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

2022-03-07 06:36
江苏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行书草书赏析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陆 群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贾永乐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 陈德才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韩佳宜(指导老师:陈德才)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侯景曦(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李沂恒(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陈柳含(指导老师:陈德才)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陈 诺(指导老师:陈德才)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刚靖越(指导老师:陈德才)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梁煜䜣(指导老师:李媛媛)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李子睿(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王敏硕(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孙浩轩(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王艺颖(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席羽霏(指导老师:梁 磊)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 谢子禾(指导老师:梁 磊)

【观典赏析】元结是唐古文运动的先驱,与颜真卿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二人合作撰书此颂,自是珠联璧合。《中兴颂》是颜书法进入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中兴》以后,笔力迥与前异”。书法奇伟宏大,用笔健挺朴质,不屑修饰,点画圆浑厚实,粗壮而不臃肿。字形以宽阔取势,四周向外拓张,捺脚重拙含蓄,确立了格法严谨的唐楷风格。碑面大,字形大,更显正大浑阔,表现出一种气度恢宏的威武刚烈风度。传宋黄庭坚曾几次亲临学颜字,在摩崖后部位刻有黄庭坚的题字,赞叹“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明王世贞称“当是鲁公法书第一”,钱邦芑称“为平原第一得意书”。伫立摩崖之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文、风光、文学、艺术和曾经的历史风云的最佳结合。

【观典赏析】《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的代表作,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麻姑仙坛记》拙朴古朴、内敛含蓄,融篆籀之气于楷法,线条如万岁枯藤,结体宽博大方,寓奇逸于刚正,真是苍古沉雄,筋骨尽备,内蕴宏博,仪态万端。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结体紧结,开张一笔画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后来的《颜家庙碑》浑厚过之,但宽博、端庄、刚毅、沉雄有所不及。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划巨细皆有法”。《麻姑仙坛记》字形大如指顶,与《中兴颂》比,字一小一大,如果说大者无过《中兴颂》,小者无过《麻姑坛》,然玩之久,则“知《中兴》非大,《麻姑》非小”。《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观典赏析】《刘中使帖》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筋的特征。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丰满而又极富弹性,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肯定果断。宋朱长文评其“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驽”。此书结体宽博,飘逸洒脱,“耳”字长笔直下,末笔拖长竟占一行,锋芒耀露,其势迅疾,其意遒劲,如锥画沙,急湍迸流。且情无尽,意未完,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线条更加遒逸联绵,二字、三字、四字相联,情激不已,欣慰之情、爱国之心溢于笔端,一抒为快。董其昌称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刘中使帖》可与《祭侄稿》相媲美,一喜一悲,对比欣赏,领略异同,颇为有趣。

【观典赏析】《颜勤礼碑》是颜楷最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颜书标立新风的成熟之作,已完全脱去了初唐楷法的体态,更趋完美。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用笔横细竖粗,藏头护尾,方圆并用,雄健有力。竖画取“相向”之势,捺画粗壮且雁尾分叉,钩如鸟嘴,点画间气势连贯。同样点画有不同的变化,生动多姿、节奏感强。此碑重法度、重规矩,具有大唐帝国盛世之气象。《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对比分析,可享受书法不同风格之妙。《颜勤礼碑》碑由于入土较早,1922年才出土,久埋土中,故未受损,历历如新,体现了颜书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神,从此碑可以看出颜楷似肥实劲、似浊实清、似拙实巧、似古实新,越久看越引人入胜。

【观典赏析】《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并不追求“冲淡恬逸”的贵族情调。同时,《颜家庙碑》也是颜真卿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最能代表颜书的独特艺术风格,雄伟豪迈、雍容大度、沉郁浓厚。颜真卿晚年书法,炉火纯青,以更为平易近人、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创造了一种方正庄严、齐整大度、“不复以姿媚为念”的新书法审美观,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了高潮。此碑呈现大、重、朴、厚、严五大特点。通篇刚劲严整,雄伟挺拔,结体茂密,气韵醇厚,为颜书最庄重者。参以篆籀笔意的点画中蕴含朴拙老辣之韵,可谓人书俱老。明王世贞说:“余尝评颜鲁公《家庙碑》,以为今隶中之有玉筋体者,风华骨格,庄密挺秀,真书家至宝。”清孙承泽称“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

【观典赏析】《裴将军碑》内容气势雄浑,词句险绝,字字逼人。读后使人对颜真卿讴歌裴旻那股奔雷掣电、奇杰腾跃之势油然起敬。此碑有破体风格,楷书夹杂着篆书、隶书甚至金石的韵味,顾盼生姿。其间正书如泰山之巅巍然屹立,行草则龙虎振威不可逼视,写得大气磅礴,具有剑拔弩张之势,雄姿英发之概。融合各体章法,布局严谨,字体结构奇特,每行二三四五字,变化多样,“剑舞”“一射”“不敢”“归去”等字,笔势连贯,浑然一体,有使人拍案称奇之妙。颜真卿或有意将书法与武术的节奏结合,时而激越、时而静止,很有个性、劲健雄奇、朴拙浑厚。正如明王世贞所评“拙古处几若篆籀,而笔势雄强健逸,有一掣万钧之力”。清王澍认为“书兼楷行草,若篆若籀,雄绝一世,余题为鲁公第一奇迹,不虚也”。

【观典赏析】《元结碑》是颜真卿生前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件力作。颜真卿为元结立碑后不久,被李希烈转押至李的造反老巢—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一日,颜忽听门外高喊:“颜真卿速来接旨。”颜问:“旨从何来?”来人答:“大梁来的。”颜接过一看,竟是叛军李希烈在大梁自称为帝,册封自己为楚国宰相的伪旨。颜大怒,将“圣旨”撕成数片抛掷于地,声嘶色厉,大骂李为反贼。来人威胁说:“撕毁圣旨犯死罪,难道你不惧死?”但颜“终始不屈”。叛首李希烈闻知恼羞成怒,虽怜鲁公之才,但知终难为己所用,最终令部下将颜缢死。奉旨劝降不成,又拒绝任叛将任“宰相”而被囚禁的一代书法巨匠颜真卿就此与世长辞。此碑书法造诣炉火纯青,是颜氏书体最高境界的代表作,堪称绝世珍品。难怪宋苏轼赞扬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确实是很确切的评价。

【作品概况】《三坟记》是为李曜卿兄弟三人建的,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767 )刻。碑文两面,共23行,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

【观典赏析】李阳冰是唐代篆书中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继承李斯《峄山碑》的玉筋笔法又有所发展,以瘦劲取胜。用笔遒劲有力,豪爽健伟,结体修长,光滑洁净。线条变平整为婉曲流动,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着抒情气息,代表小篆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李阳冰生性喜欢刻石,当时颜真卿书碑,必请李阳冰篆书题额。李白诗说“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清孙承泽称:“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初学篆书者临习《三坟记》极易上手入门。

【作品概况】《论书帖》为怀素草书,暗花笺纸本,墨迹。帖纵28.6厘米,横40.5厘米,9行,85字。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辽宁省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论书帖》不同于怀素《自叙帖》《食鱼帖》等用“古瘦”和“半无墨”的毛笔创作的笔意连绵不绝、体势险绝诡奇、极度夸张浪漫的狂草之作,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是其早期的作品。《论书帖》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每字起落分明,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擅长驾驭中锋,故能做到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骨气深稳,血肉丰润。笔墨流宕处,英姿勃发,气象超然。结构以平正定基调,疏密聚散之间,显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风致。折势特色表现在每行第一字的第一笔,或是用笔蘸墨后所作字的第一笔用折锋,第二、三笔用搭锋。草书用笔既要多变,又要自然无做作之态,其难度就在这里。

【观典赏析】《苦笋帖》是最早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苦笋与茶的性状与佛道中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苏东坡说“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立”。怀素通过书法体现了茶与禅的缘分,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全体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飞动圆转,变化无常但挥洒自如,法度具备。字与字的穿插争让,形成典型的空间节奏特征,提按对比、外形轮廓大小对比和内部空间疏密对比反差鲜明。点画结字大小正斜,神采飞动,柔中寓刚,可闻金石之声。线条细处轻盈而不弱,重处厚实而不拙,多用枯墨瘦笔,粗细浓淡,墨彩如新。全文上疏下紧、上轻下重、上放下收,形成一种‘两段式’的视觉感受,颇具特色,极显个性,译读到书家知茶、爱茗之情。黄庭坚跋称此帖说:“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清吴其贞评说:“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观典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狂草的代表作;是唐代草书史上的绝唱,怀素一生草书艺术的写照。全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是一种圆转流畅的书法艺术。用笔以篆法入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尤擅长圆转回旋,如钢线盘屈,极富弹性,活泼飞动,笔下生风。章法体势新颖,前无古人,有行无列,潇洒自如,尽显狂草书法简省、通透、快捷、灵动的气质。布白点线变化、大小相间、疏密互映、斜正参差、干湿对比和空白巧割,跌宕生势。与张旭《古诗四帖》相比,线条的纯净意味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各种复杂的变化大为减少,而屈铁盘丝的力度却有增无减,尤其大量运用刚圆遒劲,极富弹性的曲线,更为怀素所独有。可以说怀素牺牲了笔法运动形式的丰富性,换取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线条结构不可端倪的变化,并成为表现作者审美理想的主要手段,相对而言笔法地位下降,章法地位上升,速度也成为一种方法,开创了草书笔法的新面貌,使书法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成为“泼墨大写意”的抒情之作。怀素“狂草”是古典浪漫主义的书法艺术。明安岐称赞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观典赏析】《食鱼帖》是怀素传世名作书迹之一。为晚年创作,渐从激越飞扬趋于稳健安雅,这与《自叙帖》洋洋洒洒的激情和《苦笋帖》通篇流动的气韵相比一目了然,运笔结体尤多内蕴。李唐王朝盛世,是主体精神有一个相对释放空间的时代。怀素不为佛界的清规戒律所束,在长安写下此帖,直陈自己整日喝酒吃肉,虽为常流所笑,但仍我行我素。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如文征明称“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宋吴喆跋说:“素公草书超妙自得,笔老而意新,在当时以为独步。虽流散人间甚盛,然自唐迄今二百余年,士大夫家藏,罕有完者,而此帖首尾皆具,尤可珍也。”毛泽东的草书即源于怀素,他曾将《食鱼帖》印本作为礼物送给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将《食鱼帖》与《自叙帖》对比赏析,二帖都从长沙说起,但由于心情不同,因而风格差异也十分明显。

【观典赏析】《圣母帖》是狂僧怀素代表作之一,与怀素其他作品相比是较为规范的小草。既不似《论书帖》的圆稳古雅的平畅之笔,又不似《自叙帖》骤雨狂风的飞舞之笔,而是放纵飘逸,兼而有之,写来墨润笔健,神采飞舞,精神照人,将隶书与章草的规范娴熟巧妙地纳入囊中。此作点画简约凝炼,应规入矩。多用浑圆的中锋,少用笔尖运转。线条遒劲,日益多样化,富有弹性感。字态大小参差,肥瘦笔调,随意挥洒,均不逾字行排列,又别具风神。《圣母帖》为怀素晚年通会之作,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沉著顿挫,尽脱火气,既吸收了王献之的神采、张旭的肥笔,又兼容了汉代草隶之笔于一炉,是怀素的里程碑之作。可见怀素风格并非千篇一律。清梁巘称:“怀素《圣母帖》圆浑古茂,多带章草,是其晚年笔,乃其诸帖中之最佳者。”

【观典赏析】《小草千字文》为怀素晚年所书,是晚年循和平淡书风的代表作。与《自叙帖》一起代表了怀素风格的两种典型,《自叙帖》“驰骋于绳墨之外”,《小草千字文》“谨于法度、出入规矩”,却直达怀素书法人生的最高境地。全帖用笔点画分明,宛转圆熟,筋骨内含;结字平稳谨严,含巧于拙,寓奇于正;文字古雅静穆,神定意闲,呈现一种脱落尘埃、意境高迈、绚烂至极而又归于平淡的姿态。《小草千字文》与孙过庭的《书谱》有共通之处,都是纯正的草法,前者蕴藉绵远如剑侠,后者爽劲果敢如刀客;前者适于出草,后者用于入草。《书谱》较《小草千字文》更显轻快、灵巧、清秀。《小草千字文》初识平淡无奇,后深入参悟,便知个中万千气象,堪称小草示范之作,反映了怀素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唐颜真卿说:“吾师张长史(张旭)真行草俱佳,真行书皆有人传,狂草常叹无人为继。今观怀素书,代不绝人。”于右任称“此为素师晚年最佳之作,可谓‘松风流水天然调,抱得琴来不用弹’矣”,于右任《标准草书》的取法元素便是怀素的《小草千字文》。

【作品概况】《蒙诏帖》又名《翰林帖》,柳公权书。墨迹纸本。白麻纸。行书。书于长庆元年(821)。全幅纵26.8厘米、横57.4厘米。7行,共27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蒙诏帖》除故宫所藏墨迹外,另一种见于《兰亭续帖》等刻帖。

【观典赏析】《蒙诏贴》是柳公权44岁时作品,为天下第六行书。《蒙诏帖》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变化。风格豪放雄逸,遒劲流丽,枯润掩映相发。《蒙诏帖》具有顿挫郁勃、开阔跌宕的艺术特点,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乾隆称其“险中生态,力度右军”。关于《蒙诏帖》的真伪,启功先生认为是伪迹,以文史资料甄别考据为主;谢稚柳先生却认为是真迹无疑,以艺术感受为据。两位鉴赏名家各执一端,各有其理,颇有意思。

【观典赏析】《金刚经》为柳公权早期作品,字不大但用笔灵巧劲健,虽多有与颜真卿同法之处,但明显地摒弃了颜书“蚕头雁尾”的用笔方法,多融入魏晋及初唐楷意,掺之以北碑的骨力洞达。初看此碑感觉平常,有剑拔弩张之势,仔细观察,则一招一式颇富变化,方劲整饬中寓清灵通秀之气,一点一画,一如刀斫般齐整,干脆利落,节奏明快,极富动感。人们将柳体特征概括为,精于点画、谨于间架、法度森严而富庙堂气象。柳公权早年注意向前辈学习,《金刚经》可看出柳公权取法诸家的痕迹,《广川书跋》所以说:“ 此经本出于西明寺。柳书谓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

【观典赏析】王献之《送梨帖》曾入清朝内府,图版为《三希堂法帖》摹刻。柳公权此跋没有碑版中字的拘谨,而是自然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是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是自有真趣。此跋世人誉为“神品”。柳公权墨迹作品,据说只有这四行跋书是确实有来历的。

【观典赏析】《玄秘塔》清朗俊秀,为唐楷代表作之一,也是柳公权最矜练之作、最著名的传世作品,从撰文、书丹到镌刻,世称“三绝”。《玄秘塔》最大特点在于,笔法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刚。书体端正瘦长。结体四面周到,内敛外拓,严谨而疏朗,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章法上行间茂密,全碑无一懈笔,有自己独特的面目。刘熙载《艺概》说“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由此可看出柳公权学颜出欧,别构新意。明王世贞称“玄秘塔铭,柳书中之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 历来学大楷的人,往往以《玄秘塔碑》和欧书《九成宫碑》、颜书《多宝塔碑》为入门典范。

【观典赏析】《神策军碑》是柳公权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柳体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左神策军是唐天子最精锐部队,武宗驾临军营时应允立碑,并命柳公权书写。因是奉旨所书,故柳公权竭尽全力,成为一生中最大的辉煌,被后人称为柳“生平第一妙迹”。《神策军碑》较《玄秘塔》书法风格更成熟、更具特色,瘦硬通神,刚柔相济。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中宫收紧,四面开张。运笔方圆兼施,峻峭险劲,静中求动。笔画敦厚,沉着稳健,气势磅礴。字形大小参差,随形布势,各不相同。要从通览的角度,揣摩其整体气势,舒散怀抱而求其神韵,方能渐人妙境,给人劲美清朗之感。碑刻端庄森严,体现了浑厚中见开阔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刻工精良,品相精美,流传有绪,拓本与真迹无异,为学习柳字的范本。

【作品概况】《张好好诗卷》为唐杜牧行书,大和八年(834)书。书麻纸。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8行322字。乾隆年间入蔵内府。1924年,溥仪皇帝被赶出宫之时,将此卷携出宫外,后流散民间。1950年,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以重金购得,内心狂喜,每晚睡觉都置于枕边,如此数日,爱不释手。1956年,张伯驹捐赠政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唐代真迹传世甚少,特别是名诗家手迹能流传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杜牧书法造诣很深,《张好好诗》是杜牧留存于世的唯一墨迹,因而更为珍贵。大和三年(829)杜牧和湖州名妓张好好相识互慕,但因杜牧官位低微,张无可奈何难成姻缘。五年后的大和八年(834),杜牧在洛阳又遇到18岁的张好好,感旧伤怀,故题此诗赠之。后来杜牧长安抑郁而死,好好闻之悲痛欲绝,瞒着家人到长安祭拜,自尽于杜牧坟前。此作由于是诗稿,情绪饱满,文笔清秀。书法飘逸,用笔劲健,书风古朴流美。通篇洒落有致,字间不相连属,却节奏变化自然流畅,气韵深厚,引人入胜。清顾复《平生壮观》说:“牧之此诗,纸墨颇佳,书成欲舞。”评论称“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董其昌说“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牧之亦名家也”。

【作品概况】《草书千字文》为高闲草书,真迹。纸本,纵30.8厘米,横331.1厘米,已残,仅存“葬”字以下52行、243字,是《草书千字文》的后面部分,前面缺的部分由元鲜于枢补。书体属草书中的今草范畴。上海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高闲为书史上能与“张颠狂素”并列的又一位以草书冠一时之名的书家。高闲一反张旭、怀素使用长锋的传统,而是用书写楷书所用的狼毫和羊毫合制的兼毫斗笔,软中有硬,这本身就是工具上一个创举。短锋粗笔书写出的字,丰腴饱满,朝气蓬勃,以其物质性创造出具有神、气、骨、力、血、肉的活生生的书法艺术形象。《草书千字文》疏密虚实得当,协调统一。布局纵略分明,横则不限,浑然一体。通篇循规草法,挥洒自如,气象生动。其结尾处,尤为开阖恢弘,豪爽顿生,给人一种笔墨淋漓酣畅、无比轻松飘逸的感觉。以飘逸之韵,真书之功底,书写出厚实而不滞、随意而不浮的草书,正是高闲追求之所在,稳重若泰山,飘逸似神仙的意蕴,是书法艺术中的崇高境界,故在中国草书史上能与张旭、怀素并列。韩愈曾作序送之,盛称其书法之美妙。宋董逌《广川书跋》说:“闲之书不多存于世,其学出张颠,在唐得名甚显。”宋陈思《书小史》说:“高闲善草书,师怀素,深穷体势。”

【作品概况】《韭花帖》为五代唯一的书法大师杨凝式书写的信礼,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 共7行,63字。行书。

【观典赏析】《韭花帖》为杨凝式行书代表作,被称天下第五行书。此书笔致奇逸,清秀洒脱,凝重古雅而又萧散有致,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笔意。用笔、章法上与《兰亭序》迥然有别,但神韵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点画生动,章法疏朗,有破方为圆、删繁就简之妙。宽疏、散朗的布白是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平中富奇的结体最为突出,令人叫绝。字距行距均拉开至极限,但行气纵贯而舒朗空灵,行款独树一帜,前代未有。对角布白的强烈对比,造成深邃的书法意境,信手为之,妙趣横生。黄庭坚诗“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为杨凝式书法作了最好的注脚。明董其昌称此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韭花帖》是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开书法抒情创意的先河。杨凝式书法各俱风貌,美异相大,令人耳目一新。《韭花帖》大字距、大行距,疏秀空灵;《草堂十志十景》则相反,字距紧缩,松畅雄浑;《韭花帖》精致微妙,《夏热帖》则相反,破笔直刷,沉着恣肆;《韭花帖》以行书笔意入楷,《神仙起居法》则以狂草笔法入行,飘逸天真。这就是杨凝式书法的独特之处。对比欣赏,颇得其趣。杨凝式揭开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序幕。

【观典赏析】《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草堂十志图》包括草堂、倒景台等嵩山十景,其中的小楷题记颇为精彩,一景一题,或仿虞、或仿褚、或仿颜,无不神形兼备,耐人品味。即便是临本,也不失为研究宋以前小楷笔法之珍贵资料。此作为图跋,一般受制于图之框架,所以杨凝式的法书尽在法度规矩之内。杨凝式最佩服颜真卿挺身报国,而自己处境相似却不能为。书风体貌受颜真卿行书影响比较大。《草堂十志图跋》气势雄浑,笔法浑厚,格调古朴,与颜真卿《祭侄稿》相似,笔力沉练,苍劲古朴,旷达有度。运笔中锋,藏锋入纸,其字大小相同,风格从容悠闲,沉静端厚。清刘熙载《书概》说“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而这种“不衫不履”需要很深的文化修养,深厚的技法功底。

【观典赏析】《夏热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之一。《夏热帖》破笔直刷,如风皱水池,笔法起伏。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的三要素,成为书家自身美学追求的一种展示。与其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杨凝式丰富的艺术变化,似取法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和柳公权的《蒙诏帖》,寓激情于超脱散淡之中,字画飞动,参差错落。体势雄奇纵逸,变化多端。运笔爽利挺拔,锋芒灼耀。笔力苍郁雄放,满纸云烟。凝重之中有潇洒气象,浑然一体,极富大气。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启功《论书绝句》说:“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热起龙蛇。壶公忽现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

【观典赏析】《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行草书代表作。全篇初看粗头乱服,信笔游弋,东倒西歪,似不经意。其实结体运笔全出意外,用笔时缓时疾,一气呵成,显示出杨凝式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草书夹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始于颜真卿稿书,而杨凝式能融会贯通,几入化境。《神仙起居法》纵肆狂放而错落有致,其笔调如音乐中的自由至极之长音,声调跳转回旋,你越是循着笔路深入下去,就越觉得它概括了技法上的一切,是任情恣性的典范,写得纵逸而浪漫,有晋人风度。黄山谷曾评此帖为“散僧入圣”,米芾则称其“天真纵逸”。

【作品概况】《同年帖》又称《金部帖》《披风帖》,是北宋初期李建中写给“金部同年”的一封信,约写于景德至大中祥符初年,主要是托他照顾在东京汴梁的女婿刘仲谟与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属户部,“同年”是指同榜科举者。纸本,册页。纵33厘米,横51厘米,15行134字。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观典赏析】李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和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李建中书得欧阳询法,遒劲淳厚,行书尤佳,仅存《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三件墨迹。《同年帖》书法用笔苍老圆厚,形体紧结取敛势,圆转飘逸。后人评价“西台(指李建中)书去唐人未远,犹有唐人余风”。李建中书风开宋人尚意之先声,如果与个性鲜明的宋诸家相较,则以典重温润取胜。

【观典赏析】是李建中存世墨迹最典型、最能见其功力的代表作,排天下十大行书第十。李建中学欧阳询书而不寒瘦,少数字用草法,中锋行笔沉着稳重,较少提按,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结体凝重,紧密而修长,正中见奇,字形以纵长为主,因势纵横,功力娴熟。线条粗细交替,洗练自然,沉着而丰腴。章法行距宽疏,字距拉开,行气清新浓郁,格调高雅,气度雍容。字里行间虚实得体,字形大小、长短、疏密有致。“耳”字字形修长,悬针渴笔,欹斜略左,独具韵味,在全篇中有点睛之妙。反映出其恬淡枯寂的心境。《土母帖》骨肉停匀,神气清秀,上溯唐晋,下开宋代以意驭法之风。

【作品概况】《入国知教帖》传为李煜书。书录《礼论·经解》,行草书。帖后为米友仁跋语。1975年香港《书谱》杂志曾刊发。

【观典赏析】李煜不通政治,艺术才华却非凡,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为五代之冠。史载宋太宗赵光义多次强留李煜相爱的妻妺小周后于宫中。痛苦耻辱中,李煜写下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李煜书法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喜欢使用那种虬曲而颤动的笔法写字,线条遒劲,有如寒松霜叶,被称为“金错刀”。喜欢写大字而不用笔,以卷帛为笔,挥洒自如,被称为“撮襟书”。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李煜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作品概况】《自书诗文稿卷》是北宋欧阳修自撰并书的手札文稿。行书。纸本。纵30.5厘米,横66.2厘米。此卷诗文稿包括《欧阳氏谱图序》和《夜宿中书东閤》七律一首。前者书于至和二年(1055),后者书于嘉祐八年(1063)。辽宁省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自书诗文稿》真实反映了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笔墨修养及审美意趣。书写轻松自然,提按分明,使转有度,藏露并用。结体宽博端庄。笔致细腻清新,字体在行、楷之间,丰筋健骨,笔力外拓,以圆笔为主,行笔苍中见润,颇有颜氏“三稿”(《祭侄文稿》、《祭侄伯父稿》、《争座位稿》)旨趣。通篇随意轻松,虽多有涂改、增删,却显得流畅自然,毫不做作。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前后“二稿”中,前者字小,笔法精熟,浑然天成,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后者字大如钱,行笔有些迟涩凝重,意觉过于理性迟疑。原因在于小字“精熟”,大字写得多,熟之能精、精能入妙则是此卷书法的可贵之处。鲁迅书法即与之颇为类似,体现熟稔之功。

【观典赏析】欧阳修是北宋诗文大家,影响波及王安石、苏东坡等,是公认的文坛领袖。他的学书主张,为苏轼继承和发扬。书法早年学虞世南,后“以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推崇颜真卿,喜柳公权“锋芒俱在”。《灼艾帖》为欧阳修传世墨迹几件中之一。书法端庄劲秀,既露锋芒又顿挫有力,这正是黄庭坚所说的“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苏轼说的“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和“笔势险劲,字体秀丽”,可说是搔到痒处。关于欧书特点,苏轼评价说:“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清眸丰颊,进退晔如。”李东阳在帖后的诗跋中称赞欧书“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然”。

【作品概况】《自书诗卷》为北宋蔡襄行书,素笺本,三接纸,纵28.2厘米,横221.2厘米,73行,884字。 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4家题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观典赏析】北宋皇祐二年(1050),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都城汴京(今开封),一路北行半年多,沿途将见闻写成诗章。此帖是诗稿的一部分,共录十一首诗。蔡襄时年约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迟来还是不掩快意。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通篇笔致飘逸,流畅自然,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书法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自如为小草,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近代朱文均称赞说:“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观典赏析】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为报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即《谢赐御书诗表》卷。此帖是蔡襄的精心之作,由于他天资极高,博学精鉴,为人正直,一丝不苟,因此楷法正谨,笔笔精心,处处精丽,行墨持重,措笔安和,字字端严劲实。力追平和蕴藉的风格。《谢赐御书诗表》当时已成名作,为内府所藏,即便与蔡襄同时代的米芾也未见到真迹,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所以40年以后米芾见到真迹时,即将兴奋喜悦的心情倾注于跋语中。明顾复《平生壮观》说:“白纸正书,无板实之恨,容夷婉畅。此公第一楷书也。”

【观典赏析】蔡襄书法精妙,恪守法度,有晋唐风轨,前代意韵,变化无穷,真、行、草、隶四体都达到妙胜之境。现存《万安渡石桥记》是他的大字冠冕,楷书代表作之一。碑文简洁凝练,笔力雄健遒劲,浑厚端庄,淳淡婉美,刻工精美传神,被誉为文、书、镌三绝。蔡襄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观典赏析】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位,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澄心堂纸帖》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澄心堂纸帖》是蔡襄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

【作品概况】《新岁展庆贴》是北宋苏轼写给好友的一封信,此时,苏轼刚买了几十亩田地,自耕自种,又造了新居,因此诚意邀请陈季常等朋友上元节(即元宵节)时一起到黄州来,共享新居竣工之喜。行书,书于元丰四年(1081)。纸本,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唐代书家方正平易的书体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到了宋代的书家手里,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已变成随意伸展险奇的书风。《新岁展庆贴》则是此类书风的代表作。《新岁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卷后有董其昌跋。此二帖均是苏轼写给陈慥(季常)的书札。苏轼在黄州时与陈慥书信往来频繁,可知二人友谊深厚。《新岁展庆帖》下笔自然流畅,劲媚秀逸,笔笔交代分明,精心用意。虽为书札,却写得非常精致,字的入笔、收笔、牵连交代分明,有一股大大咧咧,随兴去留的畅意,甚至连加添的漏字也赫然地留在那里,未予理会,其不怕露拙的洒脱本性由此可见。《新岁展庆贴》是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的书法佳作。

【观典赏析】《寒食帖》有“苏书第一”之称,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有感而发,将诗句苍凉惆怅心境,寓点画线条变化之中,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正锋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结字奇特,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 黄庭坚题跋说:“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有人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分别体现了作者愉悦、悲愤、寂寞苦闷的心绪,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可对比欣赏。

【观典赏析】《罗池庙碑》丰厚清雅,得颜鲁公《东方画赞》壮丽之美而更为遒逸,肥而不肿,厚而不软,为苏轼大字之冠。此碑笔力扛鼎,遒劲古雅。用笔温厚中出险辣,得气得势,刻工极佳,神气实足。“戈”法不取钩,一泻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结字率性而作,如“鹅”字特大,且用行书,众多“兮”字,随手妙变。明王世贞说:“东坡书《罗池铭辞》遵劲古雅,是其书中第一。”侯镜昶认为此碑:“与唐碑各家调然相异。东坡善于发展变化,融势入碑,开宋书特有之风。又以帖的布白,融入碑中。自东坡倡导,宋代碑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观典赏析】《前赤壁赋》是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作。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这就是所说“纯绵裹铁”,并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更有一种超脱和旷达的精神境界。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展示了苏轼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被称为“宋代第一”。明董其昌跋说:“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赞扬此赋:“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笔法,况墨法乎。”

【观典赏析】《醉翁亭记碑》与《丰乐亭记碑》为“苏体”的代表作,被奉为“书坛双璧”。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遒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元赵孟頫《松雪斋》说:“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明王世贞称:“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

【观典赏析】《丰乐亭记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此碑与《醉翁亭记》相同时间书写,风格相近,均为擘窠大字。字体楷中稍见行意,字形丰肥扁阔,用墨浓重,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风格老辣圆熟,已入化境。王世贞说:“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遭伟俊迈,自是当家。”清梁巘《评书帖》曾说:“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今惟《丰乐亭》尚清白。”二者相比较,《丰乐亭记》的书法造诣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品概况】《花气熏人帖》为北宋黄庭坚行草书。帖册,纸本,纵30.7厘米,横43.2厘米。此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花气熏人帖》是黄庭坚的小品之作,书七绝一首, 前二行界于行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行开始便洋洋洒洒,点画亦不大注意,极得天然之妙。把严谨的中锋线和草书中的宛转相结合,随意自在,构成一幅完美的作品。书法清新悦目,笔法精奥紧峭,瘦劲奇崛,笔势开阔,刚强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英气逼人。结体倾侧,行列参差,变化多端,重者密,轻者疏,重心忽左忽右,欲离又合,顾盼有情,诗意、禅机、花香、生气,浑然一片,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花气熏人帖》分行布白与诗意极为相合,书意诗情紧密相连,丝丝入扣,章法精雅绝伦,哲思无限,较少萦带的笔意,与其晚年的跌宕多姿有着显著的差别。【作品概况】《黄州寒食诗卷跋》是黄庭坚在老师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见下图小字)后写的一段跋语,约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七至九月间。黄庭坚和长8岁的苏东坡亦师亦友,在一生对苏东坡的崇拜、反叛、回归和超越中,黄庭坚完成了自己书写风格的蜕变与成熟。苏东坡书于47岁的铭心绝品,经56岁的黄庭坚跋,顿成光明千古的双璧,一书一跋,时间18年,苏书尚有秀润,黄跋则纯余苍古。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行书。

【观典赏析】尺牍翰札、文稿和跋语为黄庭坚法书最佳者。《黄州寒食诗卷跋》表现出一丝不苟的态度,笔精墨妙、富有法度,从第五行起,笔墨开始有了灵动之性,自由舒展,至末尾更显随意,真可谓心手双畅,臻入化境。黄庭坚最强调胸次、年龄、功夫对作品格调的影响,尽管是“年高手硬”不便作书的状态,却有着“心意闲淡”的胸次境界,所以黄庭坚晚年之作,无论大草长卷,还是小幅文稿,都是臻入化境之作。此时的黄庭坚及其小字确乎达到了苏东坡所说的“少小时须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无意于佳乃佳”的美学境界。通篇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黄庭坚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观典赏析】《诸上座帖》为黄庭坚草书代表作,书法的最高境界。笔意纵横,气势苍浑雄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用笔从容娴雅,纵横跌宕,却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真得佛家经语妙理。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状态,纵笼挥洒;黄庭坚不饮酒,作草全在心悟,以意使笔,虽多理性使笔,却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自叙帖》是一般佛教的“空无”,《诸上座帖》却是禅宗的“顿悟”。张旭“唯性”,怀素“情理兼具”,黄庭坚则“唯理”。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文后黄又作行楷书一则,出笔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诸上座帖》为黄庭坚最具代表、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作品,开创出了中国草书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又一新境界,也使其成为宋代狂草艺术的领袖。

【观典赏析】黄庭坚为“宋四家”中最喜欢长撇、长捺、长横的,形成如车幅一般射向四周,极具视觉张力,这也是黄庭坚书法的最鲜明的特点。黄庭坚一生创作了大量行书精品,《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大字行书的代表作,最负“山谷体”盛名的精典,可谓其书法艺术的总结。黄庭坚曾误把《瘗鹤铭》看做王羲之所书而倾力摩习,深得神髓。线条更为解放,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结体内紧外放,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左右纵横开张,比《瘗鹤铭》中宫更紧、四围更放。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特点,黄庭坚则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笔划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表现出黄书特色。《松风阁诗帖》在清新优美的《兰亭序》和郁勃苍劲的《祭侄稿》之外,另创一种健爽英杰的书风,被称为天下第九大行书。

【观典赏析】《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为黄庭坚晚年草书代表作,体现为用小草法作狂草,集中表现出黄在狂草形式上的开拓。此作似是用短锋硬毫所作,侧笔切入,斩钉截铁,风势凌厉,戮力于草字造型的视觉形式感的开拓,妙在对“点”的创造性运用,在满纸线的构造之中来回跳动,传情达意。点笔皆有一定方向性,每点皆有可观,堪称本卷用笔一绝。章法处理独特,字与字之间叠罗汉一般组合,巧妙穿插,奇趣横生。黄庭坚将怀素瘦韧疾速的用笔,变得瘦硬而起伏多变,并将怀素《自叙帖》上下腾挪开合的行气章法,变得更为紧凑绵密,让布白空间呈现更多,左右摇曳的疏密对比,构成满纸云烟、飞花乱坠的意象。此卷多用“一笔书”,许多整行都不换笔,卷舒多姿,把李白诗中惯有的豪迈机变、空灵欲仙的意境作了倾情演绎。“高提笔,令腕随己左右”的运笔手法,使线条产生空灵视觉效果。黄庭坚晚年谪居四川,只能买三钱一支的鸡毛笔写字,得见《自叙帖》后所作草书一变,笔毛软但笔致老辣,自成一家面目。沈周题跋“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

【作品概况】《汴堤帖》为李之仪书,是对友人应酬问候的信札。纸本。行书。纵28.3厘米,横3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与苏轼的文缘友情却一直流传至今。《四库全书》称其“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李之仪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苏轼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李之仪甚为不平,积极联系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坎坷的仕途加深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特别是在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苏轼给李之仪的信笺就达七封。《汴堤帖》笔画劲媚,结构紧凑,重心于上,展示了李之仪的书法特点。这与张孝祥字重心于下,形成对比。 苏轼称之“如刀笔三昧”。

【作品概况】天马即现在的伊犁马。《天马赋》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珍品。

【观典赏析】在米芾传世的作品中,《天马赋》笔力刚劲,被康熙誉为前无古人。但长期以来,对于《天马赋》真迹却莫衷一是,存在很大的争议。元以前都确认是米芾真迹无疑,到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称自己看见过四种刻本的《天马赋》,其一后题“平海大师书”;其二后有元代黄公望跋,称“展视之时,有大量贯斗而堕,其声如雷”;其三被称为“吴本”,多枯笔,“别是一种米书”;其四就是董其昌自己所刻。启功后来为《董其昌临天马赋》题跋。无论真否,都不影响《天马赋》为一大珍宝。

【观典赏析】《苕溪诗帖》为米芾行书代表作,反映了米芾中年书风的典型风貌。米芾书写时才38岁,但个人风格却跃然纸上。“八面出锋”在此卷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笔爽利,洒脱不拘,多取侧锋,灵巧多变,行笔波折虽多而速度不减,提按起伏自然超逸,线条劲挺有力,毫无雕琢之痕,既赏心悦目,又耐人寻味。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重心的平衡。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评此帖说:“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讲出了《苕溪诗帖》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苕溪诗帖》与《蜀素帖》并称米书“双璧”,影响巨大。

【观典赏析】《蜀素帖》是米字代表作,天下十大行书排第八。用笔纵横挥洒,正侧藏露,多变快疾,与丝织品吸水性弱形成枯渴自然的线条,最能体现其“刷字”的独特风格。结构奇险率意,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随意布势,风姿翩翩。章法独具一格,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笔划与轻柔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笔势与涩滞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成为《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清高士奇题赞:“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启功诗说:“臣书刷字墨淋漓,舒卷烟云势最奇。”临习用墨宜干,行笔快中见涩,出锋处应回锋,做到笔短意长。

【观典赏析】《多景楼诗帖》从头至末,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一气呵成。运笔苍劲飞动,筋骨雄毅,神气飞扬,刚健端庄中有婀娜流丽之态。结字多取侧势,为米芾传世大行书之佼佼者。全篇气势雄伟,字态奇异,仿佛使人感觉到作者的激情在字里行间奔腾,是“刷字”的代表作品。宋赵秉文说:“此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起陆,矫然如雕鹗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 明吴其贞说:“运笔松放,结构飘逸,如仙人舞袖,为米之绝妙书。”《多景楼诗帖》对写大字者很有参考价值。

【观典赏析】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米芾去拜访求教。苏东坡劝他向晋人学习。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米芾的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而《虹县诗卷》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十分珍贵。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 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 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

【观典赏析】《珊瑚帖》为米书中铭心绝品,书写材料很特殊,竹纸,浅黄色,纸上竹纤维较多,据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书写的作品。该帖是米芾晚年之作,被认为是米氏的“墨皇”。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态更为奇异超迈,随意而书,神韵自然,神采更趋飞扬,形式感也更具意趣。写到“珊瑚一枝”加重加大,而且继之以画、以诗,喜乐之心跃然纸上。米芾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书体潇洒奔放,又合于法度。元代虞集评其“神气飞扬,筋骨雄毅”,施光远称其“当为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米芾擅长水墨山水,山水画被人称做“米家云山”,但米芾绘画几无存世,唯一能见到的《珊瑚笔架图》,十分珍贵,但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

【观典赏析】《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抒发天趣。启功曾说“我此生见不到米芾的《研山铭》将死不瞑目。”运笔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少些飞白灵动,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米芾之子米友仁题说:“右研山铭,先臣芾真迹。”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说:“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志万状,笔底有神。”清陈浩题作跋说:“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宣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宋苏东坡对米芾评价说“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

【观典赏析】米芾小楷书仅见于题跋,故此件非常珍贵。本帖结字介于行楷之间,笔法精炼,正如前人所说:“研笔如铁,而秀媚之气奕奕行间,风华类得大令(即王献之)之神,是南宫得意笔。”米芾这样精致的小楷是极为少见的。叶恭绰记《宋米元章〈向太后挽词〉》载:“米元章书法,以小楷为最佳,但现存仅一件,即《向太后挽词》也。其实,亦系行楷。此物,以前未入过元、明、清三朝内府,以挽词犯忌讳也。”

【观典赏析】《舞鹤赋》是米芾在56岁时艺术巅峰之作,是失传于世的珍品。国内有关米芾研究的专家做过调查,无任何人知道《舞鹤赋》。后来《舞鹤赋》的发现,不亚于在中国挖掘出地下文物一样震惊中外,是中国书法界的一件大事,并重新改写米芾的艺术史。元文宗任命著名书画家柯九思为‘奎章阁’鉴书学博士,以鉴定书画,柯九思评《舞鹤赋》为“空前绝后”。

【作品概况】《晴和帖》又称《大年帖》,是致“大年太守”的一封信札,为薛绍彭草书。纸本。纵25.1厘米,横34.8厘米。

【观典赏析】《晴和帖》为薛绍彭代表作。酷近于王羲之的《初月帖》,其中锋内敛,法度森严,古朴雅正处又含遒劲流畅之致。薛绍彭深谙古法,宗法晋唐,用笔饱满圆润,善于使用笔锋,字内牵丝灵动自如,行气自然,书风清丽疏朗,平和秀美之气,溢于书外。从此可窥见到薛昭彭师法晋唐的书法渊源,不妨可追溯到王羲之的书迹,如《十六帖》。元危素《薛临〈兰亭序〉》跋说:“宋之名书者有蔡君谟、米南宫、苏长公、黄太史、吴练塘最著,然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也。”

【作品概况】《瑞鹤图》为宋徽宗赵佶所作。绢本。纵51厘米,横138.2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瑞鹤图》是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诗、书、画俱为上乘的作品,描绘了20种鹤的不同姿态。卷后宋徽宗瘦金书题记及诗,与内容意境相生,似有翠竹、瑶草、灿烂鲜花、摇曳于春风晚照中,是宋徽宗瘦金书大字的硕果仅存的一幅杰作。“瘦金体”写大字最难,而此作在此书体的艺术表现上登峰造极。用笔极其精美,笔带牵丝,毫厘不爽,并增添了运笔的潇洒情致与卷面的活力。章法结体与大自然的美相契合。观其书风,健笔开张,挺劲爽利,侧峰如兰竹,媚丽之气溢出字里行间。“瘦金体”丰富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风格,对后世颇有影响。

【观典赏析】《草书纨扇》是赵佶书法的代表作,将草书的点画美、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气韵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完全是神来之笔。布局章法极为高明,气势弥满而又有疏朗之意,行笔圆转流利。其书精意娴熟,用笔多起以侧锋,险侧跌宕而不失于露,奇趣横生而终有法度;线条极具变化之能事,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由于赵佶精于绘画,故于章法的疏密配置,构图安排,皆能不经意处见精妙,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宋徽宗的草书成就,不在瘦金书之下。据说团扇也是宋徽宗在书法艺术形式上的一种创新,自徽宗书写以后形成一种风气,成为文人雅士表达书法艺术的一种新形式。

【观典赏析】宋徽宗书写的千字文留存至今两件,真、草各一,独如晶莹双壁,展现其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此卷以 "瘦金体"书写,结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钩,整体遒丽瘦硬,匀整峭拔,筋骨挺劲,清爽润朗,飘逸灵动,正所谓“铁画银钩”。瘦金体最大特点也是最难掌握之处是用笔,瘦中有腴润,刚健中有飘逸之感,迄今无人能及,可谓古今第一人。《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宋徽宗真书学唐代薛矅,将楷书中瘦劲一路发挥到了极致,并智慧创意成为定型的瘦金体。瘦金体长横都作鱼头状,中截细若游丝,收笔重顿;竖笔很少悬针,大多呈右向倒钩;横与竖过渡折笔,侧锋明显,运笔步骤展露无遗,的确不同于任何书体,带有很强的装饰性,独具个人风格,被后世誉为第一奇书。即便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

【观典赏析】《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是赵佶盛年书艺成熟期的精品巨制。本卷草法出自怀素狂草一派,笔势如浩荡江水,奔放流畅,跌宕起伏,神满气足。全长十一米多,一气呵成,毫无倦笔,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极奔放驰骋之致,气势颇为壮观,富有一种似音乐旋律的美感,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宋徽宗草书真迹传世绝少,此卷笔法精绝,尺幅宏大,纸墨粲然且流传有绪,虽文字稍有错漏,然瑕不掩瑜,无愧为翰墨瑰宝。作品无一接缝,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史上草书因写得快的原因,比楷书都写得细和轻,相反写得重而粗的,只有赵佶一人,比较赵佶的《千字文》草书和楷书之作,一目了然。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说:“徽宗千字文,书法怀素。”《赵佶草书千字文》底纹是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的描绘而出,与宋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伦的旷世之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作品概况】《潇湘奇观图题跋》是米友仁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纵24.6厘米,横920厘米。纸本。手卷。后幅有米友仁的自识,并有薛义、董其昌等十四家题记。

【观典赏析】米友仁承继并发展了米芾技法,运用“落茄皴”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以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世称“米家山水”。绘画题款始于苏东坡和米芾,然而都没有作品留下来,现存作品只有米友仁的。此卷前画后题,诗书画三者浑然一体,是米友仁的创新。米友仁书法捭阖开张,尤其讲求意趣和个性,在以清瘦纤细为主的南宋书坛别具一格。米友仁可以说是最先成功地使用了羊毫笔,从而增加了笔锋在提按时的弹性,使线条的变化更为细腻,表现力更强。黄庭坚戏称米友仁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

【作品概况】《前后出师表》为岳飞书于宋绍兴八年(1138),草书。真迹已经遗失。成都武侯祠进二门,长廊壁上,嵌有岳飞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共37块,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刻工精良。

【观典赏析】《出师表》为三国诸葛亮北伐前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一份凑章,表达自己受先帝知遇之恩,托孤之重,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宋绍兴八年(1138年),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有感而发,写下这篇著名的书法。《前后出师表》以行、草为主,笔奔如骏、力劲千钧,畅快淋漓,气贯长虹,抑扬纵擒,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章法严谨,意态精密,纤浓符中,刚劲不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颇含文臣气质,颇有“壮岁旌旗拥万夫”之势。诸葛亮与岳飞二人英明与勋业先后相辉映,此书又有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的风格,三人同为千古传人,更显得此作的艺术价值。明谢肇淛《居东集杂纂》说:“岳武穆公请粮手迹小楷精妙,绝类颜鲁公。”

【作品概况】《怀成都十韵诗》,为南宋陆游行草书,内容描写作者50岁左右在成都做官时的生活景况。纸本。纵34.6厘米,横82.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陆游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擅长正、行、草书,尤精于草书,其行书草书,取法张旭、杨凝式 ,又受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影响,更多追求人品和精神上的契合,讲究对比的变化和节奏。陆游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怀成都十韵诗》为陆游传世墨迹中最晚之作,格调豪放跌宕,清劲自然,行草相参,纵敛互用。书风亦瘦硬通神,是陆游词翰双美的代表作品。朱熹称其“务观笔札精妙,意致高远”。

【观典赏析】《自书诗卷》仍然保留其早年学习颜真卿、苏轼书法的笔法风格和习惯用笔,但又明显地融会杨凝式行书、张旭草书的长处,无论是用笔、结字和布白都与其诗浑然一体。书体潇洒遒劲,犹如“大舸波浪”“瘦蛟出海”般的气势磅礴。笔致老辣又天真,形式不拘一格,不计工拙,可看出十分放松随意,空白处章法有致。本卷以猩猩毛笔书写,笔墨酣畅,墨色浓淡得当,卷中字形大小、笔画轻重变化很大,运笔时而飞旋,时而凝重,似造化在胸,随手变化,令人目不暇接。明文彭说:“放翁书法遒严。所谓人品既高,下笔自有不同者也。”《张丑管见》称:“放翁书迹飘逸,其自书诗一卷,字画遒劲可爱。”

【作品概况】《急下帖》又名《只候帖》。行草书。墨迹,纸本。尺牍,纵32.9厘米,横42.8厘米。凡12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51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传说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有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没有传下来。《急下帖》篇幅虽小,仅一百五十余字,但其有“劲挺飘逸”“古雅恬淡”和“浪漫不羁”的艺术特点。笔法圆熟俊雅,笔力遒劲风格洒脱,点画自然舒畅,既见其“秀媚”,亦显冲虚恬淡的气象,从用笔轻重变换的特征中自然流落出一代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明陶宗仪称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宋陈槱说:“石湖工行、草书,与张于湖悉习宝晋,而各自变体。虽未尽合古,自有一种神气,亦足嘉尚。”都道出范成大书法的师承关系,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作品概况】《城南倡和诗卷》是南宋朱熹乾道三年(1167)与张拭在长沙游历城南胜景,其间有许多应酬唱和诗作,此为其中之一,描绘了城南风光20景。行书,纸本。手卷,纵31.5厘米,横275.5厘米。65行,464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此诗为朱熹中年所作,书法写于晚年,是朱熹书法代表作。作品运笔从容平和,退尽火气,笔笔富有变化又和谐有韵,有晋人之风,字体行草相间,大小参差,短长配搭,错落有致,俯仰生情;笔墨精妙,萧散简远,笔意从容,灵活自然。用笔中锋为主,提按分明,起收得当,笔势迅疾,有时戛然而止,有时宕逸放纵,转折和牵丝随意轻巧,舒畅自然。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规矩。明陆简跋说:“紫阳夫子平生讲道之功日不暇给,而于辞翰游戏之事亦往往精诣绝人。评书家谓其书郁有道义之气、固耳。”何乔新题跋赞:“其词浑厚和平有盛唐之风,其字如孤松老柏,晋宋间以书名家者未易及也。”

【作品概况】《临存帖》为南宋张孝祥行书,约书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是给高应辰的一封信。绛色纸本。纵31.3厘米,横45.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临存帖》充满“尚意”气息,整体布局,字距小,行距大。章法上留白很多,清明疏朗,充分展现了其自谓“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境界。此帖书写快速,中锋慰藉,转折自如,提按分明,能感受到行笔的节奏和笔锋巧妙的律动,随心所欲,但不逾规矩。结体独具特色,中宫收缩,中上部营造虚位,重心下坠,个性分明,与北宋的李之仪形成有趣的对比,可作对比欣赏:李字,结体重心向上密集;张字,结体尽量向下沉积。《宋史》称:“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劄,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称其书“真而放,卓然有颜真卿风格”。比张孝祥大八岁的陆游说:“紫微张舍人书帖,为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

【作品概况】《七言绝句》又称《行书蔡襄七言绝句》,诗为北宋蔡襄所作《访陈处士》,书是南宋吴琚少数墨迹之一。绢本。大行书。纵98.6厘米,横55.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观典赏析】《七言绝句》是吴琚唯一一件大字行书挂轴之作,也是现存书法形式中最早的条幅作品。宋人书轴极其罕见,足可宝贵。书法挺拔俊秀,运笔快速强劲、结字紧密,以倾侧取势,上下相映带。行笔不时出现飞白,显示南宋书家对上下呼应与整体气势追求,甚于每一字的精工与锤炼。吴琚一生都用力于米芾,是南宋学米第一人。米书八面出锋、神出鬼没的优点后人多不能及,但吴琚却能形神兼备,几可乱真。由于性格差异,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二人书法也有区别。米氏露锋较钝,吴氏起笔露锋而尖锐,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又云:“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作品概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南宋张即之楷书。纸本。纵34.6厘米,横1286.9厘米。书于宝祐元年(1253)。辽宁省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张即之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振兴书法艺术,以一生之力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称雄一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其晚年书法精品。下笔简捷凝炼,泼辣果断,枯笔处如苍松老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用笔刷出,但送到位,在收笔处时见顿挫,又可看出米芾的影响。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使字字结体生动明快,清爽不落俗套。每个字中十分注意笔画中的变化,其笔画的粗细、轻重、伸缩舒展皆随机而作,尤显生动却又不失法度,是独具匠心的书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明人詹景凤说“以鲁公法中函分书,方劲古拙,斩钉截铁,遂以传耳”,可以说搔到了痒处。

【作品概况】《谢昌元座右自警辞》为南宋文天祥应前辈谢昌元之请而书。草书。纸本。长卷,纵36.7厘米,横335.7厘米。71行596字。其中《座右自警辞》44行,315字,字体稍大。书于咸淳九年(127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观典赏析】《谢昌元座右自警辞》是文天祥38岁时书,是文天祥在南宋晚期超越时流的佳作。法自魏晋,含云卷云舒之气,具有一种跳跃流动的节奏美,堪称字字丹心碧血,泣鬼神而贯金石。从本卷书法风格上看,文天祥书法用笔多出于阁帖,而又接近于王献之、怀素,其字纤细灵动,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行笔流动,以中锋为主,间施侧锋取势。清安岐《墨缘汇观》评其“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书后有大量名家题跋,因文天祥“孤忠完节”而视此卷为“天球河图”。

【观典赏析】虎头山位于广东茂名,面向南海湾,面积3.83平方公里,原名叫石狗山,文天祥《虎头山诗》极具儒家风度,书法洋溢着很浓的书卷气,精致脱俗,笔触偏细,用笔多有牵联,清疏可人。后人跋此书为:“…其笔意乃雍容闲雅,无一毫惊惧荒迫之状。……然非素存素养之,孰能如是乎?”此语道出文天祥临危不惧,面对生死泰然处之的儒生本色。文天祥临刑时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其妻收尸时,发现衣服中笔触偏细,用笔多有牵联,清疏可人。的留言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虎头山诗》是文天祥高尚人格又一次升华的外在体现。

猜你喜欢
行书草书赏析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录清·孙枝芳诗(草书)
自作诗(草书)
录明?杨士奇诗(草书)
书法欣赏(草书)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