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四个注重”

2022-03-04 21:53曾长盛重庆市江北区米亭子小学40002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鲁迅文本母亲

曾长盛(重庆市江北区米亭子小学 400020)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层次深浅也不尽相同。陶行知先生就指出,一个教师负有三项责任:他不应“教学”或教学生”,而应“教学生学”;应引导学生向知识靠近,允许他们有一个主动的探求过程而不单是把现存的完整的知识教给他们;应该把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联络起来。教的频率和方式都应适合学生需要。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尽量立足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让文本更好地为学生所学,为学生所用,使其语言能力得以逐渐提高,也使其自身的思维得以发展。

一、解读文本的语言——注重表达特色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找到那些凸显文本特色的,或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让其逐渐明白自己在学习实践中如何把握应用。如作者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用独特的语言表达,让每一个为人子女的我们,都被他那浓浓的体现母爱的语言所动。文本这样描述:“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母亲发自内心的真情。教师如何解读以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呢?如果仅限于让学生机械朗读,学生会发现这一语言形式不同于自己的习作表达。“我的母亲”反复出现且后置,那是一种先呈现人物的影子,慢慢让读者去感悟母亲的形象,特别是那一转身,这种近景的特写,终于让读者看清母亲的面容。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或许是一辈子也无法忘却的。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是内心的一种涌动,更是一种内心疼痛的呼唤。在这里,教师通过准确解读,把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背后的特殊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无穷的想象,加上读、悟结合,“慈母”二字更丰富的内涵便愈加清晰起来。课下,笔者让每个学生做家庭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尽量运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情感去描写母亲的慈爱。在下笔时,学生自然会逐渐有更真切的描绘。这样的应用不仅让学生真正学会倒置语言的神奇妙用,更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母爱这一人类伟大情感。

二、解读文本的思想内涵——注重适应学生的认知

所谓思想内涵,是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教师对文本思想内涵的把握,直接影响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思想或直接或微妙或文外有意、画外有境,这些就需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感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通过四件事描绘出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笑谈“碰壁”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关心女佣阿三。如果每一部分都去深入体会,整堂课就会有点臃肿,见之散乱;而且教师可能会做一些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解读。如我们在授课中往往会有意识地对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子做深入解读,要把鲁迅不屈不挠的精神挖掘出来。这样的解读虽然符合文本的思想内涵,但远远超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其结果可能学生越学越糊涂。教师与其做这样做无用功,何不真正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从文中具体的事件体会鲁迅的伟大人格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点拨、提示时,择其要者而析之,择其易者而入之。通过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就可以对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个性,含蓄乐观的性格,关心底层劳动人民的精神多一点认知,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

三、解读文本的情感体验——注重从人的内心出发

文本的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东风催花、夏虫弹琴、秋霜红叶、冬雪沁梅,能让文字的意蕴穿透人的心灵,同读者产生共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利用文本载体,促成情感体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文《草丛的村落》有这样一段文字:“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这些语言如果单纯从一种拟人、比喻的手法让学生理解,动物的叫声再美也只是动物的叫声,怎么能和创作了伟大音乐的艺术家相提并论呢?教师如果认真解读文本,会发现作者心中早已把虫子当作具有创造才能的人类。这里有演奏的音乐家,更有善于听觉的音乐家,这些全才艺术家们,在这里是一次艺术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更重要的是作者有一颗与自然同物、与自然同乐的,对小生灵“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喜爱之情。因此,这种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只有和小虫子是朋友、是知己的新型人类才能听懂、悟懂。教师要善于从人性的角度,从个人的体验谆谆启发,使学生明白作品的用意。

四、解读文本的“空白”——注重联系时代背景

陶行知先生曾说:“文字中心之过在于以文字当教育,以为文字之外别无教育。”他又说:“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材文本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的平台,作者给予文本许多想象空间,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解析,赋予它更多的意义。《穷人》中有一段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连串用了多个省略号,教师可以解读为:桑娜就是在做好人,她抱回死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心神不定地担忧丈夫回来会揍她,生活的艰难不允许她这样做。她爱丈夫,爱孩子,正是基于这种爱,她承受的压力让她惊魂未定。但是,如果对列夫·托尔斯泰所处的当时俄国的时代背景进行大致了解,教师也可以将这段话解读为,主人公桑娜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的五个孩子,以及整天在生死边沿挣扎的丈夫生活更悲惨,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这一举动令人难以相信。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个典型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有力抨击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和腐化。在续写文章结尾的练习时,学生也会自然联想到,一家七口最后在悲惨中也会悄无声息地离去。这样解读文本空白,是符合俄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的。

五、结语

真正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深入解析教材,点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教材,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精神享受,一次心灵的洗涤,心灵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猜你喜欢
鲁迅文本母亲
鲁迅,好可爱一爹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给母亲的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