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

2022-03-08 11:53贾生海白有帅许春娟王艳萍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2年2期
关键词:砂子导水运移

曹 睿,贾生海,赵 霞,白有帅,许春娟,王艳萍

(1.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民勤县给排水管理站,甘肃 民勤 733300)

滴灌节水增产效果是当今世界上学者普遍认同的,也是当前农业及林果业节水灌溉使用较多的一种灌溉方式[1- 4]。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滴灌时的地表棵间蒸发直接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利用。间接地下滴灌技术是在滴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由地表滴灌系统和布设在滴头下方的导水介质2部分组成,其优点在于能把作物需要的水分快速导入根部附近。1997年Meshkat等提出的砂管灌是间接地下滴灌技术的起源,Meshkat等通过室内实验发现砂管灌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地表蒸发[5]。2004年Yanni等以果树为研究对象进行灌溉试验研究,研究方法与Meshkat使用的相似,得出灌溉结束的14d内,同一灌水量下垂直砂覆盖灌比常规滴灌的灌水效果显著[6]。国内学者开展间接地下滴灌技术较晚,安巧霞等研究间接地下滴灌在不同流量下的变化规律,发现湿润体形状近似椭圆体,同一灌水时间下,滴头流量越大,湿润体体积越大;同一灌水量下,滴头流量越大,湿润体体积越小[7]。李道西等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灌水要素(灌水量和滴头流量)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情况,发现同一灌水量下,滴头流量增大,保水性差的砂土垂直方向湿润锋的运移明显,而保水性较好的轻壤土水平方向上的运移更加明显[8]。吴继强等研究了大孔隙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发现大孔隙的连通性对土壤水分的优先入渗起主要作用[9]。目前针对不同粒径导水材料对土壤湿润体情况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不同砂管粒径下的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研究分析,结合灌水结束24h后的土壤含水率情况,以期获得更好的数据为田间实验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场地与装置

室内试验场地为甘肃农业大学工科楼土工实验室,试验在自制的有机玻璃箱中进行(图1),规格尺寸为120cm×55cm×75cm(长×宽×高)的长方体无盖土箱。滴灌水源装置为马氏瓶,保证试验所需的稳定恒压水源,通过引水管连接恒通量水管进行室内实验[10]。

图1 试验装置图(单位: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所用土样取自民勤县勤锋林业试验站枣树基地,取回后风干,过2mm筛,分析实验所用土壤粒径得出试验土样为容重1.5g/cm3的沙壤土。将土样按每层5cm厚夯入土箱中,导水装置为砂管,制作时采用直径为10cm的PVC管的一半作为边界,扣到土箱边,土样装满土箱后将砂子装入PVC管,装填石英砂完毕后抽出PVC管形成砂管,砂管深度为20cm。试验过程中使用秒表计时,按拟定时间间隔(3、10、30、60、120、180min),用黑色记号笔在土箱上描绘出湿润锋位置,并且用钢尺测量各个时刻水平湿润锋和垂直湿润锋的运移距离[11]。滴灌过程中以时间控制灌水量,当灌水时长达到3h时停止灌水。试验砂采用3个粒径,分别为1~2mm、2~3mm、3~5mm。处理情况见表1。土壤含水率使用烘箱烘干法测定,灌水结束24h后取土,取土时采用直径1cm的土钻,在导水装置外围沿水平方向每隔5cm设置一取样点,每个点处垂直向下每隔5cm取样,共计取样80个。

表1 试验方案

1.3 数据分析

采用Origin2018、Excel 2010、SURFER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中湿润锋的运移

2.1.1湿润锋的运移形状

为了清晰准确的观察湿润体的形状,将实测的湿润锋运移曲线表现在二维坐标系中[12- 13]。本试验中3个处理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相同,因此对湿润锋形状的影响基本相似,故选择其中1个处理绘图并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即为T2处理所对应的湿润锋运移曲线。观察图2可以发现,T2处理下湿润锋的形状近似表现为椭球体,这是由于均质土壤各向同性的特点,所以呈现出左右基本对称的现象。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的湿润锋随着灌水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灌水初期,水平方向湿润锋的运移距离大于垂直方向。随着灌水时间的增加,在y方向上,湿润锋垂直向下的运移距离要大于垂直向上的运移距离[14]。灌水结束后,4个方向中运移距离最大的是水平方向,运移距离最小的是垂直向上方向,这是垂直向上方向上水自身的重力与土壤吸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灌水结束的24h中湿润锋运移较灌水时明显减缓,运移距离较小,24h后垂直向下方向的总运移距离大于水平方向[15]。

图2 土壤湿润锋的运移

2.1.2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变化情况

如图3—4所示是湿润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开始灌水时,土壤中含水率较低,土壤入渗能力大,入渗速度快。随着灌水的增加,土壤中水分不断积累,土壤中含水率提高,入渗能力较灌水初期减弱,入渗速度减缓。入渗初期,水平方向的入渗速度快,入渗距离比垂直向下的入渗距离大,这是由于灌水初期,土壤水受到的土壤的持水作用大于重力产生的作用,即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产生的势能大于重力产生的势能。随着入渗的进行,湿润锋在水平方向的运移距离依然大于垂直向下方向上的运移距离[16],这是土壤容重与流速共同影响的结果,本文所用土壤属于质地比较粗的沙壤土,容重越大,土壤非饱和导水能力越大,湿润锋在水平方向上的运移就会越快;此外流速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当流速大于土壤入渗能力时,竖直向下方向的入渗变慢,地表积水会引起水平运移距离的增大。

由图3可以看出,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灌水量相同,导水装置所用材料中粒径为2~3mm的砂子产生的水平运移距离大于砂子粒径为1~2mm和3~5mm的运移距离。图4中各个处理下的运移距离差异不明显,灌水结束后入渗距离最大的是T2处理,即导水装置砂子粒径为2~3mm。这是由于粒径小的砂子渗透系数小,入渗慢,运移距离小,而粒径较大的砂子,初始入渗较快,但会在砂管底层与土壤的交界处出现积水,向下的入渗距离较T2处理小。对水平入渗距离(x)、竖向入渗距离(y)与灌水时间(t)进行拟合,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湿润锋水平、竖向入渗距离与灌水时间均存在着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7。因此当土壤基本性质已知,流量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灌水时间来确定湿润锋各个方向运移的距离,从而达到精准灌溉的目的。

图3 湿润锋水平入渗距离变化过程

图4 湿润锋竖向入渗距离变化过程

2.2 灌溉停止后湿润体的变化规律

灌水结束后,地表积水慢慢消失,土壤入渗过程接近结束,但由于湿润体内部及湿润体与周围土壤之间存在着水势梯度,土壤水分的运移并没有结束,即土壤水分进入再分布阶段,湿润体会继续扩散,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均有所增加,土壤水的再分布过程是非饱和状态下的土壤水分运动,最后会趋于平稳[17]。滴灌结束后24h湿润体尺寸的变化见表3。

表3 滴灌停止后湿润体尺寸的变化

分析表3中数据可得:灌水结束的24h内,湿润体运移距离变化较明显。水平方向上的平均相对变化值为21.9%,垂直方向上的平均相对变化值为29.8%,比水平方向上的扩散变化大7.9%。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在垂直方向受土壤基质(固体)的毛管力和吸附力与重力共同作用,而在水平方向上仅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力和毛管力作用[18],所以再分布过程垂直方向上的运移速率比水平方向的大,这也是湿润体呈半椭球状的原因之一。

2.3 土壤含水率的分布规律

如图5所示为不同处理灌水24h后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由于导水材料粒径不同,3种处理的含水率分布有明显的差异。间接地下滴灌下水分从导水材料底部及边界向周围入渗,随着入渗的进行砂管底部及边界的水分接近饱和,水分就会向更深处入渗。灌水结束24h后,在水平方向上,距离滴头越近,含水率越高,距离滴头越远,含水率越低;在垂直方向上,含水率自上而下先增大后减小。

表2 湿润锋运移距离的拟合方程参数

图5 灌水结束24h后土壤含水率变化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在导水材料粒径为1~2mm的条件下,土壤最大含水率出现在图5(a)中坐标(5,-25)处,即砂管底部以下5m处,最大含水率为10.89%;在导水材料粒径为2~3mm的条件下,土壤最大含水率出现在图5(b)中坐标(5,-25)处,和T1处理一致,最大含水率为11.07%;在导水材料粒径为3~5mm的条件下,土壤最大含水率出现在图5(c)中坐标(5,-20)处,即砂管的底部,最大含水率为9.31%[19]。

结果表明,3种不同粒径导水材料中,土壤整体含水率最大的为T2处理,即砂子粒径为2~3mm的处理。

3 结论

(1)不同粒径下湿润锋运移形状基本呈椭球体状,水平及垂直方向上湿润锋随着灌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灌水结束24h后,水平方向上滴头处含水率最大,距离滴头越远含水率越小;垂直方向上含水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含水率均出现在地表以下20~25cm中。

(2)砂子粒径为1~2mm时,出现地表积水,在干旱地区推广会增大蒸发;砂子粒径为3~5mm时,砂砾空隙太大,入渗不均匀,通气管内气性太大,增大蒸发;砂子粒径为2~3mm时,入渗达到了作物主要根系层,蒸发小,含水率高,因此选择2~3mm的砂子,以更好地指导河西地区的实际生产。

猜你喜欢
砂子导水运移
页岩油多孔介质孔隙尺度运移残留规律分析
反转世界
苏德尔特地区南一段断裂向砂体侧向分流运移油气形式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磁化微咸水及石膏改良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彩色笔动起来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榆神府矿区不同导水裂隙发育对地表土壤性质的影响
开采覆岩裂隙带发育高度实测应用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全球砂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