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塔影
——访砖塔胡同

2022-02-28 09:26
中外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张恨水胡同鲁迅

□ 阵 雨

清晨的秋阳刚升三竿,我的脚步声已然响在北京西城的砖塔胡同口。这是我第二次来到砖塔胡同。

第一次来,是2011 年9 月下旬的一天。记得那天秋高气爽、艳阳高照、云舒漫卷。那次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走走转转,捎带脚了解和观赏一下胡同的风貌民情。作为从小生活在北京郊区的我,虽然在闹市已经生活30 余年,但还从未用细心的目光观察过胡同,哪怕是胡同的一门一院、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那天想的,也只限闲来无事转悠转悠,锻炼锻炼身体而已。但未承想,砖塔胡同窖藏的文化底蕴却深深吸引了我,尤其与砖塔胡同有着深厚渊源的三位人物,就像矗立在胡同口的那座砖塔,在我的脑海里昂然屹立。

这三位人物,是万松老人、鲁迅先生及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的鼻祖张恨水先生。

万松老人,姓蔡,名行秀,自称万松野老,山西运城人,是金元之际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其生于金大定六年(1166),卒于元定宗元年(1246),世寿80 岁。蔡行秀15 岁时赴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出家,受具足戒;之后,在磁州(今河北磁县)得到大明寺雪岩大师的传授,禅入高境,儒释兼备,宗说精通,辩才无碍。后返回邢州,筑万松轩,聚徒授学,世人尊称万松老人。

金明昌四年(1193),应章宗之召,万松老人来到金中都,入宫说法。章宗躬身迎礼,万分赏识,并亲赐袈裟一领。承安二年(1197),万松老人迁报恩寺。后来,他建造了一座不大的房子,自称是“蜗舍”,榜曰“从容庵”。太宗二年(1230),其又奉诏主持万寿寺。此间,当时赫赫有名的耶律楚才对其由衷仰佩,拜万松老人为师,近身研习佛法。

我曾在大学时期,读过张恨水先生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作品和部分诗歌散文,也曾看过多部根据他的小说改编制作的影视剧作品,尤其为张恨水先生古典章回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绝妙的创作手法深深吸引,以至爱不释手,秉灯夜读。

一位出家的僧人,一生竟能得到金帝章宗和耶律楚才的尊崇和敬拜,这绝对是个旷世传奇。但不足为奇的是,万松老人拥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善治天下的雄韬伟略,及慈悲为怀的菩萨之心。也因此,望着距今700 多年的玲珑塔,我始终投放着钦仰的目光。

传统建筑设计者使用T形尺和铅笔“手绘图纸”。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基于几何与基于对象的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建筑信息化第一次革命的到来,设计者由手绘进入软件制图的CAD时代。近些年来,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一种处理复杂建设项目的新方法,也拉开了建筑信息化第二次革命的序幕,即从二维设计向三维设计过渡。

最后,在发达的信息化技术局面下,企业也面临着财务资料被黑客、竞争对手窃取的危险,一旦企业的会计信息被泄露出去,企业将蒙受着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行。

这座塔,记录着万松老人善治天下、慈寄人间的生动故事,也连接着那个时期与万松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人物。这座塔,虽历经风雨与磨难,但始终与岁月同在,与日月同辉。

常用的平面编织技法有十字编织、矩形编织、米字编织、斜纹编织等。十字形编织法是将经条与纬条垂直相交,纬条穿于经条下3根,压于经条上1~3根,构成平行直线纹与大方格纹,编出十字纹样。矩形编织法是将若干根竹篾平行列为经条,再将纬条分不同道数上下压住,织成长方形的空花纹样[2]。

在砖塔胡同,还有两座无影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似若有形,冥中有影。闭上眼,若隐若现,深思中,光耀我心。

鸳鸯蝴蝶派创始人、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就是我心中无影塔中的一座。

需要注意,虽然括号图和树形图都可用在归纳知识的环节上,但括号图注重分析化学知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适合单元复习时使用;树形图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分类,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课程单元,注重的是知识的分类。

而今近30 年过去了,当我第二次来到砖塔胡同前,才得知先生一生孜孜创作,竟有近4000 万字的文学作品留存于世。故我走在砖塔胡同里,虽先生和他的故居均已如烟云而去,但望着故居旧址建起的大楼,心中亦然像仰望着一座高塔。除此之外,便是心中无尽的羞愧了。想想自己也是个文字工作者,细数人生已经50 多个春秋,但而今,又有多少文字铅印成册并且深入人心呢?

据文献记载,张恨水先生在北京工作居住40 余年,其中在砖塔胡同居住的时间最长。

望着万松老人塔,我内心深处充满着无尽的敬仰。想想金章宗是什么人?那是金朝崇尚儒雅、政治清明、文治灿然、创造明昌之治的一代皇帝,其也是一位喜书法、精绘画、知音律、善属文的文化大家。大清乾隆帝御定的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这“燕京八景”,一半以上,竟来自金章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皇帝,对万松老人竟是躬身礼迎,待若上宾。想想耶律楚才是什么人?那可是金元时代一位著名的人物。其懂政治、善治国、精诗词,通军事、经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超群出众的契丹族后裔,却拜万松老人为师,令其修身治国学养更加精进,直至成为汗廷著名的幕僚和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也进而使万松老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宏图大略,有效制衡了蒙古军队的杀戮政策。

鲁迅先生,自小时候起,早已是我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不仅因为自小学就读过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所感染折服。因此,第二次来到鲁迅先生故居84 号(原61 号)时,依然是倍感亲切。

走在砖塔胡同这条北京城最古老的胡同里,张恨水先生曾经居住的处所虽然早已不复存在,其故居95号院(原43号院),早已“化蝶”为现代建筑,但不为很多人知的是,张恨水先生十六年如一日直至仙逝西去,在这里共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众多文学作品。

漫步砖塔胡同,张恨水先生如塔影尚未远去,另外一座塔影又于冥冥之中,在脑海里矗立起来,这座塔,便是鲁迅先生。

(1)对于北部湾经济区产权市场一体化的测度,这里选取5个北部湾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通过其商品房销售额与地区GDP的比值来判断北部湾经济区产权市场的整合程度。经过数据的查阅和相关计算得到以下表格:

记得2013 年第一次前来时,鲁迅先生故居是个大杂院。院子里住着4 户人家。当时,鲁迅先生曾租住的北屋和院子搭建的南屋、西屋均没人在家。东屋一位面相善良的大姐,在院中向我和一位研究胡同文化的女大学生非常热情地介绍了鲁迅故居的情况,以及她家的幸福生活。至今回忆起那位大姐的音容笑貌,心都特暖。这次再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时,院子显得破烂不堪。那位大姐和街坊邻居早已搬迁离去,鲁迅先生住过的三间北屋,临时住进了做拆迁工作的民工和家属。当我和他们聊起这座院子,他们甚至不知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中国文学巨匠,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其中一位民工家属回馈我的,是最纯朴的、默不作声的笑。他们更是全然不知我今天进入这座院子,已经是第二次对鲁迅先生的缅怀了。

缅怀,不仅是因为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精神品质,还有我对鲁迅先生在失去兄弟手足之情后的那种坚忍不拔意志的仰佩。

1923 年8 月2 日,鲁迅先生和大弟弟周作人分道扬镳后无处可去,便从八道湾胡同来到砖塔胡同。在这里,他虽然短短租住了6个月时光,却隐忍手足失和的痛苦,创作出著名的短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那天,站在砖塔胡同鲁迅故居的3 间北屋后身,透过窗户,只见屋子里的白炽灯点亮着黄昏,幽暗的灯光下,早已经没有了鲁迅先生伏案创作的影子和破窗而出的翰墨书香,但这里于我,却恰似伫立着先生的身影,亦如一座高塔,远高于七级,且经天纬地。

兄妹俩莫名其妙地对望着,罗瑞似乎恍然大悟,对老福说:“你的意思是她可能是被……哎呀,您真是高手,我怎么没想到呢!”他竟然兴奋得手舞足蹈,这是老福没想到的。

离开胡同前,我也想着,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的根,然而我必须说,在这根的胡同里,万松老人、鲁迅先生、张恨水先生,更是根植在我的心壤,并全部以塔的影像,高高矗立。

猜你喜欢
张恨水胡同鲁迅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鲁迅《自嘲》句
张恨水后期小说创作简论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