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助力贵州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2-28 14:02蓬桂华王永平胡明文
辣椒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供销辣椒

蓬桂华 王永平 殷 勇 胡明文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效率、维护绿色生态、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2]。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2022 年1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指出: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此,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发布《贵州省2022 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确定辣椒种植面积33.33万hm2,其中规模化基地13.33 万 hm2以上[3]。为进一步服务好贵州辣椒产业,本文从贵州辣椒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助力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为辣椒产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助力贵州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1 贵州辣椒取得的成绩

1.1 辣椒资源丰富、特征挖掘逐步深入

贵州气候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传统说法,多变的气候类型孕育出了丰富的辣椒种质资源。通过“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查询系统”(http://www.anluyun.com/)检索,截止2021 年,贵州已经登记9 个地标辣椒品种(地理标志农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 年对“虾子辣椒”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9 年第131 号)(表1),更有许多传统名椒在当地代代相传,比如‘独山线椒’(皱皮、长线形)、‘百宜平面椒’(光滑、羊角形)、‘林卡辣椒’(光滑、羊角形)、‘鱼塘线椒’(微皱、长线形)、‘湄潭团籽’(光滑、圆珠形)等。2021 年,贵州省辣椒研究所在“贵州朝天椒优势产业集群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完成“贵州辣椒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保存能力达到10 000 余份,现已保存各地辣椒资源3 034 份[4]。为了挖掘辣椒资源的特征特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宋拉拉等[5]运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将30 份贵州地方辣椒品种分成3个亚类,其中‘虾子辣椒’、‘绥阳朝天椒’和‘黄杨小米辣’等朝天椒可归属为一类,而线椒品种(‘六枝辣椒’和‘独山线椒’)和皱椒品种(‘黔西辣椒’和‘平塘辣椒’)分别属于不同的两大类。苏丹等[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结合感官评定法分析30 份贵州地方辣椒资源的辣度,发现低辣组群13 份、中辣组群12 份、高辣组群4 份、特辣组群1 份。詹永发等[7]选用综合生产性能表现较好、性状差异较大的10 个贵州地方品种,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现蕾至门椒红熟天数、侧枝数、株高、始花节高、果长、果宽、鲜果质量、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单果优良种子数、种子千粒质量、干物质含量、维生素C 含量、盐酸不溶性灰分含量等14 个指标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杜勃峰等[8]对5 种贵州典型干辣椒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综合分析,5种辣椒共检出62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其中,朝天椒23 种、米椒33 种、平板椒29 种、皱椒36 种、线椒31 种。蓬桂华等[9]分析了93 份贵州地方辣椒资源的品质性状,粗纤维含量在22.99%~44.06%之间,粗脂肪含量在11.49%~27.46%之间,蛋白质含量在12.81%~22.97%之间,辣椒素含量在0.28~7.61 mg/g 之间,并将辣椒分为高品质型、中品质型、一般品质型和特殊品质型。

表1 贵州地理标志辣椒品种登记信息

1.2 采用三系育种技术、加快品种选育进程

贵州辣椒育种始于20 世纪80 年代[10],目前有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辣椒品种选育单位,研发独具贵州特色的‘黔椒’、‘黔辣’、‘辣研’、‘遵辣’等系列品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辣椒研究所胡明文团队[11-14]于2016 年开始辣椒三系选育,并成功选育出‘黔椒11 号’、‘辣研101’、‘辣研201’等三系品种;杨红团队[15-17]先后选育出‘黔辣8 号’、‘黔辣10 号’、‘黔辣15 号’等三系品种。遵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余常水团队[18-19]先后选育出‘遵辣9 号’、‘遵辣10 号’等三系品种。随着三系育种技术的实现,辣椒新品种选育进程逐渐加快。

1.3 栽培面积稳定、栽培技术逐步提升

近年来,贵州省辣椒栽培面积常年稳定在33.33 万hm2以上,这得益于贵州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当地“无辣不欢”的饮食习惯。2019 年2 月,贵州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成立12 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12 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进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辣椒位列其中;2020 年,“贵州朝天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这是第一批建设的50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辣椒产业集群建设项目。2021 年,“贵州辣椒轻简化栽培技术模式”作为贵州省十大农业主推技术进行发布,这既是对贵州辣椒科研工作者前期工作的充分肯定,又为今后辣椒标准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该技术集成运用了“辣椒漂浮育苗技术”、“辣椒喷雾器点灌技术”、“辣椒机械打孔定植移栽技术”等规程。2017—2019年,该技术模式在全省9 个市州72 个县市区累计推广应用44.96 万hm2,新增总经济效益110 867.76万元,平均每667 m2增产增收200 元以上,平均每667 m2降低劳动力投入560 元以上[20]。随着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至2021 年,贵州辣椒平均每667 m2鲜椒产量增加至1 378.3 kg,比 2017 年的1 086.0 kg 增加292.3 kg,增产26.9%(表2)。

表2 贵州辣椒种植面积与产量

1.4 加工企业数量多、生产效益好

2020 年,贵州省辣椒加工企业302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 家,省级龙头企业43 家,市级龙头企业73 家;辣椒干生产企业120 家,发酵辣椒生产企业93 家,油辣椒生产企业57 家,辣椒面生产企业41 家,休闲辣椒生产企业4 家,其他产品生产企业14 家[27]。贵州辣椒产品远销川渝湘、珠三角、长三角及海外108 个国家和地区,2021 年贵州省辣椒交易额达800 亿元[26]。

1.5 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辣椒交易量全国第一

全国最大的辣椒集散中心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虾子辣椒批发市场”始建于1992 年,2002 年该市场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定点市场”;2014 年在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社区毛坝组选址新建,并命名“中国辣椒城”,2017 年“中国辣椒城”建成交易;2020 年,在“第5 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中国辣椒城”授牌。目前,该市场总占地40.33 hm2,建筑面积25万m2,其中干辣椒交易区4.3 万m2,加工区3.1万m2,普通仓库2.1 万m2,冷链仓储5.65 万m2,总容积30 万m2,低温库静态储存量为2 万t(干辣椒),常温库静态储存1 万t(干辣椒),配套设施9.8万m2;可满足75 万t 辣椒交易量、56 万t 冷链仓储周转量、120 万t 物流年吞吐量[28]。

2 贵州辣椒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2.1 土地破碎、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西高东低,坡度较大,土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辣椒种植上使用较多的小型机械包含旋耕机、起垄机、打孔机及飞防无人机,辣椒集中育苗基地配置半自动或全自动播种机。小型机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务成本,但是在采收环节依然无法实现机械化采收,人工采收成本较高。贵州是一个多雨的省份,湿度较高,辣椒红熟后要及时采收,否则就会发生腐烂,人工采收成本一般在0.6~2.0 元/kg,线椒采收成本较低,而朝天椒较高。

2.2 辣椒品种市场较乱,品种选择困难

2017 年,辣椒作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开始登记,只有获得登记证书的辣椒品种才能在市场上推广,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辣椒品种市场,但市场上流通的品种依然很多。通过2020 年调研发现,全省种植的辣椒品种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包括线椒、螺丝椒、指形朝天椒、角椒、珠子椒、锥形椒、灯笼椒等多种类型,除地方名椒外,涉及遵义朝天椒系列、黔椒系列、黔辣系列、遵辣系列、艳椒系列、湘辣系列、川椒系列、卓椒系列、韩辣系列等近30 余个商业品牌,每个品牌下面又形成不同类型的品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适应性不同,种子经销商并不完全掌握,椒农也不知道哪些是市场需求品种,哪个品种适合其种植,导致椒农在选择品种时无从下手,甚至选错品种,严重影响种植产量与效益。

2.3 管理技术不到位,产量与质量得不到保障

贵州辣椒种植以椒农自发种植为主,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少,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模式推广力度还需加强。椒农在辣椒种植过程中,传统种植较为普遍,如肥料施用随心、不开厢不覆膜、不打侧枝、病虫害预防不到位等现象。尽管每年针对椒农的技术培训较多,但是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优良品种特性不能充分体现,好品种没有好产量,良种良法良技未能配套推广应用于生产,从而也影响新品种推广应用。

2.4 市场信息不对称,种植效益不稳定

市场信息直接关系到椒农的种植效益,主要包含品种选择和市场价格方面。在选择品种时,椒农通常是根据直觉经验及当前市场行情,选择来年需要种植的辣椒品种,而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准确预判来年市场走向,这样易导致辣椒单品供过于求,品种与市场需求脱节,降低种植经济效益。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种子销售、订单收购、市场销售严重脱节,影响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2.5 辣椒单品面积小,供应量不能满足加工需求

贵州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 万hm2以上,品种多以地方良种为主,因贵州“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环境气候,生产上应用的杂交品种数量多达200 余个,单个品种种植面积较低,专用品种原料供应缺乏,产品原料统一度差,导致加工产品的稳定性较差,尤其在泡椒产品中表现突出,果实的硬度及色泽、果皮的厚度影响产品的成色及口感,而不同的品种在色泽、硬度等方面也不相同,导致加工企业在收购加工辣椒原料时难度大、规模上不去。

3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助力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的构成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围绕辣椒品种、农资、技术、加工、销售等生产环节,联合科研机构、种子、农资、加工、销售等企业,组建“贵州辣椒种产销联盟”,提供“良种良资、良法良技、订单保收”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重点解决当前椒农“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三大痛点问题。“科研单位”为各级科研机构,负责提供优良的辣椒品种及专业的生产技术;“供销联盟”包括种业、农资、技术服务、市场销售、加工等企业,负责提供物资、服务和市场;“种植主体”为椒农、合作社或平台公司。由科研单位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用辣椒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提供“椒专家”指导辣椒种植基地;由种业公司转化科研单位的专用辣椒品种,开展商业制种,提供品质稳定的杂交种;由技术服务公司提供“辣师傅”蹲点辣椒种植基地,随时指导辣椒种植,“辣师傅”处理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椒专家”;由肥料、农资企业提供专用的辣椒种植物资,确保品质稳定,降低成本;由种植主体(合作社、椒农)按照技术标准及蹲点技术人员的要求种植辣椒;由市场销售与加工企业按照“保底价+市场价”统一收购,做到应收尽收。

3.2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的服务优势

3.2.1 科技成果的转化器与加速器,为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强项是在选育辣椒优新品种、解决栽培过程中出现的生产问题上,在面对丰产后的市场销售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成果虽好,却难于转化。而“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的合作,弥补了“科研单位”在市场端的不足,双方优势互补,即实现了“种得好、卖得也好”,也打破了“科研人员自己推广成果”、“科研成果委托公司开发”、“科研单位与某一家公司合作开发”等传统成果转化模式,“一站式”服务即科研单位牵头,联合种、产、销企业,全程专业跟踪服务,让成果直达基地并产生效益,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是科技成果的加速器。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对发展的辣椒种植基地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实现科技护航。通过“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的市场运作模式,由“供销联盟”聘请“椒专家”为基地提供技术指导,聘请“辣师傅”蹲点全程技术跟踪服务,创新了科技人员技术服务方式,更好体现了专家价植,他们将更加主动的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痛点,也必然会去认真思考、细致分析,最终形成切实有效且生产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转化中不断完善更新科技成果。

3.2.2 农民增收的助推器,为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椒农在种植辣椒时,首先是品种选择困难。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辣椒品种,不知如何下手,品种产量高不高、抗性强不强、用途广不广、市场好不好等问题,只能通过店家介绍,常常出现因品种选择失败而亏损。其次是种植技术的执行不到位。辣椒种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是技术措施是否到位、细节是否落实,传统种植规范化与标准化程度不够、商品意识不强,导致种植效益不高。最后是椒农市场应变能力较弱。椒农在选择品种时,往往参照去年的市场,哪种价格好就种哪种,容易出现辣椒单品“大小年”现象,导致种植效益较低。通过“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可以实现“五统一”(统一种苗、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发展辣椒产业,椒农按照技术要求种植辣椒,每667 m2鲜辣椒产量可以突破至2 000 kg,按照2 元/kg 的保底价交易,可实现产值4 000元,扣除土地及物资成本,可实现效益2 400元。按照一个家庭2 hm2计算,保底收益7.2 万元。优良的品种、专业的技术、广阔的市场、可观的产值,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家乡发展辣椒产业。

3.2.3 乡村产业主体的孵化器,为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营主体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的末端是种植企业、村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村合作社主要发动群众参与、协调地方矛盾、监督技术执行、配合开展辣椒收购等职能,从鲜椒的收购中给予0.1 元/kg 的产量奖励,每667 m2可获得奖励150~200 元不等,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奖励越高。按照平均每村66.67 hm2计算,每年仅辣椒产业就可为村合作社实现15 万~20 万元的奖励款,逐渐盘活村集体经济,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3.2.4 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器,为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可以在种植端及加工端进行产业链延伸。在种植端,采取合理轮作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在增加椒农收益的同时,又不影响第二年的辣椒种植,如针对正季辣椒(2 月育苗,7 月上市)可以在辣椒采收后轮作大蒜,如针对早春辣椒(10 月育苗,次年3 月上市)可以采取水旱轮作(5 月至10 月种植水稻)。在加工端,如果当地的辣椒基地稳定发展以后,可以按照200 hm2配套建设1 条履带式烘干线,实现产地初加工,推动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销联盟作为纽带,上结科技、下连椒农,构建起“科研单位+供销联盟+种植主体”的市场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在技术成果、供销联盟在物资供应与市场保障、种植主体在劳动能力与土地资源等三方面的优势,不仅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产业发展难题,更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助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供销辣椒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辣椒也疯狂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辣椒之争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拣辣椒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供销合作社:精准施策发力“十三五”
浅析科研单位技术人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