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如何取暖

2022-02-28 09:26
中外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手炉壁炉香炉

□ 吴 鹏

凛冬已至,在没有现代暖气和空调的中国古代,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度过漫漫寒冬呢?

4600年前就有“地暖”

距今4600 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会在房屋中心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以做饭、取暖,这就是最早的火塘。火塘烤热地面,使房间和人体逐渐暖和,可视为最早的地暖原型。

魏晋时期,东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记载。清朝定都北京后,将白山黑水间的“火炕取暖”发展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工匠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烧炭,使热气通过火道传导到殿内地面,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

壁炉、椒房殿、被中香炉、手炉

寒冷冬日,让人最难下决心之事莫过于洗澡。但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咸阳宫殿中,秦王洗澡却可以随时安排。1974 年,考古学家在秦都咸阳挖掘了战国时期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在浴室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壁炉。

秦宫壁炉宽1.2 米,纵深1.1米,高1.02 米。炉身用土坯砌造,炉膛为覆瓮型。这种造型可以让热气在炉膛内充分回旋,也便于炉烟迅速排出。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则有存放木炭的炭槽,这一设计可以有效延长木炭燃烧时间,使室内长时间保持较高温度。

古代皇后寝宫一般就叫椒房殿。据《汉宫仪》,“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将花椒及其花瓣捣碎,研磨成粉末,掺在泥中作为涂料涂在屋内墙壁上。花椒性温,用其涂墙,“取其温而芳也”(颜师古批注《汉书》之语),可以让室内不仅温暖如春,而且芳香四溢。

当然,花椒涂料只能起到基本保暖作用,要在视觉和心理上更加温暖,人们还会在房间地面铺上毛毯,在墙上加挂壁毯,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以最大限度地锁住室温。这就是椒房殿的升级版——西汉未央宫的温室殿。

据《西京杂记》,西汉人丁缓发明取暖用的球形小炉,因“可置之被褥中”,人称“被中香炉”或“卧褥香炉”。

香炉的结构设计类似今天飞机、轮船上使用的陀螺平衡仪,其球形外壳和中心的半球形炉体之间有内外两层同心圆环。炉体在径向两端备有一根短轴连接,支撑在内环的两个径向孔内,使得炉体能自由转动。

通过这一设计,内环能支撑在外环上,外环可以支撑在外壳的内壁上。炉体、内环、外环和外壳内壁的支撑短轴依次互相垂直,加上炉体本身的重力作用,可以使得香炉无论如何翻转,“炉体常平”,炉口总能保持水平状态,炉体内的火炭断不会倾覆外泄而带来皮肤烫伤或引燃被褥的危险。

若是将“被中香炉”加上外罩和小提手,便成了《琅琊榜》中梅长苏和《甄嬛传》中小主们握在手中取暖的手炉。

手炉和“被中香炉”差不多同时出现,又称袖炉、捧炉,一般是巴掌大小的铜制炉体,有圆形、方形、瓜棱形等造型。在炉体中放入一小条火炭或者炭火余烬,盖上有镂空花纹的炉盖,热气就会从炉盖的镂空孔洞中溢出。此香炉不仅可以取暖,还可以用来熏香,因此又称“香薰球”“薰球”。

百姓御寒用纸衣

无论是帝王标配的地暖、壁炉、椒房殿,还是文人雅士的“被中香炉”、手炉,都不是平民人家能够消受的。在棉花尚未大规模种植、消费的唐宋时期,百姓御寒取暖只能另辟蹊径,那就是穿纸衣、盖纸被。

现代又轻又脆的纸肯定不能用来做衣服、缝被子,但唐宋时期的纸张多是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尤其是楮树皮纸,拉力强,耐折耐磨,坚韧敦厚,在控制好厚度和打浆度的基础上,是制作纸衣、纸被的上等材料。古人将楮书皮蒸煮后,加入胡桃和乳香增加其柔韧性,压实加工做成厚纸,在里面纳进麻絮等,便可根据需要裁剪成纸衣、纸袄、纸被等御寒衣物。

宋代造纸业发达,官府经常在天寒时节给流落街头的乞丐发放纸衣、纸被。一些文人也喜欢纸衣、纸被绵软白净的特点,以穿纸衣、盖纸被为时尚雅号。

猜你喜欢
手炉壁炉香炉
程家玉
基于Creo软件的石材欧式壁炉三维造型设计
更幸福的事
香炉的养鼻之道
收藏手炉看3点
谈明
铜手炉
许愿的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