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短视频的滑稽与可笑机制分析

2022-03-04 10:51杨多铎孟凤丹阳
西部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短视频

杨多铎 孟凤丹阳

摘要:已被全网封禁的网红“郭老师”及其短视频充满了争议。就其滑稽与可笑机制而言,在文本层面上情节生产“郭老师”扮丑的滑稽;在观看层面上,观众用笑来消费“郭老师”的滑稽。传统小品的笑是批判的“笑”,“郭老师”的搞笑是其“疯”婆子形象与时尚性冲突产生的“无意义”的笑。观众在消费主义文化下,把这种笑逐渐变成“可怜的笑”“嘲笑”,甚至“轻蔑的笑”,把可怜变成了可笑,其观看过程构成暴力围观,最终“笑”的批判意义丧失。

关键词:“郭老师”短视频;搞笑与可笑;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3-0161-04

以不开滤镜、直播放屁等搞怪出名成为网红的“郭老师”(已于2021年9月初被全网封禁)受人追捧也受人嘲讽。在其直播时,除了“郭门”人士前来捧场外,经常会有“黑粉”到直播间或评论区举报并辱骂她装疯卖傻、丑化社会风气。聊戏先聊丑,无丑不成戏。长辈们在观看小品时会对丑角津津乐道,但观看“郭老师”的直播时,将其视为“低俗不雅、丑陋疯癫”,表现出厌恶,显示出与小品丑角相反的态度。这一矛盾冲突和态度反差引人深思。“郭老师”是丑角吗?其短视频的滑稽与可笑机制是什么?本文现就此作一分析。

一、喜剧性、可笑性与消费社会

对于喜剧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摹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丑陋的一种表现。滑稽的事物,或其貌不扬,但不会给人造成痛苦或带来伤害”[1]。并“超然于自己的矛盾之上,不觉得其中有什么辛辣与不幸;他自己有把握,凭他的幸福和愉快的心情,就可以使他的目的得到解决和实现”[2]。丑是一种艺术,审丑的本质是审美,这时滑稽是受到赞扬的,因而是喜剧的。

而可笑性则不同。俄罗斯哲学家、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遵循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丑乃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但他认为“只有当丑力求炫耀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才变成了滑稽”[3]。丑被炫耀为美,存在假意为美而故意炫耀的意涵,滑稽也就變成了故作的滑稽,而不带有审丑的本质,因而是可笑的。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认为“商品的逻辑得到了普及,如今不仅支配着劳动进程和物质产品,而且支配着整个文化、性欲、人际关系,以致个体的幻象和冲动。一切都由这一逻辑决定着,这不仅在于一切功能、一切需求都被具体化、被操纵为利益的话语,而且在于一个更为深刻的方面,即一切都被戏剧化了,也就是说,被展现、挑动、被编排为形象、符号和可消费的范型”[4]。商品逻辑已经成为社会的价值观,支配着社会的整个文化和生活。“以丑为美”的滑稽也就随之成为可供消费的商品。

冯晓莉提出了喜剧小品中的丑学因子,即演员的造型之丑、角色性格之丑、生活之丑。“在喜剧小品中,对于这种外貌的丑的刻画,小品演员一点儿也不感到难为情,他们在表演过程中还经常拿自身或他人的丑来调侃,以强调其丑陋来博得观众的笑声。”而所谓性格之丑,“既包括小奸小滑之人,是被嘲弄被批判的对象,但也包括本性善良但性格有缺陷的人。”生活丑态则包括“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丑陋的生活现象,看到人性的一些劣根性,比如欺骗、虚荣、愚昧、贪小便宜等”[5]。从这一审丑的模型来看,“郭老师”“丑”在何处?她展示的“丑”究竟是不在“以丑为美”变成了滑稽?作为观众的消费者又是怎样消费这样的“滑稽”?

二、文本层面:造型、性格与生活的滑天下之大稽

(一)造型之丑

“郭老师”所呈现出的衣着、发型、神态动作显得非常另类,与大众衣着时尚形成反差。她的造型呈现出以下三点特质:

其一,穿着体现体态臃肿。“郭老师”在短视频中穿的衣服都以深色为主,衣着朴素,并不光鲜亮丽,甚至有些俗气,具有市井平民着衣风格的特点。她的服饰搭配经常以“深蓝色加绒睡衣”“墨绿色羽绒服”“黑色印花打底衫黑色加绒运动外套”“红色打底衫,黑色呢子外套”“白色毛衣”“粉色毛衣”“黑色加绒外套”“深灰色红领银闪毛衣”“黑白相间加绒外套”等为主。“郭老师”对着装的美感度无感,没有对服饰进行合理搭配,反而把自身体态臃肿等状况表现出来,可以说与普通大众审美大相径庭。

其二,发型凌乱素颜出镜表现蓬头垢面。“郭老师”并不注重自己的外表,头发几乎就是随便一弄,并不像主流审美所要求的那样对自己的发型很注重,这是一种反主流的表征。她经常以松散马尾、披肩散发、乱糟糟的盘发等凌乱的发型出现在视频之中,有的时候也会以随意的盘发或者别一个不合时宜的发卡而出现。当代主流审美不仅以整洁为第一要务,而且追求美丽、纤细、华贵,发型体现个性或者衬托本身的气质。但在“郭老师”的短视频中,她却总是以凌乱的发型和不加修饰的素颜甚至是刻意凌乱的方式出现,搭配上其臃肿的身材,使其更加“丑上一遭”。

其三,神态动作极其丰富并伴随极大的夸张。例如本研究在采集视频文本时,经常能够看到“郭老师”在咬牙切齿,翻白眼,皱眉;扭捏,假装害羞,大笑;瞪眼,闭眼,怪叫;龇牙、眯眼、撇嘴;大喊大叫。她表现出过于神经质的行为,在神态表现上略显极端,而且意涵不明所以。“郭老师”在吃面的时候吐舌头,在喝水的时候翘着兰花指拿杯子,在尝鸡米花的时候翘着兰花指捏鸡米花。但是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并不会在吃东西的时候吐舌头,在喝水时是正常地拿水杯,在吃鸡米花或者其他零食的时候也是正常拿取。可以说她的神态和动作是在刻意扮疯扮傻。

所以,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到,“郭老师”体态臃肿,蓬头垢面,神态动作夸张不自然,这样的造型不断地突破着人们的审美下线,其造型之丑与小品不同,并不是原汁原味产自生活。人们比较熟悉生活化的造型包括有“一撮毛”的潘长江,头顶“大灯泡”的陈佩斯,“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赵本山,如果有一些刻意改造的部分,多半也带有突出人物形象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演什么像什么,把存在的真实状况通过扮演而展现出来。而“郭老师”“疯婆子”的造型则是故意打造出来的,不论是头发乱糟糟还是挤眉、瞪眼、张大嘴巴,都是在刻意装疯,而全无自然地形象流露。

(二)性格之丑

首先,“郭老师”呈现了一种对老年群体的一种蔑视:“住老小区有一个好处知道吗?你看我开着窗户啊,外面,附近老头啊老太太,炖鱼炖肉闻着这个味儿倍儿好,你知道吗?自己拿个馒头自己中午饭就解决了。”住老小区的好处是开窗户可以吸引老年群体简单解决午餐,这不是在炫耀自己的厨艺好,也不是真正关注老年人的餐饮问题,而是对老年群体的空巢现状和勤俭节约良好风尚的一种讥讽。具体而言,“自己拿个馒头”这种说法可以指代节俭,而自己解决则暗含了空巢老人的儿女没有在身边的现状。

其次,“郭老师”呈现出一种对缺乏伴侣的无奈,但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做作和戏耍:“好冷啊,有男人吗?好冷啊,天气好冷啊,有男人吗?抱抱我,好冷啊,冰凉!”“给大家学下绿茶,哥哥我想喝水,哥哥,这里面的水好热啊,我想拿你的嘴,然后吹完了以后,然后吐到我嘴里,行嗎哥哥?啊哈哈哈哈!”她的哀叹反映了当代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区隔,而强调“冷”则也在指代一种对“暖”的心灰意冷和渴望。但是为了“择偶”,或者是“取悦”男性,而刻意模仿“绿茶”并伴随着戏谑的语言和惹人生厌的动作,恶搞一样地在短视频中传递一种无意义的对爱情的假意渴望和对男性戏耍式的幻想。她并未对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任何见解,反而是在突出情感焦虑,借助疯癫戏耍人们的焦虑心理。

最后,“郭老师”对糟蹋食物进行了示范。她并不会对饮食所带来的味蕾享受进行描述,反而宣扬一些语言糟糠:“油炸鸡米花,鸡米花,油炸鸡米花,尝一下好吃吗,尝一下好吃吗,没有肉,哦,面包糠,第一口是面包糠,第二口,还是面包糠,再第三口尝尝有肉吗,还是面包糠啊哈哈哈哈哈哈哈。”“胃很小,小点声音!我这里面是有点方便面,还有丸子,还有点青菜,青菜,再吃两口我就不吃了,胃很小,没吃多少,我吃的多吗?啊?我就吃两口,非常好!你看这色泽,倍儿浓郁,倍儿香。还挺辣,够辣,幸好我早有准备,辣就吃点辣条。”“吃”的品质与“喝”的品质是反映生活格调的一个方面。但“吃”与“喝”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吃什么、喝什么,也在于怎样描述吃喝。“郭老师”的描述不是普通发表感受,也不是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而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胡言乱语。如果尊老的风尚可以被戏耍,情感焦虑可以被戏耍,食物可以被戏耍,毫无理由、毫无意义地戏耍着周围的一切,那么可以称“郭老师”是沉浸于玩世不恭的轻薄之人,不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个体。

(三)生活之丑

“郭老师”在生活上体现的就是一个稀松平常的普通人。首先,普通的生活被镜头言说出来。她的视频中有着单一的生活场景。她经常以自己的家为拍摄背景,展现自己的生活环境,主要有“家里桌子前”“家中某个位置”“厨房”“床上”,其他还有“轿车后座椅”“宾馆桌子前”“马路”等,场景非常单一,从细微处看去,与一般人家别无二致。其次,生活化道具是普通人家背景的重要体现。主题不同,道具不同,具体有“碗、筷子、面条”“水杯”“麻辣烫外卖,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调料盒醋”“猕猴桃”“火龙果塑料袋”“草莓”“鸡米花”“毛绒毯”“枕头”“电动车”等,多是快餐和便宜的东西。

“郭老师”在日常场景之中使用平常之物,但她会从把生活尽可能地非正常化。结合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诸多可以被称作生活中的小插曲也会变得违反公序良俗、恶俗甚至是干脆突破规则。

首先,在“尝鸡米花,咬三口都是面包糠”和“吃麻辣烫喝醋”的情节中,翘着兰花指拿鸡米花,还配以捂嘴笑的动作,让人不明所以。鸡米花是很普通的零食之一,咬下去三口都是面包糠这个事情并不存在笑料,而且翘兰花指吃东西,也不是自然动作,只能断定郭老师在拿普通的食物,借助奇葩的动作和对食物无厘头地描述以取悦观众。这实在是对食物的一种糟蹋,或者说是一种吃没吃样。

其次,在“模仿绿茶”的视频中,“绿茶”除了指代日常生活中的茶类饮品以外,如今还有另外一个意涵,即“绿茶婊”,“泛指外貌清纯脱俗,思想拜金,在人前装出楚楚可怜、人畜无害,真实却善于心计,野心比谁都大的妙龄少女。”[6]“郭老师”以自己蓬头垢面的着装、臃肿的身材、怪异的语调,表面上是在模仿着她所谓的“绿茶”,而实际上则是借公众印象中的“绿茶”形象来哗众取宠,以自己的扮丑博取注意力,而不是宣扬正确的女性价值观。

最后,在“骑电动车的同时大喊耶斯莫拉”的情节中则更加凸显了“郭老师”的疯癫,以致于“耶斯莫拉”成为网络流行语。但骑电动车是在马路上,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在骑电动车的时候大喊大叫,称不上是一种作为名人要进行规则示范的榜样行为。“郭老师”不修边幅、戏耍一切,日常生活中平常的小事被变得戏谑和不正常。当生活的普通也可以被拿来言说卖丑时,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所说的“让日常生活成为一件艺术品”[7]就成为一句空话。

“郭老师”在短视频中呈现出造型上的土里土气,性格上的玩世不恭,生活上的突破正常底线,所以其造型之丑可以出卖,性格之丑可以出卖,生活之丑可以出卖。在短视频被当作展示窗口的时代,“郭老师”成功把自己展演成互联网中的疯子,不是真疯而是假疯并且刻意卖疯,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以丑当作美”的行为,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法,她是在贩卖滑稽,通过贬低伤害自己甚至是出卖自尊的方式,使得大多数普通观众变相抬高身价,在文明或不文明中进行“观猴”行为,而这就是“郭老师”的卖点。

三、观众层面:对郭老师“滑稽”感到可笑

(一)消费滑稽

视频传播的中“笑”是由两个机制构成。一是滑稽,这主要发生在文本层面。二是可笑,这主要发生在观众层面。“郭老师”出卖自尊即为滑稽,而观众则以“笑”当作观看或曰其是消费这种滑稽的货币。

中老年人是拿传统小品形象来审视“郭老师”的,或认为其简单、低俗,或认为其接近生活,不值得一笑,可笑甚至有耻笑的含义。“郭老师不搞笑,与小品不一样。”“有点低俗。”“郭老师制作过于简单;小品有情节,有的语言有笑点,不一样。”“小品是需要创作的,内容深刻,有特点,有笑点,这个郭老师完全像个神经病。”“小品是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郭老师搞笑是没内容的。”“不能相提并论,小品有观赏价值或内容丰富,有内涵,她的没有好内容,不值得观赏。”

青年则单纯觉得其可笑,这种可笑主要是来自其对熟知事物的笨拙、对现代生活的反差。“郭老师不算是一个给人带来快乐的丑角,她故意设置了装傻装笨的诸多情节,比如吃猕猴桃一口吞掉,这是个啥呢?但笑笑也就过去了,不会跟‘郭门’的人干起来。”“我想象不到她是1994年生人。展现生活中的痴、傻、呆,每个人都有笨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所以也就是嘿嘿图一个乐了。”“郭老师其实挺另类的,有的时候假装在打电话或者吃东西的时候很怕旁边人看到。假装去偷韭菜被发现,当场抓住吃东西前虚晃一下,说我还没吃呢!弹幕上都是在哈哈哈,就觉得莫名其妙想笑,可能是被传染了。”“别的主播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是郭老师在展示一种日常生活的百态。如:吃东西、化妆方法、起床等。但是吃东西不算是在好好吃,也不是大胃王的那種吃播,化妆化得也很丑,说不出来是故意还是不会。真不怕别人笑话她傻帽。”

老年人笑其过于装疯扮傻,而青年人则只是饶有兴趣笑话这个奇观。在消费文化背景下,“郭老师”与观众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形成对立,带来冲突,她无厘头的言语和行为,呈现出一种审美奇观。青年人的审美过度也给了“郭老师”“丑”的侵入提供了一种可乘之机。青年观众对于这种短视频的围观带有一种猎奇心理,“郭老师”自恋扮丑的笨拙形象,与时尚文化所倡导的女性的形体美、容貌美大相径庭,显得扎眼,因而青年观众找到了“乐子”。

综上,“郭老师”出卖“以丑为美”滑稽,出卖自尊来展示卖点,不同观众则用不同的“笑”来对她的“滑稽”进行消费和解读。“郭老师”滑稽与可笑机制即为杂耍和围观,一方为了吸引注意不断扮丑而突破滑稽,另外一方绕有兴趣用笑来“文明”消费。

(二)可怜的笑、嘲笑和轻蔑的笑,“笑”的批判性意义的丧失

“郭老师”的生活方式是不精致的,她土里土气而又搞怪,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状。观众对她的笑首先是一种对底层人士可怜的笑。作为一个网红,“郭老师”的扮演是不合潮流的。与许多年轻主播相反,郭老师几乎不做造型,对自己的头发打理不多;展示场景单调,色彩不丰富,不注重房间和镜头设计,缺少个性化。观众笑“郭老师”,也是对她卖丑举动的一种嘲笑。在大家都在过着平凡的生活把生活当成艺术时,“郭老师”“滑天下之大稽”显然成为一朵奇葩,对她的笑更是一种轻蔑的笑。

关于“郭老师”现象,我们关注的是观众在笑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表面上是在笑“郭老师”背离时尚,实际上他们在笑中完成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不是青年人在笑,而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在笑:生活并非艺术,而是娱乐至死,万物皆可被消费,自尊也可以被出卖。这种“笑”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观众可怜的笑到嘲笑再到轻蔑的笑,把可怜变成了可笑。这种笑的社会学本质是对消费社会中弱者和底层生活状态的嘲讽,是一种对于底层生活状态的暴力围观。被演绎出来的所谓的底层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可供消费的景观。对小品人物的笑是一种对生产生活的笑。但是消费社会中,符号之下皆过客,底层人民真正的问题不会发现,也不会被解决,更不会被反思。人处在无尽地异化之中,缺乏自己类本质的知觉,笑就变成了一种情感宣泄的动作,而不是批判。这种笑是无意识的,之所以无意识,是因为消费主义已经内化或弥漫为一种血液和空气般的文化意识,铭刻在个人的审美逻辑和认知逻辑之中。所以这不仅是一个“丑”与“美”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学问题和关于人如何正确凭借并获得生存,知觉自己类本质的问题。

四、结语

“郭老师”短视频中“笑”的机制, 包括“滑稽”

和“可笑”两个过程。就“滑稽”而言,它发生在文本里边的,“郭老师”造型的可笑性、生活的可笑性、性格的可笑性,都产生于自信自恋的卖丑行径。“郭老师”短视频“可笑”机制发生在观众层面,他们秉持着消费社会的文化观念来观看“郭老师”的滑稽。“滑稽”和“可笑”即“杂耍”和“围观”。怜笑、嘲笑和蔑笑这一过程,说明了“笑”的批判性意义的丧失。观众的笑是一种消费主义立场,把可怜当成可笑,它是一种文化围观,是一种观看的暴力。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8.

[2]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91.

[3]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集[M].缪灵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11.

[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5.

[5]冯晓莉.喜剧小品的审丑学透视[J].中国戏剧,2009(7).

[6]天涯论坛.绿茶婊鉴定26条: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绿茶婊”[EB/OL].(2013-04-08).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4066373-1.shtml.

[7]HENRI L.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New York:Haper & Row,Publishers Inc.,1971:204.

作者简介:杨多铎(1998—),男,满族,吉林九台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媒介文化与传媒产业。

孟凤丹阳(199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单位为吉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短视频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