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价值、控制风险、强化科技、重塑模式

2022-02-27 11:43张春子赵梦琪
银行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营金融银行

张春子 赵梦琪

2022年,全球将进入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经营环境中仍孕育着诸多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商业银行要增强危机意识、宏观意识和战略意识,科学创新,破解新矛盾,打开新格局,加快从规模银行、重资产银行到价值银行、轻资产银行、绿色低碳银行的转变,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银行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银行发展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银行经营开始走向历史性变迁轨道。银行规模超高速扩张难以维系,以量补价难以维系,息差收窄大势所趋,化解不良资产成为创造银行价值的新驱动因素,银行传统发展模式遭遇到多重挑战。伴随着银行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银行的生态环境和增长逻辑必将持续发生深刻变革。同时,持续强化的国内外金融监管、加速改变的国内外对公和对私客户行为、不断出现的同业和跨界竞争者、高速和多极化的全球金融市场变化远超预期。随着银行业的传统增长动能日趋衰落,经营边界不断扩大,银行生产关系(管理)的短板开始暴露,银行组织的士气和活力如果不能有效避免“内卷化”,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战略转型。银行要以史为镜,寻找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银行发展转型新路径。

银行迫切需要建立超前性研究机制

面对逆境,银行要在更新、更大的全局性视野上使研究能力成为新时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强大的中台研究体系,加强研究工作的协同,实现“研究服务经营,研究创造价值”的最优效果。

关于银行经营发展环境的分析。主要研究范围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后的未来五到十年国际地缘政治关系的演变趋势、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走势、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波动与商业银行投资战略研究、中国各行业和地区金融风险现状与趋势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研究;金融科技和移动智能互联时代的消费者投资和消费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研究等。

关于银行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涉及未来五到十年银行怎样根据全新的经营环境重新确定发展定位和商业模式。如何通过金融控股公司等形式开展综合化和集团化经营、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打造差异化和个性化经营特色。如何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预算管理和定价管理等,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配置大类资产研究。如何适应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推进流程银行建设,打造轻型化、数字化、低碳化的智能银行。

关于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研究重点突出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商业银行各类风险识别及控制策略、新常态下信贷结构调整与风险控制、大资管业务经营模式和风险监控、如何处置不良资产、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制。

关于商业银行创新问题。深入研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资产管理市场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发展与应用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创新。研究绿色金融的经营模式与市场、数字化交易银行组织架构及先进运作模式、共同富裕时代私人银行客户行为特征、境内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数字人民币发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人口加速老龄化过程中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银行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科学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银行经营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防控风险、深化改革,追求价值”精神不动摇,坚持“战略导向性”经营不动摇。银行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新任务,把握好在复杂环境下发展的质量效益和规模、稳定增长的市值与短期盈利、国内市场与国际化经营等重大关系;把握好精细化、专业化能力提升与综合化、多元化经营的关系;把握好金融专业人才、金融科技专才、卓越管理人才、战略性人才优化配置,以及强监管和国际化经营背景下合规经营与深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管理、科技等创新的关系;把握好员工、客户、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把优势资产负债资源配置到成长性最好的区域、行业、客户和产品。

高度重视战略的特色化引领作用

坚定战略定力。只要在前沿科技应用上领先半个身位,即使是初创公司,未来也有更大的机会“进化”,从而实现“降维打击”,成为新的“霸主”。银行要把科技作为变革的重中之重,每一项业务、流程、管理都要以金融科技的手段再造,整个组织、每个管理者、所有岗位都要以科技思维重新武装,为“轻型银行”战略转型下半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核动力”,战略特色要更加明显,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创新和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

打造竞争优势。在客户和服务定位上,银行要科学明确并切实珍惜所选择的“朋友圈和客户群”,践行“伴随客户共成长”的誓言。要聚焦重点领域和潜在市场,扎实推进责任金融、普惠金融、价值银行、绿色银行健康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要科学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改变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前景,加快科技升级,提升全方位金融创新和服务能力。

打造鲜明特色。“无特不立”,同质化竞争不是长久之计,银行要树立特色思維、品牌思维、差异化思维,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加快推进综合化、智能化、轻型化、国际化发展转型。

坚持稳定增长

始终重视稳健发展的经营风格。在国际地缘政治全方位战略博弈,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风急浪高的大环境下,不要盲目追求和过分强调所谓的“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不要盲目模仿和追随其他银行的做法,始终坚持在科学的战略指引下做最好的自己。对于立志打造“百年老店”的商业银行,健康平稳发展就是“赢”,市场价值的稳定持续增长就是“赢”,能够在未来十年经济的“凛冬”中活下来就是“赢”。

高质量、安全发展。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政策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四原则是银行立足之本,是打造百年老店之基,没有资产安全和流动性支持,赚了的钱也得赔出去,甚至有可能使银行处于危如累卵的境地,时刻会撞上风险和危机的冰山。国外一些银行由于违规操作导致流动性丧失而倒闭的惨痛教训,国内一些银行巨额不良拨备蚕食经营利润的现实,都说明资产安全和流动性的重要性。

坚持培育百年银行基因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真正地为客户负责和创造价值,就是践行党的以人民为中心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银行要借鉴国际银行经验,全面简化银行业务流程,发挥信任优势特别是主办行的优势,向客户提供动态、定制化、简单、无缝的体验,在信任的基础上重塑客户体验,帮助客户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银行要建立强大的合规与风险管理能力、推行以数据为中心的策略、驱动数字化转型、学会先发制人及灵活应变。

坚定不移地打造价值银行。银行价值是股东价值(市值)、客户价值和人才价值的综合。其中,客户价值是第一位的,是银行价值的基础,与股东价值和人才价值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从股东价值看,国外银行通常把净收入作为银行的短期经营目标,把市值的稳定增长作为银行长期经营目标。银行的估值短期看不良资产等压力是否减轻和边际改善,中长期看零售银行转型和业绩是否持续改善。“十四五”规划期间,除非国际环境发生大的超预期恶化,银行基本面将总体稳中向好,如果银行资产负债表优化、利润表修复、风险底线明确,再加上综合经营、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成功、不同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之间的并购重组的全面展开,预计沉寂了两年的银行股价值将在2022年资本市场逐步显现,有望收获基本面修复带来的高确定性收益和综合化经营等政策面利好、外围预期稳定带来的向上弹性收益。资本投入产出效率高、金融科技开发和应用能力强、资产质量优异和息差具备弹性的银行股将受到投资者追捧。

树立效益、质量和规模协同发展理念。未来,全球绩效最高的银行注重韧性,致力于降低成本并且时刻以客户为中心。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冲击,银行过去的发展红利已经转变为负债,粗放激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摒弃“人海战术”和“垒规模、赚利差、铺网点”的传统经营模式,转向“轻资本、轻资产、轻网点、高质量”发展,打造知识领先型、财富管理型、综合金融服务型银行品牌形象,成为顾客达成目标的指引者和助手,成为客户财富的最可靠“管家”,高度重视降低边际成本、遏制收入流失,提高产品(客户)的盈利性。

树立科技立行、创新强行经营思维。银行要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强化科技基因、知识基因、智慧基因、创新基因,建设智能化、数字化的未来银行,以“新科技武器”竞争替代主要依靠价格、规模战等“常规武器”贴身肉搏的同质化竞争,加快实现从客户到用户的转变、从卡基到账基的转变、从“围城”似的机构网点向开放的金融生态系统的转变,在未来群雄并起的金融科技开发和创新锦标赛中拔得头筹。2020年银行业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为2078亿元,同比增长20%,预计2021年达到2500亿元,2022年將突破3100亿元。迄今,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经有14家,预计2022年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数量将持续增加,推动科技和创新强行。

不断推进管理变革。重视员工需求和发展,改善绩效考核,使绩效考核真正成为引领银行长期、持续、健康、协调、平衡发展的指挥棒;重视银行控股集团一体化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有效开展子公司管理和综合化经营,提升协同效应;重视管理流程的简化,打造流程银行,一切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依法合规与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减少人为制造多余冗长的工作流程;重视科技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实现前中后台的网络化、信息化、移动化和智能化。

强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预计“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内外经济、金融和贸易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持续增加,是一个风险的易发期和高发期,也是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高危期。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走出“凛冬”时期的关键,在于能否更好地把控风险、更好地抵抗周期冲击。

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要高度重视风险的演变趋势,认真分析研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国有企业改革新举措、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政策的新常态,未雨绸缪地规避风险、把握机会,领先一步发展。在面对利润压力时,风险管理能力更强的银行仍能提升收益。银行要更好地利用技术和数据创新,通过合作来降低风险和成本,警惕新风险特别是声誉威胁。随着疫情冲击对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会上升,金融风险上升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大。银行要高度关注迁移的“灰犀牛”和锐化的“黑天鹅”相互激荡共振,形成更加复杂严峻的全球风险格局。

强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是银行抵御风险的缓冲器和最后一道防波堤,也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对银行估值的重要考量。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对银行价值衡量标准的改变,要求商业银行更多地注重ROE和RAROC水平、资本消耗、利润的可预期性,以及与市场的互动、社会责任的履行等。资本的稀缺性和银行资本监管门槛的提升,要求银行必须走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轻型发展道路。银行必须通过资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深入调整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提升与市场互动的能力,实现ROE和RAROC水平持续稳定增长。

强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十四五”规划期间,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面临较多矛盾与风险,比如:经济金融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下游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蕴含的风险,部分地区的房地产泡沫风险,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最大的部分地区的资产质量问题集中风险,企业过度融资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交叉传染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银行必须提高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加强风险防控和化解力度。

强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银行要抓紧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包括深化推进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激励约束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要高度重视压力测试,保持充分流动性准备,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共助机制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升危机生存能力。

健全“防火墙”。强化前中后台制衡机制建设,对敞口的交易风险和平盘止损实行严格的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完善跨部门市场风险磋商机制,平衡收益和风险,优化科学决策机制。

严控交叉业务风险。银行要按照“资管新规”和“理财管理新规”等监管要求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强化表外业务和交易账户风险管理。要厘清交叉性金融风险管理概念,明确管理重点,全流程、多视角有效识别交叉性金融风险,强化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监测,构建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开发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

强化重点风险分类。强大而又负责任的风险管理是国外先进银行在各类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行稳致远、业绩长红的重要法宝。国内银行要加强对重点地区经济形势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的跟踪和研究,建立产业预警机制,持续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强信贷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各类信贷业务管理体系,加强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依法合规开展地方政府信用业务、稳步推进产能过剩行业有序退出、加强房地产风险管控分类指导。

优化行业准入管理机制。银行在做好新增贷款管理的同时,增加对存量信贷资产的优化调整力度,实行增量和存量并重管理的全流量信贷管理模式,强化存量移位和结构优化的信贷意识,引导信贷资金从落后产能行业向新经济和新兴产业部门转移。

高度重视债转股风险。在债转股操作上,要高度重视操作风险、经营风险和诚信风险,合理控制债转股规模,严格审核企业主体资格,健全债转股退出机制,积极参与企业管理,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债转股项目计划。银行要调整业务发展模式,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保障流动性安全。

改进风险计量手段。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发展风险计量技术,采取審慎的资本计量方法管理资产证券化风险,完善内部模型法下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方法。

强化银行国际化经营中的合规风险控制

随着银行海外布局不断扩大,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非市场风险管理日益迫切。发达国家的合规监管视角也正在向亚洲和中资银行转移,国内银行正处于持续承压的环境,做好应对金融制裁风险的准备异常迫切。

国家层面需要继续提升综合实力。地缘战略博弈甚至会持续很多年,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主要货币之一。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利用最大债权国身份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限制美国金融制裁措施的滥用。

监管层面需要更加积极有为。要建立健全实施和应对相关国际金融制裁和金融战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机关和义务主体的责任,提升我国金融制裁管理的有效性。明确监管主体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力量实施反制裁措施。监管机构要加强风险提示,建立完善制裁名单库并实施分级管理,谨慎处理相关的业务关系。

银行需要更加重视国际业务合规。一是吸取其他中资机构在出口管制、反洗钱等领域的教训,高度重视合规工作,把合规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基石和运营管理的底线。二是积极回应监管机构、公众与社区、客户、员工、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等各方诉求。要将制裁风险防范纳入整体合规风险控制中,持续改进“系统、流程、制度”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体系。三是利用信息和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名单系统,实施全方位监测,加强合规审查,了解客户和交易对手、交易本质,规避涉及制裁的相关利益方;建立适当的制裁风险评估管理机制,根据评估报告明确提出有效的风险缓释措施。四是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治理、风险文化和问责机制的有效性。五是拓宽商业银行合规生态圈。要与当地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保持常态化联系,与当地工商界保持友好关系,高度重视专家意见;通过多种途径消除信息失真,降低沟通风险、误判风险和拖延风险。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

责任编辑:杨生恒

猜你喜欢
经营金融银行
江西银行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雷人画语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银监会再批三家民营银行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