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2022-03-04 13:17蔡楚璇黄永亮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效率化学药物

蔡楚璇 黄永亮

作为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药物化学课综合性强,涵盖内容广泛繁杂,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这要求科任教师须与时俱进,加强教学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与高校的专业教育不同,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具有专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特征。就中职药物化学来说,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输送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贴近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会影响其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甚至影响到他们将来能否独立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提升发展自我,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对药学技术人才的需求,胜任药品生产、药物检验及临床用药指导等岗位的工作。然而,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容乐观,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效率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心话题。本文以药物化学课程为例,对中职药剂专业学生的学习效率现状进行研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进行剖析,并制定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其他科目的教学提供借鉴。

一、中职学生学习效率现状

学习效率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往往学习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合理,自我管理能力强。他们学习规划能力强,课堂参与程度高,能够自觉地进行独立思考、反思和总结,同时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始终保持信心。药物化学课程所涉及的化学药物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琐碎,没有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难以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目前中职学校的多数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合理计划,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律性,影响了学习效率。

二、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笔者对中职学生药物化学课程学习效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生源素质不高

多數中职学生原来学习基础薄弱,“先天有些不足”。其中相当部分中职生源来自农村。和城市相比,农村教学资源和条件较差,学生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不高,不少家长为了生活在外谋生,对儿女的学习关照不够,造成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而药物化学课程对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对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们往往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而基础学科的学习又是为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作铺垫,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薄弱,自然影响对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更高的药物化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学生学习被动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尚不稳定,生理和心理均不成熟,对专业的性质和前景认识不够。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其综合性和应用性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的学习;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堂不专心听课和做笔记,甚至玩手机,睡觉;课后不复习,对作业马虎应付,流于形式;对课本上的知识点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能力,反思、拓展能力不强,充分体现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

(三)教师影响力不强

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跟学生自身有关,也与教师不无关系。如上文所说,中职学生的性格、心理等方面尚未成熟,加上自身基础先天不足,缺乏学习信心,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而教师的感染力不足则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在当今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中,中职教育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人们对中职教育关注不够、了解不足,而中职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理念等相对落后于高校,个别专任教师没有严格要求自己,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自我。因此,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不够高,授课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就业的实际应用脱节,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表率和调动的作用,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师生互动不足

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师生关系的建构也十分重要。然而,目前中职学校部分课堂教学方式还较为传统,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缺乏以学生为中心,一些教师照本宣科,课堂不提问,不关注学生反应。而学生多数视教师为权威,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师生难以拉近距离,学生不敢主动提问或回答问题,被动听课,课堂互动不足,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五)学习评价不科学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以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能够发挥良好的导向、反馈、改进、激励和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目前中职教育的评价机制较为传统,基本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为辅。平时作业依然多以传统的纸质形式上交,由于不少科任教师兼任多门课的教学工作,学生基数较大,所以对纸质作业无法投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批改,对作业完成情况无法及时给予反馈,甚至不予反馈,导致平时作业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导向、改进、监督等作用,学生因此对作业也常常马虎应付,所学知识难以得到巩固,影响了学习效率。

三、提高中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效率的策略

由上可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必须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手制定相关策略,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改变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态度

1.明确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目的

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及能力,无法根据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趋势及要求安排好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他们对于课程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教师在开课时需强调药物化学课程是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学生毕业后进行职业资格考试(药士、药师、主管药师、执业药师等)的必考科目,从而引起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的重视,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

2.改变对课堂的态度

中职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的部分原因是对其实用性认识不够,而科任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更会加深他们对这门课的错误认识。因为灌输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关注不够,它虽然让学生在短时间了解课程理论知识,然而对实用性较强的药物化学课来说,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难以满足课程的要求,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课堂的态度,而且能调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真、假药的鉴别和检查是药剂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因此教师在讲授药物知识时,可以设置实验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辨别药物的真伪。如在讲解苯甲酸酯类局麻药——盐酸普鲁卡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两种未知的注射液,让学生在学习盐酸普鲁卡因的知识(芳伯氨基、酯键、叔胺及盐酸盐的化学性质及鉴别方法)过程中,通过实验鉴别出哪一种注射液为盐酸普鲁卡因,从而加深对苯甲酸酯类局麻药的理论知识的掌握。

3.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需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加强引导,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改变其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的现状。科学的学习方式必须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课前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及时提问;课堂上,教师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可以先就之前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提问,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要突出每个章节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不同章节之间的知识联系;课后要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在复习中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都是各自为营,彼此之间缺乏合作互动关系,因而学习不自觉、成绩差的学生会因碰到困难得不到解决而自暴自弃。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能让多个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展开合作,在行动上相互帮助和配合。科任教师可按照成绩、能力等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一两个较优秀的学生发挥带头作用,他们按照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组织和协调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这样,原来互不相干的个体变成一个个学习的有机体,能发挥群体的积极作用,能调动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但学习差的学生因为有人帮扶而得到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优等生在组织小组学习、帮助后进生的过程中也能巩固自己的知识。这种合作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能改善师生、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营造和睦的课堂、班级气氛。

例如,药物化学的实验课一般有若干个操作步骤,因此,教师可将全班进行分组,指定成绩较好、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来组织和协调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组长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分工,不同的学生操作完成不同药物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组员遇到问题及时提问,组员之间互相帮助解答;组长要留意组员的操作情况,发现操作错误应及时指出和纠正。实验完成后,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原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实验报告,并上台展示和交流实验成果。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到整个团队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教师自身魅力

教师自身魅力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提高自身魅力,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魅力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专业知识的掌握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新药层出不穷,药剂专业的学科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而药物化学课程涉及临床现有药物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也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及教学内容。所以,药剂专业的教师需要定期参与临床实践以获取临床最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升自我。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以渊博的知识、精良的业务对课程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解,赢得学生的信服。

2.教学技能的运用

新时代的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对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需求逐渐增加。教师需要娴熟运用教学技能,使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灵活有效的展示。若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则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反感。因此教师必须实施多样化教学,可以引入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苯异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盐酸麻黄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海关查处走私易制毒化学品——麻黄素(别名为麻黄碱)及制造毒品案(麻黄素制成冰毒)的相关案例来阐释麻黄碱为何能制成冰毒和两者在结构上有何区别的问题。这样,教师通过将典型案件与课程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情景设计和案例分析,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及专注力。

医学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或者使用各种社交工具对学生进行医学教学,可以满足医学院校学生接受教育的要求,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用多媒体展示药物结构和药物合成过程能使其更为直观、立体。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手机APP学习平台进行提问、抢答、讨论和测验,能使学生日夜不离手的手机变为课堂教学的工具。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多给他们参与的空间,使其积极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师生关系的建构要求教师主动和学生接触,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营造和谐的氛围,从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视作个体,把握其心理特点,了解其情感需求,予以更多人性化关怀,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只关注教学,对学生缺乏关爱,和学生缺乏交流,这种“冷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進心,对其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

科学的学习评价机制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三部分。在当今信息化的背景下,中职药物化学课的科任教师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使这三部分得以有效实施。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并配以相应的自测题。这样,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自己的授课效果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课堂上,教师利用预先在网络平台上设计好的题目就某个知識点对学生进行测试,也可以启动签到、投票、抢答、主题讨论、自评及互评等活动,以巩固授课内容,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课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布置更丰富多样的作业,改变传统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以上三部分的各项活动可以预先设置好权重,且活动结束后能按时显示分数或课程积分,以构成平时成绩的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定期公布学生的积分情况,并针对具体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提醒、敦促。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随时看到自己平时表现所得的结果,对其学习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职药学专业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其影响因素涉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以上阐述认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必须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培养其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提高自身魅力,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样先进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药物化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健军,梁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药物化学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77):89,99.

[2]何业.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自助成长档案应用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1(21):66-72.

[3]吴秀铃.中职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6-17.

[4]崔岩等.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调研报告[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7):105-106.

[5]林裕程.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对策[J].职业,2018(29):68-69.

[6]庄岩.高职院校中职生源学生现状及教育管理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4):52-54.

[7]林清钰.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6):39-41.

[8]王琳,马瑞霞.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6):106-109.

[9]杨颂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2):131-13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效率化学药物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跟踪导练(一)2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