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入、国际人才流动与国际创业
——基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实证研究

2022-03-01 07:53薛佳慧彭华涛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金投入跨国高新技术

薛佳慧,彭华涛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全球创业观察2018/2019中国报告》表明,中国本土创业企业中海外市场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率超过25%的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1.4%上升到2018年的11.3%。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创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占比高达60%,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密集型国际创业企业严重不足。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创业企业作为创新驱动时代最活跃和关键的国际化创新主体,不仅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奠定基础,更能有效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 “双循环”[1]。根据联合国 《2019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流动已成为国际人员流动新趋势。据教育部统计,中国2018年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达57.9万人,诸多城市崛起成为新的跨国人才流动与聚集 “高地”,为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保障。

国际创业兼具国际商务及创业的双重特征,被定义为 “发现、设定、评估和利用跨越国界的商业机会以创造未来的商品及服务”[2],主要包括国际化程度、速度及范围3个维度[3]。国外研究中通常将国际创业模式称为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用以阐明企业进行海外创业的系统性战略选择,其中主要包括出口、合资企业、并购和新建企业等模式。通常意义上,跨国公司选择哪种市场进入方式是由特定的国际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比如许多新创企业考虑到自身资源禀赋及跨国经营的风险和难度,往往首选出口作为其国际创业模式[4]。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知识的主要载体即人力资本以及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源泉即R&D已成为国际创业领域的新议题。

学术界普遍将创新投入作为国际创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高新技术等知识密集型行业[5]。在有关国际人力资源的文献中,外籍工作者、侨民和海外归国人员均被视为国际商业活动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载体,即特殊资产[6]。Emontspool等[7]提出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国际创业活动时,会全面考虑自身现有的智力资本,而国际人才流动的本质在于创新资源的伴生及超越国界的互动。因此,国际人才流动会影响国际创业企业创新投入与绩效产出。若已有人力资本无法与国际水平接轨并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大量创新投入则可能无效。然而现有研究虽然重点关注国际创业,但多聚焦于发达国家的国际新创企业的机会识别和利用[8]、跨国企业家精神和特质以及创业外部环境[9]等,对于不同人力资本条件下创新投入的国际创业绩效产出机制语焉不详[10]。综上,本文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创新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以及国际人才流动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剖析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人才流动在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中的特殊化贡献,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效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创业绩效提供有益启示。

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1.1 创新投入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

为减少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高新技术企业有必要以更高效方式整合本土与国际创新资源。借鉴Cruz-Cazares等[11]的成果,本文从创新资源类型的角度出发,聚焦于创新投入的两个经典维度——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才投入。正如Stayton等[12]指出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尤为特殊的方式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绩效水平。

内生增长理论将研究视角聚焦于R&D投入,以解释创新活动对企业绩效和社会生产率的影响[13]。溯源熊彼特的内生增长范式[14],企业新的创新活动意味着 “破坏性”,即旧的理念、旧的技术或技能消亡,因而Pan等[1]提出只有在研发资金高强度投入的有力支撑下,高新技术企业才能够专注于改善企业内部创新活动,降低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为向新的国际市场扩张奠定创新成果储备基础。此外,有学者研究人力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并强调人力资本在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效用[15],因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纵深发展亦需要充裕的研发人才投入。已有研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知识变量能产生永久性的增长效应[16],与普通人力资源相比,研发人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知识的核心载体,掌握着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及创新能力,能推动R&D活动水平持续增长,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打入国际市场的关键竞争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研发资金投入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H2:研发人才投入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

1.2 国际人才流动的调节作用

考虑到人力资本技能回报的地区差异性,学者[17]发现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 “走出去”微观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另外,也有学者[18]建议将本地创新资源与全球知识流动适当组合来实现国际化企业的学习、创新及成长。因此,本文从跨国人才流入和国际人才回流两个方面探究国际人才流动对于创新投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作用。

(1)跨国人才流入的调节作用。基于学习理论的观点,全球人才流动是使国际创业企业的研发人才与全球人才网络保持同步的重要手段[19]。Selmer等[20]将跨国人才定义为 “为了实现与职业有关的目标而暂时居住在其国籍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合法工作人员,此类人群主要通过组织、自我发起或直接在所在国家/地区就业而移居国外”。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后,其更需要将现有的有形资源如研发资金与先进的国际知识以较低的成本组合起来。协同理论强调,人才和资金之间能够形成高强度的互补作用[21]。拥有不同种族背景、文化、经历的跨国人才掌握着全球市场知识和国外顾客的偏好,能够通过降低研发资金投入风险,激发出跨国人才流入在企业研发资金累积过程中的干中学效应,维持有限资金存量与持续创新需求的有机平衡,进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

根据Collings[19]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人力资本代表着潜在的、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群体内外部的网络联系来实现效用最大化。一方面,以外籍移民为代表的跨国人才通常是高技能水平、风险厌恶型以及具有强烈创业精神的年轻群体,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技术探索方向和路径,并极大增强研发人才的国际创业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组织中,跨国人才属于 “外来人员”,往往成为填补高新技术企业重要职位空缺的主要竞争者。因而,跨国人才的流入能够在组织内部形成积极的竞争效应,刺激本土研发人才进一步挖掘自身创新潜力,突破当前创新范式以提升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基于此,提出假设H3a:跨国人才流入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H3b:跨国人才流入正向调节研发人才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

(2)国际人才回流的调节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表明,人力资本属性 (包括教育背景、经验和技能)会极大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活动[21]。国际人才回流成为中国国际人才网络关键且独特的构成部分[22],其比本国人才占据更优越的市场位置,拥有更高的创新感知能力和经验[23],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充分整合研发资金并将其投入更具前景性的技术开发体系中,真正发挥创新资源对国际创业活动的引领效应和支撑作用。此外,在动态环境下,海外人才回流作为缔结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纽带,能提高研发资金等关键要素在境内外的流动效率,降低国际创业的成本投入;国际人才高度汇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利于借助国际网络形成间接 “融资效应”,提高研发资金投入的稳定性,进而增强国际创业活动成功的可能性[17]。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绩效的重要来源,尽管全球化使物质资本有可能转移到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但支撑创新的知识基础却难以转移[24]。由于国际人才与本国人才的知识基础中元素结构和功能不重复但彼此相关[25],且相较于其他类型国际人才,海外归国人才与本国研发人才之间存在较强烈的人际信任、情感认同和共享认知基础,高度嵌入新组织的海外归国人才可能更愿意将其转移给本土研发人才[26]。因此,国际人才回流能够极大地缓解其他国际人才流入导致的企业内部文化距离障碍,从而促进研发人才将异质性创新知识与现有知识体系结合起来并实现更高水平的绩效产出。基于此,提出假设H4a:国际人才回流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H4b:国际人才回流正向调节研发人才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

综上所述,关于创新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影响以及国际人才流动的调节作用分析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份 (不含港澳台)各城市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特征是:① 国家高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依托智力汇集和开放型环境,主要依靠国内科技和经济实力,通过引入、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等方式,成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聚集了更丰富的研发人才和资金,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被视为是科技创业者的理想栖息地和创新资源的汇集乐园。②国家高新区对外开放化水平高,区域内企业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典型代表,与国际创新系统合作与联系更为紧密,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布局,因而国际创业经验更加丰富,国际创业成果亦更为突出。

本文参考相关研究,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处理:①全部数据均来源于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为减少因为数据缺失而导致的测量偏差,删除数据严重缺失且无法补充的样本,如楚雄、淮南等地区;②中国自2014年开始系统登记高新技术企业人员情况,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业数据更为完备,因此选择2014年作为基数年。基于此,本文整理出高科技企业2014—201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包括有效观测值811个。

2.2 变量定义与测量

(1)被解释变量。国际创业绩效指企业通过进行国际创业活动而获得的各类成果总称[27]。参照Morgan等[28]的观点,选择出口总额的自然对数来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创业绩效。

(2)解释变量。创新投入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参照Cruz-Cazares等[11]的研究,从研发人才投入 (R&D Talents Input)和研发资金投入 (R&D Capital Input)两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情况进行测量。本文聚焦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与国际创业绩效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因此不按照二级指标进行细分,使用R&D人员全时当量的自然对数衡量研发人才投入[29]。考虑到各地区经济规模基础的差异性以及国际创业的特殊性,本文立足于人力资本的视角,选择R&D人员人均可支配R&D经费总量的自然对数作为研发资金投入的测量指标[30]。

(3)调节变量。本文采用留学归国人员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国际人才回流 (Return of Talents)[22],使用外籍常驻人员的自然对数测量跨国人才流入 (Brain Gain)[31]。

(4)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证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员工教育背景等因素会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效用和国际创业绩效[32]。考虑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数据可得性,本文将入统企业数 (Number of Enterprises to Collect Data)、大专以上人员 (College and Higher Level)作为控制变量并进行对数处理。此外,还控制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考虑样本可能存在较严重的离群值问题,对所有连续变量在5%和95%分位上进行缩尾处理。

2.3 模型设定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建立计量模型如下:

EXPi,t=β0+β1TIi,t+β2CIi,t+β3CIi,t×RTi,t+β4CIi,t×BGi,t+β5TIi,t×BGi,t+β6TIi,t×RTi,t+β7ConVars+City+Year+εi,t

其中,EXPi,t是被解释变量,表示国际创业绩效;TIi,t代表研发人才投入,CIi,t代表研发资金投入,RTi,t、BGi,t分别代表国际人才回流和跨国人才流入;控制变量包括入统企业数 (NEC)、大专以上 (CHL);City和Year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虚拟变量,εi,t代表随机扰动项。此外,为了消除数据中非观测的个体和时间效应 (模型中City和Year)影响,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所有变量 (个体和时间虚拟变量除外)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在样本区间内,各变量的标准差都远低于平均值,且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显著,表明不同地区不同时点所拥有的国际人才资本、所付出的创新投入以及所取得的国际创业绩效均表现迥异。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3.2 相关性统计分析

本文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对主要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及显著性情况见表2。由此得出结论:研发人才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与国际创业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0.301,且在1%的显著水平下正相关,初步表明创新投入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提升;相较于研发资金投入,国际人才回流及跨国人才流入与研发人才投入的正向相关关系更高;从相关关系可以初步认为,国际人才越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创业绩效更为卓越。另外,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表明平均VIF值为4.94,均低于阈值10,说明不存在多重线性。

表2 相关系数分析

3.3 面板数据回归

(1)估计方法。采用stata15.0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对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效果更优。其次,使用xtreg命令估计双向固定效应。

(2)回归模型。模型1是基础模型,仅含有两个控制变量;模型2包含控制变量、两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主效应模型;模型3和模型4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两个调节变量及其交互项的全效应模型。

(3)回归结果分析。模型1检验控制变量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大专以上人员与国际创业绩效显著相关 (β=0.435,ρ<0.01),入统企业数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说明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教育背景会显著影响国际创业绩效,但在同等学历背景下,入统企业数量越多,并不代表该地区会产生更高的国际创业绩效水平。

模型2检验自变量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才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模型2的线性关系显示研发人才投入及研发资金投入与国际创业绩效均正相关,假设H1和假设H2分别得到检验。这一结论与Kraaijenbrink等[3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再一次证明创新投入是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的重要促进因素。

表3 回归结果

模型3检验跨国人才流入对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调节作用。其中,跨国人才流入和研发资金投入的交互项与国际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β=0.076,ρ<0.05),回归结果表明跨国人才流入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对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假设H3a通过检验。但跨国人才流入对研发人才投入影响国际创业绩效的正向调节作用不成立,与上文假设H3b相悖。这可能是由于以外籍人员为主的跨国人才同中国本土研发人才之间存在的异质性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消除文化距离,不利于发挥创新知识传播和溢出效应,因而实证结果的显著性受到一定影响。

模型4检验国际人才回流对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调节作用。根据回归结果可知,国际人才回流与研发资金投入的交互项与国际创业绩效并不显著 (β=0.053,ρ>0.1),说明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H4a未得到验证,原因可能在于国际人才回流主要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其作为 “学生”型国际人才在经济实力、经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对于研发资金的配置、利用和消化能力有限,难以有效降低研发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风险,达到增强研发资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国际人才回流和研发人才的交互项与国际创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β=0.037,ρ<0.1),假设H4b通过检验。

3.4 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利用更改估计方、改变样本容量来进行稳健性检验。

(1)更改估计方法。考虑到面板数据可能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和计量模型可能存在的自相关问题,因而采用对系数标准误差进行修正的xtscc模型进一步检验。核心解释变量的实证结果见表4的M1、M2、M3,结果均与前文结果保持一致。

表4 稳健性检验

(2)改变样本容量。由于变量大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极端值,虽然前文已对其进行了5%、95%分位上的缩尾处理,但为了进一步证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通过参考相关研究[34],本文对所有变量进行了1%、99%分位的缩尾。由表4的M4、M5、M6可知,除了出现 “国际人才回流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与前文的结论不一致以外,均与前文均一致。总体而言,本文结论是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协同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等视角,探讨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才投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机理,以及国际人才流动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创新投入正向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跨国人才流入在研发资金投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绩效的过程中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在研发人才投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成立;国际人才回流显著调节研发人才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创业的正向关系,在研发资金投入影响国际创业绩效的过程中不存在调节作用。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及政府主体,本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启示。

(1)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启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跻身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竞争力必须始终坚持创新,而创新的本质在于保持知识内生增长。首先,明确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应当提高自主创新的使命感和危机感,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展开国际创业事业的战略性任务。其次,技术创新与变革是一个内生性过程,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与国际人才形成协同效应才有可能改进现有技术、逆向破解与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培育国际竞争的长期优势。当拥有丰富的高质量人力资本时,高新技术企业更应该致力于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进行更广泛的创新研究,不断改善当前出口贸易劣势,从而追求更高盈利水平的国际创业模式,比如跨国并购等模式。

(2)对于政府主体的政策启示。一方面,政策重点在于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为做强科技 “硬支撑”、下好创新 “先手棋”,打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各地促进财政支出向高新技术企业合理倾斜,引导社会各方主体加大研发资金投入,为其投身于国际创业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将培育研发人才置于激活企业创新活力的核心位置,大力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多方协同的研发人才培育平台。另一方面,基于全球视野做好顶层规划,着力建设一个运转良好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对外开放秩序,坚持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相协同,建立满足国际人才需求、与国际接轨、体现地方特色的国际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不断疏通并拓宽国际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各大创业基地、国际孵化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展开国际创业事业。

猜你喜欢
资金投入跨国高新技术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陈秋梅 跨国共谱抗疫曲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当前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社会化途径研究
浅析城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市政设施建设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