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教师发展研究

2022-02-26 08:16殷学明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动态理念思维

魏 涛 殷学明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从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而作为改革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之一的生成性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更充分的研究与推进。在过去的新课改课堂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现象增多、教师教学视野扩展、师生之间对话互动更为密切……这些无不体现我国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1],而在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我们看到教师的教学重心从“教材”转移到“学生”身上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重视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性情况,这正是教师进一步提高的“新动力”的推动,即为生成性教学的运用。而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就是“关注人”,这无不契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因此,掌握生成性教学这一理念,是教师达到能熟练自如地运用教学智慧的境界[2]的一个强有力的途径。在生成性教学视域下,教师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思考与生成性教学理念共通之处。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生成性教学落实,实现教师的进一步发展?

1 生成性教学理念与教师发展的共通之处

在追求自身综合发展时,教师必须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3],洞悉“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这与生成性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为生成性教学主张在知识授予的过程中强调关注“人”的状态。在生成性教学理念下,教师要逐渐掌握课堂具体环境的变化,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实现自身生命价值,这种关注“人”的生成性正是教师发展所要具备的。

现如今新时代的主题是发展与创新,而生成性作为教学理念的最强音,与新时代主题相契合,在教学中的生成性必然会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生成性作为生成性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本身就存在于教师同学生的交流互动之中,是人为的,是教学过程中人为创造的,因此,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生成性[4],它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生命层次的动态生成。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教学,是教师紧紧抓住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因素,与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实现生命价值的生成。这不仅是教师生命价值的生成,也是学生生命价值的生成[5]。生命层次的生成才是教师发展所追求的,是教师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教师追求教学发展的实质也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自然本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思维[6]。因此,生成性教学理念与教师发展的共通之处,就是在教学进程中,让“教学”活起来,抓住学生的动态发展,正视教学中的即时性事件,改“堵”为“疏”,使其转化成有意义的生成性资源,提升教师教学机智。

2 生成性教学在教师发展的体现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面摆脱原有的预成性教学思维,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持续关注[7]。这一要求的提出意味着教师要进一步发展,要有更好的教学追求,并且在教学中不断实现对自身水平的超越,避免陷入固态化教学中去。

2.1 教师要掌握生成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因为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这使得教学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性”[8]。但是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会忽略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教师仅根据单一的“教材”进行编排设计,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发展,这种便是预成性教学设计思维,将知识与学生的生命世界割裂,忽略了“完整人”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掌握“生命层次的动态生成”[9]理念,作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在生成性教学思维下,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师生生命价值发展为本,尊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积极构建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结,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创造的活力;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规划,在教学设计中做好弹性预设,合理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生成,为学生“留白”,给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教师掌握生成性教学设计最好的体现就是教学设计的弹性化,教学设计中只有教学的大致走向,没有详细“路径”,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从而考虑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可能[10],顺应学生自身学习心理特点,推动教学进程发展。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而教学设计更是教学活动的引领。教师想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转变原有教学设计思维。以往的直线式教学设计是教师以预成性教学思维为指导,教学过程就是对知识的传授,照搬教材内容,学生只能在教学预设的主线下按部就班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脱离主线设计的问题,都被归纳为“教学事故”,而且教师对这些问题只是敷衍了事,不会深究。这种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失去了动力,扼杀了师生自身生命价值,固化了教师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学成为制造“产品”的“流水线”。教师想要得到发展与提高,就必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教学充满挑战。因此,教学设计思维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生成性教学设计的思维理念是对原有简单性思维指导下教学设计的超越,是采用多元、多导向的树状图式来展示的。树状图式教学设计是以课程标准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做出弹性预设,留出学生与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教学具有深透感悟、理解、实践教育本质的能力[11]。如果将一节课的中心内容比作树的主干,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关键点便是树枝,然后树枝所延伸的叶子便是具体情境下教学进程中学生思想的展开,这时便需要教师的“即时创作”,没有设计预设下的个人发挥[12],需要教师不断地决断。在生成性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关键节点,利用更少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智慧,利用更少的知识启发学生自我思考,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生成“留白”。因此,教师要想掌握生成性教学设计,就需要转变思维模式,更新思维认识,从而为实现教师发展增添动力。

2.2 教学实施是教师最大的挑战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起始点,那么教学实施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是否有进步与发展,就看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表现。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实施就是教师最大的挑战。教师的发展不是教师个人的提高,也不是学生的提升,而是正确对待教学过程的生动可变的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互相促进,教与学相互依存的动态生成[13]。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教师把控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教材讲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控制学生思想,使教学实施成了教材“宣讲堂”,学生学习完全依赖于书本知识的灌输。然而在生成性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实施打破传统教学——“教学知识固态化”[14]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动态发展,将知识同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教师要紧紧把握“动态生成”因素,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催化剂,来应对教学实施中出现的挑战。为达到综合发展,教师需要培养生成性教学思想,把握学科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师自身临场应变的能力。

首先,教师将生成性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使教学实施具备有效性。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无法衡量什么是生成性教学实施,认为“满堂问”就是生成,满堂就是互动,是给予学生生成建构的空间。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马非马”的问题,学生提出文章中“马是公母”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教师不加以阻止,反而认为这种对话就是教学实施的生成性体现。这种情况完全脱离了学科知识内容及教学目标,很难使学生从这种生成性活动中获得具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与情感乃至价值观的提升[15]。因此,要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动态生成”具有有效性,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挖掘那些既让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科本身核心素养的问题。对教师来说,这就需要更深层次的发展与提升,掌握更为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更通透的学科前沿问题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地引导学生注意力转移到有效性问题讨论上来。

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事件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优势以及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迅速决策,“即时创作”推动教学实施朝着积极的一面进行。在山东某初中的一堂课上,教师讲到了《故乡》中“杨二嫂”的角色形象,突然就有学生大声问道:“为什么杨二嫂叫豆腐西施呢?”这位教师当时一愣,非但没有批评这位大胆的学生,反而赞扬了一番。随即就根据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绰号”来历,并根据学生的归纳总结,教师立体化分析了“杨二嫂”人物形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这里,教师抓住了稍纵即逝的“生成”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了正确的决断。而这种就是生成性教学,教学过程不会按照教师预设按部就班,而是依靠教师通过学生的具体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实施过程。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师机智,优化教学实施的动态生成,探索出创新性教学方法,促进自身发展。

就教师自身发展而言,生成性教学理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多元性、动态生成性理念,具有先进的现实意义。而且其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是以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同学生交往互动中不断变化和进步的。因此,在生成性教学思维下,教师想要达到卓越教师的境界,灵活自如地运用教学智慧,不能在时代背景分离的情况下去孤立地看待教学,应当转变传统单一性、简单化的教学思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完整人”的多变性做好弹性预设,结合学生生活经历进行教学,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适当评价。

猜你喜欢
动态理念思维
国内动态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国内动态
思维跳跳糖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内动态
动态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