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出版的逻辑、定位与视野

2022-02-28 01:57卢培钊
出版广角 2022年1期
关键词:出版业十四五选题

【摘 要】“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迈向出版强国目标。文章以《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背景,立足出版机构与编辑个体两个层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操多个维度,分析出版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出版逻辑、出版定位、出版视野三个维度,对出版业的使命任务、专业定位、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国际传播、融合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关  键  词】“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出版逻辑;出版定位;出版视野

【作者单位】卢培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1.008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国家《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已正式发布,为出版业指明了新时期的发展思路、任务目标、发展方向。在新发展阶段中,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出版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清晰认识出版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从出版机构和编辑个体两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两个层次,完整把握出版逻辑,明确使命任务和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出版定位,加强专业能力和编辑素养培养,努力拓展出版视野,优化内容供给和融合发展,着力建立现代出版体系,构建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完整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出版逻辑

出版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因此,出版逻辑内含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和产业逻辑,三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割裂的整体。《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出版工作迫切需要更好发挥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迫切需要提升内容建设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更好地将精品奉献给人民;迫切需要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深化改革创新,转化增长动能,更好地抢占数字时代出版发展制高点。这一表述阐明了出版业在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同时也反映了“十四五”时期出版逻辑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发展、变化,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深刻领会、完整把握。

1.把握政治逻辑,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指出,出版业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出版精品,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一要求体现了出版的政治逻辑,也是出版业必须担负的使命任务。

把握出版的政治逻辑,要坚持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要把好意识形态关口,严格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出版导向,对书稿内容进行甄别把关,守好出版质量的底线、红线;二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出版传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新成果的出版,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更好地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

把握出版的政治逻辑,要抓好重大主题作品出版传播。作为“以特定‘主题’为出版对象、出版内容和出版重点的出版宣传活动”[1],主题出版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主题出版要聚焦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工作主题主线,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重点出版物。要紧扣党的二十大、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提前布局和策划,努力打造主题出版精品图书,更加主动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把握文化逻辑,聚焦文化强国重大任务

出版的本质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十四五”期间,出版工作要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总目标,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聚焦文化建设的若干重大任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要求体现了出版的文化逻辑,也是社科、科技、文艺、少儿等出版门类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聚焦中国特色哲學社会科学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要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社科出版要立足中国现实,密切跟踪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最新社科研究成果,助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既要关注热门领域,也要关注冷门绝学。选题策划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注意基础研究成果要有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应用研究成果要有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

第二,要聚焦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点的技术正在迅速、全面、深入地与出版业加速融合,出版业处在新的技术革命前夜。”[2]科技出版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全力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一是引领科技学术成果出版,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技学术著作出版,同时,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增强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话语权;二是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深入挖掘功勋科学家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多媒体全方位讲好科学报国故事;三是推动科学普及,加强国内原创少儿科普出版,通过加大与博物馆、科技馆、研究院等机构的合作力度,实现题材中国化、制作精品化、产品套系化与营销精准化,构建科普出版新生态。

第三,要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社要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断推出能够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重点出版物。一是围绕文物古籍保护,尤其整合古籍文献中的治国理政文化资源,对出土文献和社会档案进行抢救性整理,加强古籍数字化开发利用;二是围绕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化符号,进行系统化的选题策划;三是围绕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选题进行选题策划,围绕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题材,进行学术研究、精神提炼、知识普及多层面的选题策划。

第四,要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当前,国际环境极为复杂严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愈加重要,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出版“走出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出版单位要依托自身优势,确定对外传播的主要区域,在认识、动力、内容、对象、方式、载体等方面进行灵活调整,不断提高对外传播的能力水平。如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建设“中国—东盟版权贸易服务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促进跨区域版权贸易;又如在“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构架下,推动广西各出版单位与东盟出版商在人文、科技、少儿等领域开展书目互换、互译、出版发行工作,这些举措都是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水平对外传播的创新探索。

3.把握产业逻辑,构建现代产业新格局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出版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优化出版发展生态,转变出版发展方式,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一要求体现了出版的产业逻辑,也明确了出版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要辩证看待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当前,出版业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书号总量控制,图书品种压缩,而企业发展需要做大规模,实现持续增长,必须辩证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出版社专业化、方向性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任何盲目的扩张都有可能造成浪费,出版社首先需要解决定位、方向、系统、结构等问题,扩大规模要建立在定位精准的基础之上,多元化要立足主业范围,实现内涵式发展。在书号总量控制的情况下,提高单品种效益尤为重要,每一个选题都要审慎评估、科学论证,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注意盘活存量,将优质存量的规模与效益不断做大做强。

要准确认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有文化企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统一,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在大数据支持下,小众精品图书也有市场需求,获奖图书或专业图书不应被束之高阁,知识服务需要创新经营模式,专业图书需要创新营销手段。出版社不应仅满足于获得个别精品项目的獎项光环,而是应该培育成体系的精品集群并将图书转化为常销产品。

二、重新审视专业化的出版定位

出版定位是出版单位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命题。进入“十四五”时期,无论是出版机构、编辑部门还是编辑个体,都需要从专业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梳理、明确各自的出版定位,明确各自的专业分工,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细分市场做出精确标识并持续发力。如果出版定位不明确,战略规划便无从谈起。

1.明确出版分工,标识出版专业定位

专业化的出版定位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重新强调出版社的专业分工,不是走回计划经济时期简单的出版资源分配老路,而是出版社面对市场需求应主动作为和自主选择。国际上著名出版集团的专业化分工历来十分明确,并将其作为竞争优势来培育。中国的出版机构尤其是地方出版社,成立伊始多以专业为主,但是当前却存在出版定位模糊、专业方向不明导致的板块杂乱、精品缺失、选题同质化等问题。2018年11月,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出版机构。对于单体出版社而言,强调专业与特色,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路径。出版社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越大,这是基本共识。在“十四五”期间,出版社需要做好精确分工及确立发展目标,心无旁骛地在专业细分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方能形成优势,实现专业化、系统化、垂直化、良态化的高质量发展。

专业化的出版定位要落实在系统化的产品布局中。出版定位具有结构性与系统性的功能,能决定出版社的产品布局与板块构建。比如在当前的行业现实中,一个出版社有可能同时经营专业、教育、大众三个板块,特别是对教育板块(教材教辅)有较多依赖,对此,出版经营者必须保持清醒,处理好经济基础板块和专业核心板块之间的关系。应牢记主攻方向,将出版定位体现在产品布局上,落实到具体选题中,以专业化为目标调整结构、配置资源、重塑市场,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到核心板块中,形成专业突出、特色鲜明、传承有序的产品布局。专业化的出版定位需要垂直化核心产品的支撑,成熟出版机构的专业化,往往体现为在某个垂直领域拥有标志性的核心产品,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华书局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这些核心产品不仅实现了文化价值,形成了品牌效应,还为出版社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效益。

2.强化学科背景,提升编辑专业素养

编辑的专业能力是实现出版社专业化的关键因素。编辑的专业能力一方面是指其知识谱系与学科背景,另一方面是指其从事出版工作的策划、编辑、市场等专业素质。在出版实践中,编辑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积累尤为重要,编辑的学科专业基础越扎实,职业成长的空间就越广阔。编辑要不断强化学科素养,才能在专业出版领域有更大作为。回顾出版史,我们不难发现,出版大家在某个学科领域也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出版家也是大学问家,如中华书局的杨伯峻、周振甫、赵守俨、傅璇琮诸先生均是学者型编辑的典范。杨伯峻先生在古籍整理、注释和译注方面成就非凡,他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都是权威的读本;周振甫先生在古典诗词以及古代文论方面极具造诣,著有《周振甫文集》等数百万字的作品。可见,学识渊博、学问精深是出版大家的必修素养。

编辑的学科背景与从事的编辑方向相匹配,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不可避免要面对跨学科的情况,因此,编辑应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出版眼光。面对陌生的出版领域,编辑要始终抱着钻研的态度深度介入,即使面对跨学科的选题,也能策划出高水准的精品力作。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名编辑龙子仲曾接手一份名为《伤寒论导论》的书稿,中文专业背景的他面对这本陌生而艰深的中医学术著作时,敏锐地看到了其独特的出版价值,经过深入钻研和精心编辑,成功把这本普通的中医专著打造为现象级的经典畅销作品——《思考中医》。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编辑工作涉猎广泛,门类复杂,但是,编辑必须克服“游击主义”。编辑工作是要打一口“深井”而非挖无数“浅坑”,要在锁定的方向上持续发力,强化“代表作”意识,精心打造能代表编辑职业水准的优质产品,为读者奉献质量过硬的精品力作,真正做到定位精准、专业精深。

三、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出版视野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着眼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加强精品出版、原创出版,推出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出版精品,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 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出版品牌。要实现这一目标,出版社及编辑在具体的出版实践中应进一步拓展出版视野,提升选题品质,提高出版能力,创新出版业态,努力推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1.聚合优势资源,提升选题品质

第一,提升学术价值。出版社要密切关注学科门类的发展趋势,重点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立项、学科重要年会、重要学术期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灵活运用平台工具筛选和对接出版资源,通过整合多类资源,寻找选题突破口和切入点,高效挖掘优质出版选题,提升选题的学术价值。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也是重要的选题策源地,出版社要与之建立稳定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培育品牌,实现双赢。广西科技出版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广西植物志》等一系列极具学术价值的经典产品,双方合作时间跨度近30年,成为各类机构与出版社合作的典范。

第二,培育核心作者。作者是出版社的重要资源,编辑在工作中要善于遴选作者、识别作者,构建优质稳定的核心作者群,要持续跟踪核心作者的创作动态,为作者提供更为专业的出版服务。以笔者参与的广西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选题为例,由于该项目资金投入大,论证阶段颇有争议,但是,出版社意识到这部书稿是国内党史研究大家陈晋的代表作,书稿体现了这个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准,极具出版价值,决定排除万难付诸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多次重印,“双效”俱佳。为此,广西人民出版社也赢得了作者的充分信任,后续双方深化合作,开发了该选题的青少年版本,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第三,深耕地方资源。地方出版社拥有本地丰富的出版资源,深耕地方资源是实现出版差异化、特色化的重要路径,是值得持续发力的方向。地方出版要坚持深耕本土、服务地方,要对地方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产业布局等出版资源全面整理,把挖掘地方资源作为重要出版方向,围绕特色板块策划选题,形成多条产品线,出版一批“双效”俱佳的产品。如广西科技出版社近年来依托广西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的优势,打造“中国壮医药”“中国瑶医药”等出版子品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板块,取得良好的效益。

2.增强精品意识,补齐能力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3]编辑要强化精品意识,要在内容判断、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环节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编辑在思维、文字、审美三个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不足,需要补齐这些短板弱项,才能适应精品出版的要求。

首先,要补齐思维能力上的短板。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编辑要有意识地强化逻辑训练,补齐思维能力上的短板,才能从繁杂的书稿中迅速厘清内容脉络,整理结构思路,发现并纠正错误,解决书稿中体例的严谨性、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可读性等基本问题。其次,要补齐文字能力上的短板。文字处理能力是编辑的核心基本功,直接影响编校工作的质量。对于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编辑来说,由于其专业所限,其文字基本功较为薄弱,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对文字差错不敏感,写作能力和動力不足,需要通过高强度的训练加以弥补,努力实现编校质量无差错的目标。最后,要补齐审美能力上的短板。加强艺术修养是编辑的“必修课”,编辑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在装帧设计问题上,编辑要有思考、有见解,在色彩搭配、图文排版、印制材料、字体选择等环节与设计团队共同研究,提出编辑思路,而不是做“甩手掌柜”。除了书籍,编辑还要加强对网页设计、微信推文版面、图书品牌logo、文创产品等方面的审美把关。

3.创新融合思维,探索新兴业态

当前,新技术给传统出版带来严峻挑战,要求编辑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融合思维,创新出版业态,丰富出版内涵,拓展出版边界。出版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也包括机构重塑、产业互通、营销升级等重要范畴。

第一,观念、流程与架构的重塑。在观念上,编辑要有强烈的融合意识,选题论证不应只有纸质产品论证,还应包括数字产品论证。编辑要将身份从“责任编辑”向“产品经理”“品牌经理”转变,按照“选题—品种—产品线—品牌—生态”的方向来规划产品发展路径。在流程上,要健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种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高效顺畅、适应市场需求和一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在架构上,出版社要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数字加工、版权管理等一体化的内容生产平台,进行内部组织架构深度调整,做好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能适应融合发展的生产、管理、投资机制。

第二,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布局。“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现状对传统出版业提出了选择、重构、创新的新要求,也使原本单一的出版设计理念发生了相应改变。”[4]在融合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边界逐渐模糊,跨界融合态势加快,出版机构应发挥内容资源优势,把握主动权,推动出版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相加相融,构建附加值高、功能多样的新型“出版+”业态。近年来,广西科技出版社依托综合实践教材出版的优势,全面拓展研学实践业务,在课程设计、线路运营、基地建设、行业培训、数字平台等方面展开经营,初具成效。同时,广西科技出版社依托《劲漫画》杂志平台,举办了多届广西网络动漫大赛,积极对接动漫产业,进行跨界探索,为转型升级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多媒体营销模式的升级。《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着眼于满足消费升级新要求,顺应数字时代文化生活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新趋势,精准匹配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广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打造数字出版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媒体深刻改变了出版的营销场景,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开展营销成为一种常态,线下活动与线上推广的组合广泛运用到日常营销中。图书营销方式的多元变化,需要编辑进行角色转换,适应从后台登上前台的状态,提升文案能力和互动能力,深度参与营销环节,创新探索新营销思路,构建营销矩阵,形成网店营销、地面店营销和社群营销等有效组合的全媒体营销格局,打造立体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慧琳.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主题出版工作[J]. 出版参考,2017(1):5-8

[2]魏玉山. 以出版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J]. 编辑学刊,2020(1):1.

[3]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N]. 人民日报,2015-10-15.

[4]吴昉. 多元出版业态下现代出版设计理念的转变与发展[J]. 中国出版,2021(3):51-55.

猜你喜欢
出版业十四五选题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