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2022-03-01 08:22李嘉碧冯银仲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发病率

吴 玲,李嘉碧,冯银仲,李 凌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广东 江门 529030)

贫血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妊娠期贫血的原因主要在于妊娠期血容量增加、早期呕吐、食欲不振等,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含量降低,或铁、叶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引起Hb降低。妊娠期贫血中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其原因可能与外源性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等有关[1]。妊娠期贫血易导致孕产妇围产期失血、胎膜早破、产褥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同时还可增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风险[2]。因此,针对育龄妇女妊娠期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减少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意义重大。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 100例妊娠期妇女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符合《妇产科学》[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根据孕妇是否罹患缺铁性贫血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组(186例)与无缺铁性贫血组(914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且缺铁性贫血组孕妇符合《妇产科学》[4]中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判定标准, Hb < 110 g/L,血清铁蛋白 < 30 ng/mL;有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疲劳、脸色苍白、乏力、心悸等者;无心、肺、肝、肾等疾病史者等。排除标准:妊娠前已明确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者;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近期服用过铁剂者等。研究经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研究方法 ①统计并分析妊娠期贫血发生情况,其中轻度贫血为Hb:100~109 g/L;中度贫血为Hb:70~99 g/L;重度贫血为Hb:40~69 g/L[4]。②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可能影响妊娠期妇女发生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学历、月收入、居住地、产检异常次数及胎次等,对影响妊娠期妇女发生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③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妊娠期妇女发生缺铁性贫血独立危险因素。④比较两组孕妇与胎儿预后情况,包括剖宫产率、妊娠期高血压、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羊水过多、羊水过少、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占比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妊娠期贫血情况 1 100例妊娠期妇女中,共有186例在妊娠不同时间患缺铁性贫血,总发病率为16.91%;妊娠中、晚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和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妊娠早期,而轻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妊娠早期;且妊娠晚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妊娠中期,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妊娠中期;妊娠早、中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显著高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铁性贫血组年龄≥ 35 岁、胎次≥ 2 次、孕前 BMI < 18.5 kg/m2、月收入 < 2 000元、居住地为农村的孕妇占比均显著高于无缺铁性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单因素分析[ 例(%)]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影响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 35岁、月收入 < 2 000元、居住地为农村、孕前BMI < 18.5 kg/m2、胎次≥ 2次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3.543、3.180、4.272、5.073、2.784,均P<0.05),见表 3。

表3 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两组孕妇与胎儿预后 缺铁性贫血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早产、胎儿窘迫、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占比显著高于无缺铁性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孕妇与胎儿预后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贫血是指体内Hb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导致红细胞对组织的载氧能力下降的一种生理状态。以往研究报告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或寻求保健行为的妇女中,妊娠期贫血的患病率有所不同[5]。缺铁性贫血是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普遍认为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一个危险因素,可导致威胁母体和胎儿生命的并发症,如早产、出生体质量过低、胎儿损伤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1 100例妊娠期妇女中,共有186例在妊娠不同时间患缺铁性贫血,总发病率为16.91%,妊娠中、晚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率、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妊娠早期,而轻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妊娠早期;且妊娠晚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妊娠中期,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妊娠中期;妊娠早、中期轻度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显著高于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表明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与贫血严重程度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这与妊娠期血容量在孕中期增加较快、需铁量增加有关。孕妇随着孕周的增加对铁的需要量大幅度增加,期间可接受常规的产前治疗和补充铁剂,从而提高Hb水平,但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升高,可能原因在于补充铁剂不足[6]。

此外,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35岁、月收入 < 2 000元、居住地为农村、孕前BMI < 18.5 kg/m2、胎次 ≥ 2 次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显示,≥ 35岁孕妇缺铁性贫血率明显升高,其原因可能在于年龄 ≥ 35岁的孕妇多为职业女性,文化程度与 < 35岁的孕妇相比较高,平时较注重饮食结构,因担心怀孕后身材走样而控制饮食;少数 ≥ 35岁的孕妇或因多次流产、早产,体质虚弱,身体未恢复又急于再次怀孕,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增加[7];低收入家庭生活负担较重,生活质量较低,缺乏孕期营养、优生优育的意识,且经济能力不能满足营养需求,因此妊娠期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8];居住在农村的妊娠期妇女生活水平低,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并且缺乏对妊娠期健康知识的了解,对产前检查不够重视,因此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9];孕前BMI < 18.5 kg/m2易发生妊娠期缺铁性贫血,这可能是由于孕前BMI较低,其Hb水平也较低,因此怀孕时较易罹患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孕前可适当增加体质量至合理范围,避免体质量过低,从而降低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风险。胎次≥ 2次也是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其可能原因在于,多次妊娠可使体内储存的铁大量消耗,并且未能及时足够补充而再次妊娠,从而不能满足再次妊娠时机体对铁的需求;同时与有过1次上分娩经历的孕妇对再次妊娠的重视度不够有关[10]。因此,应对孕妇进行针对性的强化铁剂补充,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同时本研究中,缺铁性贫血组早产、胎儿窘迫、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占比显著高于无缺铁性贫血组,表明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可增加孕妇围产期并发症、胎儿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原因在于,当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生时,孕妇血液中氧含量与营养物质储存携带量较低,可引发胎盘功能减退,供氧不足,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若胎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可影响其生长发育,进而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儿窘迫、新生儿入住重症监护室等的发生风险增加[11]。同时,缺铁性贫血组妊娠期高血压的占比显著高于无缺铁性贫血组,其原因与缺铁性贫血易导致胎盘缺氧有关,从而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或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12]。因此,应帮助孕妇制定科学的膳食习惯,合理控制孕期体质量,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应对妊娠期贫血,发现缺铁性贫血及时采用药物治疗,纠正贫血,保证母婴安全。

综上,妊娠期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升高,缺铁性贫血孕妇围产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中年龄≥ 35岁、月收入 < 2 000元、居住地为农村、孕前BMI < 18.5 kg/m2、胎次≥ 2次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地开展防治与宣教工作,建议孕妇均衡营养膳食,适当增加体质量,预防性补充铁剂,同时注意妊娠期定期检查,从而减少缺铁性贫血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猜你喜欢
缺铁性贫血发病率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你对贫血知多少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缺铁性贫血病因探讨(饮食治疗)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年轻人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