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应用型高校地质工程专业-重点实验室平台-创新团队三位一体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2022-03-04 14:26陈全君尚彦军帕尔哈提祖努曹小红孟和许涛
新疆地质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疆实验室工程

陈全君,尚彦军,2,3,帕尔哈提祖努,曹小红,孟和,2,3,许涛

(1.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新疆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线路规划和工程方案(沿线资源开发、经济产业布局与工程实施方案),给“一带一路”规划与建设带来重大地质风险。新疆是我国连接欧亚大陆重要经济桥梁、“一带一路”核心区,交通、水利水电和矿业开发等工程建设需要地质安全保障,同时对影响工程规划和安全稳定的地质灾害需调查及隐患排查。新疆社会和谐稳定必然要求将防灾减灾提升到应用的高度。随着我国西部地区极端气象事件增多、工程活动强度加大,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扩大至105.99×104km2,占新疆面积的63.7%。针对新疆山区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以及“一带一路”规划建设中面临的地质风险,迫切需要引进和培育本土年轻科技人才、相关科研工作须尽快落地和创新。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专业优化升级的方式提升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必将成为院校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地方高校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1]。应用型高校重视知识应用,突出融入社会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具体说就是近年来推动的转型高校,培养学生侧重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现实场景之中[2]。谢冰蕾等围绕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中区域机制、主体博弈及产教合作障碍,提出宏、中、微观3 个层次的实践途径[3]。“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求高校不仅要注重单个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还要注重以科研创新基地为平台,发挥科研创新团队的集群效应[4]。创新型科研团队是地方高校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和凝练学科特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5]。刘怡等基于2020 年西北5 省38 所院校教师调查数据,发现探索教学与科研耦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育活动等,是推动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有效途径[6]。学科和专业是学术的两个方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教师的两项工作任务。学科是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位,科学研究是教师和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思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贡献。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须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创造新知识、学习体验解决新问题,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之路[7]。

我国应用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西部高校需要集群式发展。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及中高级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在高精尖产业领域,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突出[8]。虽据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基于学科专业团队三位一体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绩[9],但作为室内实训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实验室或基地不可或缺。实验室平台人是关键,设备是条件,实验室在教师和学生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实验室团队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着力点,需从学校及实验室考核机制上进行创新探索[10]。如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基于专业、学科、基地三位一体的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取得一定实效[11]。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疆核心试验区定位,配合学校综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新疆工程学院地质工程学科-实验室平台-创新团队三位一体历经9 年建设已初具规模。以下将其探索过程和实践情况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建设过程中大型工程选址、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的开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均面临着大量的工程地质问题,离不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持。新疆为生产一线服务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紧缺,目前每年本专业毕业生仅100 人左右,人才缺口达数千人,供需矛盾尖锐。本专业紧密围绕新疆地质和煤炭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能力强,留得住”的地质工程专业人才,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1 学科特色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地质工程专业,是理科地质学与工科工程学间的桥梁,既是地质学的应用拓展,也是工程学安全经济的基础。它是地球科学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和途径,是地质学应用的重要领域和方向,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疆核心试验区的关键支撑学科之一和地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出口。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有多年经验的教授言传身教、技艺传承。针对非普通班学生,确保国家通用语言学习4 年不断线,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新疆地方经济发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强化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地质工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和预期成果,包括培养青年专业教师队伍、培育社会急需的地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可望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教学创新

1.2.1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改变目前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状况,带动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把以课堂为主阵地的“评课”和“评学”活动开展起来,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持续改进、作业设计、批改、评价的有效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作为研究基本内容。

1.2.2 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培训和交流请内地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知名教授来校做报告,或现场观摩(如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课堂实时教学情况。

探讨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合作探究、创新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大一学生开设入门启发型课程《地质工程专业导论》。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全国工程地质创新实践大赛,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内化→应用能力,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以致用,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科思维。教学过程中能始终贯穿OBE理念,确定目标→讲授、讲解基本方法和原理→提出工程实际问题→分组讨论、小组竞赛、汇报展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生生互评、教师点评→提出适宜的工程方案→进一步优化→持续改进(实际工程中怎么做的?哪些是普适性的技术方法?哪些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些还需因地制宜?)→实际工程施工工艺工法。

1.2.3 实验、实习环节改革,自编教材

①三层次实验;②认识-填图教学、生产实习;③自编专业核心课程讲义。包括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加强与地质工程和防灾减灾相关企业沟通和联系,开展乌鲁木齐邻近地区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对教师每个科研课题配有2~4名本科生参加。

1.2.4 建立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机制

①课堂教学改革;②实践教学改革;③理论联系实际改革效果。鼓励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在检查和考核各门课程教学环节、实习和实践环节衔接上下功夫,在双师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对承担产学研课题、科教融合课题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制定管理制度和量化考核指标,将脚踏实地、投入大而发力慢、但长期效果好的实践教学评价,优先纳入教师教书育人考核体系。

1.3 产教融合

在地质工程专业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动学校先后与20 家大型地矿类企业签订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产教融合”企业,推动“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对本科生专业能力培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的教学,逐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学生实习和就业方面,打通实习和就业之间的联系,逐步将实习与企业招聘和学生求职深度结合。建立校企间双向聘任机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教学,学校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技术服务工作,把企业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与企业及工程实践性强的工程技术人员联系,加强学生实习实训效果。同时增强教师讲课的实践内容落地性。此类工作客观上起到了增加学生就业的作用,因此几年来地质工程专业的本科招生从2015 年的41 人发展到2020 年的197 人(图1),受疫情等原因影响,2021年招生人数稍有下降。

图1 地质工程本科生人数变化直方图Fig.1 Histogram of the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geological engineering

地质工程专业为新疆的工程勘察、矿产勘查、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在校的少数民族本科生规模达到250 余人,2021 年第一届少数民族本科生毕业就业率95%以上。2017、2018 年工程地质勘察专科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经过持续调研,地质工程专业少数民族人才缺口大。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0%以上;就业现状满意度95%以上;离职率较低,不足5%;另外,创新创业人员数量及收入逐年增加,月收入中等偏高。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型创新方面。①教学内容更注重与工程实践的结合;②实践更密切联系新型工程实际,如高放核废物地质处置、CO2地质处置、天然气储层压裂开采等;③实习方法和正反两方面的教学案例更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

科研平台是促进产教融合的基础,也是培养青年科研骨干的依托。没有先进的科研平台,很难稳定人才队伍,更难争取各类科研项目,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2004年由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在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采矿工程系地质工程学科和安全工程学科基础上建立的专业实验室。2014年获批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校级重点实验室,新疆工程学院联合中科院新疆生地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等科研单位,天山学者特聘教授统筹以及主讲教授、讲座教授配合下,2018年正式申报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19年经3轮评审和现场勘验,2020 年5 月获批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2.1 目标和定位

主要围绕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监测预警、防灾减灾等3 个方向开展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发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其建设可望发挥专家群体应急调查智囊团作用,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和服务,完善防灾减灾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将地质工程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地质灾害和人类工程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基础上,划出并守住红线,提升绿水青山的绿线(图2),为“一带一路”廊道安全、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图2 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

实验室依托“地质工程”、“安全工程”自治区重点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自治区紧缺专业、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地质工程专业,拥有地质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学士学位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天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实验室下设地质灾害时空分布、成灾机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害防治技术开发4 个研究方向(表1)。充分发挥新疆独有的资源优势,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形成一个硬件(仪器设备)-软件(模拟仿真)-人才(学术带头人)密切结合的干旱-半干旱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让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成为一个立足新疆,辐射中亚的机构。

实验室创造条件,吸引中科院博士生作为实验室助手,开展实验室内部条件建设、重要仪器维护和使用、样品采集和制备以及科学实验,保证实验室各项仪器的日常运行。此外,实验室计划引进博士生多名和专属实验员,保证实验室在防疫期间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推动地灾领域创新工作有序进行。面对新冠疫情影响和高层次人才短缺等严峻的考验,实验室常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形式,对实验室已完成工作进行汇总和推介;对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全局把控;对已经开展的开放课题答辩和立项工作进行研讨,保证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稳定和高效。在抓住抗疫这根红线的前提下,为保证实验室工作正常进行,实验室计划建立更多监测站,使得地灾的监测变得远程、实时、高效。实现地质灾害的无人化监测以及预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面向中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验室设立了专门应急调查实验室。该实验室内配备有无人机、便捷测试设备等一系列用于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设备。保证专业团队在地质灾害发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重点实验室下的地球物理实验室为配合地震抢险,专门配备了用于查找被掩埋的幸存者的探地雷达;为了应对水电站大坝、垃圾填埋场的渗漏问题,实验室配备了高密度电法仪,实现物探与地质工程的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的壁垒,让科学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

为更好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实验室将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针对新疆有地灾隐患的地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测试、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地灾成因、规模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地灾建立成体系的预警方法并提出防范措施。把实验室内高端人才的研究成果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连在一起,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目前正开展第三次新疆矿产资源开采与相关地质工程问题和灾害子课题、自治区重点研发任务下的地震地质灾害课题研究等。

2.2 专业实验室

实验室功能涵盖岩矿鉴定、岩土力学测试、原位测试、水文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等方面,累计投入达到2000 万元,实验设备疆内先进或部分领先。土质土力学、岩石力学、水文地质、物理模拟和数值仿真等9个装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土质土力学实验室配备土三轴压缩仪、土直剪仪、高压固结仪、液塑限联合测定仪、颗分仪、渗透仪、密度含水率测定设备、制样机等;原位测试实验室配备平板载荷、静力和动力触探等测试仪器;软岩硬土实验室配备精密电子天平、点载荷仪、三联高压固结仪、孔隙压力仪、手动相对密度仪、膨胀仪、自由膨胀率试验仪、多功能甲烷分析仪以及钻孔气体监测仪;特殊岩土实验室配备冻融观测仪(YT-DG-0100 系列冻胀计)、非饱和土三轴仪、多功能自动气象站(DAWS00X)、恒温烘干箱、收缩仪等测试仪器;矿压综合防治实验室配备ZXZ20型钻孔全孔壁成像系统,KBU101-200 型顶板动态报警记录仪,YHY60(B)型矿用数字压力计,GYW300 型离层监测传感器,KJ216-F型矿山顶板压力监测站;井巷探掘与抢险实验室配备ZM12(A)型矿用隔爆型煤电钻,YT-28型矿用气腿式风动凿岩机,ZYJ-260/160型矿用架柱式液压回转钻机;地球物理实验室配备有适用于地面和井中的电法、电磁法和地震法勘探仪器设备。

2.3 科研项目

多年来对叶城泥石流、中巴经济走廊、露天矿边坡以及煤矿突涌水研究已积累一定经验。通过自由申请和协作等方式,申请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自治区科技厅和教育厅,以及相关企业的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等10 多项,总经费达600 多万元。防灾技术方法推广应用效果好、积累了一定经验,助力脱贫攻坚、易地搬迁,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运用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减少山区农牧民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基于平台开展的项目科学数据的产出和成果取得,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创新团队建设

3.1 团队定位

在学科建设、平台打造的基础上,为更好地服务新疆“一带一路”建设中常遇复杂地质问题,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支由青年硕士、博士组成的定位于“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防灾减灾的地质工程”科研教学创新团队,并于2020 年4 月获批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围绕各类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成因机制、多维监测预警和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开展研究。研究工作已揭示风积土强度及变形特性规律、冻融作用下岩土体变形失稳和灾害效应,提出了冻融-振动-水耦合作用下浅层高位风积土滑坡、泥石流灾害“叶城模式”;初步建立了新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典型案例类比、构建起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开发了基于瑞雷波法的地质灾害探测新技术、基于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地质灾害监测与信息提取技术、新型植被护坡技术、新型锚固技术等。团队紧密结合国家专项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标为解剖冻融+地震型地质灾害蠕变转化为突发破坏的机制,提出关键参量监测预警阈值,构建地质灾害和工程案例大数据,为重大地质工程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素养,培育青年科技专业领军人才。

3.2 人员组成

团队核心成员由扎根新疆本土的副教授、讲师等9 人组成,拥有基础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以及测量与遥感等专业背景,全部为青年科研教学人员,平均年龄34 岁,且团队核心人员均有主持课题研究经历,是一支学科交叉互补、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集专业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年轻队伍。

3.3 人才成长

新疆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而吸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的关键在于先进的专业平台和学科基础建设,以及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的历练。新疆工程学院广泛与内地重点高校和中科院开展合作,利用好援疆政策。2016年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5 位专家教授组成地质工程天山学者团队,专家教授依据各自专业领域“传先进科技、帮组建学科、带创新团队”,营造“传帮带”良好氛围,在新疆本土形成了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共同攻关新疆地质灾害成因机理(图3)。同时团队以项目课题为抓手,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创新技术方法,来推动人才培养做中学,实现了团队建设与科研项目、教育教学与科研项目互促发展。作为自治区唯一独立设置的公办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新疆工程学院始终在持之以恒的建设道路上,并打造出了地质工程天山创新团队。同时,充分利用了科技援疆政策和自治区天山学者队伍,将其打造成学校科研教学创新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图4)。

图3 地质工程天山学者团队“传帮带”形成创新团队Fig.3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Tianshan scholar team formed an innovation team

图4 高强度学科建设推动了平台和团队建设Fig.4 High-inten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motes platform and team building

4 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化

4.1 学科发展推动平台和团队建设

课程、教师和教材组成了学科的基本要素。专业课程的边界条件比较清晰,而工科院校学科建设需要注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研究团队把握教授抓两头,即大一的地质工程专业导论和大四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同时固中间,即对专业核心课程要由教授主讲、副教授和讲师助教,打牢专业核心课的基础、拓宽专业核心课内容。在专业核心课教研过程中教师们还可检视和检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时查漏补缺。与此同时由专业核心课辐射带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抓住专业核心和特色,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4.2 科研反哺本科教学

科研需要多学科交叉,很多西部地方高校对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还存在模糊或认识不全,认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课堂教学。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投入相对低,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则是“选修课”。实际上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既可以促进科研发展,也可将科研成果及时更新补充到教学中,使专业学科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以“科研反哺教学”为出发点,建立创新型教学团队,把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融入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知识技能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成为很多高校经验[12]。地质工程专业开发设计了绿化边坡降雨作用下变形破坏计算、不同土质的力学指标对比等一批应用性较强的实验项目,把项目与现场实际需求有机融合,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教师将科研项目中的工程案例引入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方面保障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研发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水动力型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发育特征研究,2020)。相关成果先后应用于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铁路设计院、新疆新地勘等企业单位委托的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和灾害防治等工作中,获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创新型科研和生产实践,带动了学科建设发展。新疆工程学院建立自治区首个地质工程本科专业于2015 年招生后,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地质工程专业先后获批“十三·五”自治区重点专业、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项目“地质灾害防治人才建设”、自治区教学综合改革项目“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防灾减灾需求的地质工程教学改革实践”,于2020年11月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并被自治区推荐参评全国一流本科专业。

4.3 团队成员主力军作用

科研和生产融合有利于团队成员较快成长,传帮带示范作用明显。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平台建设,提升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在此基础上,将团队力量进一步打造提升去解决企业的卡脖子难题,不断服务于国家和自治区的重大研究任务。同时,团队骨干成员可以起到帮带的作用,辐射和推动其他年轻人才的锻炼和成长,带动地质相关专业交叉-融合-创新(图5)。

图5 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关系图Fig.5 Discipline-platform-team trinity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4.4 平台建设提供科研条件

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这些仪器设备与丰富的专业软件以及雄厚的技术力量,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为团队研究和骨干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也给地方高校开展产教融合、直接为地方创新发展服务提供了支撑。

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教育。鉴于新校区丘岗地貌中有巨厚层湖相和河流相冲洪积物,分批带领学生实时开展校园内滑坡、断层和物探及勘探工作,采集样品、室内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实验室仪器开展土力学指标测试工作。在防疫严格要求的形势下利用新校区大量工程开挖建设和岩土体出露较好的地质条件,组织开展地质工程实习取得了较好效果。另外利用校园北东低丘上建立的冻土气象观测站,组织学生开展建设和冻土气象观测和分析活动。近几年学生荣获各级各类竞赛奖项8 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项,创建“山海极”地球科学俱乐部(学生社团);建立校园气象观测站、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设置了地质模型制作、校内地球物理实践等开放性实验项目。

5 结论和展望

地质工程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建设是新疆工程学院综合性应用本科院校发展建设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学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平台依托的先进管理理念。抓两头、固中间、落地毕业设计(论文)是不同水平教师层次化教学的组织方式,结合区域和学生来源特点采用分类式教学培养方案。对团队采用传帮带和平台支撑、项目锻炼的培养方式。对平台建设采用实习实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分列式,注重标准化建设和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多年来工作构建了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的模式,先后获批地质工程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新疆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鉴于新疆的重要战略地位和高层次人才相对欠缺的现状,今后在人才引进、探索产学研用教学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方面还需有更大作为。

(1)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按照“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分割式组织模式,探索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逐步减少、乃至淘汰单一的试卷考核,引入过程考核、达标考核等考核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根据专业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技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工作。逐步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企业联合建设实验室,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条件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吻合度。

(3)聚焦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要求,不断缩小差距,力争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与疆内其它高校学术型硕士形成错位发展,为企业、行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继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不仅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实现专业的办学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新疆实验室工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子午工程
工程
新疆多怪
工程
工程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