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汉藏文化交融下尼西黑陶的衍生发展*

2022-03-03 14:57何泽江卓林洛桑谆格
陶瓷 2022年11期
关键词:尼西黑陶装饰

何泽江 卓林洛桑谆格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藏族尼西黑陶发展现状

1.1 悠久的历史底蕴

尼西黑陶最为代表的地方是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是旧时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平均海拔3 000 m 以上,据香格里拉县城约30 km。在2008 年尼西乡汤堆村黑陶制作工艺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用尼西乡所制的黑陶产品大多为当地的居民、以制陶为生的手艺人、宗教寺庙的僧人,其他地方的人使用却少之又少。传统的尼西乡汤堆村至今一直保留着最原始古老的制陶方法,其中捏塑造物、露天堆烧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

1.2 鲜明的民族特色

尼西黑陶在发展过程中遵循着独有的美学原则,外部商业经济的冲击以及其他地区的艺术标准都没有影响到尼西黑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功能方面可大致分为3大类,其中包括生活用品、宗教用品、装饰品。常见的器型有酥油灯、香炉、火锅、茶罐等。装饰纹样包括藏八宝、莲瓣纹、六字真言、鱼纹等,其中鱼纹最为普遍,主要以单独纹样或二方连续的方式出现。装饰纹样大多与其宗教有关。尼西黑陶从装饰上来看主要以堆雕、刻划为主,现在出现较多的是配合碎小瓷片来综合装饰器物。尼西黑陶独特的熏烧技艺是在烧制的过程中让器物充分渗碳而产生的,享有“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磬”之美誉,是一种集实用性、工艺性于一体的浓郁藏族风情的陶艺品。

1.3 传统的制陶工艺

现在尼西黑陶的产品大部分都在沿袭传统器型,制陶方式为个体作坊式,仍然保留着家传式、师徒制的传统教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匠人们过分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在反复的制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创新的思考。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尼西黑陶的生产大多是本土居民,外来人才难以培养保留,断层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尼西黑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尼西黑陶的烧制采用露天平地堆烧、渗碳的方式烧成。将晾干的坯体放置在松柴堆之上,待松柴燃尽,坯体通红时撒入大量的锯末灰直至将坯体全部掩盖。烧成难度高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接触不到黑陶,其普及率却远不如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尼西黑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传承和保护,更需要注入高新陶瓷生产技术和外来人才,共同促进尼西黑陶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2 汉藏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契机

2.1 政策引领民族共同体意识

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大高校积极践行,共同为建立健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与创新而努力。国家政策以及教育维度等多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高度重视为尼西黑陶走出深山带来了新的契机,对尼西黑陶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而言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同时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 汉藏以茶趋同

我国的茶文化在历代的变迁中,从神农氏以茶作药到后来的饮用品,这期间融合了儒家、道家等百家思想,是随着中华历史足迹流传至今的。对茶文化的追求除了茶叶自身,对饮用器具的使用也更为讲究。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书中指出“碗,越州上、鼎州次,越州瓷青,青则益茶。”从饮茶的角度把茶器鉴赏提升到了艺术审美与人文精神层面。茶具与茶的兴盛息息相关。

藏族大多喜食大叶茶,主要以熬煮的方式饮用,汉族与藏族在饮茶时最大的不同是所使用的茶壶功能,藏族的茶壶是同时兼备盛茶和熬茶两用的,更因地域的关系发展出适合高寒地区饮用的酥油茶等;汉族的茶具功能品类繁多,大多不可以用火烧制。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内地对饮茶的需求也开始从泡茶向明火烹茶上过度,通过运用小型电陶炉加热,目前极少部分茶具可以满足这一条件。而尼西黑陶在运用和设计之初就已经满足了明火烧制的需要,这也为汉藏文化融合“以茶趋同”带来了新的机遇。

2.3 “舌尖上的尼西”

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厨房的秘密”第五集是在社会大众层面对尼西黑陶烧制技艺的宣传和普及。用尼西土陶烧制的尼西鸡,其独特的烧制技艺使得尼西黑陶作为炊具拥有较好的留香功能,尼西黑陶所烹饪的食物越煮越香,食物会随着烹煮的时长而渗透到器物当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家、旅行者、藏文化爱好者等。我们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之中,在饮食上的追求是相同的,尼西黑陶器物的独特“留香”属性也正满足了其他地区对饮食的追求。

3 汉藏文化交融下的再设计

3.1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在汤堆村仍然保留着尼西传统的制陶工艺及烧制技法,没有太多的创新与发展,相较于江苏宜兴紫砂器皿两者的成形技法是相同的,紫砂器皿却更加精细,因其把手工捏塑、贴敷制陶技艺推到了顶峰,重要的原因是对制陶工具上的改良与创新;而尼西黑陶的工具全为木质大小共50余件,如:木拍、木垫、木榔头等,不同的器型使用不同的工具,更换周期较长。我国其他陶瓷产区早已开始采用拉坯、印坯、模具化的成形方式,造型多样、效率更高,更易达到产业化生产。

在烧制方面,其他陶瓷产区电窑、气窑等烧制方法已得到普及,而尼西地区仅有部分企业引进了电窑、气窑,大部分还在延用传统露天堆烧的方式进行烧制,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后期进行的碳还原过程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因对烧制者的技术要求严格,其生产效率和产品率不高。及时引进、吸收其他陶瓷产区先进的烧制技术是尼西黑陶自我完善的基础。

3.2 去粗取精,自我变革

与其他黑陶产区比较,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以生活器和礼器为主,具有“黑、光、薄、纽”的特点,其胎质细腻最薄处仅有0.2 mm,现在的山东黑陶有着丰富的学术支持以及大量的实践数据,如:中国黑陶研究所的刘浩研制出的“国标黑陶”;德州宪利黑陶研究所研制出无釉开片黑陶、古铜陶、彩云陶等。山东黑陶在自身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即有传统制陶的延续,也有工艺的再创新。反观尼西黑陶则缺乏大量的学术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尼西黑陶的泥土原料相较粗糙、颗粒杂质较多,虽特色鲜明,但更多的是需要先进的陶瓷生产产业链技术带动发展。而山东黑陶的发展对尼西黑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从装饰和造型来看,尼西黑陶造型风格雷同,特殊的烧制技法对于尼西黑陶自身的发展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独特的“渗碳”熏烧技艺使得尼西黑陶不可以过多地使用彩绘装饰,目前大多数是借助碎瓷片的色彩辅助装饰。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对于尼西黑陶突破原有的单色调向多色装饰的转变以及传统工艺的再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合材料装饰借助有色矿物质颜料在黑陶表面进行描绘的方法,如:漆绘、丙烯彩绘、描金、嵌银等。运用漆画工艺在黑陶表面进行装饰,将熏烧好的陶器在表面罩漆,运用雕漆、镶嵌等工艺进行装饰,这样的装饰方法灵活、多变,色彩鲜明。

软陶的色彩种类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色系,其优势在于各色陶泥之间还可以相互调和,从而可以依据创作者自身的需求,调制所需要的色彩。不同颜色的陶泥堆叠时,多层叠加装饰陶泥也不会混色。软陶对于温度的要求也比较低,在110~150℃不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更加环保。其作品最后保留了尼西黑陶原有的古朴,拓展丰富了尼西黑陶的装饰意味,增添了尼西黑陶制作的附加工艺技术与艺术价值,更有利于尼西黑陶的传承与创新。此外还有其他有色矿物质材料运用到尼西黑陶的装饰之中产生怎样的体验,有待我们的实践检验。

3.3 汉藏融合,共创尼西

“藏器汉元素、汉器藏元素”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融合,是尼西黑陶“走出大山”的另一个突破口。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包括卷草纹、云雷纹、折枝纹等;藏族传统装饰中的八宝纹、海螺纹、宝珠纹等,是藏汉民族文化融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贵的文库。汉器的河南汝窑、景德镇青白瓷等通过粉彩、古彩、青花等装饰技法去表现藏族尼西文化,将其符号化、抽象化运用到生活之中,提高大众对尼西黑陶的社会认知度。

功能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增加尼西黑陶的使用环境,尼西黑陶可以在保留传统的烧制技艺的同时吸收汉族传统花器、茶器等造型,又有“留香”功能的加持,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不是仅局限在滇、川、藏等地区。只有在功能上满足更广大的消费群体,形式上的汉藏融合才更为成功。

通过引进其他地方的陶瓷生产技术,为构建尼西黑陶产业园区提供可能。尼西黑陶不仅仅是生产当地的日用陶器、宗教用品,还可以生产瓷器,甚至是青白瓷。多元化的发展途径,既可以丰富自身的发展前景,带动地区就业,又可以吸引广大陶瓷艺术家、理论家等前来建设尼西,在保留原有属性特点的同时广泛接受其他陶瓷产区先进的制陶技术,积极与当地高校、其他陶瓷产区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交流与合作,为尼西黑陶融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思维,推动尼西黑陶的发展与创新便捷之路。尼西黑陶产品的发展越“接地气”,越容易被大众所接受。既保留尼西自身的特点,又要使黑陶走出“大山”是我们衍生与再设计的落脚点、出发点。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包括尼西黑陶在内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悄悄消逝。如何传承与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尼西黑陶在新时代篇章中实现华丽的蜕变,是一个值得深思与关注的课题。尤其在汉藏文化交融下的今天,尼西黑陶迎来了新机遇和新历史使命。笔者对尼西黑陶的衍生与再设计的探索,是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才可以实现。彰显藏族地方特色的同时,将传统的尼西黑陶制作工艺与现代化陶瓷生产技术相结合。

猜你喜欢
尼西黑陶装饰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简论龙山黑陶
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尼西黑陶在独克宗古城文创产业中的应用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