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生活实验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2-03-08 14:28梁喆杨珍珂
物理教学探讨 2022年1期
关键词:项目式劳动教育初中物理

梁喆 杨珍珂

关键词:劳动教育;项目式;初中物理;生活实验;实验教学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然而,近年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科教育。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学科教育中不易找到适合劳动教育的切入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表明,劳动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实践过程来实施。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应和学生一起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深度探索和思维提升。教师可以在物理生活化实验教学中以项目式学习(PBL)的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但是,在融合生活化实验自主探究时。也会遇到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尴尬。文章以初中物理“功”的生活化实验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对物理实验中劳动感受的五大现状。探讨在学科教学中融合、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1学生对物理实验中劳动感受的剖析

劳动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融入科学、德育和美育的劳动实践。劳动教育课程不管是生活技能类、工艺制作类,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类,其内容都十分丰富。但是,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的有效培养方面还缺乏创造性逻辑和真实的劳动体验。结合中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学习情况,总结以下五条现状。

1.1把握育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当前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懒得动手”。缺乏劳动意识。根源在于家长的溺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动手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融入生活化的概念,以项目式活动切入物理实验.能打开学生“懒得动手”的“锁”。物理教师要把握实验中劳动的优势,同家长一起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并构建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和科学规范的劳动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劳动素质的发展。

1.2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亲历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和谐发展与道德、智力、体能和美感紧密联系,是个性公民的基础。劳动教育需要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成为更深刻、更细致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能够提升育人实效,激发学生深度思考。

1.3体现时代现状。激励学生动手实践

颜元认为,“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强盛的源泉,无论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还是劳动教育观点,都不能脱离实践。随着知识储备和技能的提升。学生对很多物理活动表现出了“厌恶实践”的情绪。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项目活动往往会被搁置。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日常课程设计应当加强物理教学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可通过物理项目教学使学生做好参与生产劳动的准备。深化产教融合,也需要我们改进项目式的劳动教育方式。因此,建立务实的劳动意识。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是当前对学生培养的强烈呼声和时代特征。

1.4强化综合实施。改善劳动机制氛围

解決“松散懈怠”必须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积极宣传和引导公众理性支持劳动教育。以物理生活化实验为基础创新劳动教育,改善实施劳动教育的片面性。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各方面力量。这有助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劳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劳动教育不仅要融合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更要积极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认知观念。营造尊重劳动的和谐氛围,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1.5坚持因地制宜,探索一校一情一案

劳动教育要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条件,构建一校一情一案的模式,融合德、智、体、美。发挥并实现劳动课程因地制宜的独特育人功能。要根据学校现状,充分挖掘劳动教育资源,狠抓“天时地利”的区域条件。制定多维尺子衡量效果,切忌“一刀切”。要凭借校园现有的场所条件建立基于物理生活化实验的简易劳动教育实验室,因地制宜拓展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视角下创新“功”生活化实验的项目式策略

鲁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功”的教学设计,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功”的认识比较浅。特别是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的理解难度比较大。为此,笔者把PBL融合到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中(图1)。展开“功”的导入、设计、实施、展评等学习过程,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联系生活。认识“功”、理解“功”,建立功的科学化概念。

2.1科学导入。有力有距离能做功

劳而有获:物体在其受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表明这个力做了功。在物理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例如。手持两只鸡蛋匀速向上举高1m时。手对鸡蛋做功约为1J(图2)。两只鸡蛋约为100g,两只鸡蛋的重力约为1N。匀速举高过程中支持力和重力互为平衡力F=G=1N。计算做功:W=Fs=1 Nx1m=1J。让学生体会举高鸡蛋的过程中所做的功就是1J。还可以计算爬楼时克服自身重力所做的功(图2),以此增强对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的深度理解。

2.2案例设计,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劳而无获:能劳动未必有功效,不劳动一定无收获。判断做功要结合力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感觉很抽象。学生有疑惑。亟需通过实例进行讲解。例如,停放于路边的汽车,用尽全力(约600N)去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的作用。但汽车并未移动(图3)。此时,移动距离s=0m,带入功的计算公式:W=Fs=600 Nx0 m=0J。即有力无距离不做功。用手提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时,人对水桶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且与水桶和桶内液体的总重力相等(二力平衡),但此力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0m,故人对水桶做功为0J。人虽然对桶施加了力的作用,但不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不符合“有距离”这个条件,最终劳而无获。

2.3模型实施。无力有距离不做功

不劳无获:没有劳动就不会有功效。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即便物体移动了距离,也是无功过程。以研究足球离开脚后向前滚动30m的状态为例,如图4所示。踢球时,人对足球做功,改变了足球的动能。球离开脚后滚动时,人对足球不做功,原因是足球离开脚后F=0 N,s=30m,W=Fs=0Nx30 m=0J。球离开脚后人未对足球做功。基于此,引导学生建构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某一物体的模型。可认为是F=0N。s≠0m,即无力有距离,不做功。联系生活感受不劳无获。研究不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重视劳动。热爱劳动。

2.4个性展评。无力无距离不做功

理解功的关键点是判断做功条件,而其核心要素是力和距离。无力也无距离,物体不会对研究对象做功。例如,如图5所示,提着水桶站着不动。对水桶受力分析。水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且F与G互为二力平衡,F=G。提水桶站着不动,讨论水平方向,水平方向无力也无位移,终归是不做功。学生通过提水桶的亲身感受。区分站着不动和爬楼时累与不累的明显差别,加深对做功条件的理解。

3融合劳动教育与物理教育的价值

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中融人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意义。通过功的学习,学生明晰了做功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增强了对能量的认識。使其了解到功可以是能量变化的量度。为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功的概念及做功的条件。教师需要明确功在教材中的地位,合理把控实验教学策略。学生体验做功,并通过劳动的形式呈现做功过程和效果。项目式问题能弥补劳动教育与物理实验教学的短板,并拓展与功、能相关的物理基础知识。

融合劳动教育与物理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紧扣夸美纽斯的直观性教学,让学生明确做功的概念及判断是否做功的条件;

(2)科学制定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方法、动手操作、建构概念;

(3)通过项目式方法的功的教学,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使其经历思考、实践、交流和评价过程。

4总结

在项目式物理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视角。以实验的“奇”“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勤劳动。这一模式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能让学生真正去参与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师生的劳动意识。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除了“功”的生活化教学外,劳动教育也可以融入到其他章节的生活化实验教学(例如摩擦起电、钻木取火等)中去。其他学科教学,例如化学、生物甚至语文等课程,都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实践来进行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项目式劳动教育初中物理
大学英语模块化、项目式、专业实践型教学改革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式教学在高职数控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广告摄影课程中“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