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内陆开放的思路与建议

2022-03-04 21:55马健瑞胡国良麻鑫鑫
中国经贸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陆地区内陆产业链

马健瑞 胡国良 麻鑫鑫

当前,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大国博弈、新技术革命等多重力量对全球格局正带来冲击,世界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明显增多。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区域格局与开放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东部地区受国际环境影响市场趋于饱和,增长动力有所减弱,内陆地区在全国经济增长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推动内陆开放是构建我国向西开放前沿阵地、完善开放格局、提升开放水平的重要选择。此外,我国内陆开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易小光(2012)认为,中国转向经济内需主导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取向为内陆地区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高国力、张燕(2014)认为我国内陆地区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蕴含重大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开放潜力。

新发展阶段下,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需要全面推动内陆开放,打通内陆对外开放通道,将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延伸,促成内陆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同时要加强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充分释放内陆地区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发展潜力,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为在大变局中保持我国战略定力提供有效支撑。一是推动内陆开放制度创新。李继樊(2013)分析认为加强内陆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是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二是强化内陆开放通道与平台建设。丁国蕾、王晓光(2019)通过实证分析表明,要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我国内陆经济开放水平,缩小内陆地区与沿海城市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差距。三是明确内陆开放重点。内陆地区开放与沿海开放不同,应着重在整合全球要素与资源、创造比较优势、创新贸易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进而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内陆地区开放发展面临成本较高、配套较差等约束,推进内陆地区开放开发协调发展重点要夯实基础、优化环境、提升效率。

一、新时期推进我国内陆地区开放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的理念、方向、重点、路径等发生了重要转变。内陆开放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完善国家区域战略布局、强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本具有重要而突出的战略意义。

(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当前,新型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深刻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国际社会主要力量呈现根本性变化,亟需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各方形成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案。从全球版图来看,我国内陆地区大部分处于欧亚大陆中部,是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前沿,充分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拓展对外开放通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新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新高地,有助于其在深度融入乃至引领“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好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建设国家战略大后方,应对国际环境变化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經济全球化逆流涌动,凸显了新发展阶段下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内陆地区是我国经济的战略纵深空间,从历史层面分析,其曾作为我国战略大后方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现状分析,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发展受国际因素影响更小,向南向西开放潜力较大,对外开放风险更为可控,战略回旋空间较大。因此,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依托内陆地区战略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一整套包含国防、生态、产业、国际交往等全方位的战略安全体系,“备份”中国经济,拓展开放战略空间,实现战略纵深与开放前沿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巩固国家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

(三)重塑国家经济版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沿海、沿边、沿江到内陆的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国家区域布局。然而,内陆地区相对于其它地区发展较慢,尤其与沿海地区间的差距持续扩大,导致我国国家经济版图呈现明显的“沿海强、内陆弱”的发展格局与“东快西慢”的经济特征。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战略布局的优化调整,内陆地区的开放优势与高质量发展潜力逐步显现,通过创新区域发展与对外合作新模式,促进国际国内各类高端要素聚集流通,显著增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联系,更好地承担起联动东中西协调发展职责,有助于缓解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差距过大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四)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国家为推动内陆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再次对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等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诸多国家战略进行布局调整,不仅加速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而且也赋予了内陆地区更大发展空间。新发展阶段,充分利用内陆地区纵深广阔的区位优势、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托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自贸区等重要平台与载体,推动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与资源有效配置,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有助于充分释放内陆地区发展的巨大潜力,推动内陆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内陆开放面临的重要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传统要素流通方式与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转变,后疫情时代全球资源要素流动的新趋势,加之沿海地区要素价格的提升以及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内陆地区以高起点发展实现后发赶超带来可能,内陆地区正迎来一轮开放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内陆地区带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成为新时期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推动区域间产业分工模式的变化,内陆地区有望通过这一轮技术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新技术兴起打破地域障碍,高端生产要素向内陆地区流动的趋势性更强。与此同时,新时期经济发展要素逐渐由“物质”向“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转变,要素流动载体和方式逐渐转变,空间距离对经济合作的限制性逐渐弱化,内陆地区在集聚新型生产要素方面不再具有天然劣势。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推动核心产业转变,内陆地区有望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凸显了以新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并对区域产业与布局提出转型发展新要求。内陆地区与原有产业基础薄弱地区没有传统产业转型的严重包袱、没有传统产业相关产业链的桎梏,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良好选择,内陆地区、经济后发地区迎来重塑产业分工地位、形成新比较优势的重要契机。

(二)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与区域发展差距的日益缩小为内陆地区带来吸引高端资源新优势

要素价格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变化的基础和主要原因,要素价格差异直接导致了区域产业发展成本差异,进而形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当前,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明显的要素价格差异和日益缩小的市场环境差异为新时期内陆地区吸引高端要素资源带来新的优势。一方面,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增长的要素价格加速了部分高端产业向外转移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利用低要素成本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随着大量经济活动的开展与资源的涌入,各类生产要素约束逐渐达到边界、要素价格不断提升,在转型升级、资源约束与成本约束的多重作用下,企业扩大再生产空间受到压缩,部分高端产业资本向内陆低成本地区转移成为重要趋势。另一方面,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日益提升,具备打造高端产业高地能力。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全国范围内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完善。内陆地区在保持原有丰富的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的基础上,产业基础日益完善、营商环境日益改善、市场环境大幅度提升,具备打造高端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能力,有望同沿海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对高端资源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三)后疫情时代安全发展要求为内陆地区带来集聚全球要素新契机

当前,大国博弈、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事件日益推动世界产业分工与市场资源的重新配置,全球产业链局部断裂、国际贸易争端等引发现有国际格局发生深刻调整,RCEP、CPTPP等区域自由贸易新规则正主导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这既为我国重塑国际分工地位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对产业链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经济安全发展带来了新挑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出台了多项重大方针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国防工业等供应渠道和产品产业备份系统建设进程。新形势下,增强应对和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平稳运行,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陆地区的“避风港”作用,借助内陆地区天然的地理屏障和更广阔的腹地支撑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内外双循环的互动互促中,内陆地区的安全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内陆开放更加重视开放和安全融合发展的导向和原则。

(四)新发展理念下发展思路与模式的转变为内陆地区明确后发增长新路径

新发展理念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为内陆地区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后发增长带来新的思路与机遇。对内陆地区自身发展而言,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内陆地区以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长期发展实践证明,我国沿海地区传统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以及先低端后升级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内陆地区单纯依靠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与国家政策支持发展路径弊端开始显现。事实表明,低端产业承接与市场机制落后难以支撑内陆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内陆地区有效避免传统发展模式低效发展阶段,以高起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对内陆地区向外合作而言,新发展理念为内陆地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新的机遇。当前,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开启,区域开放格局更加优化,新发展理念强调以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内陆地区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高水平推动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过程中培育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开放思路。

三、我国内陆开放的路径设计

推进内陆开放,可以按照点、线、圈、链层层递进,一是需要完善开发平台的建设,加快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形成内陆开放的着力点。二是需要深化东西部协调发展,构建内外协同、海陆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形成内陆开放的支撑线。三是需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推动资源要素和产业分工跨区域合理分布,形成内陆开放的拓展面。四是需要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形成内陆开放的延伸链。

(一)积极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形成内陆开放的着力点

开放平台既包括口岸、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特殊功能区等多种形式的实体平台,也包括各类综合实验区、试点等以政策创新为特色的虚拟平台。开放平台体系作为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和前沿政策创新的先行区,是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循環的重要节点,在沿海开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沿海开放发展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在内陆开放的过程中,同样要将开放平台建设作为先手棋,打造成为国际投资贸易合作的重要窗口。首先,要重点推进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先行对接国际先进规则制度,重点提升开放平台的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功能,形成内陆地区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其次,要明确各类平台在开放发展中的职能分工与互补,差异化探索各类平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制度创新重点,用好用足开放平台的政策先行功能。再者,重视发挥开放平台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点带面,推动更大范围的开放发展。

(二)深化东西部协调发展,形成内陆开放的支撑线

内陆开放是我国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沿海开放与内陆开放的协作关系,促进东中西区域间协同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沿海开放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全球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和要求已经发生转变。与此同时,中西部内陆地区还处于产业链的相对低端环节,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强烈需求,沿海与内陆间的产业合作有助于重塑我国产业链区域布局,提高各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效率,释放整体发展潜力。从全球经贸合作趋势来看,中西部内陆地区在新形势下具有向西向南开放的独特地缘优势,是打开新贸易通道的必经之路,能够与沿海地区形成开放互补,链接海运与陆运两条贸易线。

(三)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内陆开放的拓展面

都市圈作为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代化都市圈强调强化核心城市的带动力量,也要求周边中小城市的配合,都市圈内各城市应该做到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功能匹配。核心城市要注重积聚优势创新资源,开创高端服务领域,提高经济密度。各都市圈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核心城市产业高端化,非核心功能逐渐转移至周边城市。都市圈中小城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出台优惠土地政策和人力资源政策,提升本地营商环境,增强招商吸引力,加快打造制造业基础,推动周边中小城市建设多层次基础设施网络,承接核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以此促进都市圈内各城市功能协同互补、产业差异化布局和个性化发展,形成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各具特色、相互呼应、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四)打造重点产业链备份,形成内陆开放的安全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安全,明确要求“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内陆开放的过程中要注重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推动建设重点产业链在中西部地区形成备份,成为东部地区的关键替代来源,在面临产业链供应链外部剧烈冲击时确保国内大循环顺畅运转。为此,内陆开放地区要聚焦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研发,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重点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链进行布局,实施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再造工程,增强我国科技自主能力,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经济体系,不断优化我国的产业空间布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四、对我国内陆开放的主要建议

第一,以区域协同带动内陆广阔腹地发展。内陆开放立足于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布局,需要通过更大范围的开放解决内陆区域联动不足、动能传导阻滞的问题,同时也是进一步深挖内陆市场、激发中西部发展潜能的要求。

第二,以陆海联动打造开放开发多重通道。内陆开放需要借助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打开内陆对外开放立体化通道,与沿海开放前沿和中西部开放落后地区形成广泛互动,推动要素资源的跨区域顺畅流动。

第三,以创新引领形成新的开放比较优势。一是内陆地区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制度上的比较优势,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二是内陆地区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强对产业链上游和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形成科技上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

第四,以安全主導作为内陆开放的关键考量。内陆腹地承载着国家产业安全、国防安全、生态安全、科技安全等国家安全战略要求,开放过程中要注重并体现国家安全,承担国家战略缓冲与重要产业备份的功能。

第五,以全产业链参与新的国际产业竞争。面对全球化趋势性调整和短期性冲击的新变化,内陆地区适应全球产业链向着区域产业链演变的阶段性趋势,地区产业链的集群化是未来一段时期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趋势,也是内陆地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基础。

第六,以文化融合促进开放走得更深更远。内陆开放的对象和市场范围更加多样化,人文合作、民心相通在内陆对外开放中极为重要,这需要彰显中西部的文化特色,发挥其在传播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窗口作用。

(马健瑞,国研智库副总裁。胡国良,国研智库研究部主任。麻鑫鑫,国研智库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专员)

猜你喜欢
内陆地区内陆产业链
黑河中游内陆沼泽退化湿地芦苇栽培技术研究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中部内陆地区风电行业发展现状及信贷风险管控
内陆地区:创新链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论山东省内陆地区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培育开放型服务业发展新优势的重点领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