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市场调查”课程为例

2022-02-26 08:16陈洁玲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专业课

陈洁玲

(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144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现阶段,专业课课程建设必须融入“大思政”的理念和环境,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要把思政工作放在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覆盖各项工作、各个环节。

1 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做好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大思政”工作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高质量优秀精品专业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学成败的一个根本指标,进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

1.1 大思政理念下市场调查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肩负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高位看全局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施途径,全面提升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专业课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大大促进专业课教学效果的提升。任何课程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如,在教书育人中加入思政元素,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精神,融入爱国爱岗敬业素养,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创新奋斗精神等,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育中的存在不仅有助于课程发展,而且能营造正向积极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构建“三全育人”“十大育人”的战略目标。因此,大思政改革理念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发展后的必然结果。

1.2 市场调查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研究目标

“市场调查”作为市场营销的专业必修课,基础应用和实践性较强。在“市场调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如何进行深度、有机融合是难题。专业课老师需要厘清哪些专业知识构成思政内容,哪些内容最核心、最重要,如果把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内容塞进课堂,反而使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思政内容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实用的学习情景和有关的课堂实践;如何准确、深入挖掘专业课程里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中国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弘扬岭南文化等热点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市场调查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市场调查工作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核心问题。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事半功倍。在专业课堂教学活动实施时,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将多种教学方式巧妙整合,避免传统“填鸭式”的生硬说教。通过引入合适的任务或案例进行驱动,既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专注度,又能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因此,探讨和锤炼一定的思政育人技巧,是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重要问题。

所以,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专业课中的“育德”内涵,打破原有学科的思维束缚,仔细梳理、挖掘蕴含于各专业课程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政元素,将其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从而可以让学科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视频等教学方法,融入人文和情感因素,让知识的传授更有感情。这些改革和变化都有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1]。

2 基于“大思政”理念进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2.1 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互动必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全堂翻讲、全堂说课、“填鸭式”“灌输式”教学难免令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和生起烦厌情绪。高职教育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定性时期,缺乏参与、实践和沟通的课堂环境,大大影响学生培养自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乃至未来的发展。为此,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第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内容入手。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深度挖掘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教师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营销案例,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某个经营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在该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得到拓展,进而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实践,得出最终结论。其次,透过时政热点情境进行引导提问。比如围绕国家新发布的某项经济政策,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分析实施该政策的目的。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实施多重经济政策,教师应组织学生学习国家发展策略,从而使学生明确事件发展趋势下的深层内涵。再次,在形成明确的问题之后,学生可通过组织学习小组,探索团队研究模式的价值,在典型案例中进行探索、讨论和释疑,思考如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规范构建解决问题的途径[2]。

第二,促进多向交流,丰富学生实践。教学过程应注重利用一切资源拓宽教学空间,让学生畅享多向交流、实践乐趣,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积极运用校内外教学基地、专业实训室、模拟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进行岗位情景演练。另一方面,实施校企“合作双赢”的办学模式,当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学年后,便拥有大量进入本省企业深度参与实习的机会。除了专业度极高的工作场所之外,学生能够与实习企业的资深人员共同参与特定的项目,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体而言,上述过程即为“以学生为本”的具象体现。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采取“支配式教学”,如果学习活动中自身的价值可以充分得到展现,在获得足够独立尊重的同时还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则学生必定选择“愿意听”“愿意做”,并且“主动学”。因此,高校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是能否完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

2.2 课程思政要自然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无论是“大思政”理念、“三全育人”理念还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终极任务均在于立德树人。基于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场营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得到全方位提升。例如,在宏观调查背景下,以粤港澳大湾区40年来的发展成就为题目,让学生收集历史资料、讲述中国故事,通过分组实施实践调查项目和讨论,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其责任担当,引发大家思想共鸣和思考。通过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最终让课堂“活”起来,在不断启发中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实现隐性教学、润物无声[3]。

2.3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巧妙融入新课程理念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前文提到,师生之间互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双方需要建立在共同的知识背景下,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这样才会有互动的话语权和共同语,实现互动的默契与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然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介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凭借的不仅仅是书本、语言和黑板,还有呈现多形态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互动的载体,而且改变了互动的方式,因而师生适应这种新的互动环境和互动需要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否则,必然会造成思维的迟滞和互动的困难。因此,熟练地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迅速找到信息技术载体上的师生共同关注点,让学生保持思维的紧凑性和流畅性,良好地进行师生互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 结语

高职院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后,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时,必须正确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推动作用。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方式应该有所调整,务必保证学生在掌握更多市场经济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坚守初心,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专业课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