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的主题探析

2022-03-05 16:18孙建建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2年11期
关键词:竹篱笆随想录包弟

孙建建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现代杂文集《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在这部著作中,他敢于直面人生中的灾难,直面自己曾经扭曲的人格,他深入地剖析自己,揭露自己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这对于一个享誉文坛、受人崇敬的作家来说该有多么困难啊!当然,他也没有因此而遭人唾弃,反而靠着“说真话”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巴金先生曾说: “我们需要文学来扫除心灵的垃圾,给我们带来希望、勇气和力量。”在《小狗包弟》中,巴金老先生回忆了一家人与可爱的小狗包弟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道出了自己被形势所逼的无奈,表达了对小狗的忏悔之情。接下来,笔者就探究一下《小狗包弟》的主题。

在日常生活里,养一只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作者所养的小狗却成了一家人的“包袱”,最终小狗包弟被送上医院的解剖台,这件事对作者的内心触动是深刻而持久的。小狗包弟被解剖成了作者的剜心之痛。作者就像拿着一把道德手术刀的医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解剖自己、窥探人性,不仅表达了忏悔之情,也警醒世人不要再重蹈覆辙。

作者在解剖自我、窥探人性的过程中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而是先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委婉地揭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 “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艺术家被专攻队批斗,在游街示众后又被折腾得半死不活。认识他的人一看见他就掉头急匆匆地走了,唯独他养的小狗会朝他奔去。最终,小狗被打断了后腿,哀叫着离开了他。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感到悲伤的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曾经养过的小狗。

时间回到1959年。朋友要调到北京工作,就把自己养的小狗送给了“我”。这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它不咬人,但见到陌生人会在门口吠一阵。见到客人来,它会作几个揖,向人讨糖果吃。它和“我们”一家人都很亲近,每天都会在门口等候“我们”出来。作者记录了许多与小狗包弟相关的细节,让读者知道了包弟是一条聪明可爱、通人性、有情义的小狗。然而,这样可爱的一条小狗最后却逃脱不了被送上解剖台的厄运。

1966年,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包弟就变成了家里的一个大“包袱”。送给别人去喂养自然是没有人要的;送给科研人员做实验, “我们”又不舍得。形势越来越危急,工商业者、工厂老板都被抄了“四旧”, “我”越发担心起来。为了保全自己,无奈之下只能将包弟送上医院的解剖台。包弟被送走后, “包袱”没有了, “我”似乎轻松了许多,但心里却又有了一个新的“包袱”。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平安地度过了十三年零五个月,居住的地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过往的一切却让“我”的心像放在油锅里煎炸一样。

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这并不是一面普通的墙,而是存在隔阂的墙。仔细看这个院子,有的只是衰草、砖墙和高高的墙壁,带给人们的是荒芜感。这种荒芜,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荒芜,更是人们精神的荒芜,竹篱笆不见了,花和树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缝的墙和高高的墙壁。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狗也不见了,少了生活的情趣。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是作者写在文末的最后一句话。

巴金老先生失去了包弟,也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萧姗。在这种境遇下,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字去声讨和控诉,而是怀着悲天悯人的心进行自我谴责和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

阅读《小狗包弟》,我们可以感受到巴金老先生對小狗的不舍、怀念与愧疚。虽然过去了整整十三年,所住的庭院也变得面目全非,但他内心对小狗包弟的愧疚没有减少半分。因此,他才写下《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希望“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竹篱笆随想录包弟
重读《小狗包弟》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从巴金《随想录》浅析现代教育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圆 满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竹篱笆
竹篱笆
竹篱笆和牵牛花
梦中的竹篱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