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有效观察的思考

2022-03-03 12:35陆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活动老师教学

陆艳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人们在进行观察时,并非只是通过自己的器官感觉客观事物,还需要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因此观察是一种由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发起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那么如何才能使观察更有效呢?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思考。

一、怎样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兴趣激发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要提升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更自主地去观察,首先就要从激发学生观察的动机来分析。学生观察的动机无非有这么几个:1.自身感兴趣;2.想要寻求答案;3.想要得到赞扬及肯定;4.体验成功的喜悦;5.自我完善。只要老师了解了学生的观察动机,设计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难。

我在教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进行观察的兴趣。

(一)有趣的活动激励

观察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有趣的观察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在观察蜗牛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里直接观察。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观察空间,也为学生创造了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找蜗牛”“观察蜗牛”的活动方式对学生来说显然非常有趣,学生观察的热情会大大提高。

(二)提问激励

在实际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观察活动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对于那些没有吸引力的观察活动,老师可以选择提问,以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猜测观察结果,借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观察、探究的欲望。

(三)评价激励

在教学中,老师可借助多样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观察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评价奖励。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成绩时,将被授予“观察高手”和“观察专家”的称号。在记录环节,我实行了旋转记录系统,即每个工作小组自主决定每次的记录员,并在记录表上署名,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记录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教学评价,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对偷懒不记录或马虎记录的学生给予扣分处罚。通过这样的评价和奖惩,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兴趣。

(四)名人故事激励

伟大科学家成功的背后总有其坚持不懈地付出,而这些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伽利略发现摆等时性的故事”“傅科发现摆具有摆动方向不变的故事”等等。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科学家的故事在教学中运用的价值,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留心社会生活、细心进行观察。在这样榜样的引导下,学生观察的兴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如何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科学

(一)合理安排观察时间

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曾对课堂中师生活动的时间做了统计,章老师认为,师生的时间比为1∶1时,老师为及格;时间比为1∶2时,是优秀老师;时间比为1∶3时,是特级老师。从章老师的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为学生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体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老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在观察活动中,老师不必说得太多,有些所谓的灵感、暗示用得太多,未必对学生有好处。我们不能是为了高效获取某些结论而牺牲学生本应有的自由探索和思考的时间。因为观察的关键是自我发现。在教学中,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观察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思考,这样才能进一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设定明确的观察目标

科学观察总是为了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有意识地收集需要探索的有价值的信息。相反,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观察、探索,那么他们的观察注定是低效的。在教学前,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观察的目的。例如,当观察“热传播在铝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铝棒上的火柴跌落的顺序,通过火柴跌落的先后次序可以帮助学生感知热的传递过程。例如,当观察“热空气是否膨胀和收缩”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瓶口的气球表皮上,通过观察气球表皮的凹凸来体验和感知空气在热量中膨胀和收缩的性质。

在观察学习活动中,只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究、去观察,学生才能获得更有价值的收获。

(三)掌握适当的观察方法

在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最常用的观察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有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等。老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并合理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观察活动更有效。

例如,当观察种子的结构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有序观察的方法,也就是说,从外到内,观察种子的种皮,然后借助工具来剔除种子外套,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在观察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有序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观察素质。

但是,在探索与种子萌发有关的因素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比较观察法,即借助对比分析实验,观察比较研究不同条件下种子发芽的情况。通过设置阳光组、水组、温度组等,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观察方法有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觀察方法并合理使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选择典型的观察材料

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应具有代表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知。相反,如果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选择了一朵残缺的油菜花,这样的观察材料只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因此,典型观察资料在观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老师在选择不同材料时应慎重、仔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观察学习活动更具科学味。

(五)借助合适的观察仪器

“要做好一件事,你必须磨砺你的工具。”合适的观察仪器可以使观察现象更加明显,促进学生获得更清晰的认知和经验。每台仪器都有一定的观测范围、观测深度和观测精度。在实际观察中,老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观察仪器。如,在观察类似蚂蚁这样的小动物时,可选用放大镜;在观察洋葱内表皮组织结构时,可选用一般的学生学习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在观察病毒结构时,则需选用电子显微镜。合适的观测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客观、准确的认识。

三、如何优化学生的观察

(一)反复观察,让观察结果更细致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有些事物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而有些则需要进行细致观察才能有所发现。为了使学生的观察结果更有价值,老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培养仔细观察的品质。

例如,在观察鸡蛋的结构时,许多学生在观察五六个结构后往往会沾沾自喜,但鸡蛋里面有许多精细的结构。此时,老师可适时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再次观察。如,“你能找到八个或以上的结构吗?”“比一比哪位学生更细心!”“在观察时,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等等。由于学生具有好胜心和求知欲,他们会再次参与观察活动。通过这种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结果也得到了优化。

(二)及时反思,让观察记录更准确

观察与记录是密不可分的,客观真实的记录能帮助学生从观察中获得更多新的、可靠的感知。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带有主观因素,势必会影响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经常将推测与事实混淆,或不能区分观察现象与观察结果。此时,老师应及时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例如,在观察钟摆摆动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倾向于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钟摆的速度越来越慢。”事实上,他们所观察到的是,振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小。当学生发现了摆幅这样的规律后,就会不自觉地将其与摆速联系起来,并将他们自己的猜测误认为观察研究结果,记录了下来。不是学生故意编造事实,而是他们对“什么是真理”感到困惑。因此,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素质十分重要。当学生出现将猜测与事实进行混淆、观察结果与分析结论混淆的情况时,老师应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你记录的是观察到的事实吗?”“你是不是把你的猜测当作事实了?”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可以逐步学会如实地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逐步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观察记录更加客观、准确。

(三)交流讨论,让观察结果更全面

老师不需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观察活动。为了使“科学”自然流露,让学生得到全面、完美的观察结果,老师只需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环境,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矛盾,在矛盾中学会反思,并在反思中学习解决矛盾的方法。

交流讨论是优化学生观察研究结果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观察通常是有限的。通过交流,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弥补彼此经验的不足,使观察结果更加全面。然而,在教學过程中,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观察经验或实验活动,被迫讨论,这样的讨论效率低下,而且也不能反映学生的观察结果。在教学中,老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等等,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弄清这些问题的真相,最后获得全班共同认可的观察记录或结果。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整理和收集观察信息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从复杂的表象中看到本质,获得更加真实和全面的认识。

猜你喜欢
活动老师教学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