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盈利演变探因及策略分析

2022-02-27 11:43陈一洪
银行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息差样本净利润

陈一洪

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有效盘活并释放中小银行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以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67%,至2020年末,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合计82.60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5.83%,超过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然而,伴随宏观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银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及深入推进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中小银行在为实体经济持续增长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自身面临着资产质量下降、息差收窄、盈利能力下滑等发展困境,尤其是近年来盈利可持续增长面临着严峻考验。

中小银行盈利变化趋势分析

客观反映中小银行的盈利变化趋势,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综合分析。其中,净利润是中小银行内生资本补充的主要来源,也是其抵御经营风险的“物质保障”,关系到中小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2010~2020年持续规范披露年度报告的60家中小银行作为样本,分析其盈利变化特征。

从净利润增长的变化趋势来看。样本中小银行2010~2020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13.61%,并且呈现明显的前高后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乃至负增长的趋势特征(如图1)。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化趋势的背后是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过去中小银行利润高速增长所依赖的经济增长与监管政策红利不再。中小银行需要直面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多方竞争。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环境逐步挤压中小银行的盈利空间,加之中小银行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导致其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从影响盈利增长的因素变化来看。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内外两个层面开展对中小银行盈利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聚焦于内部因素,从微观层面透视中小银行盈利变化的影响因素。既有研究表明,资产负债及收入结构会对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作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内在体现,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着商业银行不同的资金来源及其运用特征,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而收入结构则是中小银行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最终体现,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占中小银行绝对比重的营业收入来源,决定着中小银行的盈利水平。此外,成本管控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同样会对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一,规模是拉动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2011~2016年,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速超过24%,同期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超过21%,尤其是2011~2012年净利润增速均超过30%。不过,净利润增长的规模弹性系数在下降,虽然2015~2016年的资产规模增速都超过了23%,但净利润增幅只有13%左右。

第二,息差是决定中小银行净利息收入的重要因素。长期利率管制导致息差收入成为中小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在其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超过80%。因此,在息差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规模扩张成为中小银行增加利润的主要手段。但是,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小银行的息差逐步收窄,过往3%左右的净息差逐步收窄至2.5%左右,近两年则进一步收窄至2%左右,较大程度上造成中小银行盈利能力的下滑。

第三,在息差持续收窄、规模扩张难以维系的背景下,中小银行更加重视发展非息业务来弥补息差收入增长乏力造成的利润缺口。尽管如此,对息差收入的长期依赖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小银行非息业务体系的构建及竞争力的提升,非息收入在中小银行营收中的占比长期保持在15%左右,直到最近四年才提升到20%以上。

此外,成本管控及资产减值也是影响中小银行盈利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成本管控方面,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为推动业务拓展的业务管理费用是其营业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网点及人力费用的支出。样本中小银行近十年业务管理费用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95%,业务管理费用从2010年的518亿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2100亿元。而资产质量承压及不良资产核销对拨备计提要求的增加使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规模持续增长,样本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规模从2010年的152亿元快速攀升至2020年的2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3%,是其净利润增速的2.5倍。资产减值损失因此也成为侵蚀中小银行利润的一大重要因素。

中小银行盈利归因分解分析

我们以2011~2020年60家中小银行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驱动因素展开分解研究。从归因的角度,将中小银行净利润的增长分解为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减值等主要因素的贡献。其中,息差收入及非息业务收入构成中小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同时,息差收入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生息资产规模与净息差两个因素,以此考察二者对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的影响;而非息业务收入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为主。息差收入及非息业务收入作为营业收入的主要部分是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成本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作为中小银行营业支出的主要部分则是拉低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

从图2的分解结果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结论:一是规模对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年来保持首位,不过近四年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二是息差效应在多数年份为负,2012年开始加速推进的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息差及净利润的影响深化;三是除2020年受减费让利政策影响外,非息业务产出效应在其余年份一直为正,成为息差收窄环境下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稳定器”;四是对成本费用的有效管控确保了中小银行近年来的“节流”效应,成本费用的负效应有所减弱;五是受不良贷款增加及核销不良对拨备计提损耗的影响,资产减值损失对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2014~2016年、2018~2019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规模产出效应

在银行业,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规模效应本身是银行业运行的一个客观规律。拥有较大规模的商业银行,无论在网点的覆盖、客户的基础,还是具体到存贷款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都拥有明显的优势,从而获取规模经济的红利,即更高的息差收入、非息业务收入。对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进行归因分析可以论证这个观点。从2011年开始,驱动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的各要素贡献中,规模增速贡献一直居于首位。以2019年为例,当年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0.59%,其中规模贡献为22.13%,而息差贡献为8.03%。过去十年,无论是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是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明显下滑時期,规模增长都是支撑中小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即便利率市场化造成息差明显下降,中小银行仍可采取“以量补价”的方式维持息差收入的稳定增长(见图3)。

近年来,中小银行逐步转变过去对同业资产负债的依赖,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不断加大对信贷资产的投放力度。样本中小银行信贷资产增速自2017年开始超过总资产的增速并保持在高位运行,信贷资产占比从2016年末的37.46%提高到2020年末的50.54%。较高的信贷资产占比在优化其资产结构的同时也为可持续的利润增长夯实了基础。数据显示,样本中小银行信贷资产收益率高于投资及同业类资产。以长沙银行、宁波银行为例,2020年两家银行信贷资产收益率分别为6.28%和6.00%,而同期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95%和4.03%,同业资产收益率则分别为4.53%和1.56%。

息差变化效应

息差效应是影响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的外部环境下,净息差传递出中小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信息:净息差越大,说明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运营效率越高。从净息差这一指标来看,样本中小银行整体净息差在研究区间的初期(2009~2011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并于2011年达到峰值,但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处于一个稳态,为中小银行净利润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中小银行净息差步入持续、较快收窄通道,受此影响,净利润增长的息差效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见图4)。2011年样本中小银行的息差效应呈现为正效应,在净息差高达以24个基点提升的带动下,息差效应超过24%。此后,伴随样本银行净息差进入下行通道,息差效应开始由正转负,尤其是2015~2017年,样本银行净息差开始加速下降,三年来净息差累计下降超过86个基点,于2017年首次跌破2%,三年来年均拉低样本银行净利润增长23个百分点。近三年来,随着净息差的企稳,样本中小银行息差效应有所改善。

非息业务产出效应

息差收入固然是中小银行当前发展的“护城河”,但非息业务收入同样重要,尤其在当前金融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的环境下,提升非息业务收入占比,发挥非息业务收入对净利润增长的“稳定器”作用至关重要。相比息差收入,非息收入种类较多,但多数中小银行非息收入中占比较高的主要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收益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等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在2011~2020年的十年里,有七年时间非息业务收入增幅超过20%,其中2011年、2014年增速超过50%。如图5所示,样本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占比自2013年起开始快速提升,至2019年,非息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4%,较2011年提升了近11个百分点,成为驱动样本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伴随非息业务的快速增长,非息业务的产出效应也更加明显。除2020年受减费让利政策影响,导致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大幅下滑,非息业务产出效应为负外,其余年份,中小银行非息业务对净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2018年和2019年,非息业务产出效应分别达到15.99%和16.77%。整体而言,非息业务收入对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的正向反馈效应明显且具备稳定的促进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平滑了规模产出及利差效应的波动,真正起到净利润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在银行业利差不断收窄、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非息业务的战略价值将会进一步体现。

成本管控效应

对成本的有效管控能够确保商业银行实现单位营业收入较低成本的耗费,从而获取更高的营业利润。观察样本中小银行可以发现,包括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在内的优秀中小银行,其成本管控能力同样处于领先水平。比如,上海银行2018~2020年成本收入比分别为20.52%、19.98%和18.93%,远低于国内银行业及上市银行平均水平。成本收入比体现了一家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及成本控制能力,在银行业整体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负债成本率持续攀升的环境下,加强成本费用的管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息差水平的收窄,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对样本中小银行2011~2020年成本收入比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其整体成本收入比已经由34.91%逐步降至31.67%,整体业务管理费用平均增幅则由38.44%下降至4.05%,降幅十分明显(见图6)。

成本支出的有效管控使成本支出对净利润增长的负效应持续弱化,由2011年高达20个百分点的净利润增长的负效应一路下滑至2020年的5.07个百分点,样本中小银行对成本支出增长的有效控制为其净利润增长争取了更多空间。从图1不同效应间的趋势对比也可以看到,成本支出的负效应在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总效应中的占比逐步降低,自2015年起不再居于主导地位。

减值损耗效应

中小银行营业支出构成中除业务管理费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为应对风险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近年来,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大幅扩张,相伴而来的是风险资产的快速增长,而受宏观经济、行业景气、个体经营的影响,中小银行资产风险暴露的可能性会发生波动,一部分客户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引发中小银行资产的损失。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是中小银行谨慎经营原则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近年来监管层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不断强化对银行业拨备计提的督导,通过严格不良资产认定口径督促商业银行充分暴露风险、对资产减值损失应提尽提。基于监管强化和加强逆周期调节等因素,中小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不良资产拨备计提的力度。数据显示,样本中小银行2020年资产减值损失规模超过2800亿元,是2011年的13倍;资产减值损失的规模超过业务管理费,跃居营业支出的首位,其对拨备前利润的侵蚀十分明显。对样本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拨备前利润的比例进行计算,可以发现这一比例已经从2011年的17.38%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53.65%(见图7),2019年及2020年两年间样本中小银行实现的拨备前利润有一半用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计提直接影响中小银行的利润规模,因此,随着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增加,资产减值对净利润增长的负效应也在加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最大的2018年的损耗效应达到十年来最高值,当年因加大拨备计提力度而导致净利润增速下滑29个百分点,也造成十年来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除2017年外,整体资产减值损耗效应在不断强化,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小银行对资产质量的把控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小银行对未来资产质量的不确定性预期在增加。从根本上讲,中小银行应该在匹配自身风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规模扩张,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减少因预期风险暴露的增加而大幅侵蚀其经营利润。

研究结论及启示

通过盈利归因的分解,对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效应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传统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拉动净利润增长的规模产出效应正在不断减弱,而中小银行净息差在经历利率管制红利期的正向拉动作用后,受利率市场化导致的息差收窄影响而转为负效应。总体来看,在传统息差收入产出效应明显减弱的带动下,中小银行的净利润也步入“新常态”,由过去的中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转变;相比规模及息差效应的快速下行,非息业务产出效应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中小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息差收窄所导致的中小银行利润的快速下滑;然而受资产质量下行及预期风险暴露增加的影响,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持续加强,进而对净利润的增长带来明显的负效应,逐步成为侵蚀中小銀行利润的主要因素。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对中小银行的经营产生较大挑战,夯实盈利能力是中小银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确保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基于前述对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因素分解的结论,本文认为,国内中小银行应兼顾规模发展与价值创造,积极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转变过往依赖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走内涵式、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聚焦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利基市场,着力优化资产负债表并保持稳定的净利差水平,不断推进并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及金融科技发展,向精细管理、创新发展要效益。

重视驱动因素。资产端需要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积极把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消费转型升级需求,坚持与自身定位匹配、具有竞争优势的零售小微业务为转型的重中之重,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对零售小微信贷资产的投入,提升零售小微信贷资产占比,从而提升整体资产收益率。负债端应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进一步拓宽存款来源,改善负债结构,有效控制存款平均付息率。中小银行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化获客在负债业务中的核心驱动地位,提升客户精细化管理;主动适应客户需求,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同时强化场景建设及渠道铺设,带动低成本、高黏性的活期存款沉淀,驱动低息负债的增长。

强化定价管理。央行于2019年8月推行的贷款市场利率报价机制,对多数中小银行的贷款定价、负债成本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中小银行应不断适应利率市场化,加快基于利率报价机制的市场化内部定价运用,加强市场利率管理与定价指导,提升业务定价的敏感性;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考核为抓手,引导经营机构增强效益观念,合理匹配资产负债业务,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主动适应宏观市场变化,实施动态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策略,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平衡风险和收益,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

加强风险管控。面临内外部风险挑战增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复杂局面,中小银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及防控机制,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尤其要持续强化信用风险管控,既要前移风控关口,加强源头把控,又要提升授信审批质效和精细化水平,加强过程控制,还要强化贷后管理的主动性、常态化,加强贷后监督检查。最后,要持续加强不良贷款压降,切实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提升整体资产质量,减少因被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带来的利润损耗。

加强精细化管理。中小银行应该认识到管理能力提升幅度要匹配业务发展速度,要坚持以管理促经营,持续优化制度流程,创新管理工具,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员工素质,着力解决管理领域的基础性、机制性、瓶颈性问题,提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成本费用的精细化管理,在保持战略重点业务、重点领域、信息科技等方面财务资源投入连续性的同时,强化预算管理、费用分类管理、资产投资计划管控以及采购管理,切实提升财务资源使用价值和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中小银行应该意识到金融科技是其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不断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业务效率和用户体验,同时降低风险与运营成本。中小银行要基于战略上的认识,持续加快并夯实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并将其赋能组织,以满足快速展业与效率提升的需要;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运营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建立系统快速研发机制,提升需求实现效率,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加强信息科技团队建设,根据业务发展合理制定信息科技年度预算,确保信息科技人财物的投入持续满足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深化非息业务发展。积极布局非息业务,持续提升非息业务收入在整体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将非息业务打造成新的利润增长引擎。中小银行要明确并找准非息业务发展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客户需求及市场导向,深度挖掘支付结算、代理、银行卡等传统非息业务发展潜力,夯实非息业务发展根基;同时,结合自身业务能力及银行业非息业务发展热点,致力于提升理财、托管、债券承销等高附加值非息业务能力,提高非息业务发展的广度,优化非息业务结构。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银行)

责任编辑:杨生恒

猜你喜欢
息差样本净利润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沪市主板)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2014年净利润增(降)幅最大的50家公司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厚仪CS值电压漂移故障判定及处理
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题(B)
2013年净利润增(降)幅最大的10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