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渗透式环境教育研究

2022-03-09 22:47贺伟李强黄一民王鹏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院校环境

贺伟 李强 黄一民 王鹏

[摘 要]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环境教育师资匮乏和学生环境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环境教育跨学科的特征和高等教育的使命,确定了地方高师院校开展渗透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了开展渗透式环境教育的建议,即增强环境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课程和争取社会及相关部门的支持等,以早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中国梦。

[关键词]环境教育;渗透式教学;地方高师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040-03

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教育科学,以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提高受教育者应对环境问题的技能[1]。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一词的产生可追溯到1948年,当时威尔士自然保护协会主席托马斯·普瑞查在巴黎提出“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将自然与社会科学加以综合的教育方法”,并建议称呼这种方法为“环境教育”[2]。1957年,美国的布伦南第一次在文章中将“环境教育”作为专有名词使用[3]。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提出“环境教育”的概念[4]。而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1973年[5]。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环境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能否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并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6-9]。地方高师院校旨在培养未来地方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在解决地方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开展环境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教育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10]。将环境知识和环境伦理融入不同学科体系,是高校进行环境教育最直接实际的一种方式[11]。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有关环境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技能,这样既不会增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需要安排专门的环境教育课时、师资和其他投入,成本低,收效高。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学资源较为紧缺,采用渗透式环境教育可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环境教育成效。已有学者围绕高校渗透式环境教育展开了研究[11-13]。

一、地方高师院校渗透式环境教育现状

(一)对环境认识不够深刻,环境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主要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教育模式,以运动化和宣传化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的环境教育系统[14]。当前,许多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决策者和教育工作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环境教育没能列入地方高师院校学生培养计划内,没有开设相应的环境教育方面的专业课或选修课;或者开设了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但覆盖面不宽,造成环境教育的普及率低。

(二)地方高师院校环境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环境素质不高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教师自身关注环境议题,对环境问题高度敏感,才能在环境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15]。开展环境教育,要求教师同时具备环境保护方面和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識、技能和方法,并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教学中。渗透式环境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然而当前地方高师院校从事环境教育的教师大多并非环境教育科班出身,职称和考核的压力迫使教师更关注自身专业领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也更重视专业课程与教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也很少有机会接受环境知识、技能、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现今环境教育未能有效实施。

(三)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保护环境的自觉主动性较差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地方基础教育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地方高师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难接触到系统的环境知识,很难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有的甚至还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16-17]。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环境知识,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破坏环境的行为,但这仍然是一种被动的环境保护行为,一旦外界监督力度不够,其环境保护行为并不能很好地坚持。虽然大学里出现了一些环保组织,举办了一些环保活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活动开展形式、活动参与面、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活动的持久度等多处于较低层次,学生普遍缺乏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些学生对环境教育学习缺乏热情,认为学习这些对今后的升学、就业没有任何帮助。上述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环境知识的普及和环境意识的提升,影响着地方高师院校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提升。

二、地方高师院校渗透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有力支持

1983年党中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18]。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教育能为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并没有把环境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纳入学校教育中,而是将环境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育中。渗透式环境教育能满足国家需求,在不增加过多教育投资的情况下,保证环境教育的实施效果。地方高师因为教育资源紧缺,采用渗透式环境教育方式更为适合。

(二)高等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改造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学校教育是大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塑造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养成良好环境行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较强,渗透式环境教育不需要过多的投入,环境教育收效较高,可作为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各项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地方高师学院开展渗透式环境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传播者和环境治理的践行者,将会有效推动地方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

(三)环境教育的跨学科特征

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学生除了要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基础知识、相关的技能与方法,还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理论和人文知识,而这些并不是在一门环境教育专业课或者选修课中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中渗透环境知识。地方高师院校教学资源紧缺,缺乏专业的环境教育师资,采用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不会增加过多投入,而且收效明显。环境教育的跨学科特征保证了地方高师院校开展渗透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三、地方高师院校渗透式环境教育的建议

(一)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我们应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改变不良观念,树立新的精神文明观,树立以保护环境为荣,损害环境、破坏生态为耻的新风尚。可以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传授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如举办环境教育系列讲座,召开环境保护主题班会,每学年举办一次环境教育活动周,并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全国土地日等组织开展专题活动。

自然美是丰富多彩的。要提高对自然环境美的认识,加强对安全、整洁、舒适、和谐等环境美感的基本要素的认识和把握,提高追求美好环境的愿望和培养环境美的自觉性。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实践。通过举办校园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书法讲座、优秀三笔字展览、优秀摄影作品展等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环境素质

教育不能只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环境教育要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并通过学生去传播环境保护的正能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环境素质,为此,学校可以适当安排教师参加相关的环保培训,如环境保护培训班、环境保护学术会议,到环保部门挂职,进行环境保护考察等。通过环保培训,提升教师的环境知识、技能和环保情感,增强教师的环境素质,让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环境意识传授给学生。

(三)合理设置课程,开展环保实践活动

采用具备环境教育内容的教材是高校环境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点时可以联系相关环境问题、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能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熏陶。可以开设面向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如环境学基础、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在专业课学习阶段,为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应结合专业本身的特点,在相应专业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如地理科学专业可在自然地理学、乡土地理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知识。

课堂上的环境教育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播,通过实践才能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理念。可在具体课程中设置环境教育的实验内容,也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等。师范专业也可在教育实习中,可以让大学生组织学校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和协会的环境教育功能,结合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开展地球一小时、环保知识竞赛、垃圾分类实践等环保实践活动,激励师生主动承担环保的责任。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大学,充分利用校园资源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19]。大学校园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既有自然环境又有人工环境,既有环境和谐的方面又存在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能让大学生用各种感官去认知和体验环境,从而获得对环境的态度、意识以及价值的领悟。通过亲身体验,更能激发大学生保护环境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校园环境建设影响着大学育人质量的高低,需要大力开展校园环境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

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校园现有资源,合理使用校园土地,安排适度的容积率与绿化率,建设美丽校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树立爱护环境的校风。提高校园动态管理水平,构建节能体系,如校园内路灯分时段、分路段控制,构建环境友好型大学等。

(五)社会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环境教育是无法顺利有效进行的,环境教育必须得到政府、环保部门、教育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要想真正践行渗透式环境教育,首先必须提升教师的环境素质。地方高师院校资源有限,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参加环保培训,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如地方高师院校选派教师进入环保部门挂职。地方高师院校经费有限,环保活动的开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尽力争取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如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环保专题活动,地方高师院校提供活动策划并负责组织,由环保部门提供资金及环保专业技术支持。

另外,推动环境教育发展最有利的方式是立法[20]。发展环境教育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民协调参与。还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表彰对环保做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形成全民重视环保的社会风气,让全民参与环保,保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论

地方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地方未来建设者甚至领导者的重任,但教学资源紧缺,渗透式环境教育投入少、收效快,能较好地满足地方高师院校培养相关人才的需求。通过采用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点联系环境问题、联合实际问题讲解,能使大学生在专业教育過程中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熏陶,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环境保护。地方高师院校的学生中存在相当数量的师范生,今后会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地方高师院校学生环境素质的提升,会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国民整体环境素质,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中国梦。

[ 参 考 文 献 ]

[1] 申秀英,刘沛林.环境教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J Palmer,P Neal.The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94.

[3] 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8-22.

[4] 李红梅, 何永美,湛方栋.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在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 (4):96-101.

[5] 王忠祥,谢世诚.中国环境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184-189.

[6] 邵凤娈, 姜巍,赵倩.高校开设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 (2):5-10.

[7] 谢燕妮,黄宇.近十年国际环境教育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前沿演进[J].教师教育学报,2019 (2):100-107.

[8] 吴双桃.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和建议[J].大学教育,2014(8):143-144.

[9] 许志刚, 周岩,刘智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13 (2):127-128.

[10] 印卫东.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5):103-104.

[11] 何丹, 陈珂, 石小亮,等.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渗透教学模式研究:以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589-593.

[12] 张虹萍.寓环境教育于高校的历史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164-166.

[13] 黄睿.浅谈高校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科技展望,2017(9):178.

[14] 李维喆.西部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173-174.

[15] 徐湘荷.环境教育研究四十年回顾与展望:以《环境教育杂志》(JEE)和《环境教育研究》(EER)为例[J].教育评论,2015(9):30-34.

[16] 刘航, 冯立强, 于常武,等.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J].中国冶金教育,2018(1):48-49.

[17] 李维喆.西部地方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8):3-4.

[18] 韩晓慧, 赵婧懿,陈喜乐.倡议联盟框架视阈下我国环境政策变迁研究[J].生态经济,2016 (4):143-147.

[19] 钟顺清, 刘沛林, 申秀英,等.利用大学校园自然景观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探讨: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J].衡阳师范學院学报,2013 (6):128-130.

[20] 吴惟予,肖萍.新《环境保护法》“环境教育”条款有效实施的思考:以环境教育立法为出路[J].生态经济,2015 (11):171-175.

[责任编辑:刘凤华]

2644500511208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院校环境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