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加强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融合培育的意义及路径

2022-03-01 02:28徐玉明
高教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民培育法治

徐玉明

摘  要: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是贯穿于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内容,两者存在彼此相通、要素相容的内在一体性。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引导青年,要立足课程特点,坚持价值培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培育内容、培育路径上守正创新,使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公民品格。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核心价值观;公民意识;融合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172-04

Abstract: The core values and civic awarenes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that runs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specially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There is an internal unity between the two that are interlinked and compatible.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civic awaren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to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s of who to train, "how to train and for whom to train." We must adhere to Marxism as a guide and educate and guide youth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value cultivation and knowledge impar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ep innov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content and path, integrate core values and civic awareness into students' social life, and form correct values and good civic character in daily behavior practice.

Keyword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ore values; civic awareness; integrated cultivation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它贯穿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培育的主要内容。探讨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讲话精神、更好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培养大学生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源于两者的内在一体性

(一)从内涵要素看,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彼此相通、要素相融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在这个国家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上所达成的共识,同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公民身份,就要求公民认同国家和法律的规定以获得公民身份,具有相应的公民意识。核心价值观体现凝结了社会成员在当今时代共同的价值追寻,公民意识主要包括公民身份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以及道德法治意识。公民身份意识即公民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这种身份是由国家宪法法律所赋予的。公民身份意识不仅是对宪法法律所赋予的成员身份的认知,更是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前阶段发展目标,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而这与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是一体相通的。公民权利义务意识是对宪法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认知,而宪法法律的内容规定归根结底是源于并要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必然贯穿着对二十四字核心价值的认知认同。

(二)从培育目的看,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意识培育的目的相通一致

两者的目的都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维度把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道德要求具体化、规范化。核心价值观是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即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成为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同样,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与整个课程融合相通,它从微观个体角度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理性思考,提出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所应具备的国家意识、身份意识以及道德意识、法治意识和权责意识等,具备了良好公民意识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相通一致性在课程体系中还表现在两者彼此呼应、紧密相联

一方面,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是课程一个章节,但其内涵实际上贯穿于课程所有章节内容中。基础课教材前五章侧重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第六章主要是法治素养培育。在章节安排上,核心价值观章节属于思想道德部分,但要具体阐述其内容尤其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内涵,则须透彻理解并密切联系法律章节部分对法律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等内容才能做到,而法律部分尤其是关于法治思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容的讲解阐释,则是帮助大学生认知我国法律、逐步形成基本的权利义务观,进而具备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义务意识、法治意识的培育主要是通过法律章节部分的讲解阐释来引导,但公民意识的培育还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来引领,缺失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滋养,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则会使公民身份丧失核心和灵魂。

二、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的根本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一)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深化理解“培养什么人”的内涵

“培养什么人”是目标,是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的就是“铸魂育人”,加强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助于深化理解所铸“魂”的内涵、所育“人”的品格。

铸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的基础在于信仰,铸魂育人就是铸“马克思主义”这个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对此,习近平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铸好“魂”,才能育好“人”,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这个“魂”,才能养成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品质。核心价值观侧重于“魂”的浇铸,从价值层面回应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现实诉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3],公民意识侧重于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所应具备品格的培育养成,它从精神素质层面具体明确了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提高践行“怎样培养人”的成效

“怎样培养人”是方法,是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它为“怎样培养人”提供了基本遵循。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提高铸魂育人的成效。

第一,两者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核心价值观引领铸魂育人,其引领导向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形成来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公民意识形成的基础在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与传授,通过学习国家法律、制度、文化,形成国家民族意识、道德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而国家的法律制度、文化正是核心价值观赖以产生的基础,因而这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第二,两者的融合培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两者的融合培育首先以核心价值观统领整个基础课,通过教师讲授来引导学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这是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同时为使学生真正将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督促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做到知行统一。

(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有利于坚定弘扬“为谁培养人”的宗旨

“为谁培养人”是宗旨,是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个服务”即“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回答和强调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四个服务”中,“为人民服务”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是“为人民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维度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体现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既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也有利于坚定和弘扬“为谁培养人”的宗旨;同时,人民幸福的需要、民族复兴的需要只有上升为国家法律制度、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得到保障,只有使每个公民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得到实践和提升,这正是公民意识培育的要求和重点。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

推进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要立足课程特点,在培育内容、培育路径上守正创新,使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公民品格。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握抓牢培育导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八个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融合培育的出发点和现实根据。核心价值观和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来培养人、塑造人,要向学生阐释清楚“八个明确”的内涵、我们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及作为公民所肩负的责任、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十四个坚持”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两者融合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南。融合培育首先要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引导,这就需要向学生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等基本理论,“十四个坚持”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总体要求,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供了保障;融合培育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就要向学生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举措和战略依托與保障,“十四个坚持”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十四个坚持”的战略依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

(二)坚持价值培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充实丰富培育内容

第一,把爱国价值观培育与公民身份的知识传授相统一。一方面,爱国教育主要通过讲解民族历史与文化来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而这些内容的讲授要结合“社会主义法律”部分阐释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发展渊源,“公民身份教育不仅要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框架下认识自我,更要在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中认清自我”[4]。另一方面,通过宪法法律的学习把愛国教育与公民身份教育统一起来。如通过学习宪法序言,回顾归纳我们国家和民族斗争的历史,既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理解宪法规定的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一公民身份条件规定的历史渊源,深切体会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来之不易。

第二,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培育与公民权利义务的知识传授相统一。宪法法律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诸多规定与价值观要求相一致,讲解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含义,需要结合宪法法律的规定来具体诠释。如对平等价值观的讲授可结合我国宪法第四十八条关于妇女与男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来展开,还可以结合民法典中关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等规定来阐释;对民主、公正、法治价值观的讲授可结合宪法第三十四条关于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四十一条关于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批判、建议等的权利等规定来阐释。

第三,把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培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的知识传授相统一。最新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践行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如在讲授诚信价值观时可结合《纲要》提出的持续推进诚信建设,加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等来阐释,以使诚信价值观渗透进自身工作生活;在讲授友善价值观时可结合《纲要》提出的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等进行阐释,使友善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方式。

(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承拓展培育路径

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意识的融合培育要通过拓展丰富的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使两者“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公民意识不断生成。

第一,把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理论融入爱国主题教育实践。首先,建立拓展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要建起连贯稳定的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实践要建起并利用好课堂教室、校史馆、学校礼堂等实践平台,通过组织爱国主题演讲比赛、参观展览学校发展历程和英雄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增进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校外实践要在革命圣地、烈士陵园等挂牌建起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激荡爱国爱党情怀,感悟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其次,建构完善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制定完善包括提升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改革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素质目标与能力目标体系;完善以爱国主题教育、爱党主题教育、爱校主题教育、爱岗主题教育等为主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以评价原则、评价指标等为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完善以政策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保障等为主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第二,把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理论融入法治主题教育实践。首先,组织号召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活动、爱心帮扶活动、环境保护活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走入贴近群众实际日常生活,观察体会贫困弱势人群的生活艰辛,了解把握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需解决的困难与现实问题,进而让学生深刻体会人们所追寻的社会平等公正的内涵价值,增强公民责任感。其次,利用国家宪法日、消费者权益日等特殊节日,组织学生开展普法宣讲、法治调研等活动,了解公众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水平,从而提升对公正法治、依法治国具体实践状况的认知。通过组织开展法庭旁听、模拟法庭和法律知识辩论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论内涵融入体现于具体法律案例之中,增进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与基本法理的认识与理解。

第三,把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理论融入道德主题教育实践。首先,认真开展爱校诚信敬业教育,提升学生学业道德意识。爱校诚信以及热爱专业是爱国诚信敬业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于高校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道德意识在学生身上的基本要求。要通过入学教育及在校期间进行的学校发展历史教育、专业教育等方式,通过日常学业学习中奖励优秀、鞭策后进和惩罚违纪等形式,增进学生对本校发展历程以及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了解,提升学生勤奋学习、诚信考试的基本观念以及爱校爱专业的学业热情,使爱校敬业诚信的基本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渐入人心。其次,大力开展文明守纪教育,提升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要通过文明礼仪宣讲、阅读文学文艺作品以及参加学校卫生清洁劳动等方式,使学生自觉讲文明、懂礼貌,爱护身边公共设施,提升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法规校纪知识辩论等形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规定,使学生熟悉掌握基本的法规校纪,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再次,广泛开展和善友爱教育,提升学生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素养。要通过家风家训演讲、阅读文明家庭典型事迹、学习古人家训著作等方式,既挖掘学生家庭中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生动事例,又汲取当今时代和古人家风家训的先进典型,使学生在聆听阅读中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要通过文明恋爱讨论、婚恋与性健康宣讲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恋爱、婚姻中需面对的各种问题的正确认识,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使平等友善、文明相爱等道德规范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孙伟平.价值观的力量——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J].哲学研究,2018(3):3-8.

[4]张宜海.以公民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道德与文明,2017(4):129-131.

猜你喜欢
公民培育法治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