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丹凤朝阳

2022-03-02 05:57龚睿汪梅凤迪
设计 2022年24期
关键词:诗情画意

龚睿 汪梅 凤迪

关键词:历史文化村 下岸头村 诗情画意 乡风乡貌 修复与保护

引言

中国的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千年古镇仅仅几十年迅速没落,修复与保护刻不容缓,设计中需要切实关注当前乡村建设中所存在的矛盾性问题,重新激活乡村成为设计师应当定下的目标。将乡村景观修复改造与诗画中的意境结合,在对乡村有价值的传统风貌进行保留的基础上,拟建造出人文情怀的历史文化名村。对未来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趋于理性的道路。

本文章的研究对象是江苏省丹阳市下岸头村景观修复与改造,此次研究目的让人回归诗意的栖居,从房、水、林三方面重点着手。首先是将丹阳下岸头村建筑按风貌与质量进行分类;其次对本土植物、水塘等自然资源进行梳理,使建筑与之相融;最后,让村民、旅客、参与建设者等使用者的诉求都可以得到实现,提升人们幸福感。

一、基于诗画之蕴设计丹阳市下岸头村景观的策略

自然山水一直影响着传统中国文人造园,他们师法自然,将居住的环境视作有生命的活物。[1]这与西方观点不同,不是房子造好了,在配以景观,而是将房子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以山水诗和山水画为代表的審美诗意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营造相互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山水诗画也帮助当代人们形成了乡村景观的整体形象。将诗画中的精神、格局、艺术、意境与景观营造相联系,建设富有人文情怀的历史名村。

(一)建设诗画中“天人合一”的下岸头村景观

古代文人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他们的画作多是表现自然之美或是从自然之中得到的体悟。画中山、水、建筑已成一体。人在画面中大都是以点的形式或者不出现,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打破自我中心主义,面对自然,将自己放到一个谦卑的位置上。例如元代倪瓒的《容膝斋图》(图1)画面中的茅屋,只用简单的几根线条勾勒。建筑与自然景观融合,无需特意强调外形与体积,若有若无,自成生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仍是中国人的感情寄托。“天人合一”这种哲学观是较为合理的乡村发展理念。就是要以整体的观点看待自然,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是包含人在内的有机整体。[2]通正如《园冶》村庄地一篇中写到“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3]正是描绘了令人向往的美好乡村之景。

要求一是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改造之前一定要勘察情况,事先构局谋划。建筑布局讲究顺势而为。根据下岸头村地基的高低不同,进行地形整修;遮挡人们欣赏美景的视线的树木应当修剪;在适宜修建亭台楼阁的场所进行建造。充分尊重并利用其现有条件。如明代文征明的《拙政园图咏》(图2)不同的场所的房屋不尽相同;要求二是坚持尊重自然原则,自然有自我修复能力,人不需要过多干预;要求三是要遵循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传统的村落的格局、建造工艺、功能等未必完全适用于当代生活。要通过适当调整,找到一条新与旧并存的道路从而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条件。

(二)诗画中格局方式对下岸头村景观建设的借鉴

在诗画中以点、线、面为基本空间组织元素,在整体布局下使画面有层次感、空间感。这分别对应了景观中的节点、轴线、组团。点可以是村中的一棵古树或是一个大型公共活动场所;轴线可以是人的视线或是步行路线;组团可以是一片建筑群或是一片树林。在整体和谐下对“点”“线”“面”有机组织。构成部分紧密、整体统一的景观。

要求从构造小单元开始的,宋代诗人曾说杭州是由“千个扇面”组成,这道出了乡村生活的本质。村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环境的背景下,但也要有“千面”的生活场景,看戏、闲谈、游乐、漫步等活动场景如连续般的画卷展开。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改造长期闲置房屋或新建公共建筑来重塑乡村的独特身份,以点激活村落里文化、邻里关系从而带动后续发展,重点在于整体性,这与城市中标志物的建设不同。同时,利用当地环境,以山水为底,道路为联系,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构建一个整体的屋——水——景的体系。

(三)打造诗画中的意境美

中国山水画有着远近层次的表现和不同视角的转换,讲究引人入胜。例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有着明显的三重视野,低平、俯瞰、仰望。人的视线被山水分段所控制。在乡村景观构建中一是从空间要素组织模式上入手,让感官有直接的体验。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利用丰富多样的植物形态塑造多种层次关系。有成片种植,也有用单独花木营造出形式感再配以景观。层层叠叠,疏密相宜;也可利用植物的季节变化形成景观色彩的交替,使人们对乡村景观产生美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从精神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人与景物融为一体;也可以种植有芳香植物,例如桃树、桂树、腊梅等。利用嗅觉感官来营造环境,提升精神愉悦之感;二是通过景观要素之间的对比,如对称布局、虚实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等营造丰富的视觉体验。

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基于对乡村的情感和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所以要从当地文脉、建筑风格、民风民俗出发,借景传递情感,使之思考、联想,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契合。如果在建造过程中让村民加入进来,更容易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家园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四)小结

本小结基于诗画之蕴设计丹阳市下岸头村景观的策略

第一,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构建“天人合一”为理念的乡村景观。

第二,借鉴诗画中点、线、面的布局手法组织空间,构建部分紧密联系,整体和谐统一的乡村景观。

第三,通过视线的引导、植物的搭配、景观要素的对比构建景观意境之美,更深层次的是要从当地文化出发,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二、丹阳市司徒镇下岸头村建设实践

选取下岸头村作为本次设计改造重点研究案例,由于村落建筑多为自发性且无序的状态,良好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也未得到较好利用,在该村的布局、环境改造方面具有一定的挑战,借鉴同属吴文化村的优秀改造案例东梓关村,由单元——组团——村落构成的空间布局手法,改造基础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手法可以借鉴并优化。

(一)下岸头村概况

1.区位交通情况:下岸头村位于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集镇北约4公里处。村中主路杏虎路纵贯全村,村中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民出行方便。另外,下岸头村临近沪蓉高速、通港西路等国道,对周边城市自驾游客十分方便,同时也方便当地农产品的运输。(如图3)2.自然条件与资源:该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起伏,村东、西、北3面均属岗坡地,村南地势稍平坦,为该村主要水田。(如图4)村民经济收入以栽植水蜜桃、茶树及劳务输出为主。此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二)现状问题

据2018年人口统计,村中大都为中老年人与儿童,乡村空心化严重。对村内住房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以村庄原有建设用地为主,不破坏乡村乡村原有肌理。下岸头村现有建筑现状大部分村民自发建设,二类建筑较多。(表1、如图5、图6、图7)主要问题有:(1)景观无序,没有系统布局规划(2)下岸头村的经济作物,如茶树、桃树等种植方式单一。其余植物多为随意种植,散落在各家各户门边,若为长期空置房屋,则杂草丛生,无人问津。(3)目前村内无公共活动场所(如图8)

(三)下岸头村修复改造方案

1.设计理念:基于上章乡村景观策略的总结,对本次实践提供了指导作用。不受传统江南马头墙、吊脚楼等建筑元素的限定,为了村落整体格局不被破,且视觉效果达到统一,下岸头村的整体风貌源于当代画家吴冠中的水彩画——《烟雨江南》(如图9),白墙黑瓦,柳绿桃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融入自然的美感。下岸头村的特色种植物是桃树,不难联想到李白在《鹦鹉洲》中所描写的景象“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这将在下岸头村得到重现。并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达到促进村民之间的交往,展示乡村风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2.设计逻辑:从下岸头村的道路、水系、植被、建筑分布等现状进行梳理,整合提炼,确定空间骨架,并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的乡风乡貌。由点及面,如同中医针灸一般,合理安排格局;其次确定空间轴线,打通东西、南北视线。接着从房、林、水三方面重点着手,运用虚实对比、色彩对比、大小对比等的手法,凸显水系与植物资源优势,并进行功能分区;最后结合村民诉求和旅游的需要,植入本村特色“桃”元素,打造出现代的“桃花锦浪”。(如图10)

3.设计重点与功能分区:房因空置房在全村较为分散,可作为该村的景观节点,用人流动态轴将其串联起来。并融入七个不同类型的手工作坊,米坊、油坊、酒坊、茶坊、豆腐坊、渔坊、非遗手工坊,来展现下岸头村现有的农副产品的传统加工工艺,为乡村植入旅游空间,使空置房活化(如图11、12);在水系设计上,将相近的池塘化整为零,充分体现下岸头村优美的景观资源,扩宽水域面积,增加亲水空间,植入多功能的景观空间,如垂钓、游船等(如图13);在植物选择上,抓住“桃”元素,打造桃花里风貌。全区主要分为八个,分别为:入口景观区、桃花仙境区、稻田艺术区、水街区、花海区、手工作坊区(7个)、都市农场区。各个功能分区共同营造美好的乡村景观空间(如图14)

4.具体设计策略

(1)基于“天人合一”的下岸头村景观设计:遵循“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识别并提取水、林生态景观元素,合理安排茶园、桃林和其他生产景观,并适当扩展和调整生活街道和小巷等景观要素和建筑,以形成一个解决生态模式与生产、生活与生态和谐的村庄规模。坚持原生环境的基本特征,对建筑 风貌、植物栽种以本土文化传统特色和本土物种为基础。与此同时,建筑整体基调取自下岸头村原貌最淳朴的白墙黑瓦风格,房屋的色调以素雅为主,缓和的坡屋面流线、朴实的木饰线条,展现出江南水乡柔美的风貌。首先将现状屋面质量较好的,予以保留;有破损的予以修缮,不改变材质与颜色。其次仅对墙体进行清洗与修缮,颜色、装饰、材质均不予以更改,保留乡风乡貌。(如图15效果图)

(2)运用“点”“线”“面”手法构建空间布局:现将村落中原先长期闲置的房屋和空地进行归置,再将长期闲置房屋与空地(如图6、7)改造成展现本村传统加工工艺的手工作坊(如图16)。通过视觉轴线(南北走向)与人流动线(东西走向)将其串联起来。

在房屋规划中,采用乡村聚落单元——组团——村落的做法,将下岸头村的每一栋房屋看作一个单元,然后将位置在一排的单元作为一个组团,再由组团构成村落。统一又有变化。由于村落处于南低北高的地势,村中道路蜿蜒展开,按照一排房屋为一个组团,随势散布,层层叠叠更显丰富的视觉变化。这种从一个单元村落生成组团,再由行列式组团演变成整个村落的定制化生长模式与突破了传统的中国乡村古建筑的定制化和群体村落生成组团的关系逻辑一致,也为未来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了较强的基础和可操作性。[4]

在水系整合上,以点化面,展现优美资源。首先将水塘进行清淤,其次对其景观重新梳理,保留长势较好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在此基础上,水面和水边可选种黄菖蒲、鸢尾、芦苇、睡莲、海菜花、荇菜、水鳖等多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不仅增加视觉丰富度还可以净化水质,营造水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也会吸引生物在这里栖息,增加生物多样性。

(3)下岸头村的景观意境营造:首先利用丰富的植物营造诗画中的意境。不仅要考虑近景、中景、远景。还要考虑中国传统风水思想,宅前屋后栽种桃树、石榴树、桔树、枣树、桂树、棕榈等风水较好的树木或经济作物。其次在植物搭配上,将村内原有的刺槐、榉树、香樟、栎树及竹林進行保留,再增加本地常见的乡土树种如栾树、榆树等。同时,于建筑周边、道路交叉口及水系周围点缀染井吉野樱、梨树、美人梅、腊梅、红枫、鸡爪槭、柳树等观赏性较强的植物,下层种植黄金菊、雏菊、绣线菊、月见草、细叶美女樱、佛甲草、大花六道木及南天竹等,[5]做到四季都有景可观,整体景观层次更为丰富。由于桃是本村特色经济作物,也是较佳的观赏性植物,在村入口处打造桃花仙境的景观空间,可提供大面积种植的需求,也满足引人入胜的优美景观。(如图17)

其次在街巷的分布上,利用空间大小对比、虚实对比等手法,做到隔而不绝。在细节上如屋檐、格窗等细节处在不破坏整体下可做不同变化。

最后意境的营造需要村民发自内心对自己家园感到热爱,有归属感。这些情感一直存在,现在需要让它们慢慢显现。可从设计愿景到最后投入使用在整个建造过程中让当地村民一同参与,采取这样的模式可以激發并形成自发性公共活动。多在建设完成的公共建筑中举行村民集会、结婚、节庆活动等文化活动,这也隐含了乡村空间的文化意义,阐释着一个村庄的特色,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及价值观念[6]。同时也可以加入新的文化活动如电影观赏、棋牌游戏、文艺阅读等,[7]公共景观空间将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大化链接的媒介,这也将成为居民集体记忆的空间。

(四)小结

本小结利用第一节的景观营造策略,对下岸头村乡村景观修复与改造进行证实研究。第一,基于塑造下岸头村“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理念,从下岸头村的自然环境、村落位置、基本现状出发,因地制宜,尽可能使用村中原有的材料的原则,保留原有乡风乡貌;第二,下岸头村景观布局有点及面,层层推进。以视觉轴线和人流动线为东西南北轴线,串联起整个村落。位置相近的建筑可形成组团,营造丰富视觉层次;第三,下岸头村屋脊与大乔木构成的村落的天际线,塑造和谐的立体乡村 艺术景观,通过村落街巷的开合将自然景观引入人工环境中,形成和谐的聚落空间层次。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色彩搭配和尺度上的设计种植,形成生产景观在高度和纵深方向的艺术美感,层次感,韵律感;第四,下岸头村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延续下岸头村的地域性特征的同时在景观塑造中体现出下岸头村的人文、风俗等内涵。

结论

本文在我国乡村面临普遍景观缺失问题的现实背景以及国家乡村战略的政策背景 下,把诗情画意作为切入点研究乡村景观营造,构建了基于诗画之蕴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并以下岸头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如下:

(1)传统诗画与乡村景观营造有机结合:通过对比研究中国传统诗画之蕴与乡村景观营造的基础下得出乡村景观营造可以向传统诗画借鉴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乡村景观营造理念借鉴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环境思想;第二,乡村景观布局借鉴山水画对“点、线、面”要素的灵活但有序的布局规律;第三,乡村景观空间营造借鉴传统诗画的意境表达方式,突出景观的情感内涵。[8]

(2)基于对传统山水画美学借鉴下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根据复下岸头村景观现状研究,总结复下岸头村景观营造中的现状问题及景观发展 不利因素,借鉴传统诗画中精神核心、空间布局、意境营造三个方面来构筑具体的乡村景观营造策略:

一是对传统山水画美学中“天人合一”生态理念进行分析,形成乡村山水格局的改造策略。坚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让人—乡村—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将传统山水画中“点-线-面”山水画布局韵律与节奏逻辑应用在乡村景观布局中,作为构建乡村景观格局的借鉴因素。将该借鉴具体在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乡村景观布局进行具体的策略构建,形成空间结构紧密,分区清晰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是首先通过种植物搭配方式与种植形态构造空间的意境营造,再者运用诗画中大小对比、虚实对比、远近对比、色彩对比等手法协调丰富整个乡村景观空间美感,使其存在空间层次有着丰富性和独特空间节奏韵律,塑造具有意境美的乡村景观空间。最后从乡村历史风貌、非物质文化等方面出发,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猜你喜欢
诗情画意
德彪西,以音乐谱写“诗情画意”
德彪西,以音乐谱写“诗情画意”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论中国纱罗织物的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让语文课变得充满“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多彩语言,构建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