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学术职业压力调查与策略研究

2022-02-26 08:16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激励机制学术量表

孙 延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了解高职院校专职教师面临的学术职业压力现状并分析其来源、为学术职业压力较大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促进高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推动高职院校科研良性发展。基于此,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和分析专职教师的学术职业压力现状和压力来源,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研问卷采用的测量因素变量分别为人口统计变量、科研素质评价、学术职业压力、科研激励机制评价、学术、科研氛围评价和家庭支持评价。本研究在借鉴工作压力量表(Pake &Decotiis,1983)的基础上[1],融合了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并基于李克特(Rensis A.Liker)五级量表,确定了时间压力和焦虑这两项指标,通过抽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并对压力来源进行梳理,再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完成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OLS回归分析。

2 调查结果与数据整理分析

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来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其中85名来自双高计划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职院校,111名来自非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其中男性74名,占样本总量的37.8%;女性122名,占样本总量的62.2%。从教师教龄和年龄分布来看,年龄在31~45 岁之间的教师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 74.3%。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拥有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共12名,占样本总量的6.1%;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09人,占样本总量的55.6%;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75名,占样本总量的38.3%。在教师职称构成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授共19名,占样本总量的9.7%;副教授共68名,占总样本量的34.5%;具有中级职称的讲师共97名,占样本总量的49.7%;具有初级职称的助教12名,占样本总量的6.1%。专业方面,样本总量中包括122位教师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教学工作,占样本总量的62.3%;74位从事非本专业教学工作,占样本总量的37.7%。

2.2 量表的信度分析与效度分析

问卷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信度校验分析的指标,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由SPSS 17.0软件完成分析结果:科研素质评价、学术职业压力、科研激励机制评价及学术、科研氛围评价4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值都大于0.7,说明问卷信度良好,量表的一致性科研接受。另外,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量表的所有项目得到的结果KMO值全部都达到了0.7以上,且量表各指标的因子载荷都达到了0.5以上,因子分析所提取的公因子和预想基本相同,证明该问卷量表的结构效度也是较好的。

2.3 教师学术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运用SPSS 17.0软件对学术职业压力变量数据完成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结果,该项指标评价得分区间为1~5,整体评价平均得分3.21,属一般水平。精神焦虑因子平均分为3.08,位于一般水平。“感觉时间很紧张,有很多应做的工作却没有时间”这项指标得分3.71,为最高分;另一指标时间压力因子,平均得分3.16。“我经常超负荷工作”指标值最高,达到3.71,这个结果表明教师普遍感到工作强度较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5,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性别、年龄、学历、学校类型(双高计划/非双高计划)、职称及专业等不同背景的专职教师,在学术职业压力的整体感知结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4 学术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量表中的自变量有5项,分别是科研素质、科研激励机制、学术、科研氛围和家庭支持,因变量设为学术职业压力得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F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为0.033,小于0.05,表示线性回归模型有较好的回归效果。其中,科研激励机制模型的偏回归系数B为-0.144,概率P值为0.031;学术、科研氛围模型的偏回归系数B为-0.012,概率P值为0.884,这表明科研激励机制和学术、科研氛围都是从负面影响了学术职业压力的整体得分。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越完善,学术、科研的氛围越浓厚,教师的学术职业压力则能更好地得到缓解。教师的整体学术职业压力受科研素质和家庭支持因素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2.5 学术职业压力与科研产出和工作绩效的关系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术研究,教师科研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多局限于院级、市、厅级课题[2]。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已经在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立项阶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将国家级课题与高级职称评聘直接相挂钩,因科研产出的指标即选定为科研课题项目。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学术职业压力和省部级、国家级课题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9,概率P值为0.031,小于0.05,已达到显著水平,这显示了学术职业压力和省部级、国家级课题这两项变量之间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也表明了教师的学术职业压力促进了科研产出,即一种正面压力。

3 结论与对策

3.1 注重教师的自我调适,积极应对学术职业压力

本研究发现省部级、国家级课题和学术职业压力呈正相关,即已立项在研的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使教师觉得学术职业压力很大。教师面临多重超负荷压力时,应当自身正视压力,同时适当调整心态。第一,教师要消除厌职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动面对压力,学会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第二,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掌握心理、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职业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勇于直面应对学术职业压力。

3.2 平衡教师的工作负荷,提高教师学术、科研水平

在对高职院校教师学术职业压力变量调研的统计分析后显示,多项指标得分均在一般水平,说明教师的学术职业压力属于一般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差异化管理,平衡教师的工作负荷。教师压力过大,科研任务较重时,学校应合理调整其承担的教学任务及其他非教学任务,以促进教师科研产出的质量。教师压力适中时,学校则需要安排相应工作量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有效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

同时,鼓励教师要尽量多参加学术活动,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与资深学者、行业精英交流来迅速提高自身的学术、科研能力[3]。有效利用有限的工作时间取得最好的学术、科研成果。

3.3 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活力

调查数据分析表明,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学术职业压力与科研产出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又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压力。对高校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其科研激励机制:首先,提高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培育高品质科研课题;其次,学校应创建各种有利于科研培训的条件,组织开展科研学习活动,助力专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最后,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激励,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的活力。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学术量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