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中歌唱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022-02-27 07:55郭建民
音乐生活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老一辈歌唱家声乐

郭建民

一、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主要内容

声乐艺术是歌唱家生命体验的真实袒露,是歌唱家心灵—歌声—情感—形象的一面镜子,中国声乐艺术如同一条历史血脉,通达着歌唱家的文化经络,记录着歌唱家永不疲倦探索创新的脚步。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其一深入了解歌唱家在特定时代、社会、文化环境下所处的具体境遇以及艺术创作心路历程,特别是歌唱家的情感体验,而对这一切的确切认识与把握,建立在演唱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其二是要深入到歌唱家本身,即演唱艺术精神层面上多视角分析研究,因为任何精神性的内涵只有通过对音乐文本本身的透视才能得到更深刻的阐释。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在深入挖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时代价值的基础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绘制新时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图景。选题以歌唱家研究为核心立意,力图通过中国声乐艺术的辉煌历史,鲜活生动的传奇故事,勾连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凝聚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表达新一代音乐人对老一辈歌唱家的深情回望,展现中国声乐艺术的美好愿景。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以时间为轴线,遥望中国声乐艺术的满天星光,领略老一辈歌唱家艺术精神的深沉与厚重,伴随着时间轴线的推进,梳理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音乐人生,总结分析歌唱家演唱技法、风格、范式的形成过程。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视野是清晰和宽泛的:其一,以中国声乐艺术历史过往的梳理和回望为本原;其二,分析和阐述重要历史时期歌唱家的精彩人生和音乐传奇;其三,歌唱家不同体裁、风格作品演唱实践举要;其四,集中和总结歌唱家获得的艺术经验;其五,优秀歌唱家艺术精神的提炼等。

回顾和检视20世纪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大致划分为四个重要时期和三个发展阶段。

(1920—1949) ——中国声乐艺术的创建与开拓时期,以王昆、郭兰英等歌唱家为代表;(1949—1966) ——中国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兴盛时期,以王玉珍、胡松华、刘秉义、才旦卓玛、李光羲、楼乾贵、邓玉华等人为代表;(1966—1978) ——中国声乐艺术曲折与转型时期,以李双江、马玉涛、吴雁泽、郭颂等人为代表;(1978至新时期) ——中国声乐艺术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以李谷一、朱蓬勃、于淑珍、杨洪基、德德玛、蒋大为等为代表。

为了深入阐述和具体呈现歌唱家的艺术观念、实践成果以及文化基因的传承,研究者把中国百年声乐艺术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40—50年代,以王昆、郭兰英等歌唱家为代表的“民歌与戏曲”融合演唱风格的初步形成,即民歌与歌剧编创作品的广泛传唱;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以王玉珍、胡松华、刘秉义、才旦卓玛、李光羲、楼乾贵、邓玉华、李双江、马玉涛、吴雁泽、郭颂、李谷一、朱蓬勃、于淑珍、杨洪基、德德玛、蒋大为等为代表的“西洋与民族”多样化演唱风格相互融合,即“古为今用、土洋结合”的广为流传;第三阶段是以20世纪80—90年代,以金铁霖等人为代表的高等音乐院校几代声乐教育家专业民族声乐技法探索创新以及人才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声乐艺术演唱体系形成于以彭丽媛、雷佳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歌唱家及中国声乐艺术在海内外广泛传播阶段,可谓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大众关注以及当下正在发生和进行的新的历史阶段。

能够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古人语延展至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梳理回顾百年历史,中国声乐艺术以史为鉴,明得失、正衣冠、继往开来。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内容是非常鲜活和具体的。中国大众心目中的优秀歌唱家,不仅具有精湛娴熟的演唱技艺,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他(她)们往往以优美的歌声和崇高的形象,受人敬仰和爱戴。按照这样的逻辑和思考维度,声乐艺术除了具备实践性强等特征以外,还具有艺术的感染力,精神的感召力,道德行为的示范性等多重艺术特征。

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里,蕴含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指向,对歌声(字词、音色、音质、音量、共鸣等)富有经验的歌唱家,能够真实反映出现实生活之性情的多样性与人物形象的多样性。这也是经过精心考量的歌唱家,创造优美动人歌声和音乐形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所在。

歌唱家是一个特殊而又鲜活的群体,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大视野、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中国声乐艺术经验和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赓续,为实现中国声乐艺术独立于世界乐坛的战略目标,奠定理论基础,提供理论支持。因此,仅仅围绕几位歌唱家展开,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概括性、全面性,与其相关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无法实现,更会产生“头重脚轻”或“外强中干”之感。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以红色中国革命、新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期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为参照基础,精心选择百年历史涌现出的十九位歌唱家,作为代表和范例,以歌唱家音乐人生和由他(她)们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的切入点,基于歌唱家的“艺”“法”“德”三个维度展开,其一具体分析和阐述歌唱家的演唱技巧、风格特色;其二歌唱家的艺术人生、音乐传奇、艺术经验;其三歌唱家的民族气韵、艺术精神等。分析阐释和研究歌唱家王昆、郭兰英、李光羲、胡松华、楼乾贵、才旦卓玛、王玉珍、于淑珍、李谷一、李双江、朱蓬勃、吴雁泽、马玉涛、杨洪基、刘秉义、郭颂、邓玉华、德德玛、蒋大为等老一辈歌唱家的从艺经历、演唱技艺、艺术成果、艺术经验,梳理和总结老一辈歌唱家的艺术精神[2]。

20世纪以来,在中华大地上,老一辈歌唱家用自己的歌声演绎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她)们用自己的歌声谱写了一部精彩感人的中国故事。中国声乐艺术从初创、成型到今天的繁荣发展,绝非歌唱家个人能够实现的,但是,其中包含了歌唱家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卓越贡献,包含了歌唱家——这个特殊群体的集体智慧和创造,是歌唱家集体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中国大众温暖的文化记忆离不开歌唱家丰富多彩的歌声,分析中国歌唱家演唱的代表性作品,以及由他(她)们创造的歌剧人物形象,强大的精神共鸣为中国大众带来的巨大感召力。为此,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也是对老一辈歌唱家的生命礼赞。

选择十九位具有时代标志的老辈歌唱家,他(她)们是20世纪以来涌现出来的重要历史时期歌唱家的代表。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从老一辈歌唱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她)们对中国声乐艺术建设与发展乃至世界声乐艺术做出的独特而伟大贡献,看到了他(她)们对中国声乐艺术的一腔热血赤诚、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精神。他(她)们以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为载体,把心中的家国之爱与对艺术之爱合二为一,求同存异,融合创新,这就是老一辈歌唱家开阔的眼界,也是有别于国外歌唱家,特别是有别于常人的宽广胸襟和格局。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承载着老一辈歌唱家的红色文化记忆,流淌着老一辈歌唱家红色文化基因。十九位歌唱家中的每一位歌唱家,都可以写成一本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书。是一部歌唱家音乐人生的恢弘交响,是老一辈歌唱家艺术创造的生命交响。抒发家国情怀,彰显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格,以人民喜闻乐见为人生目标,以充满神韵的艺术品格和民族风骨,呈现出的是清丽恢宏、鲜明独特的民族风貌,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与其是一部真情讲述歌唱家演唱艺术的历史,不如说是深入解读和研究中国歌唱家演唱艺术的声乐表演理论专著。

显而易见,按照上述理论逻辑和思考维度,其研究内容和方法就变得明朗起来,主要内容包括:其一,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进程,音乐创作对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艺术创作的有力推动;其二,中国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的互融互鉴;其三,中国声乐艺术对民歌、戏曲的继承与创新等多个艺术层面,从中可以完整地窥探;其四,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时代环境下,特别是在中国音乐创作的推波助澜情况下,在中国大众的热情支持下,与时代同行,为时代而歌,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和崇高的形象践行自己的艺术使命,中国声乐民族神韵、歌唱美学、艺术精神如何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和彰显;其五,一个世纪以来,歌唱家所取得的丰富的艺术成果,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其六,歌唱家在展现民族气韵和艺术品格的同时,产生了怎样的精神共鸣,发挥了怎样的文化影响力等。

选题沿红色中国革命历史、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脉络,在深入分析歌唱家的艺术成就、代表性声乐作品、歌剧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歌唱家的艺术风格、审美理想、艺术魅力的前提下,深入细致研究歌唱家的“艺”“法”“德”,科学处理和把握主观与客观、历史过往与未来展望、中国声乐与世界声乐、声乐文明与声乐文化的多重关系,研究特点既具备逻辑思维,进行历史脉络设计,又能够从艺术思维角度客观评价歌唱家,填补中国声乐艺术中歌唱家系列研究的空缺,构建大视野、全方位、立体化歌唱家研究体系,多维度分析与思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声乐艺术建设与发展理论研究之成果。

选题基于中国声乐艺术民族话语体系构建,突出中国声乐演唱理论研究的学术特色,融入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研究之序列。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成果,将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声乐艺术独立于世界乐坛战略目标,有力的支撑点和强劲的推进器。

事实上,中国声乐艺术前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中国社会与时代的驱动,离不开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强力助推。特别是红色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用歌声唤醒大众,号召大众,团结大众,以抒发家国情怀为己任,用自己的精湛演绎践行着自己的艺术使命,发挥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歌唱家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一个鲜活有形的研究载体,也是一段历史瞬间的记录者、一个时代的标志,在中国大众的心中,歌唱家是带着亲切感和温度的名字,是艺术的象征和文化符号。中国歌唱家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艺术经验、光荣传统、艺术品格,为中国声乐艺术留下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和梳理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流变,通过歌唱家研究,深切地感悟老一辈歌唱家的民族神韵,通过歌唱家研究,我们还可以深刻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味与厚重,从而,不断地激励我们向深处去探索、去挖掘中国声乐艺术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传播价值……从而不断地引领我们继续开拓和丰富中国声乐艺术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地激励我们去继续创造中国声乐艺术新的辉煌和灿烂的未来。

老一辈歌唱家具有高超的演唱技艺,具有精彩的音乐人生,他(她)们以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为载体,以抒发家国情怀为己任,以大众喜闻乐见为目标,具有鲜明的民族品格,执着的艺术追求,崇高的艺术精神,以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奠定了艺术创作的基础,引领着他(她)一步步迈向艺术大家的行列。选题将围绕回溯、展望、分析、思考等关键词,温故而知新,让歌唱家的演唱技艺薪火相传,让歌唱家的艺术精神弘扬光大,让歌唱家优美的歌声,在中国大众心中的文化记忆成为永恒。

二、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方法

无论歌唱家的音乐风格多么有个性,终极目标是为了传递一种可以被大众共同分享的文化力量和生命态度。前有所述,老一辈歌唱家的身上,拥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质,他(他)们都是从艰苦的岁月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是经过了社会和大众精心培育一步步熬出来的,社会地位也是这样奠定的。没有职位高低和职业的差别,他(他)们以高超的演唱技艺、真挚情感,唱出了震撼大众、影响社会的作品,人们对歌唱家怀有深刻美好的印象,也切身感受到歌唱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是极为深厚丰富的审美文化现象,更是当下正在发生、正在走向未来的活生生的艺术现实,老一辈歌唱家既是中国声乐艺术历史长河中的闪光点,更是引发中国大众关注、热议和产生“偶像”效应的文化焦点。老一辈歌唱家,作为文艺界的精英和优秀代表,艺术境界是纯粹的,艺术精神是崇高的。他(她)们在为时代放歌、为大众“代言”,在固守传统根脉、为时代立美、护佑和引领审美中,创造精神共鸣,发挥文化影响力,至此,大众才给予他(她)们歌唱家的美誉。

文艺界有一种现象,媒体以“流量”多少排名扮演推波助澜角色,以“流量”数量判断作品影响力,以作品在商业市场中的定位评价精神价值,美其名曰为了迎合商品市场,造成一些人打着歌唱家的称号招摇过市,满世界飞。但是,按照老一辈歌唱家的标准,人们惊讶地发现,凡打着歌唱家旗号,披着歌唱家外衣的,实际上是金钱与名利的代表,这样的歌唱家已经变了味儿了,大众绝不会认可。

为此,以“艺”为主题,对歌唱家的艺术人生采用娓娓道来讲述的方式具体呈现,以“法”为载体,结合经典声乐与歌剧作品,对其演唱技巧、人物形象塑造、演唱范式深入研究,以“德”为核心,围绕音乐风格、民族品格、艺术精神,对歌唱家的艺术成果、艺术经验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提炼,通过歌唱家的艺术品格、思想、风貌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的分析、阐释,深入挖掘和解构“艺”“法”“德”三位一体,交织融合,构成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基本路径、阐释维度、研究方法和理论特色。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歌唱家研究与音乐作品分析结合,没有依照某一时代、某一历史阶段流水式地简单梳理,也没有就事论事或针对某一两位歌唱家展开论述,而是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艺术文化大视野,以红色中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期伟大复兴为背景,以中国传统声乐历史本源、文化传统为理论依据,以文化传承为思考阐释维度,以中国歌唱家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为载体,将红色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重要节点涌现出的歌唱家以及由他们演唱的经典声乐作品融入其中,多视角、大视野、全方位综合分析,对歌唱家所取得的艺术成果、艺术经验等,进行全面客观、实事求是的整合、分析、研究与评价。

一以贯之,中国声乐艺术在20世纪走向启蒙、走向革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及其社会生活、政治因素、意识形态、音乐创作等多重力量的助推之下,逐渐发展成熟。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歌唱家的艺术创造构筑在传统戏曲、民歌的基础上,并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参照互融互补,显现出综合艺术品貌和多元风格。歌唱家通过中国的声腔、润腔和表演体系,即“声、字、情、表、形、真、境、润、味”抒情达意,讲述故事,用中国的乐思阐释文化,彰显中国艺术精神、中国风格和审美意象。

一百年来,中国声乐艺术建设与发展,歌唱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融合”,抒写的是传统声乐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历史,是多元融合+时代风貌+文化一体记录的是老一辈歌唱家践行中国声乐艺术屹立于世界乐坛的理想信念和初心。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遥远时空下中华文明是传统声乐的文化源头,传统声乐则是中国声乐艺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枝繁叶茂的文化根脉。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坚守传统文化,根脉不移,在虚心学习、广泛借鉴、多元融合中,求生存、谋发展,在“融合”这个核心词汇里面饱含了深刻的哲学沉思,而哲学思维进一步引领歌唱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坚定初心使命,坚持探索创新,突出大众喜闻乐见新唱法、新范式,彰显中国艺术风格、中国精神品貌。

传统声乐对中国声乐艺术意味着什么?对年轻一代声乐人究竟又意味着什么?也许传统声乐长期存在并围绕在大家身边,所以,慢慢会产生一种“时过境迁”的错觉,会产生不屑一顾或者不够新鲜的错觉。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大家对待传统声乐文化广泛性的认知与接受,越来越懒得思考,越来越难以深入研究,更有甚者还会产生一些误读。

传统声乐艺术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涓涓溪流发源于这座高山,歌唱家都是围绕在这座高山的上边,看到的风景都是因为这座高山的高度带来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座高山,歌唱家的演唱就难以彰显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国声乐艺术独具一格、屹立于世界乐坛演唱体系的构建,就是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演唱也不可能获得非凡卓越的艺术成就,产生巨大影响。

许多歌唱者以为自己完全可以越过这座高山,其实不然。艺术的经验充分证明:每一位声乐从业者都要依靠这座高山的滋养,必须依靠汲取传统声乐文化的丰富养分才能不断壮大自己,一旦脱离传统声乐文化根脉,就会变成一条无源的河流,一叶无根的草木。在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下,歌唱家以国际化视野与开放包容的艺术态度,积极与古今、东西、雅俗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展开对话,为中国声乐艺术注入了深广而丰沛的艺术元素,尤其是以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演唱的家国情怀、民族气韵、至真情感、人文精神、探索奋进的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激发中国大众的情感共鸣,唤醒中国大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由此阐发的理论观点、艺术评价,均属一孔之见,其中难免出现些许谬误,恭请各位专家和声乐同行参考,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注释:

[1]出自《旧唐书·魏徵传》。

[2]艺术精神包含了歌唱家的智慧,包含了演唱技法、民族风格、民族神韵的创造与彰显。

猜你喜欢
老一辈歌唱家声乐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少年坐在舞台中央 ,看着“老一辈”抱怨时代?
草丛里的歌唱家
声乐诊疗室
风范:老一辈革命家"三严三实"事例选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怀念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