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科学、温度与传承

2022-03-06 21:38沈晖
商界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富达经理基金

沈晖

北纬41°的波士顿港,远离华尔街的喧嚣,是美国富达投资总部所在地,这里诞生了彼得·林奇、蔡志勇和“T神”乔尔·蒂林哈斯特等传奇基金经理。而在东半球同纬度的中国北方海滨城市大连,富达却拥有一个1 800人的技术团队。

管理庞大的技术团队,对国内传统基金公司来说难以想象。但作为行业历史上底蕴深厚的资管公司来说,富达的选择显得合情合理。

二战时,富达基金因持有美国铁路债券濒临破产,沉迷股市的爱德华·约翰逊二世以极低的价格接手了富达,并于1946年创立了富达投资。在经过三代人的接力棒传递后,富达管理客户总资产规模从70年代的20亿美元扩张至10.3万亿美元,规模扩张背后写满了打破传统的底色。

跳脱于人们提到富达便是彼得·林奇的传统印象,富达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家科技公司。

富达是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计算机进行账簿管理的基金公司,也是最早推出客服电话语音应答、最早一批设立官网并通过电邮发送账单的金融机构。正如第二代掌门人内德·约翰逊所言:“70年代,账上没有多少钱,但我们依然斥资购买了占据整整一幢楼的计算机。”这在当时,被整个行业理解为一种铺张浪费。

实际上,金融行业的前瞻者在运用最新技术方面向来不吝巨资,他们愿意为稳定的交易系统投入几千万行代码,也愿意为3毫秒的交易优势而去挖一条翻山越岭的专属光纤。因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行业,一旦被对手甩开,往往意味着自己会被完全取代。富达自然明白科技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数字化浪潮向金融行业袭来,富达选择加速拥抱变革—每年的技术研发投入高达25亿美元,并在美国成立富达实验室及富达应用技术中心来多方布局AI、区块链和虚拟现实的前沿研究。

富达大连技术投研团队总经理王世俊告诉笔者:“我们开始做金融科技时,金融科技还不叫金融科技。”科技对于富达而言,是实现全球化布局、拥抱时代革新的重要部分。但对于一个延续百年的资管巨头来说,文化与传承是更加润物细无声的關键所在。

科技是工具,但谁来使用工具、如何使用工具才是一个资管公司更需要回答的问题。

学院

在富达展现科技色彩之前,留给人们更多的印象是—富达不缺明星。

彼得·林奇是全球闻名的基金经理,他管理的富达麦哲伦基金13年年化率为29%;被称为“欧洲股神”的安东尼·波顿,他管理的是富达在英国的第一只基金“富达特别时机基金”,28年年化率为19.5%。

其实,富达的组织体系里有一个颇为独特的设计—“富达基金经理学院”,针对分析师成长为基金经理的培训计划。富达的基金经理们常常会把在富达工作称为“在富达上学”,把从分析师变成基金经理的转变称为“毕业”。

富达的分析师,往往需要经历3个不同行业的轮岗,每个行业通过2~3年达到学习曲线的峰值。行业轮换的方向会尽量远离过去3年覆盖的领域,从而帮助分析师在9年左右的轮岗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行业类型,并形成对市场较为全面的认识。

所以,在富达,分析师要想走上基金经理岗位,需要通过约9年的行业轮岗,让其识别出自己的核心能力圈,建立起对整个市场的基本理解。

当有分析师在行业轮岗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众多富达基金经理和管理层的认可时,便有机会加入“富达基金经理学院”,为向投资岗位转型做准备。

学院中的导师由已经退休的基金经理担任,导师所教导的课程涵盖了投资的各个环节,从投资策略到投资流程,再到组合构建和风险控制。同时,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怎样与客户沟通、如何充分运用富达内部的资源都是必修课。

而当分析师成功毕业成为基金经理后,会继续保持与导师交流,而导师会成为基金经理投资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这种看似漫长的培养方式,恰恰体现了富达对客户利益的高度负责,因为富达深刻理解资产管理行业的信托责任,坚信只有通过充分验证的产品才能被推向市场,交给客户。

事实上,除了校招稍显宽松外,加入富达这所“大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候选人通常要经过6~16轮面试,其中P TEST(渗透测试)十分严苛:随机给候选人1~2个公司,一天时间内要做模型和给出股票推荐的理由,不同基金经理当场问答。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候选人而言,极具挑战。

其实,资管公司形容自己是一所大学机构的并不少,但能够在行业拼杀中,把“大学精神”里的求知、创造和关怀浸润到公司文化中的,却并不多。富达大连的“码农们”向笔者分享:“每周二是学习日,在这一天不用工作,但要去学习AI、元宇宙以及新的编程语言。”

另外,富达的组织层级和边界感是非常模糊的。

“领导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这是富达基本的企业文化,为的就是弱化公司、强化学院,因而跨层级和跨团队的学习互补在富达内部十分常见。只有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时,大家更愿意就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各个团队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更加紧密。

与别的资管公司不同,富达的债券团队不仅要做出信用评级,还要对所覆盖公司做出投资建议。富达各个投研团队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像相互协助的学习小组,既有地产股票团队和地产债团队讨论排雷,也有股债团队对于能源企业转型调研的交叉取证。只有这样,对公司的看法才会均衡,投资的拼图才会完整。

这套学院体系,保证了富达核心理念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常学常新,常思常进。不断涌现传奇明星经理是富达体系的最好证明,但富达对明星基金经理来去的态度,却更能体现一家成熟资管公司的高度。

富达创始人爱德华·约翰逊二世曾在一封信中,表达了对投资明星的看法:投资明星只有在他们成长的阶段才会表现最好,一旦他们达到巅峰,鲜有人能够重复过往辉煌。他们的离开,无疑为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走上传奇之路创造了机会。

而富达对于已经离开的员工后续愿意回归富达一直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甚至在内部设立了专门的人才回归计划,这可能也是一家资管机构成熟、自信的表现。

传承

1986年,彼得·林奇的助理推开了办公室的门:“有个来自中西部的小伙子,他一直打电话过来,我觉得你应该跟他聊聊。”林奇说:“我可以给他5分钟。”

结果这通电话持续了1小时,挂电话后,林奇对助理说:“必须把这小子弄进富达。”而“这小子”便是富达低价股基金掌舵人“T神”乔尔·蒂林哈斯特,他后来被誉为林奇的接班人,连续28年管理400亿美元,以年化率13.8%的回报大幅超越指数。

林奇和T神的故事是一段业内佳话,但在富达却不是孤例,富达理念的传承,往往就是以这种“结对子”的形式实现的。

富达国际基金经理Dale Nicholls(戴尔·尼科尔斯)在2014年接手了安东尼·波顿管理的富达中国特殊境遇基金,Dale这样评价投资大师波顿:他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哪怕拿着写满红色批注的报告去找他,他都会把你当成从业20多年的分析师一样去倾听,保持谦逊。

而富达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周文群也有同样的感受。周文群作为内地第一批交换生来到中国香港,一待就是20年,于2018年回到内地管理富达国际境内首只私募股票基金。周文群一开始对自己的投资风格,究竟是价值还是成长,并没有什么认知,而其导师在最初的大半年内对周文群的培训是,让她重复做一件事:认识自己。

“基金经理学院本身的意义就是一场自我认识、一段自我发现。在种子基金阶段,亲身经历过那些不确定、飘移,甚至被验证的错误,才会有之后的稳定、自信,才懂得如何真正管理客户的钱。”周文群总结道。

在富达,风格稳定是从基金经理学院毕业的最重要的基本标准之一。

周文群稱自己早期是一个偏感性的人,对邮件管理不以为意。导师让周文群尝试花费一个月时间把邮件清完,看到爱徒依旧很难践行,他安慰道:“其实你不必改变自己。”后来周文群意识到,在投资这个信息繁乱的世界,富达很多人能够膝跳反应式地回忆起与某公司领导上次见面的交谈细节,这都依赖于对信息的有效管理。

安东尼·波顿说过:“面对大量的材料,必须有个查阅资料的完善系统,否则会淹没在这些材料当中。”管理邮件只是一件最稀松平常的小事,是基金经理处理信息最初的试炼。如今,周文群会自动把许多邮件扔进垃圾箱,因为真正重要的信息并没有很多。

导师往往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基金经理的行为,每当富达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成皓对一家公司有强烈的好感时,脑海里都会跳出导师—时任富达国际亚洲固收主管Bryan Collins(布莱恩·柯林斯)说的话,“你是投资公司,不是与公司谈恋爱。”对于成皓来说,固收不是追求收益,而是追求风险的把控。

正如Bryan Collins向成皓强调的那样:“千万不要只因为收益率高而买债,诱惑往往孕育着风险。”

可见,富达的传承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纵向的传承,历史积淀下导师的优良品格、投研方法得到延续;另一方面是横向的传承,富达全球投研平台对遍布在全球各地的每一位投研人员进行赋能。

另外,不得不提富达研究企业方式的特别性。2015年,“富达在中国大陆第一位股票分析师”张笑牧在覆盖可选消费时,对宁波某纺织巨头进行了研究。

在调研的路上,熟悉发达市场的富达前辈们向张笑牧传授了研究公司的一些独特角度,他们向企业提出的各式问题,沟通的方式,至今仍然在他的脑海中回响。张笑牧欣然享受这个过程,笑着与笔者分享:“我会花3天时间调研,然后花2天时间旅游,这也是富达的文化:不只是要研究公司,还要研究当地的人文。

富达现任董事长艾比·约翰逊酷爱中国文化,疫情之前每年都会来一次中国。早年来华时,这位在美国最富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在北京大董烤鸭店公共区畅饮完青岛啤酒,然后骑着共享单车从金融街到天安门,一路飞驰。中国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文化让这位女性掌门人深深着迷。

这种“躬身入局”的姿态,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富达中国的业务愿景—既然要做中国市场就要懂得中国文化。一个外资基金巨头,在这个悠久的文明、广阔的市场面前,既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走马观花。

入华

富达的第二代家族掌门人内德·约翰逊三世,酷爱中国明清家具和古建筑。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内有一座徽州老宅,原名荫余堂,就是内德花费1 680万美元从安徽黄村按原样搬迁而来的。

搬迁经过相关部门许可,工程浩大且繁琐,整个搬迁动用了40余个集装箱,历经2个多月抵达美国。这所古建筑在大洋彼岸焕发着新的生命,仿佛室内陈设还保留着原主人生活的痕迹和气息。

历时6年“拆解-搬迁-重建”的过程,映射着内德十分热爱和尊重中国的文化,并保留原味向海外宣传和推广。这也与富达正在做的事不谋而合—充分尊重且重视中国市场的特性,希望能将富达在投资方面的方法经验与中国市场分享。

富达进入中国市场,也是将其近百年的沉淀“一砖一瓦”运进中国重建的历程。当然,就如同搬运重建荫余堂耗费数年一般,这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2003年秋,安东尼·波顿跟随高盛的活动第一次到访中国,在参观多家公司,拜会北京、上海两地的市长后,将3%的富达特别时机基金投资到了中国。波顿确信:中国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新机遇之地。第二年,富达国际布局中国,设立上海办事处,随后通过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开始向国内投资人提供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

2016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政策允许设立外资全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中国资本市场。在此背景下,李霖加入了富达,作为富达中国的法务与合规负责人,与团队一起支持富达于2017年1月成功成为国内首家外资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拿下私募基金管理人资质后,等待她的是一段新的征程—申请公募牌照。自2019年年初开始,经过富达全球委员会及董事会的批准,项目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并基本就绪,但是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及迅速蔓延给申请工作带来了暂时的困扰。

富达最终于2020年5月正式递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整个团队在各种不确定性中再次坚定了投资中国的信心。富达于2021年8月获得证监会关于筹建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批复,并于2022年12月9日获批开展中国公募基金业务。

承载着约翰逊家族的情怀与责任,富达并不是简单地把拿牌当作在中国展业的一个流程并因此仅对标最低监管要求,而是把它当成一项全方位长期的、对投资人负责任的投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立足的是长远和承诺。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2007年,富达就在大连建立了技术中后台;2010年,富达招募张笑牧作为本土的第一名研究员;2021年8月,中国证监会核准设立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此时与国内押景气赛道行业风气不同,富达主推养老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在国内投资者眼中短期看不到成效的概念。

以养老为例,相较于富达历史上星光熠熠的明星基金经理培养机制,养老业务更需要长期的投入与大胆的创新。截至2021年底,在美国,富达投资占据第二支柱401k份额30%(401k一般指401k计划,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成为美国诸多雇主主要的社会保障计划),占据第三支柱IRA(个人退休账户)份额约20%。

依据富达国际多元资产投资策略总监戴旻表述,做到如此大的规模除了品牌效应的信任积累,更重要的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上的大胆破局。

一站式的养老解决方案,反应了美国早期人们投资个人养老金时的真实需求。富达根据美国市场投资行为数据分析,发现以养老为目标的长期投资存在严重的资产错配问题;而行为经济学也佐证了个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非理性”及“懒惰”的痛点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即是挑战,也是机会。

事实而言,人们买基金时常高买低卖,面对市场波动,要么过于保守无法获得跑赢通胀的长期收益,要么过于激进管理不了风险。

1996年,富达投资基金经理郑任远带领团队在美国推出了第一款目标日期基金(简称TDF),把整个养老风控问题通过一条动态调整的下滑曲线来解决,而投资者只需要预估什么时候退休以及期望获得什么样的退休生活水平,剩下的都交给基金。

“对于投资人越是简单友好的解决方案,其背后越是凝结了资产管理人的投资智慧、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精神、以及大胆的产品创新。”戴旻向笔者解释道,“富达不仅提供以养老为目标的基金产品,还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生命周期养老解决方案,并以投资顾问的形式,运用科技的支持帮助投资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养老资产配置。”

适逢国内个人养老金制度细则落地,不少业内人士开始频繁讨论养老投资话题,而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这个课题,是源于郑任远在基金业协会的视频授课。

富达在养老领域的全球投资管理经验,为养老第三支柱的资产配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真正可以提供养老解决方案的基金公司,需要有对全生命周期养老投资需求的深入理解,并有专属的团队对养老投资方案设计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深入模型测算。

同时,需要拥有科学的多资产配置系统,覆盖宏观研究、投资交易配置、风控等各种多资产投资管理能力,富达在借鉴海外多资产投资体系架构的基础上,已经在国内从投资者教育开始展开全面布局,并逐步打造具备以上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多资产投资与研究体系。

在富达的话语体系里,可持续投资注重创造长期价值,与养老金投资长期稳健的投资理念高度吻合。

公募拿牌的堅定,养老空白的填补,可持续投资的纯粹,无一不证明了富达对于“长期”这个词有着近乎偏执的信仰。

尾声

富达的价值观是Integrity(诚实)和Trust(信任),诚实与信任叠加在一起就是富达的英文名Fidelity(忠诚)。

在新冠疫情前,“灵活办公”就已经是富达员工主要的工作方式,它的核心理念就来自于诚实与信任。信任员工可以适应自己的节奏,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

与富达的交流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组织上下蕴含的“温度”,这不仅体现在基金经理师徒间的循循善诱,全球分析师之间的联动支持,还有公司对员工细致入微的关怀。

富达对于女性非常尊重,在中国其女性领导占比高达48%,男性有着长达5个月的陪产假;新冠疫情期间,公司组织线上互相打气,大家隔着屏幕喝酒闲聊,气氛活跃;在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的特殊时间,富达也会为员工们提供心理辅导,并多轮“投喂”缺乏物资的员工。

另外,富达内部有一个读书俱乐部,会定期邀请各种好书的作者来公司做交流。除了与投资相关的书籍,近期也有不少员工推荐了《THE RIDE OF A LIFETIME》(一生的旅程),而这本书中核心战略基石包含的“高品质的品牌内涵、拥抱科技以及实现全球性的增长”等方面,也都一一体现在了富达身上。

正如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薏所言:“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而我们正是秉持这种态度,在搭建团队和开拓市场的时候扎实走好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去构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循序渐进就能得到长足的回报。”

所有的故事和瞬间,都是富达每天、每月、每年的坚守和日常。不把投资当成一场冲刺赛跑,才能真正让一家公司沉淀下它的文化,进而滋养它的未来。

猜你喜欢
富达经理基金
探究应用思维导图指导中学生高效写作文
经理的难题
挑剔的经理
夜半买驴的南航经理
拜耳路富达:带领线虫防治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