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庄挖窑记

2022-03-07 10:56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庄陶器考古

薛 妍

七月初旬的天津,阴雨绵绵,整日不见蓝天,云雾缭绕。而处于桑干河畔的吉家庄,遍地黄花,与蔚蓝的天空、连绵起伏的山脉连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神秘的河谷,一群来往于河谷的人们,手里拿着各类工具和装备,不禁让人有点好奇,这是来野营的,还是路过的居民?不,都不是,我们是来吉家庄做实验考古的。

说起这次去吉家庄遗址做实验考古,还真的算是一个机缘巧合。大二上学期,听了由唐邦城老师主持、王晓琨老师主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国人民大学吉家庄田野考古实习纪实》讲座,让我对吉家庄遗址的印象深刻,也对前往考古田野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到唐老师的通知,得知可以去吉家庄遗址时,我的心情格外兴奋,早早地就买好了各类装备,本着“一次性买齐”的购买原则,像防晒衣、防晒霜、防晒口罩之类产品的一个不落的被我买下。

我们出发的日子是在7月12日,团队各自从不同的地方到达目的地。团队由5人组成,包括唐邦城老师、张诗瑶、刘曼两位师姐,侯新琦和我,中途还有来帮忙和负责摄影的梁坤博士。从天津西站坐城际到北京,中转到达大同南站,和同行的其他小伙伴会合,一起前往吉家庄。吉家庄,是大同市云州区的一个美丽的村庄。它北临桑干河,南靠殿山。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黄花,有活泼好动的牛群,还有在古建课上出现的“单坡式”屋顶建筑。而更为人所知的便是在数年间的考古发掘发现的吉家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同时,它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刚到的那几天,主要以参观考古基地和制定后期实验计划为主。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展厅和考古发掘现场。在展厅里,唐老师为我们逐一介绍了陶片在质地、颜色、纹饰上区别及成因,让我们更加直观认识了陶片的分类情况。不得不说,上手进行观察的效果格外显著,

不同于面对书本上的图片、文字等,对实物观察显得更加直观,是具象的。在考古发掘现场,亲眼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探方,不过在往返隔梁的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最好走在隔梁中间,以防坍塌。可还真别说,考古发掘现场,处处是宝,附近有柠条、“马奶子”等草本植物,看了让人赏心悦目。当然,我还亲手体验了一把刮土的乐趣,这个活儿是个细致的活儿,需要耐心也需要细心,刮出来任何的效果,都是收获满满的体验。

话归正传,我们此行的任务有点特殊,不同于其他从事田野考古实践活动的人大同学,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吉家庄进行实验考古工作,所以说在前期制订实验计划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与其他同学一样按照“早工地,晚学习”的生活作息运转着。

重建陶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要在现有发掘的基础之上进行重建。首先,要有设计。讨论设计的过程,大家各抒己见,每人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其次,进行实验复建。特别感谢王世平、崔志海两位师傅的帮助,他们经验老道,手法娴熟,给我们的实验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在田野进行陶窑的重建工作外,我们还进行了陶器制作与烧制。大家大部分是小白,像我之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陶器制作的。制作地点往往会在一个树荫或乘凉的地方,团队会分配给每个人不同的任务,如筛土、和泥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大家谈笑风生,一边讨论一边制作。一天下来,虽产量不大,但面对自己亲手所做的陶器,特别有成就感。院子里的小猫有的时候也会过来“监工”,看看我们这帮地球人在干些什么。而到了后期,随着我们人手的增加和技艺的增進,我们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进程越来越顺便,朝着明朗的局面进击。我们的临时的陶器作坊是灵活的,制作地点会随着天气变化而不断转移,就像一个可移动的陶艺作坊一样。

当然,陶器制作的关键就是最后一道工序“点火仪式”,也就是将其放入窑中并进行烧制。我们的陶器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最后在处于自然环境下搭建的陶窑中烧制,烧制的陶器难免多了几分野生的味道,千百年间,或许古人也同我们一样,辗转于自然,在自然中不断思考,在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造就出新的工艺技术,领悟出新的生活方式。

在和土“较劲”的过程中,随时存在着快乐。就拿这个“点火仪式”举例吧,受不同烧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窑的陶器带有一定“盲盒”性质,其中,最让人快乐的事情便是抽中的盲盒与之前实验设想的一致,此为最优。当然,抽到了“血亏盲盒”也有方法补救,通过改变实验条件也能达到预先设想的结果。实验考古最大的乐趣就是身临其境,体会古人所面对的困题,用古人的方法来解决困题,从而达成重现过去的目的。

王晓琨老师还给我们讲授考古人生,向我们展示了之前拍摄的纪录片,也领略到了人大同学对考古和未来的认识,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张文治老师给我们开展考古文物绘图培训,通过对不同器物逐一的绘图演示,增加了我们的考古专业技能。

我们实践外的休闲生活大多与自然紧密相连。每天,我会透过宿舍的窗边观察养牛场牛群的作息和动物习性,可能就是之前做自然保护志愿者留下的后遗症吧。有时,还会和宿舍其他小伙伴讨论牛的外观特征等等。特别兴奋的是,在吉家庄我见到了太多之前没见到的小动物,像松鼠、青蛙。侯新琦同学还在山脚上发现了似鹿的小动物,后来我们几经寻找,还是没有“破案”。每天还会被会响的虫子“监工”。身处虫鸣,满地绿色的环境,难免不让人心情愉悦。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有时会和小动物“打交道”,还少不了和吉家庄自然风光的相遇。暮色降临,天光同夕阳连成一线,带着一抹红晕,显得娇俏异常。夜畔星河,点点星光铺满整片黑色夜幕,璀璨异常。有时,我们还会交流起拍摄的经验之道,交换各自拍摄的照片,不到一会儿,就有了很多新的库存,收获满满。

此外,当地还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一点不论是从屋顶样式、城址和清代村落都能看出。在实践期间,我们还观摩了一处辽金时期的城墙和瓮城口驿。前者曾是辽金时期军事防御的要塞,后者则是明清时代的驿站,《大明会典》、《读史方舆纪要》都曾记载瓮城口驿的地理位置。两者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吉家庄在古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去瓮城口的途中,王晓琨老师给我们拍了好多照片,让我们几个人过了把模特的瘾儿。

再谈谈我们的日常生活吧,美食可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就听闻考古工地伙食丰盛的传说了,如今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有米有面,有菜有汤,非常丰盛。幸运的我们在第一天就赶上了送别其他小伙伴的欢送会,还亲手做了羊肉串和鸭血。日常生活中还少不了运动的身影,像篮球等。有的同学还会在晚上的活动室里进行学习。吉家庄的生活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什么是自律的生活。每天按照正常的生活作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完成后面的计划。

转眼间已经过去一月,上月在吉家庄的生活仿佛还在眼前。前往吉家庄进行实践,大大刷新了以往我对考古学的认识,接触了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考古文物绘图、陶器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的专业技能。不论是考古绘图还是陶器制作,过程都是极其“上头的”,失败了会再战,不抛弃不放弃,完成了成就感满满,失败了也不会灰心。来吉家庄最大的感受就是拥有了高效、自律的生活,养成了健康的作息时间。这2个礼拜和其他的小伙伴的接触,让我学习到了来自不同学校同学身上的闪光点,还互相交流了很多学习方法。

外面的天,逐渐放晴,去公园赏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回到家中,端起一碗含有黄花菜的打卤面,黄花菜入口,回味无穷,让人不禁想起那段在吉家庄相处的岁月。

猜你喜欢
家庄陶器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分析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考古”测一测
聂家庄泥塑:老手艺塑出新年味儿
留住都市里的“乡愁”
曹家庄完小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