以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场景建设为基础,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提升学生作为职场人的观感,帮助其提前完成角色转换;再次,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引入行业标准,如华为公司的编码规范,而从调查看出,不同的人自我要求不同,编写出的程序性能也完全不同,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借助行业标准来培养学生精益、坚持等优良品质;最后,以赛促教、以证促学,通过安排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技能证书考试,完善学分替代规则,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技能多元化发展。

3.2 校企多形式联动共育人才,传递工匠精神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IT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形式单一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加强学校与企业在IT技能训练上的合作,针对两个培养主体在地点上的差异,要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一方面学校需要推动企业在学校投资建设实训室,引进优质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达到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优化在校课程学习和在企训练实践的时间安排,比如将二者以两周为间隔来回替换,学习理论知识后立刻安排实践进行巩固;其次,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要由校企专家协同完成,配以“双导师制”衔接校企双方[3],结合学情,分层次、分内容共同指导学生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示范中融入工匠精神,给学生做表率;最后,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学校素养类课程的兼职教师,如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课程。相比部分毕业踏出校门后又走进另一所学校的教师,具有丰富软硬件开发经验的企业专家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可能更懂一个“码农”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也更清楚如何去解决专业技术之外的问题,书本上缥缈的理论传授可能不及讲述者的亲身经历来得生动,所以,工匠精神需要“工匠”来讲。

3.3 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唤醒工匠精神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而今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群体,学校的文化氛围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三观,那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IT人才,就需要打造饱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首先,建立合理的制度文化,通过全面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警惕学生的违规行为并做好教育引导。而IT人才的规范意识培养不容小觑,小到各类“作弊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大到“某互联网公司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被七部门审查”,都是缺少规范意识而导致的;其次,把握好课堂之外的时间,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4]。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宣传各行各业“匠人”的先进事迹,同时学校各层级开设丰富多样宣传活动、竞赛活动,班主任“每次一主题,讲好班会课”,增强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每天的日常;最后,发掘校本资源。鼓励开发弘扬优良精神品质的校本教材,宣传当地先进历史人物、知名校友,深挖文化内涵,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榜样树典型,提高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

4 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行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术精湛、职业素养高尚的IT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需要创新IT专业技能培养方式、校企多形式联动共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能不负培养“大国工匠”之使命。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技能
90后大工匠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工匠赞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