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水稻带到成都平原

2022-02-28 09:26
中外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成都平原古城考古

□ 佚 名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疑似水稻田遗迹。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 月,宝墩工作站的考古人员在地面2 米以下,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较为纯净,又几乎看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红烧土、炭屑等遗物,而且地层土质为淤泥。

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地层淤泥中有大量铁锰结核,而铁锰结核需要在饱氧与厌氧交替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这一信息提示我们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可能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唐淼说,“于是,我们及时在该地层中采集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同时在发掘中关注与水稻种植相关遗迹。”

据检测数据显示,该层位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此外,发掘区内发现一条田埂遗迹,一条水渠遗迹与水稻田相通,多处成片分布的疑似水稻根窝。“为了进一步验证初步判断,我们对该地层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将进行系统检测。”唐淼说,如果检测结果是肯定的,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

从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宝墩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大邑盐店古城遗址、大邑高山古城遗址八座史前古城遗址。八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续,学术界将该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宝墩文化的确认将成都平原历史向前推进了800 年,将成都平原正式纳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之中。

宝墩人从何而来?唐淼说,宝墩文化的来源是西北马家窑文化人群南下与长江中游人群溯江而上融合发展出的一个考古文化。宝墩人部分来自西北人群的说法有迹可循。21 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对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出的农作物籽粒和田间杂草种子进行了对比,鉴定出的农作物主要有粟和黍两个谷物品种,粟和黍是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这与营盘山的居民是来自北方有关,另外岷江上游河谷山地只适宜种植这种旱作农作物。

考古学家在位于成都平原北部边缘的什邡桂圆桥遗址一期(距今5200—4600 年)地层中,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距今5000 多年的农作物种子,其中黍的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未发现水稻。桂圆桥一期遗存的文化面貌与营盘山遗存文化面貌相似,说明有西北人群进入了成都平原山前地带。

到了距今4600—4300 年的桂圆桥二期遗存(桂园桥二期属于宝墩文化范畴,其实就是宝墩文化阶段),通过植物考古显示,水稻的数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说明这一时期成都平原人群以种植水稻为主。宝墩文化人群较川西高原人群最大的转变,就是从旱作农业向稻作农业的改变。

在营盘山遗址所在的川西高原区域,考古人员发现了二三十个文化面貌与之相似的遗址,可以猜想当时的西北人群南下至岷江上游地区,遥望成都平原,而犹豫徘徊,因为成都平原是冲积平原,与西北人群通常生活的地理环境截然不同。之后直到来自长江中下游人群进入成都平原,带来了水稻种植、筑城等技术,进而与西北人群融合共存,孕育出了宝墩文化。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已知宝墩文化分布于50 余个遗址,其中就包括三星堆遗址。在宝墩文化晚期,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一系列中原、长江中下游文明因素进入成都平原,与本地宝墩文化融合,产生了三星堆文化。这些外来文化可以观察到的主要有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等。

“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在制陶、石器工艺、城墙修筑技术、建筑形态、生业经济上有明显的延续关系,应该说宝墩文化为三星堆文明的起源,三星堆文化是在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明因素、长江中下游文明因素综合发展而来的。”唐淼说。

猜你喜欢
成都平原古城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近十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三星堆考古解谜
基于因子分析的成都平原地区大气污染压力评估
翘街古城
2017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安居古城
春秋古城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