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不该被忘却的记忆

2022-02-28 06:15杨云云
山东画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城南京战争

文/杨云云

一群孩子,十一二岁的样子,唧唧喳喳,你追我跑,他们的欢声笑语,让人觉得,那是独属于童年的快乐,甚至可以把天空刺破。

他们来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从纪念馆的雕像群走过时,他们突然便沉寂了,一张张稚气的小脸上,是和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称的严肃,甚至悲怆!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唱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那歌声仿佛不是来自喉咙,而是来自他们心中,他们每个人都恨不得把小嗓子扯出血来,才能表达出他们心中的义愤。

这是最近发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的故事。这群孩子们在这里知道了发生在南京的惨案。而更多的孩子,也需要知道这座美丽的城市——南京,曾经发生过什么……

图书信息

定价:58 元

山东人民出版社2023 年2 月出版

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但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在1937 年12 月13 日,被侵华日军攻陷。这段屈辱惨痛的历史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无法痊愈的伤疤。

今天的孩子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无法想象85年前战争阴霾下的孩子们是怎样的恐惧与无助。战争的残酷与沉痛该怎样和孩子们说,才能让他们了解历史、懂得战争?

《南京那一年》的故事从南京的一年光景入手,通过一年四季中节日的转换,再现了1937 年南京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一步步被卷入战争的无奈。绘本以一座城的美好与毁灭完成了对战争残酷性的揭示,并表达了对于和平的向往。

一位历史学家、九位居住在南京的作家和十位画家共同完成了这部绘本,这是他们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曾经的创痛和屈辱历史的共同发声。

创作者们将愤懑的情感熔铸于艺术形象的创作中,将1937 年的节日作为这部绘本的主角,随着战事的一步步逼近,绘本的主色调由绚烂转向沉郁,在叙事上由对南京民俗风情的展示转向对战事的渲染与描绘,直至1937 年的最后,作家叶兆言的文字和画家周翔的绘画交相呼应,将这部绘本的情感推向高潮,也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悲剧的美学力量。新版末页,军人作家张鹰的文字和南京青年画家刘九鸣的绘画,又完美展现了如今美丽富庶的南京新城和居住在城中的南京市民的幸福生活。

山河日新,国力日强。以南京新城结尾,是让我们不忘曾经烽烟起。唯有自强不息,振兴中华,才是对那些枉死同胞的深切怀念。

这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绘本,将血腥与暴力隐到幕后。随着画页的翻动,读者更多领略到的是一座城市的美好、美好被毁灭的惨痛,以及惨痛之后一座新城的崛起。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字,不仅适合孩子阅读,更适合大人沉思。

我们常说勿忘国耻。然而不能忘记的不仅仅有耻辱,更不能忘怀的,是对和平的渴望。希望这本绘本能让孩子们铭记历史,种下爱国的种子。

猜你喜欢
新城南京战争
“南京不会忘记”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长江新城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