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2022-03-01 22:48高波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本学科科学

高波

自从“科教兴国”被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后,我国基础教育便以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为新重点,展开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动手实践能力,着重于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除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以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社会和文化背景建立校本课程。而科学素养作为青少年从小培养的综合素养之一,被列为校本课程目标。科学校本课程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还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弥补了以往的不足,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接触科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概念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被列入国家课程标准。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都具有灵活性,各地各校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小学科学的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所设立的地方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不同,小学科学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并且强制上课的。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是属于学校开发的地方课程,是灵活的、开放的。小学科学课程识相对有限,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可以融入更多丰富的元素,弥补学生知识的空缺。就课程的开放时间来讲,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程观念陈旧

科学在小学阶段,本身重视程度就不如主科,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比较重视与考试相关的学科,对于科学学科的教育也仅限于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体制内,使用国家统一课本。教师认为,只要学好国家统一规定的课本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就足够了,往往没有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意识。他们中的很多人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专业课程研发团队的事情,不是他们的责任。另外,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传统陈旧的课程观念导致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研发受到制约。

(二)教师的专业素養不够

很多小学教师,他们的工作职责一般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展开。简单来说,就是停留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答疑解惑这一基本水平。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中出现的不足非常了解,有超前的课程改革意识和开发意识。所以在学校中,能够达到要求的教师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教师在学习阶段没有接触过课程论的教育学知识,更没有学习过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面对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切入点。

(三)忽视学生的需求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需求出发开设的课程,与国家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不同。而在目前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并没有实际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是大多数教师将原有的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是为了“开发”而开发,为了完成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现阶段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特长设立,教材编写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绕着教师的特长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失去了意义。

(四)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新一轮的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吸收和借鉴以前课程开发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是从科学的评价中得出的。但是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方案等进行评价,往往是学校根据自己或其他学校的情况,罗列一些评判标准,有教师之间互评或者学生评价。这些评价并没有反映出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最真实的感受。现有的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的真实性值得商榷。所以想要开发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就必须具备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在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比如,缺乏校外资源的支持;教学硬件设施不合格;与应试教育在时间上存在冲突。针对这些不同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了解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常常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此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必须从学校、学生、地区和社会几个方面分析需求。首先,从学生来讲,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开发的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其次,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停留在学校里,要与社会和地方相联系,考虑地区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发出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又能满足地区和社会要求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例如,我们可以在开发前在学校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感兴趣或者渴求的相关科学知识,大概了解课程的内容和方向,有利于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

(二)学习借鉴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属于新的教学研究方向,光靠现有的师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应该向专家请教,学习能够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应该组织教学专家、学校的精英教师对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需求分析,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合作开发出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学校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主体,教师在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地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注重观察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并逐步改进。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性、多样性,同时需要课程开发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借鉴,并在借鉴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完善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例如,我们可以在学校和学校之间召开关于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座谈会,请教育专家在现场为大家进行指导,各个学校的教师可以各抒己见,最后大家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样做既有利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又减弱了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

(三)改变教师课程观念,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中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是参与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员。首先,教师应该明确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意义,增强课程开发的意识。每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一樣,我们没有时间等到所有的教师都达到课程专业开发的水平,再进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应该边开发课程边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例如,我们可以开设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为教师普及课程开发的概念,对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进行辅导;引导教师学习课程理论知识,举办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沙龙。通过这些活动的举行,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另外,可以让教师自行了解其他学校开展小学科学教本课程后学生的进步,让教师了解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好处,促进教师学习课程开发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四)创造民主的开发环境

开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既是国家下发的任务,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结合本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宗旨。营造一个民主的开发环境,对于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十分有利。学校应该尊重教师和校本课程开发人员,给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不是强制执行。在开发过程中,当教师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学校应尽全力与上级部门进行调解,帮助教师解决困难,在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本身,还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想要创造一个好的开发环境,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教师之间要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共同研究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有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是学校和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检测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学校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依据。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在现有科学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总结,不断丰富完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议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

从教师角度来讲,他们是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学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是在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把控。

第二,是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对其自身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管控是否合理。在反思中,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以此提高专业素养。

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是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主体。学生要对教师开发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课程内容是否生动有趣、简单易懂;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生动形象、易于接受;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公平、面向全体。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对于课程内容是否掌握、课堂兴趣是否浓厚。学校需要保证评价体系是围绕多个方面展开的,以此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于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想法和意见,以促进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时代的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意识,刻不容缓。因此在各个学校展开丰富生动的小学科学校本课程开发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为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校本学科科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