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路径探析

2022-02-26 08:16常冬辉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四史立德基础

常冬辉 王 珍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的通知中指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把握时代性、突出创新性、增强针对性。”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文件,要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宣传教育,尤其强调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1]。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学习教育既是贯彻落实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创新的崭新课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课程是“四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有效融入“基础”课教学,既能达到“四史”学习教育与“基础”课教材内容的内在统一,又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完成教学目标与立德树人的双重任务。

1 立德树人与“四史”学习教育逻辑关联

“立德树人”强调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追求。”[2]而“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总和决定的,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制度属性和时代使命紧密相连。

1.1 “四史”学习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论述过立德树人问题,并对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内涵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三十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就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四史”学习教育为立德树人指明了实现路径和努力方向。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引导高校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的理想,认清自身的责任使命,用“中国梦”引领“个人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为实现国家梦、民族梦贡献自身力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好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2 立德树人与“四史”学习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具有内在契合性

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与“四史”学习教育在价值导向上具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高度的政治属性。发挥“四史”学习教育政治育人的作用,不仅强化了高校育人的初心使命,也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政治遵循。此外,二者的目标都是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立德树人既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时代赋予高校光荣的历史使命,将“四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培育既有真才实学,又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正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2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的时代意蕴

2.1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必然要求

高校“基础”课程作为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因此,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不断充实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一项常态性工作。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历史积累和发展的重大思想成果,又是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最新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不充分了解我国历史发展这一基本必然性的逻辑,就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因此,“四史”学习教育中蕴含着党的创新理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四史”,才能促使学生真正认识并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真谛与精髓。“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是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的必然要求。

2.2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3]“基础”课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内容知识面广,是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法治观等主题出发切入大学生成长成才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是比较“接地气”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生动性有余而理论性不足的问题。有教师认为“基础”课“好讲”,也有教师认为“基础”课“难讲”,这事实上是如何使生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程时鉴于教材总体设置限制,没有过多地从历史维度对课程内容展开系统论证,从而显得理论性不足。因此,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课教学中,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中提炼科学的理论支撑,有助于拓宽和丰富“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以“四史”学习教育来推动“基础”课的守正创新。

2.3 培育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的有效手段

“基础”课程从教材篇章上来看,看似与“四史”学习教育的关联度很少,但其实“基础”课程中有大量内容涉及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看待历史人物、历史文化、历史现象等问题。比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是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几年部分人打着“学术研究”“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的幌子,把历史支流当成历史主流、把八卦野史当成历史真实、把恶搞历史当成时尚潮流,如网络媒体出现“诋毁英雄”形象,对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戍边守卫英雄等进行恶搞、诋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强化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5]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科学历史观的教育,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3 “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原则

把“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3.1 在价值导向上,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之一,“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中,首要原则就是在价值导向上要把握历史方向,坚守政治性原则。“四史”学习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及相关理论,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四史”学习教育的本质,唯有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性内涵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透彻的学理来分析“四史”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四史’教育不应满足于简单的史料罗列和过程描述,以致缺乏深层的抽象认识和理论思考。”[6]以历史逻辑增强政治的理论说服力,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入动力和活力。

3.2 在内容构建上,坚持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在内容构建上,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基础”课教学中,要坚持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虽然都具有自身的侧重点,但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或割裂的。从整体上看,“四史”之间内容有交叉、时间有重叠、逻辑有关联。学习“四史”,既要深刻认识每段历史的特征和主要内容,也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四史”所揭示的历史主流和历史发展规律。“四史”主流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探索实践史。只有把握“四史”之间的逻辑性,抓住历史主线,才能更好地建立“四史”学习教育与“基础”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在史料解读、案例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有针对性,要将丰厚、鲜活的“四史”知识充实到较为笼统、精练的教材中,深化课程知识性、提升教学的生动趣味性,使得教学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3.3 在教学策略上,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四史”要注意历史关照现实,对历史的学习与阐释往往也倾注着人们当下的现实关怀与观念意识。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四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不能沉湎于过去历史的辉煌,也不能脱离新时代要求,而是要连接过去和未来,打通历史与现实,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大势、世界局势,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明晰责任使命。总之,在教学策略上,“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历史结论的灌输,而应当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历史维度的分析中思考时代问题,在对现实问题的求解中培养历史思维。

4 立德树人视域下“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基础”课路径思考

4.1 对标课程要点,找准内容切入点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培养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鉴于不同思政课课程内容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基础”课教学应侧重从自身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四史”融入“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将“四史”融入“基础”课教学中,就要在“基础”课教师调研、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并收集、整理教学案例素材,对标课程要点,转化历史资源,设计教学思路,找准内容切入点,提升“四史”学习教育与“基础”课的教学融合度,这对提升教学成效至关重要。

比如在讲授坚定理想信念时,以“两个辛丑年对比”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切入点,抓住历史重要节点,通过回顾历史,比较教学,促使大学生思考“中国在经历了两个甲子轮回后,取得今天成就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进而揭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原因在于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行,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7]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也是建党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透过历史表现,总结“四史”中的规律性认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挖掘历史事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有机联结点,科学严谨地讲好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昂扬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在讲授弘扬中国精神时,爱国奋斗精神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可发掘党史相关历史资源如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以典型故事为依托,将理论阐释寓于历史叙事中,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真理,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材其他章节同样可以结合“四史”学习教育进行相关探索,比如在讲授道德观部分,以不同历史年代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为主线,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时期所体现出的优良道德品质,生动地呈现在高校大学生面前,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中;在讲授法治观时以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诸多第一次、伟大创举和标志性案例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从历史角度让大学生见证新中国一路走来的法治印迹,培养其法治思维。

总之,研究学习“四史”并不只是研究其本身,而是要揭示它的现实意蕴和教学应用价值,为有效开展“基础”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鲜活素材,将“四史”学习教育科学精准地融入“基础”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

4.2 拓展实践空间维度,创新教育载体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表象认知上,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拓展实践活动空间,创新教育载体。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内容融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四史”学习教育具有实效性。“基础”课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可以依托地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参观红色基地,聆听红色故事,进行“四史”社会调查、开展现场教学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曾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8]将课程搬到“四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载体中,让学生感知历史,有利于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同时要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拓展实践空间维度,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不断拓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微信、QQ、哔哩哔哩等多种移动网络平台,开展“四史”微媒体知识主题竞赛、微课堂展示活动等,使之生动立体。线下,结合“四史”内容,联系现实热点,校园内可以开展情景剧、辩论赛、历史题材影视展播等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

4.3 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强化理论素养

2021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将“四史”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思想政治“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不断提升历史文化知识储备,加强学习积累,以广博的历史知识打开宏阔的历史视野。特别是要善于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把历史知识和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生动、讲明白。在教学中,既要答疑解惑、精准点拨,也要注重问题导向意识,善于设疑引思,多问“为什么”,让学生在“四史”的学习实践中将历史学习与辩证分析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可以开展集体备课、研讨交流、专题培训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切实地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7]“四史”学习教育是引导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承担光荣使命的深厚资源。“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所需,也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形成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创新途径。以“四史”为鉴,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四史”中汲取力量,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责任和使命。

猜你喜欢
四史立德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队史连“四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