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点”取“力”,以“力”助“行 ”
——以“依法行使权利”为例

2022-03-04 21:53张莹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中学校215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痛点仲裁维权

张莹(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中学校 215000)

面向未来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将认知推向纵深并创造价值,进而激发持续的学习行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可以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涵养学生面对未知世界的素养和勇气,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并进一步走向行为自觉。而学习动力不能被给予,必须通过主体在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体味学习价值,在满足自身期待中不断建构。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第二框为例,探索以指向学生学习动力为本的动态化学科课程样态。

一、立足“原点”,创设情境,触发求知动力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想让教育真实发生,就必须立足学生生活,以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规律思考教学设计,扩展学生的思维张力以唤醒和启发学生学习原动力。为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的深度指向,从课堂的整体设计到细节驾驭,从精心预设到精彩生成,都需要秉承学生立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命成长出发,创设一系列视角宽广、思维开放、思辨性强的主题情境,通过生活化取材建构社会现实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了解所学内容与自我成长联系,教师既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境,也可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让学生在时空上通过不断拓展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持续不断的生成学科知识。

伴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的越来越多,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手机屏幕总会自动显示一些提示语——“病毒”“垃圾”“内存严重不足”等,如果按照提示清理手机,会发现这些“安全提示”越清理越多,手机越用越慢。实际上,这些“提示”背地里正在偷偷获取手机信息。同时,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性的内容也源源不断地推送到手机上。大部分成年人对此类现象有着高度警惕,但是老年人却容易被误导和欺骗。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后,老人因为安全和法律意识的缺乏,往往维权无门。为此,本课在设计时,选取2021 年“3·15”晚会曝光的关于提醒老人慎用手机清理类软件,防止诈骗和信息泄露为背景素材创设主题情境,围绕学科知识展开为什么要依法行使权利、怎样依法行使权利讨论。依法破解社会弱势群体的维权困境,取材于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思考、提升,增强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侵权、维权中与社会对话、与不法争锋,适应多元文化共生的复杂的社会,带给学生法律寓意和社会思考,触发求知动力。

二、直击“痛点”,深度思考,升华思维动力

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实际上,现实生活会带给学生很多困惑,有时也会让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心理矛盾状态,学生需要学会从迷惘走向清晰,看问题的角度也从一元走向多元,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考。这时需要教师担负起教学责任,明确学生的认知起点,设置“思维障碍”,找准学生认知冲突的“痛点”,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挑战性问题之间搭好深度思维的阶梯,通过拓展性问题、生存性问题、两难选择问题等直击“痛点”,进而诱发课堂质疑、思考和辩论,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长智慧见识,促进情感生长,学生也向着未来努力迈进。为此,针对老年人手机的“陷阱”,教师提出如下“痛点”。

(1)老人为何会轻易受骗而不自知?为何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欺骗和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现实生活中,中国人的维权意识并不强烈,请你分析中国人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差的原因。

(2)教师出示中国消费者协会关于“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的应对措施”的最新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当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措施大体分为自认倒霉、依法维权两种方式。教师追问:当你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你如何抉择?试说明理由。

(3)柏拉图说:“法律是自由的保姆。”而西塞罗说:“为了自由,我们当了法的奴隶。”有人认为,法律有时是保护公民自由的坚盾,有时是限制公民自由的枷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学生通过反思和讨论意识到:在我国,目前侵权成本太低,维权成本过高;公民权利意识差、法治观念淡薄;公民对于维权所需的程序和具体途径模糊;没有完善的普法教育;空巢老人缺少关爱;老人自我保护能力弱等都会导致国人维权意识和能力减弱。依据《宪法》中对公民行使权利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三、寻找“跳点”,关注合作,激发持久动力

陶行知认为:“国民要有共和精神,学生就先要有共和精神,而学生有共和精神的前提就是要有互助的力量。”课堂教学真正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合作学习并学以致用。围绕现实问题,由学生小组合作、自我创设课堂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自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习内容的留存率,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在合作中实现学习的“跳跃”,在“跳跃”中实现三思而行,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行动当中,并激发持久动力,让学生未来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时学会辨析、判断及行动,让生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温润和生长。

例如,在介绍怎样依法行使权利以及探讨四种维权方式时,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派代表展示的方式,自己设计板书和展示形式,时间控制在5 分钟以内。

(1)协商组:学生创设一分钟的“老年人手机陷阱”协商解决情景剧,教师结合学生讲解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协商的特点、原则、过程和适用范围。

(2)调解组:学生小组简单展示消费者协会的调解手机诈骗过程和思考,教师补充强调:调解的依据、过程和方式。提出综合性问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区别;如何区分“协商”与“调解”?

(3)仲裁组:学生继续围绕主题“老年人手机陷阱”用情景剧的方式展示仲裁方式,提醒台下学生仲裁和诉讼的不同。教师强调重点:仲裁的适用范围、过程和特点、哪些纠纷不能仲裁?

(4)诉讼组:学生简单介绍三种诉讼方式的区别,教师补充解释行政诉讼,并总结难点:仲裁和诉讼的不同。提出探究性问题:公民依法维权时,为什么不能直接诉讼?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维权方式比较合适呢?

教师通过创建这种协作和思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刻体会到了不同的维权方式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遇到侵权行为后,要遵循合理合法的维权路径,不能跳跃式维权,不能直接诉诸法院。遵循“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问题解决路径。

陶行知曾说“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持久的学习动力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将学生的经历嵌入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原点”“痛点”“跳点”等关键点,寻求合作,深度思考,解放思维,创生知识,强化价值,激发学生持久、深入的学习动力,应对未来学习挑战。

猜你喜欢
痛点仲裁维权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维权去哪里?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一种多通道共享读写SDRAM的仲裁方法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释原则:溯源、适用及其略比
又来了个打算维权的
完美 打假维权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网购遭欺诈 维权有种法
两岸四地间相互执行仲裁裁决:过去、现在及将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