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集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2022-02-26 08:16杜玉帆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卓越毕业生职业

杜玉帆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1 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1]。当前,职业教育集团高质量人才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职业教育集团距高质量发展仍存距离,对集团办学规模定位问题仍然模糊,较追求办学规模扩张,强调规模化效应,没有从办学战略高度上着重思考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未能深入挖掘有利于推动集团办学内涵建设的职教市场战略空间,导致在内部资源整合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产教融合数据平台建设亟待加强。集团产教融合数据平台仍不完善,行企需求、产业人才需求、专业(群)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实训基地资源、人岗供需资源、教师企业实践、师资共享资源、社会培训、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数据仍然散落且欠缺,有待进一步整合,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有差距。集团牵头单位扩招后,教师数量不足,与高水平兄弟院校相比,“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仍有差距,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偏少,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四是适应高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还需变革。集团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上,与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工匠”级人才的“两个高端”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课程标准、实习质量、能力素质不够“高端”的不足。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高端化”已成为集团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应用技术服务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从“层次”到“类型”的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但职业教育集团应用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新技术发展和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和服务需要[2],因此,如何创新学校的应用技术模式,发挥市场和需求的导向作用,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发、转化、应用、推广等方面实现突破,更好发挥服务地方经济作用是集团未来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立八年来,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点,取得了一系列成果[3],能为职业教育集团解决高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参考。

2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 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坚持高水平立德树人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与广州市大湾区虚拟现实研究院联合成立广东省第一家“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联合开发中心”,协同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全面推进集团课程思政建设。中心将依托“虚拟现实双师素质培养培训基地”和“虚拟现实工程数字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极力打造虚拟现实研发团队,打造虚拟现实应用技术专业群,推进融合虚拟现实和VR技术的仿真教学“四个一”双高计划。中心利用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促进思政教育课程改革,推进“VR+”教育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将许多历史性的场景、介绍,在场景中完成,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有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集团乃至全省、全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教学资源和共享资源支撑。

2.2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培育省域产业需求人才

集团牵头单位专业设置精准对接广东支柱产业和高端产业,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要,支撑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珠三角都市群建设。按照“以工科为主体,以测绘为特色,商贸融合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牵头单位主动调整优化专业(群)设置与布局,提高专业的建设水平和竞争力。招生专业共42个,其中有4个国家级骨干专业、4个国家级高水平建设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3个省级一类品牌建设专业、3个省级二类品牌建设专业、4个省级示范性专业、9个省级重点专业和1个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以6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为核心,集聚1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组建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群、模具智能制造专业群等10个与产业精准对接的专业群,其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群入选国家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模具智能制造等9个专业群建成4~6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2.3 “书、证、课”融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集团强化实践教学,通过“书、证、课”融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集团组织教师参加“1+X”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线下师资等相关培训7次,相关任课教师根据评价组织印发的《数字创意建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及课程标准,并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任务式教学,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手段。在“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教学中,将“X”融合到“1”中,通过课程置换、内容强化、内容补充、深度或广度拓展等方法进行融合,参加证书的考核,其成绩即可作为课程考试的成绩,实现书证融通,截至目前,牵头单位一共申请了三批“1+X”证书试点,包含28个证书,共55个子证书,全校31个专业参与实施。截止到12月12日,参加考证人数930人,获证人数732人,通过率为78.71%。

2.4 依托产业学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对拔尖人才的需求,集团加强与高端产业、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的合作,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尖端技术和人员,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自2017年开始,陆续成立了广东工贸-上海曼恒VR/AR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先后开设了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工业机器人技术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精诚英才培育班、电子商务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苏宁智慧零售卓越班、百果园卓越店长培养班、聚思味创新卓越人才培养班、无人机与航测数据处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不动产估价卓越人才培养班、智能化测绘与GIS大数据处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式培养、跨境电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低空无人机操控及航测实施卓越人才班、安仕达卓越人事专员班、广东链家金牌顾问培养班、人工智能应用卓越人才培养班等16个卓越班,面向全校选拔招生,共培养卓越人才600多人。

2.5 双创教育全融入,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集团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广州茂名商会、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广东工贸·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采用灵活的校企“双院长”负责制,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校方院长,企业选派高管担任企业方院长,共同统筹以及具体实施创新创业相关工作。

集团精心构建双创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面向全体学生建设梯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双创理念融入专业必修课,形成“三融合(校企融合、专创融合、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集团资源优势,联合南方测绘集团等27家测绘企事业单位共建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项目“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校企共建“主体融合、师资融合、设备融合、项目融合”和学生“身份融合”的“双工作室”8个;联合茂名商会,开展社区“七子服务”孵化项目,引进项目资金300余万;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共提供优质就业岗位38000余个、创业项目1700余个、意向投资融资金额超过800万,有效推进集团成员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集团通过实施双创导师建设计划,充分挖掘双创平台资源,分批分类聘请了54名企业家、优秀校友、风险投资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目前,集团已成立了6个创业导师团队,培养20多名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导师,选派教师591人次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组织了万讯创业大赛、万讯电子商城等活动,开展了6期创客精英训练营及260余场路演。学生创业率逐年提升,2016届至2019届毕业生创业率依次为0.17%、1.66%、2.04%、3.05%。2020届创业人数为162人,创业率为3.36%。

2.6 中英“双导师”团队,共育国际视野人才

集团聘请客座教授David Bramston开展广东省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中英低碳设计教学实践合作。集团组建中英“双导师”团队,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低碳设计工作坊课程。自2017年开展项目以来,双方每年联合培养100余名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低碳产品设计和制作。疫情期间,工作坊落实了“一主线多协同多平台”的教学模式,以产品设计、制作、成果展示为任务主线,国外导师、协会专家、校内教师协同,直播平台、微信群平台、优幕课多平台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空间设计创新,提高了学生的低碳设计理念和国际沟通能力,中英合作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培养质量彰显成效

3.1 招生生源质量持续攀升

集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面向16个省(区、市)招生,吸引优质生源报考,近5年,牵头单位招生形势良好,生源质量高,考生第一志愿投档率每年均达到100%;2020年广东省普通高考文理科录取分数分别高出省专科分数线248分和235分,均位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前十名,新生报到率为92.17%,录取分数和报到率均位居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同时集团贯彻落实《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粤府办〔2019〕4号)的精神,发挥学考招生、自主招生、“3+”证书、“三二分段”、现代学徒制、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计划等分类招生主渠道作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2020年牵头单位在校生规模为22295人,比2016年增加了7557人,增长率为51.28%。

3.2 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前列

集团积极应对疫情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全员动员、多方联动促进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牵头单位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位居广东省高职院校前十名。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92%,总体就业率为99.92%,2020届毕业生截至目前学生就业率为98.13%。

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优势,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分析,牵头单位2019届应届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为88%,高于全国“双高”学校平均水平(87%);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9%,高于全国“双高”学校平均水平(87%);核心知识满足度为87%,高于全国“双高”学校平均水平(86%)。

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月收入逐年上涨。根据教育厅大学生就业在线系统数据显示,牵头单位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为4419.16元,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为4746.84元,在2019届毕业生的基础上提高了327.68元。

3.3 雇主的满意度保持高位

经过系统、精心培养,毕业生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用人单位需求数与毕业生人数比例每年平均达5∶1,多个专业的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一空。如集团测绘类、机电工程类、经贸类等专业群大力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实行项目化教学,学生在大三第一学期顶岗实习前,即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到校提供就业实践岗位,学生供不应求,大多数毕业生在实习期就被实习单位提前录取为正式员工。

用人单位认为集团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学校课程设置与实际应用领域的接轨程度较高,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基础较好,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强。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9.84%,对2020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9.60%,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

3.4 服务地方发展贡献突出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牵头单位2019届就业的毕业生中,有99.10%在广东省就业,主要就业城市为广州(占比为65.80%)、深圳(占比为10.30%)和佛山(占比为7.00%)等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主要行业类分别是“制造业”(13.0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1.00%)、“批发和零售业”(10.70%)等现代服务业,此外在“建筑业”(8.70%)、“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7.50%)领域也有所分布,毕业生为广东现代服务业贡献力量,助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

4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职业教育集团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高质量人才培养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要坚持高水平立德树人和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书、证、课”融通和依托产业学院,培养全方位高素质卓越人才;全融入双创教育,赋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依托中英“双导师”团队,共育国际视野人才。为培育新时期所需的高质量全方位高素质卓越人才,职业教育集团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踏上高质量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卓越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我爱的职业
卓越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