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的民本精神体现
——《阿房宫赋》教学之文化反思

2022-03-01 23:56上海市民星中学魏一营
学苑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阿房宫阿房宫赋六国

上海市民星中学 魏一营

《阿房宫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阿房宫规模宏大的描写,理解作者对秦统治者爱纷奢的批评;借分析阿房宫的毁灭原因,感悟作者劝谏唐朝统治者珍惜民力、爱惜百姓的仁爱思想。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忧国忧民情怀,揭示了古代知识分子心系天下的情操。作品以“奢”—“亡”—“鉴”为行文顺序,思想内涵深刻,借古讽今突出主题思想,表现作者人民性的主张,告诫统治者应有爱民之心,呈现了受传统文化下影响的古代知识分子之道义与责任。

教后总结意识到,教学中还缺少文化精神的贯穿这一主线来连接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需要渗透哲学思考,使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更加明确地彰显出来。

一、整体结构与要点内容的学习相结合,感悟文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1.理清文章整体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与内涵。

首先写了阿房宫的来历,总体写宫殿的规模。“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简洁概括了秦朝兴起之快、阿房宫工程巨大。蜀山“兀”后的阿房宫建成,以因果关系揭示了阿房宫的来历、规模,揭露了秦王的奢侈生活。

其次写亭台楼阁,凸显宫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精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描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非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写了宫内建筑的豪华奢侈。这些描写不是赞美阿房宫的豪华,而是对秦统治者的奢侈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

第三写阿房宫内的生活,多角度揭示宫内生活之奢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先写阿房宫内宫女身份的高贵,由六国之命运暗示了秦统治者的命运。几组句子渲染了阿房宫内宫女多,生活奢侈,揭露了秦王生活的糜烂。秦王嫔妃众多导致宫女“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第四写秦皇横征暴敛,谴责统治者的“豪”与“奢”。秦占有了“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让珍宝“倚叠如山”,以此揭示统治者的贪婪。统治者对待珍宝的态度,揭露了秦人的荒淫奢侈,暗示了百姓的苦难的源头,揭示了人民苦难的根源。

第五进行议论总结,借古讽今谏唐统治者。作者强调秦的灭亡是因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不顾及百姓的生活,反思了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用假设的方式得出,如果六国和秦的统治者都“爱人”,爱百姓,就可以避免灭亡,进而讽谏唐朝统治者。文章卒章显志,自然而然得出了论点。

2.从把握要点出发,探究文章的主题主旨。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是文章中的要点句子。十二个字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写出了阿房宫出现的背景,开篇即表达了人民在国家统一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后文暗示了“六王毕”的原因即六国不爱本国百姓,这从后文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可以得到验证,结构上照应了后文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揭示了正是因为六国统治者之奢,才有了“六王毕,四海一”,也正是秦的“纷奢”,才有了“戍卒叫,函谷举”,作品内涵很自然地揭示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开篇十二个字,语言简短有力,我们似能从文章的语言中,读出作者的喟叹、不满和伤感。偌大的蜀地光秃,阿房宫兀然耸立,杜牧似在感慨六王毕,更似在思考秦灭亡之因。“蜀山兀”,揭示了统治者对资源的野蛮占有,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3.学习“赋”的特点,分析语言特征与艺术性。

(1)体会通过“赋”的特征所叙述的秦之奢。

赋的特征之一是铺陈排比。读,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赋”特征的理解。文章第二节以整句和排比的形式叙述“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成为“秦宫人”的庞大数量;以整句、排比铺陈了秦宫内“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描写了宫女数量之多;概述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叙述了亲王之奢。

(2)理解通过“赋”的特征所述奢带来的破坏性。

作者还用排比、铺陈的表现手法批判了秦在社会生产诸方面的“奢”带来的破坏性。对“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直栏横槛”“管弦呕哑”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夸张中有真实,真实中又有文学性表达。组织学生多次朗读,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赋”的特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分析、感悟,体味作品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

(3)感悟通过“赋”的特征强调以民为本。

文章通过铺陈、排比、夸张描写阿房宫内的人,描写建筑本身,而这描写,是为了批评“奢”,强调以民为本。文章的末尾,用了六个“也”:教学中从感性感悟,到理性感知,再到六个“也”的语言品析,层层深入地理解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内化赋的体式特征,把学生经验性的、心灵性的感性感悟,内化为心灵层面理性感知,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实践、体验,生成基于文章、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

二、思想性与艺术性体悟中的文化分析应加强

1.探索精神的培养需加强,体验文本的民本精神应深入。

(1)从结构分析的角度自然而然体现作品的民本思想。

教学中文本思想内涵的分析揭示主要是从文本要点分析和全文内容分析的角度进行的,例如从“六王毕”的原因,到“秦人哀”的结局,到“后人之后人”应该有的警醒,通过分析文本围绕“戒奢”与“爱民”而论,阐释内容承续中直接或间接突出了民本思想。这样的分析揭示显得集中,但缺少层次性,也未能体现深度。文章所表现的民本思想,尚需多层次深入的理解。

(2)多维探究培养学生探索精神需加强。

整体看教学中思想内涵的体现还是靠内容分析和写作目的分析,从结构、语言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作品的民本精神和人民性做得还不够,因而在作品人民性的分析上还不够深刻,深入体验民本精神与作品的人民性,尚需补充。单纯靠内容分析和写作目的的分析,有时会有非水到渠成的感觉,总是让人觉得人为拔高,这一点会把思想内涵揭示概念化,不利于学生在认知自然性上的生成。

2.作品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够,文化传承分析需要深入。

《阿房宫赋》体现传统文化之精髓较为明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本课教学中,儒家“仁”“爱人”的思想呈现尚不够突出,作者的悲悯情怀分析不够透彻。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赋”这一文体语言特征下的思想内涵,以六王、秦的命运结局警示唐朝,但儒家民本思想、深沉的忧思和责任感,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分析不够深刻。

作者的忧思有深刻的现实性,因“秦人不暇自哀”,故而“后人哀之”,且作者希望“后人哀之亦应鉴之”。作品借古讽今,表达了天下兴亡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对统治者的讽谏、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对百姓生活的哀叹。鉴于此的分析,还有深入探究的空间。

3.以文化内涵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深入。

教学中作品思想内涵所呈现的文化与哲学思考,还较为浅显,未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生成实现深入影响。文本中的铺陈和对比,行文中的谴责与揭露,作者的目的与思考,都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以作品中的文化、思想及哲学思考作为学习的引领,能够让阅读与学习更加深刻,使学习具有整体化特征,避免碎片化、片面化的阅读和理解,进而生成学生自主学习与整合能力。

文化与哲学思考还能让阅读充满精神愉悦,充满阅读乐趣,形成阅读境界,使读书的精神状态更加充沛,读出文本背后隐藏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思想,让阅读与文化精神、哲学思考契合。

三、教学重构:文化精神贯穿教学始终,生成学生的深刻思想

1.通过“读”与“析”,感悟作品的人民性。

分析文章严谨的结构内容,感悟作品人民性的揭示。文章严谨的结构内容表现出以“仁”为本的思想内涵和人民性。首先渲染豪华的秦宫,是掠夺人民后的建筑;其次描写众多阿房宫中珍宝,是剥削人民的结果;第三写阿房宫的建成引发人民愤怒,导致王朝灭亡;第四感叹分析王朝灭亡之因,实现作品的现实性。文章结构严谨,每一部分都围绕百姓来写,揭示统治者仁爱精神的丧失。教学中可关注文章结构内容的环环相扣,体会作品体现出的人民性。

从文章总结所得出的结论,分析作品人民性的彰显。文章最后指出六国之亡不是因为秦的强大,而因六国不爱其民;秦之灭亡也不是因为起义军的强大,同样是因为不爱其民。文章思想内容的文化性,揭示了统治者爱民的意义。文章最后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显得语意就更加深刻。

教学重建可以通过“读”来“析”,读中体验作者先叙后议、先景后情的写法,感悟议论让作品思想深刻、使人民性彰显的写作手法。

分析作者揭露统治者漠视民心的行为,缺少人民性。阅读中关注文本内容,品味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毕”“一”“兀”“出”,解说的是六国破灭的思考、全国统一的现实、蜀山兀的预示、阿房宫对秦王朝的运势的影响。看似不经意的笔法,揭示出六国不爱百姓而“毕”,秦国强大而“一”,以“兀”描绘了秦统治者的奢侈,以“出”预示了秦王朝的未来。“六王毕”而不是“六国毕”,暗示统治者对于一个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阿房宫这一建筑,把人民与统治者的尖锐对立呈现出来,彰显了其思想的人民性。无论六国,还是秦,抑或是其他封建统治者,不顾及人民,最终都会导致灭亡。

从写作目的看作者的情怀,文本体现人民性。杜牧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列举秦之过,而是批评六国与秦的统治者不“爱人”,并指出这是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作者思想上的人民性,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位于制高点。不知己过有六国亡,不知六国之过有秦亡。作者心忧天下,杜牧的忧虑,是责任心和爱国情,是一种文化的呈现。

2.通过分析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理解作品人民性。

基于语言艺术呈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揭示作品的人民性。作品以大写意的手法,描摹了秦帝国的巨大气魄。由宏大的外观,细腻地写到了宫内景致:“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描写出了宫殿的结构美、曲线美,宫殿的描写越是宏伟、华丽、曼妙,越是能体现百姓之苦、秦皇之奢。运用整句、整散结合的语言,写阿房宫里的“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瓦缝”“直栏横槛”“管弦”多了,才会有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言语的少。文中的“多于”既是夸张,更是在揭示秦王朝对资源的过分占有,预示了秦朝的命运。教学过程中,分析知识与语言之美的呈现,结合内容,体味语言之美,理解思想意义和艺术性的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以文本思想的层次性和一致性,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呈现人民性。文章以层次性揭示了作者认识的递进与深入,以一致性彰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作者以强烈的忧国意识,先写六国,再写秦朝,最后讽谏。秦始皇一人的贪心,也折射出六国君主的贪心,一人之贪,致千万人之痛;千万人之痛,终致六国和秦王朝的覆灭。不爱人民,被人民推翻;从人的角度,揭示了文本的人民性。

3.将文化与哲学思考贯通于教学,生成学生的思想。

教学中以哲学思想挖掘作品中的辩证性,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生成学生的思想。

文章的哲学思考,在本文中主要是“矛盾的观点”的体现,表现在弱小与强大的辩证关系上。阿房宫的宏大,显示了秦王朝的强大,却也导致了王朝的覆灭。可见强大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强大,也没有绝对的弱小。

文章运用了三组对比,六国,秦王朝,天下百姓。六国联合起来的力量,可谓强大,在军队数量、国家力量、人才多寡、武器装备等诸多方面,六国联合起来的力量都远远大于秦国,结果是秦灭六国。秦王朝与天下百姓、起义军比,秦王朝统一了全国,军力强盛,兵多将广,物资丰富,武器设备先进,其力量远远大于起义军,大于天下有怨恨的百姓,结果,秦王朝灭亡。

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明白,力量的强大与否是相对,关键是看是不是得民心,是不是秉持了正义。

教学中还应以传统文化为线索,诠释联结作品思想内涵中的人民性,包括儒家“仁”“爱人”的思想,“民为贵”的思想,在作品学习中都应与主题有机关联。

猜你喜欢
阿房宫阿房宫赋六国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背黑锅的“纵火犯”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锅盔助秦灭六国
项羽并未火烧阿房宫?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
好肥“六国”造惠农喜事多
天下第一宫
——陕西秦阿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