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搜题”类App也应有“青少年模式”(等4篇)

2022-03-07 00:17张淳艺
师道 2022年2期
关键词:清华体制毕业生

“拍照搜题”类App也应有“青少年模式”

(河南)张淳艺

教育部12月13日印发通知,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拍照搜题”起源于“AI答疑”,其本质就是用户拍照后,系统利用已有题库给出答案。由于可以减轻工作量,提升教辅效率,“拍照搜题”类App近年来颇受一些老师和家长青睐,自然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风口。

不过,有了“拍照搜题”类App,一些学生在做作业时往往懒得动脑筋,直接用手机搜出答案照搬照抄。这样的后果是很糟糕的。一方面,题目全部正确的假象,掩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影响了老师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同时,学生过度使用“拍照搜题”,对知识和问题不再进行思考,思维因得不到锻炼变得钝化。甚至有的学生对“拍照搜题”类App产生依赖,铤而走险带入考场。2021年高考期间,湖北武汉一名考生就将数学卷题目拍照上传至某搜题App,试图寻找答案,最后被App工作人员截图举报。

如今,教育部要求暂时下架“拍照搜题”类App,自然受到许多家长和教师的欢迎。当然,应该看到,“拍照搜题”类App本身并没有原罪,关键在如何去正确使用,扬长避短。教育部的通知中,也没有对其一棒打死,而是要求整改到位,经审核后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在整改上,“拍照搜题”类App不妨借鉴短视频、游戏平台的做法,在实行实名认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出“青少年模式”,在时长、功能等方面对学生的使用进行规范。一方面,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简单的题目不显示答案,复杂的题目则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给出思路让学生自主解题,养成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同时,对于学生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搜题数量予以限制,避免其养成学习惰性,过度依赖外界工具。广大家长也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拍照搜题”类App,面对孩子求助时尽可能和孩子一起思考,共同体会冥思苦想之后豁然开朗的喜悦,而不能将孩子一味推给手机。

七成清华畢业生进入体制内不必大惊小怪

(山东)张立美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其中清华学子进入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合计占总人数的69.9%。(1月6日《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将近七成清华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不少人看到这个数据之后,高呼大学生就业“内卷”太严重,不利于激活市场活力。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论调其实有点危言耸听了。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进入体制内就业不等于当官。在我国,大众眼中的体制内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人们常说的党政机关公务员外,还包括公办的大中小学、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甚至包括国有企业。换句话说,七成清华毕业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就业,不等于他们都想当官,也不等于他们只愿选择相对稳定的生活。

其实,清北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比例一直都不低。往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比例在六成左右,2019年高达八成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只不过没有引起社会关注罢了。另外,按照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需求,非应用型专业的清北毕业生除了选择进入体制内外,在体制外几乎没有就业市场,找不到匹配得上的合适岗位。

实际上,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大学毕业生,究竟是选择稳定的体制内就业,过上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还是一头扎进市场的浪潮里,早日实现财务自由,都是个人的就业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吃瓜群众”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和定义别人的就业选择。

大学毕业生不管是否进入体制内就业,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都是在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本身没有高低之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人才,体制内单位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甚至比体制外单位更迫切需要清北毕业生这样的优秀人才。从这个角度说,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完全不必大惊小怪。

教师减负才能更好地为教育“负重”

(湖南)戴先任

12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双减”工作实施以来,很多老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客观上增加了一些负担,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12月22日《扬州日报》)

“双减”政策目的是给中小学生减负,但与此同时又让很多老师“增负”了。这是因为“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课后服务增多,教师备课量变大、工作时间延长,这样的结果显然并非“双减”政策的初衷。

教师负担重与否,与职业幸福感正相关,教师负担重,会大大消减职业幸福感,进而影响工作热情,降低教学质量。吕玉刚司长表示,要积极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是有的放矢、切中肯綮。教师能够弹性上下班,不用有事无事也要呆在办公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教师休息时间。给教师减负,与给学生减负同等重要。

但教师负担重的问题并不简单,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早已存在。一些问题一直在加重教师的负担,其中最突出的是非教学事务的干扰。比如一些上级部门、学校大搞形式主义,让教师迎检查、填表格,对教师设置一些“奇葩”考核,导致教师不能做好本职工作。

所以,要给教师群体减负,单单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还不够,还要能改进与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让教师拥有更多教学自主权,摆脱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的干扰,做好本职工作。

这两年,我国各省份相继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建立健全教师减负体制机制。通过减负清单、探索推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完善教师考核机制等,多措并举,让教师减负不至于成为空话,才能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之中。要知道,给教师减负,让教师群体从“重压”中“站起来”,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为教育事业“负重前行”。

“虎爸”拔苗助长式教育不可取

(浙江)江德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人之常情,但南京一名“虎爸”的教育方式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他不但让读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的两个孩子学高等数学,还经常施以辱骂和殴打……无奈之下,孩子母亲只能向法院“求援”。日前,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通过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最终化解了这起因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引发的纠纷。(12月15日《扬子晚报》)

博士“虎爸”让一年级和幼儿园的孩子学文言文、高等数学,明显超出该年龄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违背了教育规律。这并非常规教育,乃是将孩子当成天才来教育,愿望很美好,却很可能导致悲剧。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天才儿童,但数量非常之少,家庭拥有天才儿童的概率极低。很多孩子只是看着比较聪明,但在学习方面,能力未必就很强。科学研究表明,智商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且遗传规律不明显,父母智商高、学习能力强,孩子未必就能遗传。拔苗助长式教育,不仅对孩子无益,反而会因超纲、超难教育,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造成精神伤害,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于孩子未来人生成功与否,成人也不应采取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过于物质化、庸俗化,容易误导孩子走向单一发展路径。事实上,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发展机会,家长应该在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意愿的前提下,为其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学习自己擅长的东西,选择感兴趣的领域发展,激发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在自己的“地盘”做出一番成就,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博士“虎爸”的教育行为,是对未成年人的精神侵害和家庭暴力,理应依法制止、纠错及处罚。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清华体制毕业生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注重积累,总结方法,当初的中等生也能逆袭进清华
Notes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孙清华作品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试论清华简《系年》中的“周亡”及相关问题
经典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