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菌种培养基配方筛选试验*

2022-03-10 01:12罗燕娜王静静李旭东张爱萍
新疆农垦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原种麦粒菌种

罗燕娜,王静静,李旭东,张爱萍,赵 亮

(第六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五家渠 831300)

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因其口感爽滑、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又有助消化、降血压、防癌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双孢蘑菇是世界第一大菇,栽培规模大,普及地区广,现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在发达国家双孢蘑菇栽培已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我国的双孢蘑菇栽培始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生产地主要在上海。1958年改用牛粪栽培后,栽培面积迅速扩大,目前栽培规模仅次于美国,名列世界第二,但是多数产区仍处于季节性、零散、广种薄收的初级生产水平阶段[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株

双孢蘑菇菌种A15为本实验室从蘑菇种植户大棚采集的一潮菇,通过组织分离、纯化、扩繁后保存备用。

1.1.2 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配方:麦粒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0.5 g,蛋白胨1 g,琼脂20 g,加水1 000 mL[2]。

原种培养基配方5 种,分别为配方A:麦粒32.5%,高粱粒65.0%,石膏1%,轻质碳酸钙1.5%;配方B:谷子57.5%,高粱粒40.0%,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配方C:麦粒19.5%,高粱粒78.0%,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配方D:谷子37.5%,高粱粒60.0%,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配方E(CK):麦粒97.5%,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2种,分别为配方Z1:麦粒25.0%,高粱粒72.5%,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配方Z2:麦粒19.5%,高粱粒78.0%,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配方Z3(CK1):麦粒97.5%,石膏1.0%,轻质碳酸钙1.5%。

1.2 试验方法

1.2.1 母种培养基制备方法

称取麦粒200 g,用800 mL左右的开水煮沸1 h,过滤收集汁液,用少量的凉水溶解蛋白胨和琼脂粉,然后和其他辅料一起加入过滤好的汁液,烧开后关火,期间不停地搅拌,避免粘锅。将搅拌好的培养料装入试管,塞紧试管塞,121 ℃高压蒸汽灭菌30 min,摆斜面,冷却备用。

目前世界各国在分析波磨对车辆通过的影响时,主要采用三维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来进行蠕滑计算并分析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其中精度最好、使用最多的是荷兰学者Kalker创立的三维弹性体非线性滚动接触理论,但是由于Kalker在分析时做了几个方面的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假设就是整个滚动过程是稳态的,因此其具有局限性。在稳态滚动接触的过程中,接触斑的形状、大小保持不变,因此蠕滑率、法向力、切向力也保持不变。但如果在滚动过程中,接触斑的形状、大小产生较大变化,从而导致蠕滑率、法向力、切向力随时间变化发生较大的改变,这种情况就是非稳态滚动接触。

1.2.2 原种培养基制备方法

根据配方计算出各原料所需要的量,按照如下方法制备:称取麦粒,装入网兜,用50%的咪鲜胺1 000倍液浸泡麦粒16~18 h,清洗3~4次后,在开水中(加入0.2%石灰)煮沸20 min左右,直至麦粒无白心,捞出晾凉,拌入辅料,然后装入容量300 mL的广口组培瓶,预湿灭菌土,湿度控制在55%~60%,用灭菌土封面,盖上盖子,123 ℃高压蒸汽灭菌2.5 h,冷却待用[3]。

1.2.3 栽培种培养基制备方法

制作流程与原种培养基基本相同,只是不用灭菌土封面,最后装入12 cm×24 cm聚丙烯蘑菇菌种袋。

1.2.4 接种培养

采用组织分离法制备双孢蘑菇母种:选取个头大、菇形圆整、菇盖厚、色白、无病虫害的一潮菇,在超净工作台内,用酒精棉球消毒后,使用灭菌小刀切取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组织,然后接种到试管内,塞紧试管塞,25 ℃恒温培养。10 d后转接到培养皿内进行纯化,然后再转接到试管进行扩繁。

双孢蘑菇原种接种时,采用1支母种接3瓶原种的比例,每个配方各接种80瓶,注明配方、品种和接种日期,25 ℃恒温培养。

双孢蘑菇栽培种接种时,采用1瓶原种(用原种培养基配方C培养)接20袋栽培种的比例,每个栽培种培养基配方各接种700袋,注明配方、品种和接种日期,25 ℃恒温培养。

观察内容及方法:(1)接种后24~ 48 h,观察记录双孢蘑菇A15母种在5个原种培养基配方上的萌发时间,以及原种在3个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上的萌发时间;(2)培养过程中,观察记录原种、栽培种菌丝长势与颜色,及时挑出污染瓶(袋),并记录数量;(3)培养过程结束,记录菌丝长满的时间,计算满瓶或满袋所用时间和污染率。

1.3 栽培试验

将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情况较好的配方Z1和配方Z2培养出来的栽培种各取500袋,做栽培试验。试验地点在昌吉市泰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8号和6号智能温室,以其购买的进口菌种为对照,播种面积:8号智能温室配方Z1栽培种和进口菌种各240 m2;6号智能温室配方Z2栽培种和进口菌种各240 m2;播种量均为730 g/m2。记录出菇产量。具体观察内容及方法:分别统计各配方栽培种前两潮菇的产量和总产量,并计算出单位面积产量,第一潮菇记录出菇第1天至第7天的产量,第二潮菇记录出菇第8天至第14天的产量,总产量为30 d的出菇总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种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经观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并接种到试管后,其菌丝萌发时间需要48~72 h,在培养皿内纯化后,转接试管进行扩繁,此时,菌丝萌发时间需24~36 h,长满试管需12~15 d,菌丝颜色洁白,生长势强。

2.2 原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原种培养基配方A和配方C培养出来的双孢蘑菇原种比配方E(CK)生长速度快,菌丝颜色白、密集且污染率较低(见表1)。培养出来的原种松散度好,不易结块,转接率高。

原种培养基配方B和D培养出来的双孢蘑菇原种与配方E(CK)相比菌丝萌发时间相同,但生长速度缓慢,菌丝稀疏、长势较弱且边缘不整齐,培养出来的原种松散度较差,结块多,污染率较高,与对照相比,无明显优势(见表1)。

表1 不同配方培养基双孢蘑菇原种生长情况

2.3 栽培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Z2培养的双孢蘑菇栽培种菌丝萌发时间早,满袋所需时间最短,菌丝浓密、长势强,且颜色较白,其次是栽培种培养基配方Z1,配方Z3(CK1)的培养效果最差,菌丝长势较弱,且麦粒摊晾的时间不易掌握,若含水量过高,容易导致栽培种袋子底部积水,影响菌丝生长;若含水量过低,菌丝长势弱,袋口容易感染木霉菌,满袋所需时间比栽培种培养基配方Z2多出1周时间(见表2)。

表2 不同配方培养基双孢蘑菇栽培种生长情况

2.4 栽培试验

栽培种培养基配方Z1和配方Z2菌丝生长情况较好,各取500袋,分别栽培到8号和6号智能温室,记录总产量,并根据播种面积计算出单位面积产量。由于温控系统出了问题,第三潮菇损失严重,出菇总量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在相同的栽培面积和管理条件下,栽培种培养基配方Z2的栽培种与进口菌种前两潮菇产量仅相差5.5个百分点,总产量仅相差4.1个百分点,平均单产仅相差1.0 kg/m2。

表3 双孢蘑菇栽培试验产量统计

3 小结与讨论

现有的双孢蘑菇培养基原材料多为麦粒,麦粒菌种具有营养丰富、菌丝生长快、转接率高等优点,但是在制作和培养过程中,若灭菌不彻底,或煮制时间过长,麦粒爆裂,很容易感染木霉菌,导致污染率较高[4]。本试验用高粱粒做主要原料,麦粒占少部分,制备双孢蘑菇的原种和栽培种,由于高粱粒不易感染木霉菌,且外壳较厚,煮制过程中不易破裂,污染率明显降低;摊晾时表面水分挥发快,制作时间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采用混合培养基,营养更全面,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明显优于纯麦粒的培养基;而且由于高粱粒的颗粒要小于麦粒,菌种的转接率更高,因而在播种时,用种量也能相应地减少。在栽培试验中,栽培种培养基配方Z2培养出来的栽培种出菇产量与进口菌种仅相差1%,经计算,菌种成本相较进口菌种可节约25%以上。所以,在制作双孢蘑菇的原种时,可以选择原种培养基配方A或配方C,在制作双孢蘑菇的栽培种时,可以选择原种培养基配方B作为参考,从而提高双孢蘑菇菌种的质量和制作效率。

猜你喜欢
原种麦粒菌种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桂蚕8号原种繁育效果分析与配套繁育技术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原因与相应对策
蚂蚁和麦粒
从麦粒到面包
麦粒儿的承诺