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社区终端超市的无人配送瓶颈探究

2022-03-04 06:26伏嘉裕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22年1期
关键词:瓶颈无人终端

伏嘉裕

(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徐州 221116)

0 引言

2020 年疫情爆发以来,“无人配送”一词已经成为大众媒体上的热点词汇。现阶段,国内已有相关无人配送服务公司在一线城市及超一线城市进行公共场所试点无人配送,且取得积极成果。但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服务仍推进困难,其推进障碍分析整理尚不清晰。

本文将以江苏省某二线城市大型居民小区为例,从政府端,企业端,消费者端以及当地社区客观条件对其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问题进行分析整理, 旨在为将来社区终端超市实现无人化配送提供资料借鉴。

1 无人配送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1.1 无人配送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国外无人配送领域,无人机,无人运送车[1-2]及无人配送机器人均已试点服务。 电商巨头亚马逊于2013 年最早提出无人机配送概念, 并在2016 年使用其自足研发的Prime Air 送出第一单。 美国Nuro 公司推出的R-1 型无人配送车可以在大多数公路行驶。Uber 公司于2017 年11 月投入使用无人卡车在亚利桑那州全境送货。 德国Mercedes-Benz已于2015 年在美国内达华州进行无人卡车的路测。 日本ZMP 机器人研发公司试点推出Carriro Delivery 配送服务[3]。

国内无人配送领域起步于2016 年,并得到政府和企业关注。 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递物流产业也应运迅速扩张并发展成熟。 由于近年来爆发全球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频次和危害等级不断加重,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难,快递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长时间困扰消费者,无人化配送模式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相关研究推进迅速。 美团于2016 年投入研发无人配送车,并在两年后发布无人配送平台, 且将无人车部署在雄安新区进行无人车试运营。 2018 年5 月,阿里与速腾在阿里菜鸟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 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应用固态激光雷达的无人物流车G Plus[4]。 除电商巨头外,国内大型物流企业也纷纷加入无人配送市场,菜鸟物流,邦德快递,中通快递,苏宁物流,圆通快递等相继推出无人配送车和无人机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智行者,坎德拉,新石器,一清科技等技术开发商,服务供应商陆续入局,推动无人配送领域快速发展。

1.2 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现状

当前,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除极少数高端小区内部, 有无人配送技术供应商的试点配送外,国内基本没有社区终端超市尝试无人配送模式,大多仍采取消费者进店购买;物业大管家模式[5]代购;线上下单快递人员配送和微信群购专人运送的模式。

除原有传统的社区超市外,天猫超市,苏宁小店及京东便利店等电商巨头零售店已在物流链终端社区设立站点,降低配送“最后一公里”成本的同时,加快配送服务进程。较之传统社区终端超市,电商巨头开设的社区终端超市,如天猫超市,苏宁小店等,由于其具有线上接单,就近配货送货的能力,在当前“互联网+”的零售模式下更具有优势,也更易于对接未来的终端超市无人配送模式。但该模式距离实现落地并大规模推广,仍需克服多重障碍。

2 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瓶颈分析

社区终端超市的无人配送服务并非技术或服务提供商的单向商业活动,而是需要多方社会力量合作推进的新型的物流配送商业模式,因此需要以相对宏观的视角进行多角度剖析,从而形成较为准确的把握。

2.1 政府层面瓶颈

政策层面瓶颈: 无人配送相关服务仍处在项目推进的初始阶段。当下各级政府仍很难出台与之匹配的鼓励政策,相关立法也有待完善。以本次调研的当地市政府为例,无人配送企业所需的道路行驶权及安全许可等一系列权利现阶段无法保证,同时相关的法律约束也不健全,对于无人配送服务出现的不规范现象难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约束。

资金层面瓶颈: 无人配送相关技术距离项目落地仍需进行技术攻关,且普通社区地理环境条件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繁多, 因此无人配送服务提供商仍需投入大量成本进行如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算法改良,针对性仿真测试,设备制造及公路测试等一系列完善工作。因此,当下无人配送服务提供商尚不能向各级政府递交详尽的企业计划书以获得政府投资。 由于国内各居民社区情况大不相同,需求各有差别,限制复杂繁琐,单纯靠无人配送服务提供商自身及投资人承担此项成本投入风险高, 且短期几乎无法得到任何收益,因此当地政府对无人配送服务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

2.2 企业层面瓶颈

无人配送技术供应商层面瓶颈:现阶段,无人配送服务相关企业多集中在超一线城市及一线城市,二线及以下城市中几乎没有该类型企业。 以本次调研的城市为例,如若需要在该城市投资无人配送服务项目,企业则需要在当地建立相关办事处以负责运营,推广及后期维护,但目前,二线及以下城市没有足够吸引力吸引无人配送相关企业进行投资及公司建制拓展。

在无人配送技术领域,如何实现全时段监管,冷链运输, 复杂情景应对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困扰着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服务的推进。目前,通过卫星定位功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网络条件较好的公共场所无人配送,但社区环境相较于前者更为复杂,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更为多样,对于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更为苛刻。 此外,在公共卫生时间爆发的情况下, 无人配送设备的自我消毒技术也是该技术领域需要攻克的技术问题之一, 现阶段智能技术特别是硬件设备在防控一线的应用还比较有限[6]。

社区终端超市层面瓶颈:社区终端超市瓶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无人配送服务的成本增加,二是获取周边小区的准入许可。同样以本次调研的大型居民小区为研究对象,该小区内部未设有社区超市。生活超市,便利店,小吃店都集中在小区配套的商业步行街内及小区外围的商业门面房中,如图1 所示。在小区周边超市中,除一家小型苏果超市和一家天猫小店为连锁品牌外,均为当地人自营的小型生活超市,营业员工多为自家亲戚,售卖货物范围主要集中在生活日用品及日常生鲜食材等。

图1 某大型居民社区及周边鸟瞰图(深灰色区域为居民社区;黑色区域为主要商业步行街)

经过实地调研发现,所有小区周边超市的均无法实现高利润率经营。此外,该小区周边超市现阶段基本未使用任何配送服务,并且没有与美团跑腿类似服务建立联系,因此在无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对接无人配送服务会导致其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加,利润率进一步降低。在小区准入方面,该小区设有严格的门禁出入制度,车辆及业主入内需要车辆识别或刷卡出入。 小区物业管理体系完善,与业主相关的每项决议都必须进行全体业主投票,因此,即使增加了该小区周边超市的无人配送服务, 未来获得小区的准入许可还需要征得全体业主同意。

物流服务提供商层面瓶颈: 现有社群终端超市基本为小微企业,经营规模有限,现阶段很难吸引高科技公司以及电商巨头投资无人配送服务。 以此次实地调研小区周边超市为例,除一家天猫小店外,其他超市均为单纯线下经营实体小型超市, 经营规模及日常消费交易金额微小,经营产品多为生活日用品及新鲜食材,难以吸引第三方物流公司投资无人配送服务。

2.3 消费者层面瓶颈

消费者端相关无人配送问题调研共发放200 张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138张。有效问卷分析得出,其中中老年人数占本次问卷调研的62%,其中87%的中老年人群认为自己无法独立操作智能终端设备或无人运送设备进行线上购买,取货及退换货;74%的中老年人群几乎没有在线上购物的经历;92%的中老年群体倾向于在线下超市挑选生鲜类货品。 年轻人群占本次问卷调研的29%,其中83%的青年人群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强;34%的青年人群不同意无人配送车辆进入生活区。

消费者端是物流链“最后一公里”中最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最多的一端,主要表现为该群体受到的客观限制条件多种多样,个人意愿与个性化需求各不相同。 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占全部无人配送供应链总成本的13%~75%[7],且配送服务进程缓慢,配送成本将大幅提高。 以本次调研的小区居民为例,该小区居民约为7500 人,其中居民年龄层次,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工作要求,健康状况差别较大,因此该现状对于社区终端超市的无人配送服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消费者心理因素将不同程度困扰无人配送服务的开展。 现阶段该大型居民小区中,中老年人群占比约为六成。该人群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电子技术接受度较低,智能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使用率大幅低于年轻群体,线上购物经历也明显少于年轻人群,因此中老年群体更加倾向于线下社区超市购买所需货品。 且该人群对其购买货品的品质有着较高要求, 更加倾向于线下亲自挑选高质量货品,如生鲜类货品等,且不信任他人挑选的货品。 因此在中老年人群中,无人配送服务的推广普及工作将受到上述情况阻碍,且所配送货品质量需满足消费者主观评判标准。

相较于中老年人群, 年轻群体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较强,该情况同样会对无人配送服务的推进造成困扰。 相较于公共场所的无人配送服务,如上文提及的城市中央办公区,家庭环境较为私密,在该环境中,消费者的防范意识也较强,心里戒备也更强,该情况对于社区无人配送的推进造成障碍。例如,在现有的无人机配送服务中,该设备所配备的高清摄像头,指纹识别或声纹识别设备会对个人隐私意识较强的消费者造成极大的心理接受障碍。

2.4 其他客观因素瓶颈

目前,京东,美团,苏宁等已将无人配送车以及无人配送机器人部署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的中央CBD 区域进行试点配送。 但该区域与普通居民社区复杂程度大不相同,住宅区域无疑对无人配送的技术要求更加苛刻。

以本次调研的江苏省某二线城市的大型居民小区为例,与城市中心商业办公区相比,该小区路径设置更为复杂,由于小区绿化带,儿童游乐场地及居民活动区的规划布局原因,致使小区路径高低起伏不平,宽窄不一,道路台阶繁多。大型乔木[8]及空中电缆的排布对0~10m 的空中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 对无人送货车的配送作业及无人机低空投递作业形成障碍。

除运送路径障碍外, 该社区内部的网络信号接受强度强弱不一。在开放广场及路面网络信号收集良好。但地下室空间, 变电室附近以及稍偏的单元入口处网络信号收集较差,出现信号中断情况,这一障碍又对无人配送服务的开展造成困扰。除此之外,该小区对小区内部的车行路径设置有着明确的规划。该小区一期二期共用同一车辆入口,其余出入口均为狭窄的行人出入口, 且车流方向为单一逆时针方向,路面宽度仅容许一辆汽车通过,即使在取得了无人车辆准入小区的许可下, 无人配送车仍然会造成小区内部车辆的积压,降低车流速度。 同时,车行道路与人行道路连接处均设有路障,禁止车辆等交通工具深入居民住宅区域。

3 结束语

在社区终端超市无人配送瓶颈中, 政府端瓶颈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持跟进不及时,相关法律体系有待完善以及鼓励资金发放不及时等问题;企业端瓶颈主要集中在:无人配送服务供应商公司建制拓展问题,具体技术难关攻克问题,社区终端超市与无人配送服务对接问题, 社区准入条件获取问题, 以及社区终端超市于第三方无人配送服务提供商商业合作等问题;消费者端瓶颈主要集中在:无人配送服务推广及普及问题以及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 社区客观条件瓶颈主要集中在:地理环境复杂应对难等问题。

现阶段,多数小区高层小区设计有地下车库,小区内部实行人车分流,各单元电梯直通地下车库空间。 无人配送设备应尽最大可能利用该空间, 存储各单元所购买的货品。将原本的快递集散地去中心化处理,以独立单元为中心,针对各居民楼客户,利用智能无人运送车及电梯进行配送服务,既避免了大型无人送货车进入居民活动区,又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无人配送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人配送将是未来配送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与突破,社会各级力量的合作,以及消费者接受度的提高, 无人配送服务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在终端消费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猜你喜欢
瓶颈无人终端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HUMS在无人直升机上的应用与展望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反击无人机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基于声波检测的地下防盗终端
诗到无人爱处工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无人岛上的试验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